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刘世梁,武雪,朱家蓠,张辉,贾克敬

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刘世梁,武雪,朱家蓠,张辉,贾克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家庄市,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格局

景观系统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梁,武雪,朱家蓠,张辉,贾克敬[1](2019)在《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的主要依据,其评价结果能反映人类开发与规划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支撑与承载能力。现有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中,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线的评估日渐成熟,但缺乏对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及恢复能力的表征。因此,本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引入景观格局与植被变化因子来体现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构成具有3个准则、11个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基于栅格处理的石家庄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基本呈现西部山区高,东部低的态势;其中,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分布格局基本与综合生态承载力分布一致,而景观格局指数呈现镶嵌分布,植被变化指数表现为圈层分布,这说明不同指标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比区县及乡镇两级行政尺度的区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小尺度上的指标分布异质性更高,不同级别地方政府的调控、管理方向应当更具有针对性。总体来看,石家庄市西部地区应着重将森林生态系统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东部区县需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生态空间的格局优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从而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承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关洁茹[2](2018)在《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城市绿基雨洪管理系统耦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极速发展,城市地表硬质化程度的加剧,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造成恶劣的环境影响,并危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公共财产安全。自我国“十二五”以来,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2014年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更是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高度关注。可持续水环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研究命题,本研究拟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出发,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空间格局为切入点,探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骨架,在雨洪管理功能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本研究在城市空间结构层面,探索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雨洪管理的耦合评价方法,评价的框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含义界定,然后选取适用的景观格局评价指数,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构建叁个步骤的耦合评价流程:(1)构建雨洪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各指标权重;(2)对雨洪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和判定;(3)通过雨洪管理技术与适用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组合和权重分配,获得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各类型斑块的雨洪管理评价结果。实证研究部分以我国珠江叁角洲区域的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例,运用构建的评价方法,选取研究区域开发建设到规划方案的四个时期进行耦合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斑块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斑块面积、平均面积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斑块连接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总体策略认为该区域在发挥雨洪管理功能层面,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需要从提升绿量、减缓景观破碎度、加强斑块布局均衡性和提升斑块连接性这四个方面着手。并选取斑块变化明显的四个重点研究区域,结合易淹没区和内涝点分析,针对斑块类型、布局结构和适宜使用的雨洪管理技术提出更具体的规划策略指引。在本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期望从城市尺度对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规划建设提出一种耦合的评价方法,并依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精细化的指导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4)

杨冬冬,曹磊,赵新[3](2017)在《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的“海绵系统”示范基地构建——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景观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城市"概念所承载的"弹性"内涵,在借鉴国际倡导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将源头处理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为不同等级的雨水调控措施、系统的综合统筹,既涵盖了市政管网等传统工程措施,也涉及湿地、河流、低影响开发措施等绿色基础设施。"灰绿结合、系统统筹"可以说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以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约束性极强的内涝场地上,通过灰绿基础设施的耦合、3个不同雨洪管理目标系统的构建迭加,在解决场地内涝积水问题的同时使雨洪管理功能与户外阅读空间景观有机融合,达到自然、趣味、亲和的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09期)

王书明,张志华[4](2017)在《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傅伯杰景观生态学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傅伯杰院士提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叁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第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影响,景观格局作用于生态过程,同时生态过程对景观格局形成反馈。第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带来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第叁,需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管理,集成有利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案,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结果,为土地利用决策提出建议,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改善方案反馈到景观空间单元上,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景观格局的优化。此外,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叁方耦合概念也适用于海洋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张彦浩,马征,张志斌[5](2013)在《景观节能型小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耦合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景观节能型小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耦合系统,包括PLC控制器以及依次连接的调节池、膜生物处理系统、配水池、跌水人工湿地系统、消毒池和清水池;调节池进水处和出水处均设有水质检测仪,膜生物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好氧池内设置MBR反应器,MBR反应器内设置水质检测仪,好氧池与缺氧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3年12期)

刘学录,任继周[6](2002)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廊道 .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 ,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 .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 .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 2类 .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 ,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8期)

刘学录[7](2001)在《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技术、GIS手段,研究了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系统的景观格局特征与系统耦合。研究结果表明: 1)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系统由山地景观、荒漠景观、绿洲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5种景观组分组成。荒漠景观的面积最大,处于统治地位,是复合系统的基质;山地景观和绿洲景观是复合系统的斑块;水域景观和道路景观起廊道的作用。 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由居民点、耕地、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典型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植被、高山植被、冰川、水系、道路10种景观组分组成;其中山地草原的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是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基质;水系和道路起廊道的作用;其余景观要素均为斑决。 荒漠景观生态系统由砾漠、沙漠、岩漠、道路4种景观组分组成;其中砾漠的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是荒漠景观生态系统的基质;道路为仅有的1种廊道;斑块包括岩漠和沙漠两种景观组分。 绿洲景观生态系统由居民点、耕地、草地、林地、水系、道路、岩漠、砾漠、沙漠、水域10种景观组分组成;其中耕地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是绿洲景观生态系统的基质;水系和道路为廊道;其余景观组分均为斑块。 2)与草原类型、植被类型的高级单位相比,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草原类型、植被类型、景观生态系统类型都是等级系统,从高级到低级的划分,都与尺度紧密相关。植被类型和草原类型的等级系统中,各级类型的性质没有变化,它们仍然是草原或植被类型。而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等级系统中,每一级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相互区别的异质性区域就不是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而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根据形状、面积大小和连通程度的不同,分别充当基质、斑块或廊道的角色,再对这些景观结构组分依据成因进行类型的归并和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对全区域的划分;因此,某种程度上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或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相似体、而植被类型或草原类型只对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或草原类型进行类型划分,对不存在植被或草原的居民点、水域、道路等区域,不涉及草原或植被类型的划分。 3)在复合系统中,荒漠、山地、绿洲、水域、道路的平均相对频率(f)分别为57.5%、20.7%、23.4%、8.1%、7.3%,反映出该复合系统的景观结构上,荒漠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或结构成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是基质,是影响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决定性因素。山地、荒漠、绿洲、水域、道路平均信息量(H)的平均值分别为22.10、35.50、29.00、17.81和16.80;荒漠景观的异质性最高,其次是绿洲景观,水域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最低。平均信息量H值的空间变化中,山地景观的变异程度最高,为83.12%:其次是绿洲,为 64刀7%;荒漠景观的异质性空间变化程度最低,为 45二 1%。两种线状景观组分中,水域为 62.38%,高于道路(46二5%)。说明荒漠景观在复合系统中的景观主间异质性最稳定,山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变化最大。由于荒漠景观的相对频率在50%以上,所以,其景观异质性是均质化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异质性由于相对频率均小于50%,是异质化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因此以50%为相对频率的控制界限,提高道路、水域、绿洲的相对频率,降低荒漠的相对频率有助于提高整个复合系统景观异质性c“ 4)对于山地景观生态系统,不论是不同的方向上,还是平均值,相对频率最大的都是山地草原,反映出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中,山地草原都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或结构成.分,是基质。相对频率最小的为现代冰川。除了水系和道路为廊道外,包括现代冰川在内的其它景观组分都是斑块。这与根据山地景观生态系绞中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及其所占比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山地景观生态系统中不同景观组分异质性的差异是巨大的。山地针叶林的异质性最高 (5.80);其次是亚高山植被(56厂引和山地草原(55.78):现代冰川的景观异质性最低 (二3);相差25.92倍。由于山地景观生态系统中没有一个景观组分的平均相对频率在50%以上:所以,各景观组分景观异质性都是异质化方向上的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的平均信息量的空间变化中,现代冰川的变异程度最高,变异系数为233石3%;其次是高山植被,为114二5%;山地荒漠,为99刀5%;耕地为88.30%:居民点为77.33%;山地草原为58刀5%:其余景观组分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下,其干水系的最低,为二1560/b。即水系的异质性在空”司上最稳无、最均匀;而现代冰川和高山檀被的异质性极不毒注、均匀c同时。各景观兰分不同方同上平均信壹、量n变化幅度不民 5)在荒漠景观生态系红中,岩尾砾漠、沙漠、道路枯对频率的平均汽分分为刀o%。63.88%、8.92%、0.599b。可以看出,砾jR的相对频率最大,反映出在荒这景观主态系统的结构中,砾漠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或结构成分,是基质。 岩漠、砾漠、沙摸、道路平均信息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8.21、52.16、15.93、245。景观异质性的平均信息量H值的空间受?(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1-10-01)

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极速发展,城市地表硬质化程度的加剧,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造成恶劣的环境影响,并危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公共财产安全。自我国“十二五”以来,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2014年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更是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高度关注。可持续水环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研究命题,本研究拟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出发,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空间格局为切入点,探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骨架,在雨洪管理功能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本研究在城市空间结构层面,探索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雨洪管理的耦合评价方法,评价的框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含义界定,然后选取适用的景观格局评价指数,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构建叁个步骤的耦合评价流程:(1)构建雨洪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各指标权重;(2)对雨洪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和判定;(3)通过雨洪管理技术与适用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组合和权重分配,获得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各类型斑块的雨洪管理评价结果。实证研究部分以我国珠江叁角洲区域的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为例,运用构建的评价方法,选取研究区域开发建设到规划方案的四个时期进行耦合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斑块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斑块面积、平均面积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斑块连接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总体策略认为该区域在发挥雨洪管理功能层面,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需要从提升绿量、减缓景观破碎度、加强斑块布局均衡性和提升斑块连接性这四个方面着手。并选取斑块变化明显的四个重点研究区域,结合易淹没区和内涝点分析,针对斑块类型、布局结构和适宜使用的雨洪管理技术提出更具体的规划策略指引。在本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期望从城市尺度对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规划建设提出一种耦合的评价方法,并依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精细化的指导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世梁,武雪,朱家蓠,张辉,贾克敬.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关洁茹.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城市绿基雨洪管理系统耦合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杨冬冬,曹磊,赵新.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的“海绵系统”示范基地构建——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7

[4].王书明,张志华.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傅伯杰景观生态学思想述评[J].鄱阳湖学刊.2017

[5].张彦浩,马征,张志斌.景观节能型小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耦合系统[J].工业水处理.2013

[6].刘学录,任继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2

[7].刘学录.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D].甘肃农业大学.2001

标签:;  ;  ;  ;  

景观系统耦合论文-刘世梁,武雪,朱家蓠,张辉,贾克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