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的孔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径,超滤膜,传质,多孔,氦气,分子筛,孔隙。
膜的孔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郑孟瑶[1](2014)在《渗透孔度计法测定分子筛膜的孔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沸石分子筛是一种具有骨架结构的结晶硅铝酸盐,具有规整均一、与分子大小相当且可调控的孔道结构,且理想分子筛膜仅含有分子筛的孔道,没有裂纹、针孔或晶间空隙等缺陷,所以气体分子能够完全在分子筛孔道中扩散分离。构型扩散和分子筛分分离机理是气体分离的基础,也是分子筛膜的发展目标。然而迄今为止,由于沸石分子筛膜固有的性质和合成技术上的不完善,使得合成的分子筛膜容易产生缺陷,使得其大规模的工业应用仍十分罕见,分子筛膜的缺陷问题成为了阻碍其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消除分子筛膜的缺陷,改进分子筛膜的制备及模板剂脱除方法,提高分子筛膜的选择性及分离性能,制得高通量、高选择性、无缺陷的超薄分子筛膜是目前所研究的重点。分子筛膜的孔径及其分布是其重要参数,也是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测定膜的孔径和孔径分布对制膜和探讨气体等介质在膜内的传递机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渗透孔度计法并结合实验室自行设计制造的分子筛膜孔径测量装置能够高效且快速地测量出可凝组分在某一相对饱和蒸气压下非可凝组分扩散透过膜的量。为了有效地评价分子筛膜的孔径分布,考虑渗透孔度法实验的逆过程来推导评价分子筛膜孔径分布的数学模型:将分子筛膜的孔道大小分为无数个小区间,分别计算各个小区间内非可凝组分的渗透率,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逐级递推法并结合所测得的渗透孔度计数据能够完整地评价分子筛膜的孔径分布。本文所采用渗透孔度计法实验并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无损测量了各类分子筛膜的孔径分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分子筛膜孔径分布的方法,为评价分子筛膜的完备性及其分离性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同时,对于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模板剂的脱除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赵林,刘文君,敖漉[2](2013)在《中空纤维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测量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径及其分布是评价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膜孔径测量方法,导致各个膜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给超滤膜的选择带来了不便。本文介绍了中空纤维超滤膜孔径几种常见测量方法的原理,结合实际测量结果,对比了优缺点,尝试选出较为准确有效的膜孔径测量方法,为超滤膜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17)
杨亮,刘钟馨,周琼,曹阳[3](2012)在《纯钛表面纳米多孔TiO_2膜的孔径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微弧氧化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多孔钛氧化膜层。室温条件下,分别采用200 V、230 V、260 V、290 V、320 V和350 V恒压模式以0.5 mol/L磷酸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微弧氧化实验。FESEM形貌分析表明不同电压下,微弧氧化法制备出的氧化膜层均能观察到多孔结构,孔径尺寸分布随施加电压的升高而增大。随微弧氧化电压的升高,氧化膜层表面微孔的最可几孔径也随之变大。在高电压条件下制备氧化膜层表面微孔孔径的最可几分布峰变宽,低电压条件下制备氧化膜层表面微孔孔径的最可几分布峰相对较窄。通过数据拟合,恒压350 V处理样品表面孔径尺寸分布几乎保持恒值。随着微弧氧化电压的升高,样品表面微孔的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在恒压230 V处理样品表面出现最大值。并未发现孔隙率与微弧氧化处理电压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徐坦,鲁淑群,谭蔚,朱企新,曲金秋[4](2007)在《无机陶瓷膜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与表征(Ⅰ)》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硬质多孔材料中无机陶瓷膜的发展;介绍了硬质多孔材料孔径以及不同孔径范围气体流量分布测定的方法;以无机陶瓷膜(包括基体板)为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评述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7年11期)
赵学辉,吕晓龙[5](2007)在《中空纤维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液液置换法。通过研究建立了能够准确描述跨膜压差与流体通量的数学模型,采用不同的液液体系(正丁醇-纯净水、正戊醇-纯净水和正己醇-纯净水)测定了膜孔径为0.2μm的中空内压疏水膜的孔径及其分布,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研究结果与电镜扫描结果符合较好,研究表明液液置换法装置简单、易操作、是一种理想的膜孔径分布表征方法。(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7年07期)
王楠,丁忠伟,刘丽英,杨祖荣[6](2005)在《膜孔径分布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蒸馏用膜是一种孔径不均一的多孔介质。文中考察孔径分布的存在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跨膜传质速率的影响。按“熵最大”原则导出了膜孔面积的取值服从指数分布规律,其不对称性可能导致按平均孔径预测的传质速率与考虑孔径分布时预测的传质速率有差异,后者应该更接近于真实情况。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按这两种方法预测的传质速率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别。两种聚四氟乙烯(PTFE)平面膜的直接接触式膜蒸馏实验结果表明,考虑孔径分布的传质速率预测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因此,考虑孔径分布的质量传递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直接接触式膜蒸馏的跨膜传质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吕晓龙,马世虎,陈燚[7](2005)在《一种多孔分离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欲测多孔膜孔径的不同,通过采用不相容的两种液体A-B液体体系的选择,可调节界面张力σAB值,使始透过压力P0值降至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从而可在低压力下测定多孔膜最大孔径,由测定指定压力Pi下的透过液体流量Qit,可作出ηi-di孔径分布曲线.该方法与探针法相比,不需要昂贵复杂的测定仪器,并且可以简单快速测定多孔膜孔径及其分布曲线.(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诸爱士,林贤诉,高兴[8](2004)在《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液-液置换法测定了醋酸纤维CA超滤膜及聚丙烯腈PAN超滤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研究了测试流程、浸润-渗透体系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及其测定的重复性等。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测定超滤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并且具有操作简便、测试压力接近膜工作压力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王楠,丁忠伟,刘丽英,杨祖荣[9](2004)在《膜孔径分布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所涉及的物理过程为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质过程,其传质速率的大小不仅与各自的推动力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气体种类和介质的孔径,后两个因素的影响体现于努森数Kn(分子平均自由程与其孔径之比)中。膜蒸馏用膜中存在的孔径分布会使气体通过同一介质区域中不同孔道时的传质机理不同,本文旨在考察孔(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期刊2004-11-01)
张耀鹏,邵惠丽,沈新元,胡学超,李刚[10](2002)在《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和孔径大小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 (AFM )的测试原理和用于纤维素膜测定的方法 ,测定了几种纤维素膜的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AFM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结构 ;通过分析纤维素膜表面孔径大小和分布 ,可以较好地解释纤维素膜性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2年02期)
膜的孔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孔径及其分布是评价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膜孔径测量方法,导致各个膜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给超滤膜的选择带来了不便。本文介绍了中空纤维超滤膜孔径几种常见测量方法的原理,结合实际测量结果,对比了优缺点,尝试选出较为准确有效的膜孔径测量方法,为超滤膜的选择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的孔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郑孟瑶.渗透孔度计法测定分子筛膜的孔径分布[D].天津大学.2014
[2].赵林,刘文君,敖漉.中空纤维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测量方法探讨[C].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2013
[3].杨亮,刘钟馨,周琼,曹阳.纯钛表面纳米多孔TiO_2膜的孔径分布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2
[4].徐坦,鲁淑群,谭蔚,朱企新,曲金秋.无机陶瓷膜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与表征(Ⅰ)[J].流体机械.2007
[5].赵学辉,吕晓龙.中空纤维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J].水处理技术.2007
[6].王楠,丁忠伟,刘丽英,杨祖荣.膜孔径分布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速率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7].吕晓龙,马世虎,陈燚.一种多孔分离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
[8].诸爱士,林贤诉,高兴.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
[9].王楠,丁忠伟,刘丽英,杨祖荣.膜孔径分布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速率的影响[C].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2004
[10].张耀鹏,邵惠丽,沈新元,胡学超,李刚.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纤维素膜表面形貌和孔径大小及分布[J].膜科学与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