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元制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仁寿县,社会,治理结构,城市,互动关系。
二元制治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宫步坦,刘文昭[1](2019)在《提升我国仲裁公信力的“二元化”路径——以完善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我国《仲裁法》第15条规定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中国仲裁协会,至今未能成功筹建,造就了地方仲裁机构的差异化发展。在尊重仲裁制度特性并立足国情和当前政策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境内仲裁机构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及制约我国仲裁公信力有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地方仲裁机构在当前环境下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二元化"发展方向,以及完善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二元化"构想。参考各地仲裁机构完善内部治理机构、提升仲裁公信力的有效实践,分析武汉仲裁委员会的"二元结合"发展模式及可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仲裁》期刊2019年01期)
胡博成,杨欢欢[2](2018)在《复合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拓展及其治理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结构因为户籍等迥异于西方的特殊性因素产生了复合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异质性,同时复合城乡二元结构还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有所拓展。因而要破解复合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必须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完善、审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辅之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待遇等具体举措。(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期刊2018年03期)
唐琼,李诗[3](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内外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巴西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探究我国典型城市上海,城市二元结构的历程及问题,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及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四方面入手,治理我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丽霞,闫丽娟[4](2017)在《二元权威共治的乡村民族社区治理结构——以G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公社解体,乡镇政权的建立,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将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嵌入乡村社会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元化的国家权威。与此同时,却忽略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即纵向上不同的乡村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横向上资源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呈现的多元文化特征,导致国家对乡村社区的治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式微"。而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同民族、宗教互动共存的镜像,乡村民族社区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实际上很难仅靠一元化的国家权威力量进行有效的治(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10集)》期刊2017-05-01)
罗祥云[5](2015)在《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层次“二元结构”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尤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因初期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容易引发层次分明的师资"二元结构",衍生科研与职称发展两极分化、绩效与分配相对失衡的阶段性困局。学校要综合运用控制、培养、激励、约束等治理策略,建立促进广大中青年教师转换观念、迅速成长的倒逼机制,努力疏导师资队伍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杜学峰[6](2015)在《新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上海农村社区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二元结构:上海农村社区的鲜明特征新二元结构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其基本内涵目前还无法准确界定。普遍的共识是新二元结构是相对于城乡二元结构而言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区域界限分明、人员控制严格、产业分工清楚、管理方式迥异的体制,全社会的人被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地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中国的社会结构除了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外,又增加了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即城市原居一、(本文来源于《党政论坛》期刊2015年05期)
马喜生,黄伟[7](2015)在《白云湖标本:一个后发街道的赶超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湖街去年初从大石井街分设而来,管辖面积约17平方公里,辖内含9个社区、6个经济联社。户籍人口约3万人,实际管理人口约12万人。 在大石井时代,白云湖片位置偏远,交通极为不便,产业及城市形态低端,城市化历史遗留问题多,曾被称为大石井的“西伯利(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5-04-13)
伍引风[8](2015)在《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城乡环境分治局面逐渐形成,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在这一结构制约中遗留了太多历史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农村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由于城乡环境分治机制的阻碍,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改善,而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制约下分析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层次原因,为统筹城乡环境治理、构建城乡一体化环保体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研究样本,以现有文献资料、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统计公报、公开性总结材料为资料来源,以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结合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研究城乡二元结构对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为仁寿县及其他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参考。经过调研及研究表明,造成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型、农村生活型构成的农村内源性污染,包括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地膜使用、秸秆焚烧、畜禽养殖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乡镇企业污染构成的农村内部污染源,而农村外源性污染源主要由污染企业转移、城市垃圾转移以及乡村旅游污染构成。经过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调研及分析,结合仁寿县农村生态环境实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主体参与程度低,二是城乡二元环境管理体制下的“城市中心主义”底蕴浓厚、城乡环保政策不统一、农村环保投入不足。本文经过调研、现状描述、机理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统筹城乡环保规划,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环保政策体系,叁是强化政府主体的环保责任,四是提高农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4-01)
何怡沁[9](2015)在《“暖乡行动”: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并在实践中实现互动。正是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过程,社会的宏大结构才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建构,人口流动便是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的产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松动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然而如今,“人口红利期”将走向尾声,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外来人口的“刚性需求”,城市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需求与排斥并行的状态。但同时基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操作空间有限,面对增加人口对本地产生的影响和上级部门的硬性指标要求,迫使基层政府不得不以演代管,尽量真实的表演出管理的决心和效果。本研究从计划生育管理案例中流动人口身份转换的视角入手,以拟剧理论和结构化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尝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把流动人口和政府纳入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看彼此间的沟通和互动。探讨在两难困境下,社会治理的表演是如何形成的?作为剧本台词出现的社会创新治理和社会融合是否实现?作为演员的政府官员和流动人口志愿者是如何受到结构的影响,又是如何在固有结构中寻求自由空间?由此发现所谓的社会治理和融合只是剧本的台词,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既没有主动权,更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相反,其传递出的不需要打破二元结构,流动人口也可以在二元格局下实现身份转化的讯息,不但避免外在结构被打破,反而更强化了这一结构。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流动人口的表演,都是作为具有主动性的行动者在固化的结构里寻求个人自由空间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是社会诸多社会关系深度的、全面的反映。通过对这一情景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展现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管理的事件过程中,基层政府、流动人口志愿者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及志愿活动背后的行为逻辑,即无论是流动人口志愿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受到叁种结构的影响:1、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身份困境;2、计生制度导致的管理困境;以及3、微观结构中人与结构之间的互动,表现为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塑造。揭示既有的社会结构如何制约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表现,而人的行为又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以及对作为分析工具的拟剧理论和结构化理论在解释中国微观社会的独特作用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从而丰富现阶段有关人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探讨具有相对理性的行动者,利用自身资源突破制度框架的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和理论思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5-03-01)
苏敏[10](2015)在《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危害与治理——基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新"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其实质是以户籍制度为依附的福利不均,以及由此造成的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失败,这必将给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城市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带来危害。本研究提出应当从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等角度来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合,破解城市新"二元结构"困境。(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5年01期)
二元制治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结构因为户籍等迥异于西方的特殊性因素产生了复合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异质性,同时复合城乡二元结构还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有所拓展。因而要破解复合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必须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完善、审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辅之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待遇等具体举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元制治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宫步坦,刘文昭.提升我国仲裁公信力的“二元化”路径——以完善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为视角[J].武汉仲裁.2019
[2].胡博成,杨欢欢.复合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拓展及其治理路径[J].现代城市.2018
[3].唐琼,李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内外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治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
[4].王丽霞,闫丽娟.二元权威共治的乡村民族社区治理结构——以G村为例[C].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10集).2017
[5].罗祥云.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层次“二元结构”治理[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
[6].杜学峰.新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上海农村社区治理[J].党政论坛.2015
[7].马喜生,黄伟.白云湖标本:一个后发街道的赶超战略[N].南方日报.2015
[8].伍引风.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9].何怡沁.“暖乡行动”: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表演”[D].上海大学.2015
[10].苏敏.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危害与治理——基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