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烂病论文_韩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烂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火神,裙带菜,病原菌,海带,褐藻,弧菌,致病性。

绿烂病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娟[1](2015)在《一株Cobetia sp.引起的坛紫菜绿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是中国独有的紫菜品种,在沿海的潮间带区域生活,具有独有的适应环境胁迫体系。近年来,紫菜养殖业的栽培规模持续增长,紫菜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藻类,同时也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病害威胁。本文对引起坛紫菜绿烂病的一株贝特氏菌(Cobetia sp.) X1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将X1鉴定为新种—紫菜贝特氏菌Cobetia pyropiae sp.nov.,并进行了X1的全基因组测序,为紫菜病害流行病学及疾病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1.紫菜绿烂病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从福建省莆田养殖海区患绿烂病坛紫菜叶状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X 1,人工回接感染实验和组织病理检测显示该菌株能感染坛紫菜,引起绿烂病。X1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9-1.5μm ×0.4μm,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X1鉴定为贝特氏菌(Cobetia sp.)。以浓度为104~108cfu/ml 的X1菌悬液感染坛紫菜,在7天内引起紫菜出现13.8%-100%的病斑面积,感染浓度越高,病程的发展越快。2.紫菜贝特氏菌X1的鉴定:X1能在温度4℃-37。C、盐度5-20%、pH 6-10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盐度为10%、最适pH为7.5-8.5;X1在明胶酶、淀粉酶、酪蛋白酶、fween 40、Tween 80反应为阴性,Tween20阳性;对18种常见抗生素敏感。在脂酶、α-葡萄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p-半乳糖苷酶的反应呈阳性:主要脂肪酸含量为:C16:1 w7c/16:1w6c(32.92%), C16:0 (19.18%), C12:03-OH (16.04%), C18:1 w7c/18:1 w6c(9.83%), C12:0(8.18%), C17:0 cyclo(7.86%)。上述特征与贝特氏菌属的其他细菌有较明显的不同。在16SrRNA上X1与C. marina较接近,生理生化特征上有较多的差异,且两者DNA杂交结果为33.78%,因此X1可鉴定为新种,定名为紫菜贝特氏菌Cobetia pyropiae sp. nov.3.紫菜贝特氏菌X1的全基因组测序:本研究利用叁代测序平台进行了X1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得到一个完整的环形基因组图,基因组大小为3.88M,C+G含量为62.35%,注释的CDS个数为3,431,平均长度为986 bp,含有7个16s-23s-5s rRNA和72个tRNA,进行了COG、KEGG和VFDB分析,结果表明注释的大部分基因与细菌的代谢途径过程相关,包括糖脂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核酸和酶的转运与代谢等;8%的基因为毒力相关因子,包括鞭毛、菌毛、胞外多糖、转运系统和分泌系统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7)

王丽丽[2](2003)在《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绿烂病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模拟了海带绿烂发生的过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及电镜技术研究了海带幼苗对绿烂病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在绿烂发小过程中海带幼苗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Ca~(2+)定位分布的动态,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海带绿烂发生的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海水取自青岛鲁迅公园附近海域,经孔径0.45μm醋酸纤维滤膜抽滤后,用于海带幼苗的培养。培养温度控制在10±1℃,光照强度为3,500Lx。在培养过程中充气,换水,添加营养盐。海带幼苗在培养过程中自然绿烂,第3天便出现轻微绿烂症状,随着培养的进行,绿烂程度越来越明显,到第12天绿烂严重,伴有大量幼苗的脱落。 在培养的初始(0天)取样为健康海带材料,然后每隔3天取一次样。每组实验重复3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跟踪海带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发现:在海带幼苗由健康到绿烂的过程中,海带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先升高后降低;苯丙氨酸转氨酶(phenylalanina ammonia-lyse,PAL)活性总体为下降趋势;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多酚含量逐渐下降,且统计分析表明PPO活性与多酚含量(前12天)呈显着负相关(r=-0.619,p=0.014)。这说明PPO在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中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SOD活性和PPO活性的综合表现,可以作为指示海带绿烂的生物学指标。绿烂发生初期两者都是稳中有升,随绿烂发生的进程,两者又逐渐降低。SOD比PPO对绿烂的发生敏感,绿烂过程中的SOD酶系统响应先于PPO酶系统,SOD活性先增强,然后降低,随后PPO的活性出现急剧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性变化,其变化稍滞后。SOD活性和PPO活性的联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指示海带绿烂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为海带绿烂的监控和预防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海带(Lamin~少即口nica)绿烂病发生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 实验对海带幼苗绿烂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海带幼苗细胞的色素体是最早发生变化的细胞器,细胞核次之,线粒体则表现得相对稳定。可见,海带幼苗细胞中色素体对绿烂最为敏感,这种敏感性可能是导致海带绿烂时发生组织坏死的直接诱因之一。同时,细胞壁的降解及细胞膜的破碎也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Ca2+是一种重要的矿质营养元素,而且也是植物体内唯一被证实的作为祸联胞外信号与胞内生理生化反应的第二信使。己知胞质中C扩十浓度的改变是植物细胞感受并转导外界逆境刺激信号的一个中心环节。为进一步阐明海带绿烂发生的机理,本章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跟踪观察了海带幼苗绿烂病发生过程中细胞膜内外ca2+定位分布的动态,初步探讨了Ca2+在绿烂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作用。实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胞质中的ca2+水平很低,在细胞壁中存在着大量的ca2+。海带幼苗绿烂发生过程中,细胞壁上疏松结合的Ca2+显示出内流趋势,随壁的降解,其浓度逐渐降低;细胞膜上的ca2+逐渐增多;核内ca2+分布减少。 同时又设两组实验,在海带幼苗的培养过程中向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细胞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斓(LaC13)、鳌合剂EGTA,观察幼苗细胞反应和胞膜内外钙离子的分布动态。发现:培养液中加入La3+后细胞壁上caZ+分布逐渐减少,最明显的特征是ca2+大量积累在细胞膜上或膜外表面,ca2+内流的过程被阻断, ca2+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加速了海带绿烂进程。EGTA使海带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藻体小于其他处理同时期的藻体,柄部发白,藻体褐色褪去变为黄绿色。初期细胞壁上有较多ca2+,这与EGTA鳌合ca2+将结合ca2+大量析出有关。随实验进程,细胞壁上大量ca2+被鳌合掉,壁上ca2+分布减少。胞外ca2+内流减少,从而使细胞无法对外界胁迫做出响应,造成细胞正常代谢紊乱,细胞分解。ca2+信使系统被La3+、EGTA阻断后,给海带幼苗的生长带来了严重影响,这说明Ca2+在海带幼苗绿烂时的整个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源ca2+处理能提高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多种抗逆性。据此我们推测,在海带育苗水系中适当提高ca2+浓度或加入适量ca,+载体(如A23,87),促使ca2+运转到细胞内,发挥ca2+在植物一一海带(Lamin~少只p口nica)绿烂病发生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病原菌互作中的信号传导作用,从而可有效地预防海带幼苗绿烂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6-01)

王丽丽,唐学玺,王蒙,张培玉[3](2003)在《褐藻酸降解菌在海带绿烂病发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带幼苗上病烂明显处分离得到 2 3株褐藻酸降解菌 ,并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革兰氏染色反应等进行了观察。通过对褐藻酸钠的降解实验 ,筛选出 4株具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感染实验表明 ,分离到的褐藻酸降解菌为海带幼苗病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马悦欣,张泽宇,刘长发,范春江,曹善茂[4](1997)在《大连地区裙带菜绿烂病病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涂布平板法测定发病期裙带菜栽培水域中的异养细菌数量、病藻带菌量。显微镜压片观察患病藻体细胞中有细菌寄生,从病藻上分离到优势菌株4株,人工感染试验证明为绿烂病的病原菌,经系统分类鉴定定名为火神弧菌(Vibriologei)。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对该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1997年S1期)

姜静颖,马悦欣,张泽宇,徐航[5](1997)在《大连地区裙带菜“绿烂病”组织病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由火神孤菌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裙带菜“绿烂病”组织病理的研究结果。两种发病藻体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细菌通过分解表皮细胞壁后侵入藻体内部,表皮和皮层细胞内细菌数量较少,髓部较多。在火神孤菌的作用下,表皮细胞游离,髓部细胞崩解,色素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胞器发生系列病变,细胞核病变不明显。同时,观察了病原菌火神孤菌的形态和亚显微结构。(本文来源于《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绿烂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模拟了海带绿烂发生的过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及电镜技术研究了海带幼苗对绿烂病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在绿烂发小过程中海带幼苗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Ca~(2+)定位分布的动态,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海带绿烂发生的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海水取自青岛鲁迅公园附近海域,经孔径0.45μm醋酸纤维滤膜抽滤后,用于海带幼苗的培养。培养温度控制在10±1℃,光照强度为3,500Lx。在培养过程中充气,换水,添加营养盐。海带幼苗在培养过程中自然绿烂,第3天便出现轻微绿烂症状,随着培养的进行,绿烂程度越来越明显,到第12天绿烂严重,伴有大量幼苗的脱落。 在培养的初始(0天)取样为健康海带材料,然后每隔3天取一次样。每组实验重复3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跟踪海带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发现:在海带幼苗由健康到绿烂的过程中,海带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先升高后降低;苯丙氨酸转氨酶(phenylalanina ammonia-lyse,PAL)活性总体为下降趋势;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多酚含量逐渐下降,且统计分析表明PPO活性与多酚含量(前12天)呈显着负相关(r=-0.619,p=0.014)。这说明PPO在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中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SOD活性和PPO活性的综合表现,可以作为指示海带绿烂的生物学指标。绿烂发生初期两者都是稳中有升,随绿烂发生的进程,两者又逐渐降低。SOD比PPO对绿烂的发生敏感,绿烂过程中的SOD酶系统响应先于PPO酶系统,SOD活性先增强,然后降低,随后PPO的活性出现急剧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性变化,其变化稍滞后。SOD活性和PPO活性的联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指示海带绿烂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为海带绿烂的监控和预防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海带(Lamin~少即口nica)绿烂病发生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 实验对海带幼苗绿烂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海带幼苗细胞的色素体是最早发生变化的细胞器,细胞核次之,线粒体则表现得相对稳定。可见,海带幼苗细胞中色素体对绿烂最为敏感,这种敏感性可能是导致海带绿烂时发生组织坏死的直接诱因之一。同时,细胞壁的降解及细胞膜的破碎也为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Ca2+是一种重要的矿质营养元素,而且也是植物体内唯一被证实的作为祸联胞外信号与胞内生理生化反应的第二信使。己知胞质中C扩十浓度的改变是植物细胞感受并转导外界逆境刺激信号的一个中心环节。为进一步阐明海带绿烂发生的机理,本章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跟踪观察了海带幼苗绿烂病发生过程中细胞膜内外ca2+定位分布的动态,初步探讨了Ca2+在绿烂过程中的信号转导作用。实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胞质中的ca2+水平很低,在细胞壁中存在着大量的ca2+。海带幼苗绿烂发生过程中,细胞壁上疏松结合的Ca2+显示出内流趋势,随壁的降解,其浓度逐渐降低;细胞膜上的ca2+逐渐增多;核内ca2+分布减少。 同时又设两组实验,在海带幼苗的培养过程中向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细胞膜钙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斓(LaC13)、鳌合剂EGTA,观察幼苗细胞反应和胞膜内外钙离子的分布动态。发现:培养液中加入La3+后细胞壁上caZ+分布逐渐减少,最明显的特征是ca2+大量积累在细胞膜上或膜外表面,ca2+内流的过程被阻断, ca2+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加速了海带绿烂进程。EGTA使海带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藻体小于其他处理同时期的藻体,柄部发白,藻体褐色褪去变为黄绿色。初期细胞壁上有较多ca2+,这与EGTA鳌合ca2+将结合ca2+大量析出有关。随实验进程,细胞壁上大量ca2+被鳌合掉,壁上ca2+分布减少。胞外ca2+内流减少,从而使细胞无法对外界胁迫做出响应,造成细胞正常代谢紊乱,细胞分解。ca2+信使系统被La3+、EGTA阻断后,给海带幼苗的生长带来了严重影响,这说明Ca2+在海带幼苗绿烂时的整个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源ca2+处理能提高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多种抗逆性。据此我们推测,在海带育苗水系中适当提高ca2+浓度或加入适量ca,+载体(如A23,87),促使ca2+运转到细胞内,发挥ca2+在植物一一海带(Lamin~少只p口nica)绿烂病发生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病原菌互作中的信号传导作用,从而可有效地预防海带幼苗绿烂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烂病论文参考文献

[1].韩晓娟.一株Cobetiasp.引起的坛紫菜绿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王丽丽.海带(Laminariajaponica)绿烂病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

[3].王丽丽,唐学玺,王蒙,张培玉.褐藻酸降解菌在海带绿烂病发生中的作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马悦欣,张泽宇,刘长发,范春江,曹善茂.大连地区裙带菜绿烂病病原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7

[5].姜静颖,马悦欣,张泽宇,徐航.大连地区裙带菜“绿烂病”组织病理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绿烂病-图21 海带绿烂病绿烂病-图22 海带绿烂尖端叶缘横切面海带相对增长变化}_ L!东各月海参经济损失情况不同密度条件下病原菌的感染结果不同密度条件下感染8d后的藻体讨论

标签:;  ;  ;  ;  ;  ;  ;  

绿烂病论文_韩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