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_曾晓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碳,合成氨,乙醇胺,原料,硫酸铵,触媒,填料。

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波[1](2018)在《合成氨原料天然气脱碳技术改造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氨装置原料天然气更换,CO_2和N_2含量增高,通过增加预脱碳装置和深冷空分装置,使原料气满足生产需求。同时针对试车和投用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本文来源于《大氮肥》期刊2018年02期)

应虎,乐清华,柏彬[2](2010)在《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原理,利用固定床反应器,以铁触媒为催化剂和载氧剂,CaO为吸附剂,研究了化学链燃烧法净化合成氨原料气的可行性。系统考察了还原阶段CaO、汽气比、温度、CaO与铁触媒质量比等因素对原料气脱碳效果的影响,以及氧化阶段温度对铁触媒氧化和CaCO3热分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还原阶段,铁触媒既是CO变换反应的催化剂又是过程的载氧剂,而吸附剂CaO的存在,不仅能快速吸附CO2,而且能有效促进CO的变换反应,同步脱除CO和CO2,且适宜的还原条件为:汽气比8.0左右、温度500~550℃、CaO与铁触媒质量比3:1。在氧化反应阶段,当操作温度为800℃时,还原态的铁触媒Fe3O4可迅速被氧化为Fe2O3,CaO可完全再生,铁触媒的氧化反应热能有效促进CaCO3的热分解。(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邢银全,刘有智,王其仓,尚海茹[3](2008)在《旋转填料床用于合成氨原料气脱碳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在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加入少量TETA(叁乙烯四胺)组成的复合吸收液,在旋转填料床中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2的试验,主要考察不同类型吸收液、吸收液CO2负荷、液体流量、气体流量、超重力因子β等因素对CO2脱除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MDEA水溶液中加入添加剂TETA后,混合吸收液的脱除效率平均提高了101.19%;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脱除效率随β增大而增大,β大于120后对脱除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脱除效率随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脱除效率随液体流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氮肥》期刊2008年03期)

杨守智,马小兵[4](2006)在《合成氨原料气湿法脱碳富液能量回收方法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3种脱碳富液能量回收透平和2种能量回收技术的特点。以100kt/a合成氨碳丙脱碳装置为例,对透平增压泵能量回收和涡轮助推式能量回收进行了比较,证明透平增压泵能量回收方式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化肥工业》期刊2006年05期)

刘山当[5](2004)在《磷石膏-氨水悬浮液脱碳净化合成氨原料气并制备硫酸铵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大量占用土地,严重污染环境,成为实现磷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世界各国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方面积极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磷石膏转化制备硫酸铵或进一步生产硫酸钾是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石膏为原料生产硫酸铵是一种已经工业化的工艺过程,从技术的角度,磷石膏转化制备硫酸铵并无困难,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性。随着70年代高浓度氮肥的发展,而石膏制硫酸铵工艺存在设备投资大和能耗高等经济问题,限制了该工艺的发展。因此,改造现有的工艺技术,提高资源与环境技术自身的经济性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本文提出利用我国特有的氨水脱碳净化合成氨原料气的过程,同步实现磷石膏转化为硫酸铵,使之成为合成氨的加工过程之一,因而可以大幅度提高磷石膏转化为硫酸铵的经济性。文献中没有发现利用氨水脱碳净化合成氨原料气的过程实现磷石膏转化为硫酸铵的相关报道,还有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对本文提出的石膏氨水悬浮液脱碳净化合成氨原料气并制备硫酸铵的新的工艺流程,模拟该体系气-液-固叁相条件进行了初步工艺探索试验。初步考查原料配比和浓度对石膏转化率的影响,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期对适宜的工艺条件有初步的掌握。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气-液-固叁相体系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采用渗透模型,建立了石膏氨水悬浮液<WP=5>吸收CO2的动力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氨的利用率不低于碳酸氢铵流程,磷石膏转化率可以达到96%以上,说明该工艺具有可行性。同时发现,反应体系气-液-固叁相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对过程有明显影响,说明石膏氨水悬浮液与混合气体的气液传质问题对过程的影响很大,很可能是控制性因素,必须通过系统的深入研究掌握其基本规律。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的CO2浓度一般在18~35%范围内,由此可见,工业过程必须充分重视石膏氨水悬浮液与原料气的气液传质设计。体系温度也是敏感参数,说明化学动力学也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采用较低温度有利于降低氨损失,并为碳酸钙结晶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在实验条件下,反应温度40oC是一个适宜的选择。通过析气-液-固叁相体系的反应机理可知,该体系中有十余种组份,石膏氨水悬浮液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由一系列反应耦合而成,总反应速率由CO2的吸收反应、NH2COO-的水解反应和石膏溶解速率共同决定,给出了相关反应的速率方程。以渗透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该体系伴有连续可逆化学反应的传质模型。 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反应速率方程和平衡方程用Newton-Raphson方法进行线性化,用有限差分方法线性化偏微分方程组,通过计算主体平衡模型确定CO2吸收模型中偏微分方程组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得到了体系中各组份的浓度分布,CO2吸收过程的化学增强因子和吸收速率,表明CO2的吸收反应主要在气液界面附近进行,水解反应和石膏溶解反应在整个液相区域内进行,吸收过程的化学增强因子和吸收速率都随着碳化度的增加而降低,CO2的吸收速率随着气相主体CO2摩尔百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果为工程和工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5-10)

周寿祖,庞利峰[6](1999)在《合成氨原料气NHD法脱硫脱碳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NHD溶剂的工业应用特征及其应用于合成氨原料气脱硫脱碳装置的运行情况.(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1999年10期)

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原理,利用固定床反应器,以铁触媒为催化剂和载氧剂,CaO为吸附剂,研究了化学链燃烧法净化合成氨原料气的可行性。系统考察了还原阶段CaO、汽气比、温度、CaO与铁触媒质量比等因素对原料气脱碳效果的影响,以及氧化阶段温度对铁触媒氧化和CaCO3热分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还原阶段,铁触媒既是CO变换反应的催化剂又是过程的载氧剂,而吸附剂CaO的存在,不仅能快速吸附CO2,而且能有效促进CO的变换反应,同步脱除CO和CO2,且适宜的还原条件为:汽气比8.0左右、温度500~550℃、CaO与铁触媒质量比3:1。在氧化反应阶段,当操作温度为800℃时,还原态的铁触媒Fe3O4可迅速被氧化为Fe2O3,CaO可完全再生,铁触媒的氧化反应热能有效促进CaCO3的热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参考文献

[1].曾晓波.合成氨原料天然气脱碳技术改造总结[J].大氮肥.2018

[2].应虎,乐清华,柏彬.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过程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

[3].邢银全,刘有智,王其仓,尚海茹.旋转填料床用于合成氨原料气脱碳的试验研究[J].中氮肥.2008

[4].杨守智,马小兵.合成氨原料气湿法脱碳富液能量回收方法的选择[J].化肥工业.2006

[5].刘山当.磷石膏-氨水悬浮液脱碳净化合成氨原料气并制备硫酸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

[6].周寿祖,庞利峰.合成氨原料气NHD法脱硫脱碳装置[J].上海化工.1999

论文知识图

PSA工艺流程图吸收液负荷对脱除效率的影响气体流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液体流量对脱除效率的影响超重力因子对脱除效率的影响1 HAZOP 检查步骤图

标签:;  ;  ;  ;  ;  ;  ;  

合成氨原料气脱碳论文_曾晓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