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分子设计,生物降解性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论文文献综述
孙美玲[1](2017)在《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n)曾经是全球第二大用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非常优秀的乳化、增溶、润湿和洗涤等性能,原先在民用和工业清洗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NPEOn的生物降解性差和环境毒性高等原因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或限用,所以开发NPEOn的绿色替代化学品已成为表面活性剂及相关应用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利用已有表面活性剂品种的部分性能替代NPEOn尝试,仍旧缺乏结构和性能全方位的替代研究。本文通过分子设计,以苄氧片段替代酚氧片段,合成了一类分子结构与NPEOn高度相似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DBEOn),并研究了其构效关系。进一步与NPEOn比较,考察DBEOn是否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是否保持甚至优于NPEOn优秀的表面活性和应用性能。为了结构鉴定和构效关系研究,本文以正十二烷基苯(DB)经氯甲基化反应及威廉森醚化反应制备了烷基和乙氧基(EO)数均为单分布的正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DBEOn)。DB首先经过氯甲基化反应得到正十二烷基苄氯(DBCl),DBCl经过多步交替的基团活化和威廉森醚化反应得到不同EO数的DBEOn(n分别为2,4,6,8,10和12)。测定了DBEOn系列的表面活性以及应用性能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同时检测了DBEOn系列中代表性品种DBEO8的初级生物降解性。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DBEO8第七天的初级生物降解度接近100%,彻底克服了NPEOn不易生物降解的弊端。实验结果还表明,随着n增加,DBEOn的浊点(CP)升高,临界胶束浓度(cmc)增大,cmc/c20减小,饱和吸附量(Γm)增大,饱和吸附面积(Am)减小,增溶、乳化和润湿性能均降低。将DBEOn系列与NPEOn系列中代表性品种TX-10比较,DBEO8与TX-10具有相近的CP和cmc,但具有更好对苯的增溶性能,及其对非极性油,极性油脂以及硅油更优秀的乳化性能,因此DBEO8有望在许多应用领域成为TX-10的环境友好型有效替代品。为了探索工业化生产可行性,本文以工业直链十二烷基苯(LB)经氯甲基化反应、水解反应及乙氧基化反应制备了烷基和EO数均为多分布的直链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LBEOn)。LB首先经过氯甲基化反应得到直链十二烷基苄氯(LBCl),LBCl经过两步法水解反应得到直链十二烷基苄醇(LBA),LBA再与环氧乙烷进行乙氧基化反应得到LBEO9。测试了LBEO9的表面活性以及应用性能并与TX-10比较,实验结果表明LBEO9的浊点较低,cmc和Πcmc较小,γcmc、cmc/c20和Am较大,对苯的增溶性能更佳,对非极性油和极性油脂的乳化性能更好,对硅油的乳化性能略差。与DBEOn系列相比,LBEO9与TX-10的浊点、γcmc、Πcmc、Am、增溶、乳化、润湿等性能更接近,更具有替代TX-10的潜能。为了简化水解工艺,本文又探索了DBCl分别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的一步法水解反应,采用混合溶剂法、超声-微波辅助法、乳液法、水热法、相转移催化法等多种方法对DBCl的碱性法水解反应进行初步尝试。在此基础上将相转移催化与水热条件耦合获得了成功,优化的工艺条件为:相转移催化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的摩尔分数为5.6%,在130℃下碱性水热反应16 h,正十二烷基苄醇(DBA)的产率达到93.6%。水热辅助相转移催化条件使DBCl的一步法水解反应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相转移催化剂1227的分子结构单元与反应原料和产物的结构相近,提高了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料DBCl和产物DBA的亲和力,因而使得DBCl的碱性水解反应得以进行并有很高的水解选择性而不生成副产物苄醚;水热条件又有利于进一步加大DBCl与水的相溶度,进而提高了水解反应的产率。(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孙美玲,梁雪芬,胡学一,岳成光[2](2016)在《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十二烷基苄醇为原料进行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6种具有不同乙氧基数(其乙氧基数分别为4,5,7,9,11和13)的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LBEO n)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性能并与最常用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商品名TX-10)比较,发现乙氧基数为9的LBEO n的性能与TX-10接近,可能成为TX-10的有效替代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洗涤用品工业》期刊2016年10期)
贺国旭,王耀先,李松田,张秋霞,马艳萍[3](2015)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23)月桂醚复配体系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5℃时通过表面张力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月桂醚(Brij35)复配体系在不同配比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SDBS和Brij35的物质的量比为3∶7时,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最高,其CMC为0.2 mmol/L,明显低于单一组分;并在总物质的量浓度一定时,测定了复配体系的稳定性和润湿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11期)
王铖,张永民,刘雪锋[4](2015)在《N-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3)基-N,N-二甲基叔胺的CO_2开关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耐无机盐的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在长链烷基和叔胺基之间嵌插聚氧乙烯(EO)片段的N-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3)基-N,N-二甲基叔胺(C12EO3A)的CO2开关响应性能。电导率和荧光探针实验结果表明C12EO3A具有明显的CO2开关响应性能;与结构相近的N-十二烷基-N,N-二甲基叔胺碳酸氢盐([C12AH]+HCO3-)相比,C12EO3A碳酸氢盐([C12EO3AH]+HCO3-)的临界胶束浓度更小,在饱和Na Cl水溶液中仍可发挥出色的表面活性剂功能。(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程新皓,赵欧狄,赵海娜,黄建滨[5](2014)在《十二烷基伯胺盐酸盐与十二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复配体系中的表面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十二烷基胺盐酸盐(DAC)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AES)复配体系的表面性质与胶束化行为.发现该体系在广泛的复配比例区间和温度区间内保持了极为优异的表面活性,测定了该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与其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的具体值,并研究了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对相关体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会念,刘雪锋[6](2013)在《N,N-二甲基-N-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基氧化胺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胺类表面活性剂因为含有一个小而且高极性的端基,通过改变PH值,可以使它质子化成为阳离子物质。基于它的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氧化胺类表面活性剂在个人护理产品,洗洁精,化妆品和抗静电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经乙氧基化后的表面活性剂往往可以显着地改变或提升其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能,除AES和AEC等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外,非离子/阳离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期刊2013-07-21)
汪明贵,王宇曦,唐亚芳,王正武[7](2013)在《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_(mn))序列混合体系的分子交换能及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系列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协同效应。方法测定LS36、LS45、LS54分别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磺酸钠(AS)、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磺酸钠(AOT)及全氟辛酸钠(OBS)复配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关系(γ~log c)曲线,计算它们在溶液表面吸附层及胶束中的组成、分子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通过交换能,判断产生的协同效应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混合体系的分子交换能均为负值,与纯组分的表面活性比较,复配后不论是形成胶束的能力,还是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和能力均出现显着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13年02期)
陆颖,刘雪锋,方云[8](2012)在《十二烷基苄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经氯甲基化、水解及环氧乙基化等步骤得到平均乙氧基(EO)数为9.5的十二烷基苄醇聚氧乙烯醚(LBAEOn)。分别用FTIR和1HNMR表征了产物LBAEOn的结构特征,并用ESI-MS确定了LBAEOn中的EO分布。以表面张力法测得在25℃时LBAEOn的cmc和γcmc分别为1.83×10-6mol.L-1和39.0 mN.m-1;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10)相比较,除钙皂分散性能大致相当以外,LBAEOn的表面活性较好、发泡力较低、对正辛醇的增溶能力较强和对帆布的润湿性能较差。(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2年02期)
张建玲,李建申,韩布兴,刘元会,杨冠英[9](2012)在《利用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捕集CO_2》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CO2的捕集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常用的CO2捕集剂有胺、离子液体等。本工作研究了CO2在非离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mn)中的溶解度,发现CO2在Ls-45andLs-54中有非常高的溶解度;而且,CO2在Ls-mn中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氧乙烯和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唐伟杰,龚叶南,陈广平[10](2011)在《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叔胺与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二元复配物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B-2)与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按各种比例二元复配,测定其表面张力、发泡性能、泡沫持久力、粘度等特性数据。结果显示OB-2占65%时配合物的表面张力最小,OB-2占70%时发泡力和泡沫持久力最强;OB-2低于20%时溶液粘度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1年09期)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以十二烷基苄醇为原料进行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6种具有不同乙氧基数(其乙氧基数分别为4,5,7,9,11和13)的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LBEO n)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性能并与最常用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9)醚(商品名TX-10)比较,发现乙氧基数为9的LBEO n的性能与TX-10接近,可能成为TX-10的有效替代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论文参考文献
[1].孙美玲.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7
[2].孙美玲,梁雪芬,胡学一,岳成光.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与性能[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6
[3].贺国旭,王耀先,李松田,张秋霞,马艳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23)月桂醚复配体系性能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5
[4].王铖,张永民,刘雪锋.N-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3)基-N,N-二甲基叔胺的CO_2开关响应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5
[5].程新皓,赵欧狄,赵海娜,黄建滨.十二烷基伯胺盐酸盐与十二烷基聚氧乙烯硫酸钠复配体系中的表面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2014
[6].张会念,刘雪锋.N,N-二甲基-N-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基氧化胺的合成及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2013
[7].汪明贵,王宇曦,唐亚芳,王正武.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LS_(mn))序列混合体系的分子交换能及协同效应[J].食品与药品.2013
[8].陆颖,刘雪锋,方云.十二烷基苄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及性能[J].日用化学工业.2012
[9].张建玲,李建申,韩布兴,刘元会,杨冠英.利用十二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捕集CO_2[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2012
[10].唐伟杰,龚叶南,陈广平.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叔胺与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二元复配物的特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1
标签:十二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分子设计; 生物降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