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泛舟蛾等害虫试验

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泛舟蛾等害虫试验

一、根部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扇舟蛾等害虫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石文鹏[1](2020)在《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水肥药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综合管理技术,在节水、省工、减肥、减药等方面效果显着,对农业的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水肥一体化研究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水药一体化的研究刚刚起步,由于农药一般毒性大,施药时间一般较短,而水中或者土壤中的农药检测难度大、检测费用高,现有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杀虫效果或者除草效果方面,在水药一体化微灌技术运行参数、施药均匀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缺乏研究。本文通过滴灌和微喷带水药一体化试验,研究滴灌带或微喷带随水施药后的除草效果、施药均匀度、农药残留等,并结合施药均匀度对施药设备的要求,设计改进施药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滴灌带随水施除草剂乙草胺和高锰酸钾颜料的对比试验,得出当除草剂溶于水或者与水搅拌均匀未分层时,两者取样点检测的溶质含量一样,可使用高锰酸钾代替乙草胺进行试验,能够减少试验检测时间、降低费用、避免农药毒性伤害;通过不同长度滴灌带随水施高锰酸钾试验,得出40m、30m、20m、15m、10m滴灌带最佳施药时间分别是9min、6.5min、5min、4min、2.5min。(2)滴灌施药能够提产增质。通过水药一体化膜下滴灌大田玉米试验,随水施药后30天,作物生产指标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小;作物30天测得的叶面积指数增加量连续施药(CA)明显高于周期施药(PA)和不施药(NA);在总施药量相同的情况下,施药30天后不同深度土层乙草胺残留量呈随着深度先变大后变小趋势,不同处理之间也有差异,周期施药(PA)土层残留量较连续施药(CA)多,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原施药量的90%就可认为完全降解,而三种施药方法30天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小于1%,即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完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表明滴灌施药是可行的。综合分析滴灌带随水施药后生产指标、叶面积指数增加量、土壤农药残、玉米产量等,建议水药一体化滴灌带施药可采用上述(1)中施药时间及连续施药方式较优。(3)微喷带施药可以显着减少田间杂草的数量。通过水药一体化微喷带随水施不同浓度除草剂大田试验,微喷带总长40m,试验A、B、C区除草剂浓度分别为1.5、2.0、3.0g/L,发现垂直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呈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与微喷带水量分布规律一致;在总药量相同的情况时,距微喷带首部3m位置及尾部(37m位置)处,三种浓度处理的株防效达到显着差异(P<0.05),中部(20m位置处)差异不显着。沿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逐渐降低,垂直微喷带均匀度先增大后减小。试验C区杂草防效均匀度明显低于A、B区,A、B区均匀度Cu均在0.98附近,C区Cu最大值为0.98,最小值仅为0.78,差异显着。微喷带施药均匀度整体表明微喷带施药是可行的。综合考虑微喷带施药均匀度及杂草防效,施用该除草剂时浓度为2g/L效果较优。(4)为满足大田试验对施药装置精度的要求,设计了以施药桶、搅拌机、计量泵为主的智能施药装置。根据计量泵流量确定了施药适宜的田块大小。当面积小于20亩时,适宜采用无级调节的、精度较高的电磁隔膜泵和机械隔膜泵;当面积大于20亩时,适宜采用自吸泵和增压泵。组装了适于一家一户及大农场两种种植规模的水药一体化施药装置。

石文鹏,王文娥,胡笑涛,徐茹[2](2020)在《微喷带随水施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均匀度研究》文中指出为分析微喷带水药一体灌溉时药品施用效果和均匀度,在武威开展了大田微喷带随水施用除草剂试验。以常用?32斜5孔微喷带为灌水施药设备,长度40 m,在正常工作压力(55 kPa)和总药量(1.522 5 kg/hm2)下,通过调节施药器内药液浓度(试验A区1.5、B区2.0、C区3.0 g/L)对微喷带随水施用除草剂的大田除草效果和施药均匀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A、B、C区在垂直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呈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与微喷带水量分布规律一致;在总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在微喷带3 m位置,A1与B1、C1达到显着差异(P<0.05),20 m位置不同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37 m位置A1、B1与C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沿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逐渐降低,垂直微喷带均匀度先变大后变小。试验C区杂草防效均匀度明显低于A、B区,A、B区均匀度Cu均在0.98附近,C区Cu最大值为0.98,最小值仅为0.78,差异显着。基于提高微喷带施药的均匀度,兼顾杂草防效,使用微喷带水药一体施用该除草剂时浓度为2.0 g/L效果较好。

李强[3](2018)在《滴灌法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滴灌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成功应用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许多研究报道,滴灌施药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上的害虫和杂草。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和吡虫啉(Imidacloprid)在作物体内有较好的内吸传导特性,常用于防治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和蓟马等。本研究明确了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研究了田间滴灌施药后药剂在香蕉植株中的吸收、分布及其在花蕾中的富集规律,为合理使用滴灌施药技术防治黄胸蓟马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分析和测定了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植株和土壤中降解动态及其残留,为丰富滴灌施药理论研究及滴灌施药技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适用于滴灌施药防治黄胸蓟马的杀虫剂采用浸叶法测定7种内吸性杀虫剂原药对黄胸蓟马的毒力,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2明确了滴灌法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田间防治效果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在施药浓度在有效成分剂量504-1008 g/hm2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为91.24%-95.86%;吡虫啉在施药浓度在有效成分剂量560-1120g/hm2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为85.56%-92.70%。表明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可以有效防治黄胸蓟马。3分析了滴灌法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植株中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规律滴灌施药后2 h,在香蕉假茎1 m和2 m处吡虫啉浓度分别达到峰值0.434和0.391 mg/kg;8 h螺虫乙酯浓度分别达到峰值0.252和0.235 mg/kg,表明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植株内可以较好的吸收与分布。不同施药浓度下,滴灌施药后24 h香蕉花蕾中螺虫乙酯浓度分别达到峰值0.239和0.358 mg/kg;2 h香蕉花蕾中的吡虫啉浓度分别达到峰值0.414和0.673 mg/kg,表明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花蕾中可以有效的进行富集,但花蕾中药剂浓度不会因施药剂量增加而等比例升高。4研究了滴灌法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土壤中降解速率最快,其次是叶片,在果实中降解最慢。不同施药浓度下,螺虫乙酯在香蕉叶片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并没有因施药剂量的改变而发生显着的变化,在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37和5.21天,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59和4.47天;吡虫啉在香蕉叶片中的半衰期相同,均为7.00天。而螺虫乙酯在果实中半衰期不同,分别为9.63和7.88天;吡虫啉在果实和土壤中的半衰期不同,在果实中半衰期分别为9.24和7.07天,在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86和5.59天,两者均表现为在高浓度施药时消解更慢。5评估了滴灌法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果实、叶片和土壤中最终残留在收获前14天和7天香蕉果实和叶片样品中均未检测到螺虫乙酯和吡虫啉的残留;在收获前14天的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不同施药剂量下吡虫啉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2和0.0058 mg/kg,在收获前7天未检测到土壤中吡虫啉残留。

李强,付步礼,邱海燕,夏西亚,唐良德,刘奎,曾东强[4](2018)在《滴灌施药技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滴灌施药在防治香蕉黄胸蓟马上的应用技术,综述了滴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滴灌施药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滴灌施药在防控香蕉黄胸蓟马上的应用前景。发现滴灌技术在众多设施农业应用中迅速发展,为滴灌施药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条件;目前,借助滴灌系统施药在控制土壤有害微生物方面已有广泛报道,但在防治叶面有害生物方面研究较少。另外,黄胸蓟马是当前香蕉上重要害虫,目前生产上仍缺乏高效的防控技术;利用蕉园滴灌系统施用内吸性杀虫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施药方式,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还需研究滴灌施药防治黄胸蓟马的防效及相关技术参数,并评估该施药技术条件下的农药残留及食品安全性风险。

时婷[5](2016)在《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叶螨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世代周期短,孤雌生殖等特性,易对药剂产生抗性。目前化学防治是主要手段,但叶螨危害隐蔽,寄主多,常规喷雾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杀死天敌,污染环境,影响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筛选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拟为建立新型叶螨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以我国重要植食性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为对象,依次采用喷雾法、浸叶法、水培法和土培法测定了13种药剂对两种叶螨的活性,采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时空分布动态,以探寻其传导规律,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田间广泛使用的乐果为参照药剂,根据文献报道选定12种对螨虫具有活性的农药,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其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500 mg/L喷雾处理后48 h,对照药剂乐果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12%和77.78%,溴虫腈、呋虫胺、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苯菌灵、吡蚜酮、丁醚脲和噻虫嗪对二斑叶螨的活性均高于乐果,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6.66%、93.99%、93.67%、83.14%、77.62%、72.51%、65.00%和63.36%;溴虫腈、苯菌灵、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和噻虫嗪对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95.41%、92.75%和79.26%,均高于乐果的77.78%。2.在喷雾法测定基础上,采用浸叶法对两种叶螨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48 h,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为3.68和77.18 mg/L,与乐果的166.24mg/L存在显着差异;而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朱砂叶螨LC50值分别为1.64和16.17mg/L,活性明显优于乐果的29.85 mg/L。3.从上述结果中选取两种活性最高的溴虫腈和嘧啶氧磷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棉花为供试植株,采用水培法测定了其对两种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溴虫腈对二斑叶螨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1.17、0.57和0.56 mg/L,嘧啶氧磷的为21.22、8.22和5.27 mg/L,而乐果则的为50.14、17.57和6.49 mg/L。这3种药剂对朱砂叶螨的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0.69、0.52和0.14 mg/L;9.77、5.81和3.81 mg/L;16.67、6.20和4.02 mg/L。说明通过水培给药,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毒力均高于乐果,可将其作为根区施药防治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备选药剂。4.再进一步采用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3、5和7 d乐果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10.75、6.26和4.43 mg/kg,而嘧啶氧磷的为2.64、1.16和0.94 mg/kg,溴虫腈为1.10、0.60和0.32 mg/kg;溴虫腈对朱砂叶螨的LC50值为0.58、0.20和0.17 mg/kg,嘧啶氧磷的为1.65、0.83和0.73 mg/kg,乐果的为23.73、12.30和8.94 mg/kg。因此,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活性依然高于乐果,并且表现出了可从棉花根部进入,防治叶部螨虫的特性。5.采用棉花水培,对棉花叶片正面、背面、棉花植株上部叶、下部叶进行药剂(溴虫腈、嘧啶氧磷和乐果)涂抹,测定其分别对棉花叶片背面、正面、棉花植株下部叶、上部叶上叶螨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具有植株下部施药防治上部螨虫的特性,嘧啶氧磷和乐果具有一定的植株上部施药防治下部螨虫的特性,溴虫腈则没有。6.以棉花为供试植物,采用根部施药法测定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两种药剂在棉花植株内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施药后2 d,溴虫腈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嘧啶氧磷则为5 d,植株体内药剂含量根部>茎部>叶部,30 d棉花植株内两种药剂依然能被检测到。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其茎与叶中溴虫腈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比值,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越来越大,可高达1.31.5倍;嘧啶氧磷则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其在茎与叶中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基本持平为0.10.3倍。此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灌根施药后,药剂能经植物根作用持续地在地上部叶片累积,在棉花植物体内持效期较长,可对叶螨持续有效,能更好的防治棉花上的叶螨。

徐福元,徐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悦[6](2015)在《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王佳璐,谭荣荣[7](2010)在《杨扇舟蛾幼虫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杨扇舟蛾幼虫的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大,幼虫的取食量逐渐增多,取食速度也逐步加快;成虫的羽化主要集中在第7天,在24 h内,羽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00左右,羽化率为84.5%。

刘满光,李国松,王振亮,李梦钗[8](2010)在《杨扇舟蛾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杨扇舟蛾以幼虫啃食杨树叶片,影响树木生长,经济损失巨大。该文综述了杨扇舟蛾的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分析了爆发成灾的原因,总结了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杨扇舟蛾研究提供借鉴。

李广伟[9](2008)在《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文中指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新疆北疆植棉区的一类新害虫,近几年该虫在新疆迅速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本论文在2005~2007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该虫各虫态的形态、习性、生活史、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在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进行了研究。在19~31℃室内五个恒温条件下观察了该虫试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等情况。研究了成虫耐高温、低温、以及对高低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新疆、甘肃和陕西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地理种群差异。用农田常用9种药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作毒力测试,筛选出两种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高效的化学药剂,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cm深处越冬,翌年四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幼虫主要取食玉米、棉花、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成虫取食棉花叶片,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m,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通过大田及网室内该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可知,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五月底、六月初开始羽化出土危害棉花,六月底至七月上旬在田间虫口数量达到最高峰,以后成虫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危害逐渐减轻,八月底、九月初成虫基本消亡。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危害只有一个高峰期。2、生态学特性(1)有效积温:在19~31℃温度范围内,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符合Logistic模型和线性日度回归模型;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10.8、12.6和10.1℃,有效积温分别为1182.2、401.2、111.9和269.0日·度。(2)温度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温度对成虫的产卵量影响明显,产卵量在22~25℃最高,高于25℃或低于22℃,产卵量逐渐降低,产卵历期明显缩短;25℃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93.8粒。温度越高,产卵前期越短,31℃下雌虫的产卵前期仅为13.5天。(3)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成虫寿命整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9、22、25、28和31℃下,雌雄平均寿命分别为64.1、60.8、55.6、42.1和34.7d,平均寿命雌虫略长于雄虫,温度与成虫寿命的关系符合符合威布尔模型。模型拟合关系式: y=63.5583*[1-EXP(-((x-17.3229)/11.6200)^-1.6141) ] (r=0.9728)。(4)不同地理种群的双斑长跗萤叶甲酯酶同功酶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比较,新疆北疆133团与125团的种群相差很小,新疆种群与陕西种群差异不大,而新疆、陕西两地种群与甘肃种群差异明显.3、药效试验:选新疆及内地在棉田常用的九种杀虫剂,在室内采用叶片药膜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氟虫腈SC、25%噻虫嗪WG、25%赛丹EC、3%啶虫脒EC、10%吡虫啉EC及10亿PIB/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六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较高的毒性,其有效成分的LC50分别为0.3593、1.9896、3.3681、7.4012、8.906、125.8439mg/L和1.31×108PIB/L。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SC 112.5g/hm2、25%噻虫嗪WG 225g/hm2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此两种药剂施药后见效快、持效长,药后7天防效都在90%以上,且对天敌安全。4、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中要结合对该虫害的调查,按照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进行防治,以减缓该虫抗药性的产生。

唐光辉[10](2007)在《一种新型杀虫注干液剂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树干注药是一种理想的环境相容性无公害施药技术。树干注药可防治多种林木害虫,尤其对于防治蛀干害虫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的专用杀虫注干药剂品种较少,直接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急需筛选开发更多安全有效的注干药剂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本研究在大量田间药效试验基础上,筛选研制出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配方;对药剂在柳树体内的传导、分布、残留动态,对树体的安全性评价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讨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对光肩星天牛等林木害虫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流动相配比、流速、色谱柱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的HPLC分析条件:色谱柱Waters Spherisorb (ODS2) C18, dp 5μ, 4.6 mm ID*25 c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乙酸(65:35:0.02,V/V);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70 nm。4,5-dehydroimidacloprid的保留时间为10.1 min,吡虫啉的保留时间为14.5 min。在柳树组织中进行添加回收试验,添加浓度为0.1~5 mg/kg,测得其回收率分别在82.54~93.47%,83.77~91.25%之间,符合残留分析要求。2.研究表明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在柳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和较长的残留期。吡虫啉在不同组织中残留量差异较大,注药初期在各组织的残留量大小顺序为:叶片>小枝韧皮部>树干韧皮部>小枝木质部>树干木质部。随着吡虫啉在树体内的代谢降解,注药80 d后,其在各组织中趋于均匀分布。在检测期内吡虫啉活性代谢产物4,5-dehyroimid- acloprid在树体内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且含量呈波动变化。注药初期含量上升,随后随时间的延长含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4,5-dehyroimidacloprid在不同组织中残留量有一定差异,注药初期在各组织的残留量大小顺序为:小枝韧皮部>树干韧皮部>叶片>小枝木质部>树干木质部。树干注药后较长时期内,吡虫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4,5-dehyroimidacloprid在害虫的防治中共同发挥作用。3.建立了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测定柳树中敌敌畏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此方法对柳树体内各组织中敌敌畏含量动态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在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可在柳树体内经木质部长距离传导,分布于树体各组织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敌敌畏在柳树树冠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剂进入木质部后,首先沿注药孔上方输导组织随蒸腾流纵向传导,进入注药孔上方的叶片中。树干注药24 h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最大,然后随时间的延长药剂在树体内逐渐降解,含量逐渐降低;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也逐渐缩小,96 h在树冠各部位趋于均衡分布。树干注药初期叶片内药剂含量大于其他部位,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注药7 d后,药剂在各部位趋于均匀分布。4.以垂柳为材料,研究了4种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虫啉·敌敌畏和敌畏·氧乐注干液剂)树干注药对其叶片内几项生理指标、保护酶活性及PPO、PPO同工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含量均可产生显着的影响;4种杀虫剂树干注药后1个月内,均可不同程度提高SOD、PPO、PAL的活性,抑制POD活性;吡虫啉和啶虫脒树干注药均可引起垂柳叶片PPO活性上升,POD活性下降,导致PPO、PPO同工酶酶带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树干注药后药剂在一定时间内对树体一些生理生化代谢产生一定影响,但均未造成伤害。随着时间的延长,树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水平。5.以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其制剂的研究。通过对制剂配方中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溶剂A和N,N-二甲基甲酰胺组成的复合溶剂系统,采用OP-10为乳化剂,制剂的各项理化性质符合要求。该制剂配方在多数树种注干试验中,进入树体速度较快,对树体较为安全,田间防效理想。6.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对光肩星天牛等多种林木害虫进行了田间树干注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以1.0 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对天牛幼虫防效可达90.7%,对大龄幼虫的防效优于对照药剂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在林间防治时,针对天牛不同危害程度,采用适当的注药技术,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和4.5%吡虫啉注干液剂注干后其田间持效期可达110 d以上。以0.4 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春季注射,对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发生时间危害柳树枝梢、叶部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多种树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见,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在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对树体较为安全,对多种林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二、根部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扇舟蛾等害虫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部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扇舟蛾等害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农药研究现状
        1.2.2 除草剂剂型与施药方法研究现状
        1.2.3 滴灌与微喷施药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1.2.4 农药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
        1.4.2 水药一体化微喷带施药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
        1.4.3 施药装置的改进设计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与布置
    2.1 试验材料
    2.2 室内试验方案设计与方法
        2.2.1 滴灌带室内试验布置与方法
        2.2.2 微喷带室内试验布置与方法
    2.3 大田试验设计与布置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试验方案与布置
    2.4 测定指标
第三章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均匀性研究
    3.1 不同长度滴灌带施药时间分析
        3.1.1 高锰酸钾与除草剂的施用时间对比分析
        3.1.2 不同长度滴灌带最佳施药时间确定分析
    3.2 玉米滴灌带随水施除草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3.2.1 水药一体化滴灌施药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分析
        3.2.2 不同长度滴灌带不同施药方法叶面积指数增加量分析
        3.2.3 不同长度滴灌带作物产量分析
    3.3 滴灌带水药一体化农药残留影响因素分析
        3.3.1 滴灌带长度对各土层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3.3.2 不同长度滴灌带农药累积残留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药一体化微喷带施药效果研究
    4.1 微喷带不同位置水量分布试验分析
    4.2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4.3 微喷带随水施除草剂均匀度分析
        4.3.1 沿微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分析
        4.3.2 垂直喷带方向杂草株防效均匀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装置改进设计
    5.1 施药装置改进思路
        5.1.1 泵注法
        5.1.2 施药装置泵的选型
        5.1.3 施药装置的组成
    5.2 改进后施药器运行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微喷带随水施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均匀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1.3 微喷带施药均匀度及施药效果评价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喷带喷洒水量分布
    2.2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2.3 微喷带随水施除草剂均匀度分析
3 结论和讨论

(3)滴灌法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香蕉种植及病虫害概况
        1.1.1 我国香蕉种植概况
        1.1.2 我国香蕉病虫害概况
    1.2 黄胸蓟马概况
    1.3 黄胸蓟马研究进展
        1.3.1 黄胸蓟马在香蕉上的为害
        1.3.2 黄胸蓟马的生物学特性
        1.3.3 黄胸蓟马的防治
    1.4 蓟马类害虫的防治药剂
    1.5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5.1 滴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5.2 滴灌施药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1.5.3 滴灌施药技术在香蕉黄胸蓟马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香蕉园概况
        2.1.2 供试药剂和试剂
        2.1.3 供试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适用于滴灌施药防治黄胸蓟马的杀虫剂筛选
        2.2.2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香蕉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效研究
        2.2.3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上的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规律研究
        2.2.4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消解动态研究
        2.2.5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最终残留研究
        2.2.6 分析方法
        2.2.7 数据处理、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用于滴灌施药防治黄胸蓟马的杀虫剂
    3.2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香蕉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3.2.1 初步探索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3.2.2 花蕾喷雾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3.2.3 不同施药方式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3.2.4 进一步验证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3.3 分析方法验证
    3.4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植株中的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
        3.4.1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在香蕉植株中的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
        3.4.2 滴灌施药吡虫啉在香蕉植株中的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
    3.5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降解动力学
        3.5.1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3.5.2 滴灌施药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3.6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3.6.1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3.6.2 滴灌施药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获得了适用于滴灌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的杀虫剂
        4.1.2 明确了滴灌法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香蕉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4.1.3 分析了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植株中吸收、分布和花蕾中富集规律
        4.1.4 研究了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
        4.1.5 测定了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4.2 讨论
        4.2.1 适用于滴灌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的药剂
        4.2.2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效
        4.2.3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植株中吸收、分布和花蕾中的富集规律
        4.2.4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
        4.2.5 滴灌施药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叶片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

(4)滴灌施药技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滴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 滴灌施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上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滴灌施药的应用
    2.2 国内滴灌施药的应用
3 香蕉黄胸蓟马为害及防治现状
    3.1 香蕉黄胸蓟马的为害
    3.2 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现状
4 滴灌施药在香蕉黄胸蓟马防治上应用前景
    4.1 滴灌施药在香蕉黄胸蓟马防治上的应用优势
    4.2 滴灌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的注意事项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5 展望

(5)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叶螨的种类介绍
    1.2 叶螨的危害
    1.3 叶螨的防治方法和现状
        1.3.1 二斑叶螨国内外发生及防治现状
        1.3.2 朱砂叶螨的国内外防治研究现状
    1.4 叶螨防治方法的研究
    1.5 筛选药剂的气相检测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供试材料
        2.4.1 供试害螨
        2.4.2 供试土壤
        2.4.3 供试植物
    2.5 活性测定方法
        2.5.1 喷雾法
        2.5.2 浸叶法
        2.5.3 水培法
        2.5.4 土培法
    2.6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移动及分布
        2.6.1 药剂处理
        2.6.2 溴虫腈的分布
        2.6.2.1 采样时间
        2.6.2.2 前处理
        2.6.2.3 检测方法
        2.6.3 嘧啶氧磷的分布
        2.6.3.1 采样时间
        2.6.3.2 前处理
        2.6.3.3 检测方法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活性测定
        3.1.1 喷雾法
        3.1.2 浸叶法
        3.1.3 水培法
        3.1.4 土培法
    3.2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传输
        3.2.1 叶片内部的移动
        3.2.2 叶片之间的移动
    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溴虫腈传导检测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3.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3.4 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动态
        3.4.1 标准曲线绘制
        3.4.2 嘧啶氧磷残留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3.4.3 不同施药量的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4 讨论
    4.1 防治棉叶螨高效根部施药药剂的筛选
        4.1.1 药剂的选择
        4.1.2 药剂的测定结果
        4.1.3 筛选方法
    4.2 根部施药防治叶螨体系建立的可能性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内容
    4.4 创新之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情况

(6)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林间调查
    1. 2 天敌微生物收集与筛选
    1. 3 赤眼蜂繁育与防治试验
    1. 4 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与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释放天敌技术对杨树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与应用
    2. 2 初步构建了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
3 结论与讨论
    3. 1 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效果[9 - 11]
    3. 2 专家系统决策应急控灾技术示范[9 - 11]

(7)杨扇舟蛾幼虫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幼虫取食量的测定
        1.2.2 羽化节律的观察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龄幼虫的取食量
    2.2 1~5龄幼虫日取食速度的比较
    2.3 羽化节律的观察
3 讨论

(8)杨扇舟蛾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危害状况
    1.1 危害特点
    1.2 成灾原因
        1.2.1 繁殖系数大, 增值迅速
        1.2.2 树种单一, 生态稳定性低
        1.2.3 环境中天敌少, 控制力弱
        1.2.4 防治进度不统一, 留有死角
        1.2.5 认识不足, 测防困难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3 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
        3.1.1 化学喷雾
        3.1.2 埋根
        3.1.3 打孔注药
    3.2 生物防治
        3.2.1 细菌防治
        3.2.2 病毒防治
    3.3 利用天敌
    3.4 转基因抗性育种
    3.5 诱杀成虫
        3.5.1 利用性信息素诱杀
        3.5.2 黑光灯诱杀成虫
4 防治方法展望

(9)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1.2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2.1 昆虫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昆虫种群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1.2.3 国内外种群动态的研究概况
    1.3 有效积温的运用
        1.3.1 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1.3.2 用有效积温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1.4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研究概况
        1.4.1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动态
        1.4.2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分布及寄主范围研究
    1.5 叶甲科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6 同工酶技术在研究昆虫种群分化中的运用
    1.7 害虫综合防治概述
        1.7.1 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历史及现状
        1.7.2 农业防治
        1.7.3 物理防治
        1.7.4 生物防治
        1.7.5 化学防治
        1.7.6 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的研究现状
    1.8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饲养与观察
        2.1.2 生活史
    2.2 结论与分析
        2.2.1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2.2.2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危害症状
        2.2.3 形态特征
        2.2.4 生活习性
        2.2.5 生活史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虫态在田间的种群动态及消长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虫态及越冬场所的调查
        3.1.2 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活动规律及食性的调查研究
        3.1.3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动态调查
    3.2 结论与分析
        3.2.1 越冬虫态
        3.2.2 越冬场所
        3.2.3 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在田间活动规律调查
        3.2.4 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的食性
        3.2.5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田间种群的消长规律
        3.2.6 封闭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规律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寄主
        4.1.2 供试虫源
        4.1.3 实验条件
        4.1.4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4.1.5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拟合
        4.1.6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计算
        4.1.7 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生殖力的观察
        4.1.8 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生殖力的动态模拟
        4.1.9 极端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死亡率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发育发育速率的影响
        4.2.3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4.2.4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寿命的影响
        4.2.5 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繁殖力的影响
        4.2.6 极端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死亡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地理种群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验方法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3.1 分离胶和浓缩胶贮备液的配制
        5.3.2 分离胶和浓缩胶的配制
    5.4 同功酶酶谱的分析
        5.4.1 相对迁移率
        5.4.2 相似性指数(SI)
        5.4.3 聚类分析
    5.5 结论与分析
        5.5.1 不同地理种群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酯酶同工酶比较
        5.5.2 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的地理差异数值计算结果及聚类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化学防治
    6.1 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的药剂筛选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2 结论与分析
    6.2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综合防治体系
        6.2.1 农业防治
        6.2.2 物理防治
        6.2.3 生物防治
        6.2.4 化学防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10)一种新型杀虫注干液剂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树干注药技术研究进展
        1.1.1 树干注药的器械和方法
        1.1.2 树干注射药剂种类
        1.1.3 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规律
        1.1.4 药剂在树木组织内的残留代谢
        1.1.5 树干注药对林木害虫的防治效果
        1.1.6 树干注药对环境的安全性
    1.2 吡虫啉的生物活性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1.2.1 吡虫啉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1.2.2 害虫对吡虫啉的抗药性
        1.2.3 吡虫啉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1.2.4 吡虫啉在环境中的行为动态
    1.3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3.1 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1.3.2 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进展
        1.3.3 吡虫啉残留分析检测研究进展
    1.4 化学农药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农药处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农药处理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1.4.3 农药处理对植物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1.4.4 农药对植物代谢酶活性影响
    1.5 树木水分传输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APC)中水分在林木中的传输动力和传输阻力
        1.5.2 树木边材液流传输的驱动力
        1.5.3 不同树种木质部结构对水分的输导性能
        1.5.4 树干木质部不同部位输水特点
        1.5.5 边材水分储存对树木蒸腾的作用
    1.6 本研究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 4,5-dehydroimidac-loprid 在柳树体内的传导分布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吡虫啉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 的合成
        2.2.2 HPLC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3 吡虫啉及4,5-dehydroimidacloprid 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
        2.2.5 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rimidacloprid 在柳树体内的传导分布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SFE-GC/MS 测定敌敌畏在柳树中的传导分布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敌敌畏的标准曲线
        3.2.2 超临界 CO_2萃取过程中调节剂的选择
        3.2.3 调节剂甲醇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2.4 添加回收试验和最低检测限
        3.2.5 敌敌畏在柳树体内的传导分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树干注药对柳树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树木
        4.1.3 试验样品的前处理
        4.1.4 试验测定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树干注药对叶绿素含量变化影响
        4.2.2 树干注药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影响
        4.2.3 树干注药对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影响
        4.2.4 树干注药对淀粉含量变化影响
        4.2.5 树干注药对纤维素含量变化影响
        4.2.6 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4.2.7 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4.2.8 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4.2.9 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影响
        4.2.10 树干注药对柳树叶内脯氨酸含量影响
        4.2.11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垂柳叶 PPO、POD 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树干注药对柳树体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4.3.2 树干注药可导致柳树体内保护酶系统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4.3.3 吡虫啉和啶虫脒树干注药可引起柳树体内 PPO、POD 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第五章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制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溶剂筛选方法
        5.1.4 表面活性剂筛选方法
        5.1.5 制剂冷贮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5.1.6 制剂热贮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溶剂的筛选
        5.2.2 表面活性剂筛选
        5.2.3 制剂的热贮稳定性测定
    5.3 小结与讨论
        5.3.1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的制剂配方
        5.3.2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理化指标
        5.3.3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对树体安全性
第六章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田间药效试验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药剂
        6.1.2 供试树木
        6.1.3 试验方法
        6.1.4 药效检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树干注药对柳树天牛的防治效果
        6.2.2 树干注药对柳树害虫的持续性控制研究
        6.2.3 树干注药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
        6.2.4 树干注药对国槐木虱和槐蚜的防治效果
        6.2.5 树干注药对梨冠网蝽的防治效果
        6.2.6 树干注药对臭椿树斑衣蜡蝉的防治效果
        6.2.7 树干注药对柑桔红蜘蛛防治效果
        6.2.8 树干注药对刺桐姬小蜂的初步防治效果
    6.3 小结与讨论
        6.3.1 14% 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树干注药对蛀干害虫天牛具有良好的防效
        6.3.2 吡虫啉注干液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
        6.3.3 吡虫啉注干液剂对食叶害虫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
        6.3.4 啶虫脒树干注药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6.3.5 树干注药的致毒剂量及环境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七章 总结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吡虫啉及其具有生物活性代谢产物4,5-dehydroimidacloprid 在柳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和较长的持效期
        7.1.2 敌敌畏在树体内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
        7.1.3 几种注干液剂对树体生理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7.1.4 研制出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的制剂配方,该制剂对树体安全
        7.1.5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和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根部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扇舟蛾等害虫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药一体化微灌施药效果影响因素及施药器优化[D]. 石文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微喷带随水施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均匀度研究[J]. 石文鹏,王文娥,胡笑涛,徐茹.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2)
  • [3]滴灌法施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技术研究[D]. 李强. 广西大学, 2018(12)
  • [4]滴灌施药技术防治香蕉黄胸蓟马应用展望[J]. 李强,付步礼,邱海燕,夏西亚,唐良德,刘奎,曾东强. 农学学报, 2018(04)
  • [5]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D]. 时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6]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J]. 徐福元,徐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悦. 江苏林业科技, 2015(01)
  • [7]杨扇舟蛾幼虫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的研究[J]. 王佳璐,谭荣荣. 北方园艺, 2010(24)
  • [8]杨扇舟蛾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J]. 刘满光,李国松,王振亮,李梦钗. 河北林业科技, 2010(05)
  • [9]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D]. 李广伟.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10]一种新型杀虫注干液剂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D]. 唐光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泛舟蛾等害虫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