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俄藏黑水城文献《卜筮要诀》主要由八卦象例、摇卦诀、六十四卦歌诀以及六十四卦占辞、占诗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六十四卦占辞、占诗的内容显示出对《周易》卦爻辞的承续与变化发展。本文重在探究《卜筮要诀》之占辞、占诗与《周易》卦辞间的具体异同,并试着寻找出原因,同时对于文献所涉及到的其他问题也有讨论。
关键词:西夏;卜筮;周易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的第3册中,收录了编号为TK153V.B60V的文献。这份文献1908至1909年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整理者根据内容将其题名为《卜筮要诀》。
《卜筮要诀》初次著录于孟列夫《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把文献分为了“爻辞及爻名”、“六句五言诗和六句六言诗”、“讲述道家占卦的宇宙论的三言诗和四言诗”、“卦辞及卦名”。现有相关讨论与研究主要有:
一为连劭名 《西夏汉文写本 〈卜筮要诀〉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由原文的书写情况推测出抄录者身份并非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分子;关注到其中与《周易》不同的“震为云,兑为树”的说法,并引其他文献记载来说明出现的可能依据;认为“丰擢夷”其下又用小字写有“中孚”是因为“中孚”又名“夷”;对文献中的占验之辞与占诗做了详细阐释[1]。
二为彭向前 《西夏汉文写本 〈卜筮要诀〉再探》,对文献有了更深入的探讨,作者把文献分为“八卦象例”、“摇卦诀”、“六十四卦歌诀”以及“六十四卦占辞、占诗”四个部分;认为“震为云,兑为树”是后世添加的八卦物象,且“中孚”又名“夷”并不成立,小字“中孚”是将误字“夷”改正后的字,只是抄写者在改写笔误的同时,忘了涂抹误字;作者还校订了“摇卦诀”与“六十四卦歌诀”的录文,发现文献中两套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并存且占辞中夹杂有字卜的内容,并从讳字、出土地点、抄本里的通假字入手论证《卜筮要诀》确为西夏时期的抄本[2]。
另外,《纳甲筮法源流考——兼论黑水城易占文献的学术价值》和《俄藏黑水城汉文占卜文献研究》也将《卜筮要诀》作为西夏易占文献之一进行分析考释。前者认为该文献的内容并无统一的格式,使用的理论也不一致,反映其内容来源庞杂,应是初学者学习占卜知识的习抄本,而从卦例与卦诗来看,该文献所运用的占卜方式仍是以卦名与卦义进行占断的大衍筮法[3]。后者论述了《卜筮要诀》与《六十四卦图遘卦》、《六十四卦图歌》、《新锲纂集诸家全书大成断易天机》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4]。
以上有关《卜筮要诀》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年代、卦序以及文字的书写情形(误字、衍字、异体字)着眼,而在构成《卜筮要诀》的四个单元中,关于最后一部分即六十四卦的占辞与占诗,目前的研究只有内容的梳理和翻译,其他方面还没有更具体的分析。
素养考查分析:该题是2018年理科数学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为求解函数的最小值问题,题目非常的简短,看似简单,其实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最值等相关知识,以及较强的数学运算求解能力.做好这题的关键是找准解题的方法,其中一种解法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其最小值.
下面笔者就从《卜筮要诀》最后的占辞和占诗内容出发,归纳其语言特征、剖析其修辞方式、整理其中蕴含的信息线索、说明其对于《周易》原旨的承续与改变,并试图找出原因。
只要用眼,晶状体就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阅读距离、用眼时间、光照条件、活动状态等都会导致晶状体形态改变。因此,晶状体屈光参数的横断面观察研究必须统一基线后才能进行,但现有报道对此均不够严格。此外,目前仍无规范设计的纵向队列研究来明确晶状体在视觉反馈机制中的变化与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1.要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来进行训练.老师找对学生进行审题的针对性训练时要注重突出强调重点知识,例如在“集合”这一章节中,要让学生着重注意审题,注意题目是要求求交集还是求并集,在认真审完题目之后,根据题目所给出的知识范围和重点做出解答.
一 《卜筮要诀》中的占辞和占诗
在早期的占卜活动中,人们常常采用揲蓍的方法来求卦,后世的占卜者则将此过程简化,“以钱代蓍”,投掷三枚钱币而成卦,这种方法称为金钱课。《卜筮要诀》当是由金钱课得到相应的卦象后所据以判断吉凶的材料。既然文献被命名为《卜筮要诀》,它所突出的应该是卜筮占断中的重要诀窍,文献前面的“摇卦诀”和“六十四卦歌诀”即是明证。从文献的图版可以看到,“六十四卦占辞、占诗”上下两栏抄写,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为单位,每个单位“卦”中都有相应的卦象、卦名、占验之辞与占诗,前三者书写在每卦单元格的同一侧,首书卦画,下注卦名,再下注占辞。其右又有正文占诗,七言一句,各四句,恰好占据单元格的四列面积。然而原书并没有抄完,仅存乾、坤、屯、蒙、需、讼、师七卦,现将七卦之占辞与占诗移录于下:
乾:有举(原文作“夅”,据彭向前《再探》改,下文“举荐”之“举”同)书,主有诤讼,有禄官员当迁转,忌口舌。常人有守书,喜得贵人举荐。
《周易》爻辞的《坤》卦中,“履霜”“括囊”的是否为同一人?“直方大”是现状的形容还是未来的目标?“含章可贞”原因何在?一个个疑问需要更深地推测与思量才能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这些“可能存在”的联系不止一种,究竟哪一种最为准确却无从可知,于是造成了“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的暧昧情况。再看《卜筮要诀》里《坤》卦的占诗,起于“疑上繁绪”,承作“平波浪涛”,转在“断木不沉”,合有“皂雕终解”,四句七言组合成完整的发展过程,缘由、结果、如今的状态与将来的局面、前后关系和最终指向都清楚明了,得卦后按图索骥,将所求之事代入占诗就能直接获得行动建议,这样一来便会很少出现《周易》中的歧义现象。由此可见这又是一组继承与变动。
计算得出纯防洪库容3.039亿m3,纯兴利库容1.590亿m3,从防洪限制水位到正常蓄水位之间的重复库容4.753 亿 m3。
2.4 SBP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的SBP易感因素纳入到好转组和死亡组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SBP预后有显著性影响危险因素:上消化道出血、血清ALB、血Na+、肝肾综合征,见表4。其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是患者短期内死亡高危因素(P<0.05),而血清ALB、血Na+水平则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保护因素(P>0.05)。
坤:众人有事,相去半剖。事暗不明,宜迁转。禄马旺,有财。
只因疑上生繁绪,恐为平波起浪涛。断木不沉沟下水,皂雕终解架头条。
屯:不圆兆,方有哭泣,破财。不圆之意,口舌,此鼓盆也,日是贵。
铅刀纵割终无刃,石罄沉敲岂有声?可惜天真云上影,只应败叶向秋惊。
蒙:有财,宜不久转。三头两□得贵人,把拖撑拄。身上通利,望是成,有一段财,是宜进。
惊波浅浪尚疑舟,进志如何有滞留。待得事谋归己用,两头耗意甚悠悠。
针对难以坐位的患儿,患儿家长要抱着患儿,促使膈肌下移,促使患儿气体交换量增加,便于雾化液滴在终末细支气管内沉降。在吸入过程中,教导患儿缓慢地进行深呼吸,如果患儿不能学会这种呼吸方式,则教导其张口呼吸。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面色、表情以及情绪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儿异常状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方式处理。
革故谋新好立权,维持从此始起然。柔嘉得贵享途坦,何虑前程路不全?
楚金百炼方除矿,荆璞三投始见珍。抟吹鼓风伸羽翼,宜鹍从此起天津。
讼:有贵人钓,身出罗网,有灾不成,水火灾宁。四月吉,九月吉。
《卜筮要诀》在占辞文体和占辞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师:常占吉,禄马旺,有财,宜求,望吉。忌罗网,口舌,阴人上防灾病,有喜。
需:权柄升腾,后财一件,众人中望,□□亦□人□□,凡作迟。天破竹干穿过,乃成未字也。相符合。有喜是。
作为掷钱求卦后判定吉凶的根据,六十四卦的占辞和占诗可以说是 《卜筮要诀》最主要的部分。占辞以简短的语言直接指明得卦吉凶、利弊如何,而后的占诗则以四句七言的形式阐明了卦义,语言浅近,内容丰富。大致来看,《卜筮要诀》里每一卦占辞占诗的中心思想、物象选取及意义生成之手段,都可以在《周易》卦爻辞中找到关联,表现出对于《周易》的继承,但这并不代表完全的承袭与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占辞与占诗也在《周易》的基础上做出了更改和发展,以至于呈现出与前者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 《卜筮要诀》对《周易》的继承与改变
[2][24]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新人》,《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04-206页。
秦明月再问了一些问题,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他掏出名片给两个搬运工,告诉他们要是再想起什么可以给他打电话,搬运工如释重负地走了。
首先来看《卜筮要诀》所存七卦的占断之辞,可以发现,这些占辞所阐发的卦象主旨、征兆吉凶与《周易》卦辞几近一致,而且占辞明断利弊的言说方式与《周易》卦辞的叙述特点明显相仿,笔者试举几例为证:
卦名 《周易》卦辞① 《卜筮要诀》占辞乾元,亨,利,贞。 常人有守书、喜得贵人举荐。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事暗不明,宜迁转。禄马旺,有财。屯勿用有攸往 不圆兆,方有哭泣,破财蒙 亨。……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宜不久转。 三头两□得贵人……身上通利,望是成。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权柄升腾……有喜是。讼 有孚窒惕,中吉……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有贵人钓,身出罗网,有灾不成,水火灾宁。师贞,丈人吉,无咎。 常占吉,禄马旺,有财,宜求,望吉。……有喜。
《乾》卦有“得贵人举荐”之“亨利”,《坤》卦“事暗不明宜迁转”即是“先迷后得”,《屯》卦的“不圆”、“勿用”,《蒙》卦因“渎则不告”故“宜不久转”,《需》卦“光亨”、“有喜”,《屯》卦的“丈人吉”和“常占吉”,以上皆可看出《卜筮要诀》占辞和《周易》卦辞在一卦主旨上的相通之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无论是“有喜”、“事暗不明”、“不圆兆”,还是“有诤讼”、“忌口舌”、“宜迁转”,直断吉凶并给出宜忌建议的《卜筮要诀》占辞和《周易》卦辞“亨”、“利”、“无咎”、“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的写作手法非常类似。然而前者在借鉴了后者表达手段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特征。《周易》卦辞在占断上常常比较简省,仅以一、两字表示,如“亨”、“吉”、“无咎”等等,而它们言及的究竟是哪些方面,卦辞并没有给我们准确的答案,而《卜筮要诀》中的占辞则显得十分明确,“有禄官员当迁转”、“权柄升腾”、“身上通利”、“有贵人钓”、“忌罗网”、“防灾病”都是如此,且题材指向基本不出生死官财的范围,虽然只有七卦内容,但其中单是关于“财”的占辞就有“禄马旺,有财”、“破财”、“有财”、“有一段财”、“后财一件”数种表述,是为这一说法的有力印证。
其次是每卦占辞后的占诗内容,通过阅读对比我们了解到,《卜筮要诀》的占诗对《周易》卦辞也有某些沿袭,《周易》之《乾》卦“飞龙”之于占诗“龙骥”、《坤》卦“坚冰至”之于占诗“平波起浪涛”、《屯》卦“即鹿无虞”之于占诗“铅刀无刃”、《蒙》卦“以往吝”之于占诗“进志滞留”、《需》卦“出自穴”之于占诗“宜鹍伸翼”、《讼》卦“不永所事”之于占诗“迤逦过岖崎”、《师》卦“开国承家”之于占诗“革故谋新”等等,两处文字有很多能够互参的地方。不过,沿袭互参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卜筮要诀》的占辞还做了不同于《周易》的转变。沈立岩在《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中提出,筮辞语言(即《周易》)形态中之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其语境的“虚无化”:“从常识来说,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只有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但是当我们考察卦爻辞时,立刻就会强烈地意识到,它是一种没有语境的言语,或者说,是一种其语境被彻底置换了的言语”,这种特点具体表现为“筮辞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句,即所述行动与事件的主体付之阙如”、“作为行为和事件的基本参照系统的时间和空间也同样付之阙如”、“事件的细节和因果脉络也普遍存在缺略现象”[5]。主体、时空条件及因果细节的隐而不现造成了《周易》爻辞理解的困难与意义的模糊,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卜筮要诀》与《周易》相异。《卜筮要诀》中的占诗较之《周易》卦辞,语法成分相对完备,时间地点有一定限制且因果连贯,因而避免了意义含混的可能性,语言清晰明了。我们从二者记录的《坤》卦中就能理解这种差异:
《周易》爻辞 《卜筮要诀》占诗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只因疑上生繁绪,恐为平波起浪涛。断木不沉沟下水,皂雕终解架头条。
龙骥数投方遇乐,和珍三献岂辞荆。身遥亲里休驰想,步近烟宵好进程。
此外,《卜筮要诀》的占诗在修辞上使用了与《周易》相同的隐喻手法。在构成意义方面,《周易》爻辞采用了大量隐喻以期实现主题内容的传达,仅是前文《坤》卦一卦之中就有“履霜”、“坚冰”、“黄裳”、“括囊”、“龙战于野” 等多个物事出现,其余各卦之象例更是不胜枚举:“见龙在田”(《乾》)、“即鹿无虞”(《屯》)、“包蒙”(《蒙》)、“需于沙”(《需》)、“或锡之鞶带”(《讼》)、“师或舆尸”(《师》)……多种物象交织出的隐喻世界最终服务于爻义,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卜筮要诀》占诗和《周易》一样,常运用隐喻来揭示一卦之含义。除《坤》之“断木”、“皂雕”、“平波起浪”形象地为占辞“事暗不明,宜迁转”做了确切注脚,其他占诗中的“和珍”、“铅刀”、“石罄”、“云影败叶”、“惊波浅浪”、“百炼楚金”也以隐喻恰当诠释出卦义所在。
同为 “立象以尽意”、使用隐喻来展现卦旨,《周易》爻辞与《卜筮要诀》占诗所突显出的特色却不尽相同。《周易》作为古时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而“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产物,六爻阴阳与处位是其挑选隐喻的一项根据。另外,爻辞中的隐喻多是参考了或是直接使用了所在之卦的名称,而且一卦内六爻之辞反复使用一种喻体的情形也时时可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乾》 卦),“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蒙》卦),“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需》卦)等爻辞,都可以证明上面的观点。不同于《周易》爻辞,《卜筮要诀》里的隐喻多源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与传说,虽然六十四卦占诗仅存七卦,但通过观察现有卦诗的隐喻就能体会到上述事实有一定普遍性:“龙骥数投方遇乐”、“伯乐亡来骏骥卑”从正反两方面使用了伯乐相马的典故,“和珍三献岂辞荆”、“荆璞三投始见珍”则都是卞和献玉一事的变体,“子期殁后佳琴绝”自不必说,是引了伯牙绝弦之传奇,看到“抟吹鼓风伸羽翼,宜鹍从此起天津”则会有《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翼若垂天之云”的联想。《卜筮要诀》于隐喻之选择上,以典故入占诗,且这些典故皆为耳熟能详之类,不仅令卦义更易理解、吉凶更加明确,还大大增强了卜筮的说服力:占卜者借典故为求卜者阐明利弊宜忌,这些广为流传的事迹作用于求卜者的心理,使他们不由得相信占卜的灵验性。《周易》爻辞与《卜筮要诀》占诗间,有着同一修辞手段上的不同思虑与侧重。
三 《卜筮要诀》的特点及文化内蕴
子期殁后佳琴绝,伯乐亡来骏骥卑,犹忘竟言相挽,凭君迤逦过岖崎。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占筮典籍,《周易》是祖先们在揲蓍卜卦活动中所参考的重要材料,可以说是后来所有文字卜筮材料的范本,此后与之相关的众多书籍都是围绕着《周易》所开创之体系来论述的,几千年后的《卜筮要诀》自然也不例外。《周易》每卦含有卦画、卦名、卦辞、爻题与爻辞,而我们所关注的《卜筮要诀》“六十四卦占辞、占诗”部分则是由卦画、卦名、占验之辞与占诗构成,二者体例实有近似。若是再进一步,将焦点聚集到每卦的内容上,就可以看到《卜筮要诀》占辞、占诗对《周易》卦爻辞多方面承继的痕迹,当然其中也存在着变化。
占辞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纳入了七言诗的形式。从现存的内容看,每卦占辞之下都附诗一首,其形式均为七言四句,属于七言绝句的范畴,而且占诗位置固定,均居占辞之末。这种在散文占辞中加入韵文七绝从而构成散韵结合的占辞形式,我们在唐代敦煌文书的占卜文书中尚未见到,这无疑是《卜筮要诀》文体形式的突出特征,也是唐代诗歌普及后西夏占卜文化之鲜明时代性的显现。占辞语言方面的特点可以再细化为三个层次:
这种情况符合民间卜者求利的需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答案,并组织语言加以表述。这不仅凸显了卜者的能力,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占卜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3]66-67
第二是鲜明具体、形象生动。《卜筮要诀》的占诗部分根据卦义附会类似的历史故事,有的典故还重复出现,这些故事有着广泛的知名度、精彩的情节过程以及明确的褒贬寓意,典故主人公以鲜活的形象进入脑海,令占诗之表意更为生动具体,同时占断的指向性加强、可信度亦有提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卜筮要诀》的占辞里还出现了字卜(《需》卦“天破竹干穿过,乃成未字也”),是为另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
2)全球化布局缓解国内补贴压力。公司将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设厂,并且收到宝马定点信。公司还是大众、戴勒姆等国外优质大厂的电池提供商,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海外订单。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有利于公司扩大海外市占率,同时也能缓解因国内补贴延迟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第三是便于记忆、朗朗上口。《卜筮要诀》的占辞句式短小,每句常为二、三、四字,最多不超过七字,字数少停顿多,易于诵读也便利了记忆。占诗利用七言四句的形式把历史事件融入说明性文字,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不仅容易被人记住,还特别具有感染力。
如上对《卜筮要诀》特点的概括和认知,对于我们理解占卜文化在唐宋时期进入民间以后的演变轨迹具有一定的揭示意义。我们知道,黑水城文献中的汉文文书多是西夏中后期的作品,大略与南宋时期相当。《卜筮要诀》的两个特点能够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占筮活动的通俗化、民间化以及占卜文献的文学化转变。由《周易》至《卜筮要诀》产生之时已然经过一千余年,随着时间的流转,无论是占卜活动本身还是其所依据的占卜文献,都发生着种种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与占卜活动的阶层有关。《周礼·春官》对于占筮活动的操作者数量及职能有如下记载“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可见当时占筮是一项独属于宫廷上层、由专业人士来进行的活动。而隋唐以后卜筮在民间开始盛行,操作者及占卜对象二者皆为一变,这一活动成为了民间术士对于下层百姓日常生活之困惑疑问的占卜解答。赵坤对此现象也有着详细解读:
占卜术原本是文人阶层或专职官员垄断的一项技术,隋唐时期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传世文献大多是精通占卜,或是对卜术感兴趣的文人所著。这些文献的内容丰富、理论严密、步骤复杂,但并非是民间术士实际使用的占卜术。因为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占卜理论繁芜驳杂,并不适合在占卜活动中运用。而民间术士也断不可能用数十种理论来解一卦,这不仅增加了解卦的难度,并且极有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占卜术除了文献的内容传承外,还存在一个民间的技术传承系统,而出土占卜文献就是探索后者的主要材料……
第一是直白浅显、通俗易懂。《卜筮要诀》的占辞将占卜事项具体化,并直言利弊,占诗则结合具体事例再一次对卦义吉凶进行说明,不需要加入过多思考和探究就能知晓一卦含义,“见字即会意”的占辞与占诗为卜者的占卜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确切指导。
此外:
顾宏义先生认为,宋代方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从宫廷上层领域转向民间,其标志是方术与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方术的手段更为简单明了,通俗而易于民间使用,并与民俗结合而成为民俗的一部分。纳甲筮法文献通俗化与民间化,主要表现在广泛使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述,并引用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来渲染占卜的神秘色彩与灵验程度。这种表现手法上的特征,与以往的占卜文献相比更为突出。由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易占文献,底本大多来自于宋本,故其所反映的情况与宋代文本大体相同。
占卜文献中使用诗歌的传统由来己久,西汉焦延寿所著的《焦氏易林》,全书以四言诗的形式进行表述,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占卜文献的可读性……
当前国际上与自由贸易区域有关的概念多达20多种,其中一部分属于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包括世贸组织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FTA,Free Trade Area),其余部分属于单边自由贸易区范畴,包括我国即将设立的自由贸易港。自全球第一家自由贸易港诞生至今,自由贸易港口经历了从转口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综合型贸易港的演变过程。
宋代占文献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彻底,且创作了大量的卦诗……
引经据典也是宋代占文献的一大特色,《卜筮要诀》的卦诗和 《六十四卦图歌》的“借事喻卦”部分表现得较为明显……占卜与这些内容结合,不仅为占卜增加了命定论的色彩,也便于知识水平不高的百姓理解卦象的含义。[3]40-41
电桥检测法方式的合理化应用指的是电缆中利用双臂电桥测量出流经新线的电流值,对电缆的长度进行测量,在整个阶段需要了解电阻值以及电缆长度的关系,此外故障点比较多,提前进行计算。在电桥检测法故障检测的过程中,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短路接触点的诊断,对于小于1Ω的电缆线进行计算,将故障的误差保持在3m下。必须注意的是,对于超过一欧姆的故障处理时,采用高电压烧穿技术,对标准值进预测,采用电桥检测方式测量,从本质上而言,利用电桥检测方式进行诊断和判断,能提升精确测量值,减少连接异常的现象。
综观先秦典籍,如《尚书》、《诗经》、《左传》等,由于受当时语言习惯影响,加以书写方式及书写载体的因素作用,在言辞方面它们都具有简练、晦涩之共性,《周易》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们还应看到,相较于其他典籍,《周易》意义模糊所造成理解上的难度尤高,且这种难度的形成不仅来源于时代,还有人为的、有意的掺杂其间(“当与作者的身份角色和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及筮辞特定的撰作动机和功能意图有直接的关联”[5]128),这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其他先秦作品的一个特征。
前文提到,行使占卜活动的阶级发生了由上层至下层的转移,而在此一转变的影响下不仅卜筮活动随之改变,面对来自民间的受众群体,占卜文献也发生变化,要求语言不能再人为地加以深奥典雅而要愈发浅显明快,意义不能再有意地加以模糊抽象而要愈发确切具体,一切力求直白易懂,因而显得“通俗化与民间化”。不仅是纳甲筮法的文献,内容来源驳杂、当属大衍筮法的《卜筮要诀》亦如此,韵散结合的占辞形式,以及传说故事的加入,证明了当时卜筮文献也还有着文学化的特点。可以说,《卜筮要诀》集中体现出宋代易占因占卜对象由上层到基层而形成通俗化与民间化的新趋势,以及大量使用诗歌及历史故事进行表述的新特色,其要义及文化内涵也正在于此。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被教学的对象。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应具备在教育改革“深水期”独驾扁舟,溯流从之而从容不迫的能力。教师应同样具备核心素养培育意识,增强自身学习容纳度,汲取改革的养料,为学生创设核心素养培育大平台。
从《周易》卦爻辞到《卜筮要诀》的占辞占诗,后者对前者没有全盘仿制、一成不变,而是有所增删、加以取舍,这种修改与选择的缘由也是有迹可循的。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占卜活动的实际要求。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周易》语言艰涩难解,文字过为约略使得释《易》时总是有多个说法并存,真意难辨,这自然给后代占筮活动中解卦环节添加了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编写易占材料的作者们有可能搜集了以往记录中积累的占卜灵验事例,在遵守六十四卦原旨的原则下,依照这些事例对《周易》进行了一番改写,包括浅白语言的使用、缺失语法成分的补足、隐喻喻体的更换。考虑到百姓大众在占卜活动中所展示出的心理特征,以及在占卜事项中所反映出的关注领域,作者便把每卦占辞或占诗尽量靠拢向人们渴望预知的主要范围。这样产生出的占卜文献,如《卜筮要诀》等等,每一卦卦义都明白确凿,象例也是众人所知的典故,所占之问基本都在其中,因此解卦的过程和占卜双方的相互交流都方便了很多。
那么,从古代人们依靠《周易》释卦,再到后代利用《卜筮要诀》这类占卜文献解卦,同样作为挽结现在与将来、已知与未知的焦点,二者是等同的吗,后者能否完全替代前者?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简单来说,《周易》卦爻辞是一个由卦象所生发出的意义范围,《卜筮要诀》里的占辞和占诗所聚焦的确实是《周易》卦旨,但只能说是后者众多解读版本中的一种,也许是更“世俗”、更“功用”的一种。为了顺应社会变化、符合时代要求,它通过种种变更或有意或无心地填充了《周易》中可能会出现多义的空白部分。与此同时原始的意义范畴则在逐渐缩小,所以相比于《周易》,《卜筮要诀》的占辞、占诗代表的是更狭窄的意义内涵,即使在时代中扮演的角色相同,二者仍旧不能混同。
所以老大很少关注“和别人比”的事情。有时我甚至感觉这个7岁女儿的格局比我大,她能容忍别人比她优秀,也愿意和比她优秀的人做朋友,即使优秀的小朋友有时会嫌弃她,她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上英语课她愿意觍着脸和班里英语最好的同学一组,这样每次都能收到礼物;课外班小朋友嫌她捣乱,任务完成慢,她能把所有的小朋友请到家里吃饭;问她班里哪个小朋友最优秀,她能说出很多人的优点,并认真告诉我没有“最”,大家都差不多,有的语文好,有的数学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体育好……我喜欢女儿这样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或不喜欢她的人面前,无所畏惧,坚持自我。这倒真让我庆幸。
从《周易》卦爻辞到《卜筮要诀》之占辞与占诗,我们探索了后者于前者的继承与改变:《卜筮要诀》所阐发的卦象主旨、征兆吉凶与《周易》卦辞几近一致,而且占辞明断利弊的言说方式与 《周易》卦辞的叙述特点明显相仿,而《周易》卦辞在占断上常常比较简省,《卜筮要诀》中的占辞则显得十分明确;《卜筮要诀》的占诗对《周易》卦辞也有沿袭,两处文字很多地方能够互参,只是《卜筮要诀》中的占诗较之《周易》卦辞,语法成分相对完备,时间地点有一定限制且因果连贯,因而避免了意义含混的可能性;《卜筮要诀》的占诗在修辞方面使用了与《周易》相同的隐喻手法,但偏好不一:《周易》隐喻多是参考了或是直接使用了所在之卦的名称,《卜筮要诀》里的隐喻多源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在这些内容之外,对于《卜筮要诀》占诗、占辞之改变背后的原因,还有因改变而形成的语言特色,笔者亦有论述。《卜筮要诀》作为西夏时期珍贵的易占文献之一,意义重大、内蕴丰富,反映出当时民间占筮活动、地区通俗文化的独有风貌。在此之中,也许还藏有不少未曾被挖掘的“金矿”,等待着更多学者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连劭名.西夏汉文写本《卜筮要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1).
[2]彭向前.西夏汉文写本《卜筮要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1).
[3]赵坤.纳甲筮法源流考——兼论黑水城易占文献的学术价值[D].宁夏大学,2016.
[4]李冰.俄藏黑水城汉文占卜文献研究[D].河北大学,2013.
[5]沈立岩.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5-136.
Divination and Narra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A Study on the Essenc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ushi Yaojue
LI Qinkai
(College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Abstract:The Bushi Yaojue(Keys to Divination) from the Khara-Khoto documents kept in Russia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Bagua xiangli(examples of the eight diagrams) ,Yaogua jue (formulas for Yaogua,a method of divination) ,Liushisigua gejue (formulas in verse for the sixty-four hexagrams),and Liushisigua Zhanci Zhanshi (eulogies and odes for the sixty-four hexagrams).Among them,the content of Liushisigua Zhanci Zhanshi demonstr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work as related to The Book of Changes(I Ching).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exac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ulogies and odes in Bushiyaojue and thos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also discusses some other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manuscript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of ancient divination methods.
Keywords:Western Xia;divination;The Book of Changes
中图分类号:B221;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3-0097-07
收稿日期:2018-06-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北道佛教艺术研究”(15EF177)
作者简介:李沁锴(1992— ),女,河北省邯郸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标签:卜筮论文; 周易论文; 要诀论文; 文献论文; 水城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诸子前哲学论文; 《敦煌研究》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北道佛教艺术研究”(15EF177)论文; 南开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