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藿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广藿香,连作,菌株,分子,幽门,化学合成,正交。
广藿香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萍,吴智敏,杨畅,马丽娜,高瑞琳[1](2019)在《广藿香酮传递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超速离心法、超滤离心法、鱼精蛋白沉淀法和微柱离心法用于测定传递体包封率的可行性,并从中优选出适用于测定广藿香酮传递体包封率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传递体及广藿香酮传递体;建立广藿香酮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4种方法分离游离广藿香酮和传递体,并进行样品包封率测定,以回收率和分离度为指标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在广藿香酮和传递体混合物分离试验中,除超速离心法外,其余3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分离游离广藿香酮和传递体。间接测定包封率的超滤离心法和鱼精蛋白沉淀法广藿香酮回收率分别为93.8%、103.0%,RSD分别为1.0%、0.80%。在广藿香酮传递体样品包封率测定试验中,4种方法测得的包封率分别为41.83%、46.79%、44.40%、4.24%,其RSD分别为5.4%、4.0%、0.14%、5.4%。结论鱼精蛋白沉淀法操作简单,分离度、重复性较好,适用于广藿香酮传递体包封率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敬辉,李明,李龙明,蔡淼,周界[2](2019)在《连作土壤施加竹炭对广藿香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探究连作土壤施加不同比例的竹炭[V(竹炭)∶V(土壤)分别为0∶100、1∶99(BC1)、5∶95(BC2)、10∶90(BC3)]对广藿香幼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成分含量及土壤中酚酸质量分数的影响,为施用竹炭对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的大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藿香幼苗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根长、根数及根系活力在BC3处理30 d时较连作土(CS)的提高11.25%、66.67%、75.31%、28.57%、34.07%和53.25%。植株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BC2处理30 d时较CS的增加1.76倍、2.92倍和2.22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在处理20 d时较CS的降低60.11%。BC3处理30 d的广藿香植株百秋李醇和总挥发油质量浓度较CS的增加1.18倍和1.33倍,BC2处理30 d的土壤检测的7种酚酸较CS的减少2种,BC3处理的减少4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罗孟兰,朱德伟,彭成,苏海国,熊亮[3](2019)在《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藿香酮是从传统中药广藿香中发现的重要活性成分。根据其结构特点,化学研究者对广藿香酮进行了全合成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广藿香酮的来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同时有学者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广藿香酮的来源、化学合成、药物代谢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中药成分广藿香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齐乐辉,范鑫玉,王丹,杨国辉,陈悦[4](2019)在《基于正交试验对广藿香加热回流提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取正交试验对广藿香中两种水溶性成分(香草酸,原儿茶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以保证能够将广藿香水溶性成分最大程度的提取出来。根据水提取的影响因素,选择提取时间、溶剂量以及提取次数3个因素,设计两个水平,采用L_4(2~3)正交表进行试验,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测定,优化提取方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是提取30min,加入的溶剂量为50ml,提取2次。(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4期)
来慧丽,吴文如,陈侠,安鑫,唐省叁[5](2019)在《岭南中药广藿香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藿香作为岭南地药材的代表药,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等临床功效,是中医临床方剂中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广藿香具有抗炎、抑菌、解热、镇静、杀虫等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中的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肿瘤细胞的凋亡一直是肿瘤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广藿香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系统的综述,为广藿香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药理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6期)
李小琪,范燕豪,陈阳,王婷婷,侯剑伟[6](2019)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中4种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中β-榄香烯、β-石竹烯、百秋李醇、广藿香酮的含有量。方法广藿香二氯甲烷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20∶1分流进样;初始温度100℃,保持1 min,5℃/min的速率升温至140℃,保持5 min,3℃/min的速率升温至190℃,10℃/min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2 min;体积流量1 mL/min。以百秋李醇为内标,计算β-榄香烯、β-石竹烯、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的相对校正因子,并测定其含有量。结果榄香烯、β-石竹烯、百秋李醇、广藿香酮分别在0.027 1~0.474 0、0.033 6~0.588 0、0.193 0~3.371 0、0.143 0~2.498 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101.3%、100.2%、97.7%,RSD分别为0.39%、1.05%、0.70%、0.49%。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接近内标法。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广藿香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8期)
易天凤,吴友根,于靖,张军锋,杨东梅[7](2019)在《海南广藿香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海南广藿香的根、茎、叶和花等组织中分离获得61株内生真菌,采用显微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15个属,其中优势菌群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和干酪酵母菌属(Meyerozyma)。以澳洲坚果叶枯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火龙果溃疡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发现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PfuJ20、PfuG16和PfuG5对澳洲坚果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棒孢属(Corynespora)菌株PfuH2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效果较好。采用滤纸片扩散法进行各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动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评价,发现镰刀菌属PfuJ20、PfuG16对各细菌均有较强抑制效果,而链格孢属(Alternaria)PfuH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相对最强。结果表明,海南广藿香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内生真菌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味娜,张明明,俞敏[8](2019)在《广藿香酮对COPD小鼠肺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广藿香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反复香烟烟熏法复制小鼠COPD模型。随机将60只ICR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1 mg/kg)、低剂量广藿香酮组(40 mg/kg)、高剂量广藿香酮组(80 mg/kg)。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血清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rf-2内源性抗氧化信号和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广藿香酮高、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IL-6、IL-1β和MDA的含量均降低,SOD含量均增加;高剂量广藿香酮组炎症相关蛋白p-IκBα、p-NF-κBp65的表达减少,抗氧化相关蛋白Nrf-2、HO-1的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广藿香酮对COPD小鼠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炎症反应相关。(本文来源于《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安鑫,吴文如,来慧丽,杨璐,谭新宁[9](2019)在《广藿香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的科学。广藿香作为道地南药的研究热点,其在分子生药学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广藿香的分子生药学相关研究,并对该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广藿香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10](2019)在《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PA)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作用及其治疗过程中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于Brain-Heart Infusion(BHI)培养液中加入PA,使其终浓度为50、25、12.5、6.25μg·mL~(-1),液体稀释法测定PA对幽门螺杆菌3株标准株及2株临床耐药株(甲硝唑及克拉霉素耐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择浓度为1/4 MIC、1/2 MIC的PA,荧光法测定PA抗幽门螺杆菌NCTC11637菌株黏附细胞的作用。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泊洛沙姆)、阳性对照组(抗生素叁联疗法)及PA高(20 mg·kg~(-1))、低(5 mg·kg~(-1))剂量组,给药14 d。二代测序法测P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同时用RT-qPCR法测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变化。结果 PA抗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及标准株的MIC值为6.25~12.5μg·mL~(-1),MBC值为12.5~50μg·mL~(-1);1/2和1/4 MIC的PA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的黏附能力;抗生素叁联疗法可显着性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影响肠道菌群中两个主要菌群所占比例,而P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无明显影响。结论 PA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的黏附能力,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同时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8期)
广藿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盆栽试验,探究连作土壤施加不同比例的竹炭[V(竹炭)∶V(土壤)分别为0∶100、1∶99(BC1)、5∶95(BC2)、10∶90(BC3)]对广藿香幼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成分含量及土壤中酚酸质量分数的影响,为施用竹炭对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的大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藿香幼苗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根长、根数及根系活力在BC3处理30 d时较连作土(CS)的提高11.25%、66.67%、75.31%、28.57%、34.07%和53.25%。植株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BC2处理30 d时较CS的增加1.76倍、2.92倍和2.22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在处理20 d时较CS的降低60.11%。BC3处理30 d的广藿香植株百秋李醇和总挥发油质量浓度较CS的增加1.18倍和1.33倍,BC2处理30 d的土壤检测的7种酚酸较CS的减少2种,BC3处理的减少4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藿香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萍,吴智敏,杨畅,马丽娜,高瑞琳.广藿香酮传递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筛选研究[J].中南药学.2019
[2].李敬辉,李明,李龙明,蔡淼,周界.连作土壤施加竹炭对广藿香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3].罗孟兰,朱德伟,彭成,苏海国,熊亮.广藿香酮的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齐乐辉,范鑫玉,王丹,杨国辉,陈悦.基于正交试验对广藿香加热回流提取条件的优化[J].科学技术创新.2019
[5].来慧丽,吴文如,陈侠,安鑫,唐省叁.岭南中药广藿香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6].李小琪,范燕豪,陈阳,王婷婷,侯剑伟.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藿香中4种成分[J].中成药.2019
[7].易天凤,吴友根,于靖,张军锋,杨东梅.海南广藿香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株筛选[J].热带作物学报.2019
[8].张味娜,张明明,俞敏.广藿香酮对COPD小鼠肺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健康研究.2019
[9].安鑫,吴文如,来慧丽,杨璐,谭新宁.广藿香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9
[10].伍世颖,庄惠玲,丁彧,许沛珊,魏文辉.广藿香醇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及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