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协会各委员会作用的重要性

论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协会各委员会作用的重要性

一、试论发挥爱卫会委员部门作用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静[1](2021)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并评选的代表区域卫生环境及健康水平的国家级优秀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主要围绕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开展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城市组织管理水平、群众健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如何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开展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政策的预期效果是否得到实现,从而能有依据的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调整,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直是国内学者探讨的重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评估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范畴。公共政策评估是通过选择科学的评估工具促进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有效评判政策价值,以决定该项政策是否延续、改变或者终结,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目前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模式,比较体系化的分类框架是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1997年提出的,包括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模式三大类,效果模式又分为了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结果-无目标模式、系统单元-综合评估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其中“顾客”导向模式定位于政策的目标群体,目的是得出“顾客”(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看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30年来,国内学者从各地创建经验、方法研究、政策效果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评价的重点大多是基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效果评估模式,围绕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视角,对政策效果的客观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从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实际获得方面的测量,缺乏系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居民获得感评估是中国对“顾客”导向模式下公共政策评估的全新尝试和探索。获得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众需求的满足状况,强调的是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体验。“获得感”一词最早由习近平在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讲话中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此,获得感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居民获得感评价强调目标群体的关心、期望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体现了民主和参与。居民的价值标准是以个人利益为准,居民个人价值的多元化难以形成对政策总的看法,因此,获得感模式不能成为评估的唯一模式,但可以对客观评估起很好的补充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覆盖人群的角度,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并进行应用研究,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测量工具。研究方法: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收集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利用文本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运行的政策周期理论,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政策阶段的政策目标和评估重点,同时结合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的理论框架。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研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利用量表开发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个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量表的条目内容;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量表的维度;利用信度效度评价的方法,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及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结构效度的评价方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最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评估的量表,包括居民对政策措施认可程度的评估量表、居民对政策环境感知程度的评估量表和居民对政策实施效果满意程度的评估量表三方面,为后期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客观测量提供信度和效度良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利用前期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61个国家卫生城市,从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措施的认可程度、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和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回收问卷合格率、问卷完成时间、问卷内容设置合理性等方面对量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快速评估,初步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现状,同时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探讨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共纳入1989年以来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政策文本119份,包括通知、规划纲要、决定、通报、意见、行动6种类型。基于公共政策运行周期理论,通过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卫生城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以政策规划和内容调整为主的政策制定阶段、以命名和复审为主的政策执行阶段、以政策评价和再次定位为主的政策结果阶段,因此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评估,应该是包括以上三个阶段的全运行周期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界定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第二个方面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第三个方面为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工具的编制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量表包括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评价量表、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评价量表和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量表三方面,其中认可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感知度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满意度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信度评价方面,认可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5,感知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0.876,满意度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均大于0.8。各个量表维度方面,除了感知度量表城市基础功能(条目数=3;Cronbach’s a=0.593)、城市环境卫生(条目数=4;Cronbach’s a=0.533)、城市社会便利(条目数=2;Cronbach’s α=0.402)的Cronbach’s a系数小于0.6外,其他的量表不同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超过0.65。利用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认可度评价量表、感知度评价量表和满意度评价量表的Spearman-Brown分半系数均大于0.7。效度评价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三个量表提取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除必要性评价量表中条目“A6.1垃圾分类收集”的因子负荷小于0.4,其他量表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量表中所有的参数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量表均没有出现路径系数小于0.32的条目,且大部分条目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三个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数均处于理想值范围内。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应用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46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89.4%,调查对象的平均答题时间为9.5分,94.08%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问卷问题清晰,容易理解。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的总分为231.15±32.45分,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获得感评价的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依次为88.01±9.35分、73.99±16.45分、69.14±13.24分。将各个得分按照标准分转换后,结果显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中,认可度评价得分最高,为85.02分,其次为满意度评价得分,为61.42分,感知度评价得分最低,为59.08分。居民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研究在两水平随机截距的方差成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多水平模型,从城市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层次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拟合空模型结果显示,认可度得分、感知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的变异在个体水平和城市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解释变量后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认可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历、性别、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感知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满意度评价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类型为新型综合社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研究结论: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理论框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规划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内容的认可程度;二是政策执行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措施落实和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程度;三是政策结果阶段的居民获得感,体现为居民对政策实施的满意程度。2.本研究编制的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良好,量表内容清晰、可接受度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以对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进行有效的测量。3.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总体得分相对较高,其中居民对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的认可度得分最高,其次是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得分,得分最低的是居民对政策建成环境的感知度得分。4.城市水平的影响因素方面,可吸入细颗粒物浓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对居民对城市建设环境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影响较大;个体水平影响因素方面,居民居住的社区类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自评健康良好对居民的认可度、感知度、满意度评价都有不同的影响,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仅对居民的认可度评价有影响。

杨雪冬[2](2020)在《论生活习惯与制度建设:变革的视角》文中认为习惯与制度都是规范和约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规则。相对于制度的统一性和设计性而言,习惯是多样的和演进的。制度可以借助公共权力来倡导、塑造某种与其理念相符合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变、禁止某种被认为有害的生活习惯。但生活习惯由于其惯性也会以某种方式抵制制度的干预,从而形成二者的紧张关系。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理解生活习惯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梳理古典政治学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资源,分析近代以来政治学忽视生活习惯的原因,归纳二者互动的基本方式,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案例,探讨在何种条件下,能在变革的时代中同步实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良法善治。

何沐阳[3](2021)在《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提出

江维正[4](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卫生和政治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针对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一面着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机构;一面总结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消灭蚊蝇鼠等病媒虫兽,减少和防止疫病威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反对美国的细菌战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中共中央于1952年将卫生防疫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健康,影响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卫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一直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深入开展对于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和减少疾病、维护和增进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可见,爱国卫生运动仍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来。回顾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其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无疑可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钥匙”与现实启示。基于此,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考察梳理和归纳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成效及历史经验,力图达到“复原历史”、“以史鉴今”之预期目标。而在具体研究中,本着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工作思想、方针政策与地方实践“上下打通”的学术理念,立足全国的视野与高度,结合地方的精度与深度,从全国着眼,从地方着笔,以重庆为实例,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成效与经验,力求从重庆市贯彻党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图景中,揭示和探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轨迹、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以期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历史镜鉴。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状况和美军细菌战两方面论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又重点分析了侵朝美军在我国东北等地发动的细菌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危害,党中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的卫生防疫思想、卫生工作方针和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决策、指示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阐述“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四大卫生方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原则,从卫生事业的工作方向、应对疾病的科学方法、我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涵。爱国卫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卫生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人民性、主体性等。第三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即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机构、宣传动员、主要活动、检查与评模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活动内容。(1)重庆市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相继建立、各级领导的重视、规范的制度以及不断发展的卫生资源等为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为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卫生常识结合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卫生常识水平普遍提高,因此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3)开展了“讲卫生、除四害、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冷饮管理”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春、夏季的爱国卫生运动;(4)阐述了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定期检查和群众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后的评模是为了在各个领域树立典范、形成激励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前发展。第四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主要从减少疾病,促进生产、增进卫生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归纳了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历史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养成了爱好清洁卫生的风尚习俗,保证了爱国增产和生产建设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开展增强了政治认同感,树立了中共新形象,提升了重庆人民的爱国意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风尚。第五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主要基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分析总结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参考和重要导向。

张捷[5](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媒生物防制是指通过将病媒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达到有效预防病媒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目的,着力营造健康、协调、绿色、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病媒生物防制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公共卫生的一大基石,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4年,肇庆市登革热报告病例达到历史新高,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被界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的暴发和失控,为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更关注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已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肇庆市积极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逐步实现从病媒传染疾病暴发应急控制到暴发风险控制的转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作为一名卫生健康工作的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病媒生物防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包括防制协调机制力量分散、防制整合机制协调差、防制监督管理机制乏力、防制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等,无法实现协调性、整体性控制和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主体观念滞后、防制手段分裂、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监测预警碎片化。因此,本文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引入介绍国内外相关基本理念和策略,通过对近几年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现状进行梳理,探寻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剖析个中缘由,同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从协调推进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家庭)等4个层面着手,对病媒生物防制主体间协调机制、防制手段整合机制、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监测预警机制进行融合,从完善防制主体间利益导向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防制手段过程导向的高效整合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导向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服务导向的监测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搭建整体性病媒生物防制机制。通过强化部门协作,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牵头负责、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推进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着力把健康中国“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落到实处。

魏丽[6](2020)在《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认为爱国卫生运动兴起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反抗美帝国主义挑起的细菌战,促进民众健康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广大乡村地区积极响应各级党委的号召,组织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了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实现了乡村卫生事业的突破性发展,为新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论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与呈现了1952-1959年间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多元面相。首先在历史背景上从美帝细菌战的猖獗、地方疾病的流行、乡村卫生状况的恶劣及防疫设施的薄弱四个方面阐释了山西乡村地区开展卫生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山西乡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探析:认为通过开展反细菌防疫战、除四害讲卫生防疾病、改善妇幼卫生以及贯彻实施中西医结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山西乡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再次梳理了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践行措施:进行卫生宣传工作、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举办卫生展览会等。再者结合人民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实践的史实,对其产生的成效和不足进行归纳和评析,认为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卫生面貌、完善了医疗保健体系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在其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思想发动不深入、治本工作不彻底及有个别形式主义的现象。最后,在分析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整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经验,具体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个方面,同时这也为新时期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及乡村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运动产生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卫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婕[7](2019)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惠民工程,它要求创建城市所达到的每一项指标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使城市整洁有序,成为水碧天蓝的干净绿地,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实力的文明城市,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安逸、舒心。保山市于2015年6月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其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了两次国家暗访,多次整改后才进入全国爱卫办拟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名单。本文以保山市隆阳区创卫为例,阐述了创卫成果的取得和保持体现的是综合性系统工程运作的成效,构成这个系统的成员是多个层面的,从政府到个人,每个层面的行为者都有各自的责任。只有各自的行为都能满足保持这个系统正常运作的要求,并且他们的满足要求的行为能够被整合,这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长期保持。这样,在卫生城市的保持中,随着公民参与程度的增强,政府的角色有可能从全能管理者转换为同时承担多重角色,而市民个人也可能从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自觉的积极参与者。保山市隆阳区具有云南省大多数地级市首府的城市特点,在城市管理上也和大多数同类城市一样,面对和解决相同和相似的问题。通过揭示的问题、问题成因和问题的解决,本文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一般性意义。

林丰[8](2019)在《广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不论是烟草生产,还是对烟草的消费,中国都处在世界的前列。从国内来看,目前有超过3亿人对烟草具有日常消费需求;从烟草国际市场上来看,我国相关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均达到了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烟草生产、销售数量的增长同时带来了对国民健康的巨大威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7.4亿国民饱受“二手烟”的困扰,并且四分之一的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这一现状值得引起重视。根据2006年美国卫生署的一份官方文件显示,在危害公共健康的诸多问题之中,“二手烟”的防治难度是相对较低的。换言之,只要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或禁止公民在室内吸烟,就能大幅度降低相关健康风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环境烟草烟雾(ETS)的评估和控制已经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空气的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年初,卫生部制定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除了禁止公民在室内公共环境吸烟之外,还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例如,公共场所的专门抽烟区应当设置在人流稀少的非必经区域,并设置专门人员对违反规定的抽烟者进行劝阻;此外,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在明显位置配备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上述政策措施大大限缩了烟民在室内公共环境中抽烟的区域,在施行之初引起了不少争议,但空前的政策力度也反映了我国保障公共健康的决心和勇气。从2011年我国正式实施公共场所禁烟政策至今,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烟民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公共场所经营者也未尽到相应的义务。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访谈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和禁烟政策的涵义、公共场所禁烟政策的理论解释以及史密斯模型等三方面,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对广州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最后从提高禁烟的政策执行力、完善禁烟政策内容、提高公众的禁烟意识以及加强禁烟立法与宣传工作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广州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对策,力求为当前多地区禁烟政策的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李萍[9](2019)在《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初期,新旧变革使个人利益和价值观念高度分化,如何重新建立个人与国家的联系纽带使全体国民对新社会形成认同,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公共卫生领域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针对建国初期的反美“细菌战”、民众的疾病预防和社区的环境治理,中国共产党以爱国的名义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这一公共领域的活动中去,并且形成了新型人际交往关系,确立了新公民的身份。因此,爱国与公共卫生相结合所开展的运动,是通过社会动员而形成的一个由官方与平民共同承担、主动参与的舞台,不仅解决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执政难题,而且在新的行动交往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动员模式和健康中国方式。今天,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开展健康卫生教育,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国家任务,也普遍达成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选择以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梳理和挖掘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员模式、特点、经验等,以期对当下健康中国战略中广泛动员民众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本文核心概念———“社会动员”和“爱国卫生运动”,剖析爱国卫生运动蕴含的学理支撑,旨在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政治内涵和意识形态理论,找到生命与政治、健康与伦理、个体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和情感主线,这也决定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双重叙事属性。对爱国卫生运动发展的历史分期进行简要梳理,强调本文以建国之初十年即1950年代为研究时段。第二部分,探析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具体社会动员经验和模式。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史料整理,分别对战时“细菌战”时期和制度化阶段两个不同时期进行探索,战时阶段主要形成了爱国主义与卫生运动相结合的情感动员模式,而制度化阶段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程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化的社会动员模式,最后简要阐述这一阶段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社会动员所达到的效果,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创造了中国特色动员模式,在个人层面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三大认同。第三部分,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下社会动员,首先是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相关介绍,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动员全民参与,但民心涣散的社会现实加大了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的难度;其次,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历史经验,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爱国卫生运动建国之初十年的社会动员经验对健康中国战略中动员民众参与积极性有现实的启示作用;最后,分别从动员理念、动员方式、动员对象、动员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经验总结。

吴健[10](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指出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二、试论发挥爱卫会委员部门作用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发挥爱卫会委员部门作用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国家卫生城市的发展历程
        1.2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理论支撑
        1.3 公共政策的居民获得感评估
        1.4 国家卫生城市评估的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3.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3.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4.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内容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资料来源
        3.3 政策文本纳入和排除标准
        3.4 政策文本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国家卫生城市相关政策文本基本情况
        4.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内容分析
        4.3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文本文献计量学分析
        4.4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分析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建立
    5.讨论
        5.1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主题的时间演变规律
        5.2 国家卫生城市政策工具的时间演变规律
        5.3 基于政策周期理论的国家卫生城市政策目标
        5.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5.5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研制
    1.理论依据
    2.研究目的和内容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样本量的确定
        3.3 调查方式
        3.4 量表编制的方法
        3.5 统计分析方法
        3.6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问题库的产生
        4.2 构建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条目池
        4.3 条目筛选和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5.讨论
        5.1 量表的编制
        5.2 量表的信度评价
        5.3 量表的效度评价
        5.4 量表的使用建议
        5.5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5.6 研究创新性
第三部分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应用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内容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
        3.3 样本量的确定
        3.4 资料来源
        3.5 数据处理
        3.6 统计分析方法
        3.7 质量控制
    4.研究结果
        4.1 问卷的适用性评价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 调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4.4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基本情况
        4.5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总体获得感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4.6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认可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4.7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感知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4.8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两水平模型分析
        4.9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价影响因素的三元三水平模型分析
    5.讨论
        5.1 量表实施的可行性
        5.2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基本情况
        5.3 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5.4 研究小结
        5.5 研究的局限性
        5.6 研究的创新性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创新性
    3.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公共政策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论生活习惯与制度建设:变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习惯与制度建设:一个被现代性遮蔽的问题
二、生活习惯与制度现代化:一种规范分析
三、制度构建与习惯改造:当代中国的经验
    (一)近代中国的三场改造社会习惯运动
    (二)“动员参与”模式的扩展和蜕变
    (三)制度与生活习惯互动的四个案例
        1.爱国卫生运动
        2.殡葬习惯改革
        3.干部生活习惯的调整
        4.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生活习惯
        5.简要的比较
四、结论和进一步的讨论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及过程
        1.2.2 爱国卫生运动的分期及内容
        1.2.3 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评价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时间界限:新中国成立初期
        1.4.2 空间界限:重庆市
        1.4.3 内容界定:爱国卫生运动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状况
        2.1.1 疫病流行猖獗
        2.1.2 环境卫生恶劣
    2.2 防范美军细菌战的需要
        2.2.1 侵朝美军发动细菌战
        2.2.2 中共中央应对细菌战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
    3.1 中国共产党的卫生防疫思想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3.3 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卫生防疫的指示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
    4.1 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领导
        4.1.1 中央卫生组织机构
        4.1.2 重庆卫生组织机构
        4.1.3 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和议事制度
        4.1.4 爱国卫生运动的医疗资源
    4.2 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
        4.2.1 宣传之初群众不正确的认识
        4.2.2 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动员的开展
        4.2.3 重庆市宣传动员的成效
    4.3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
        4.3.1 讲卫生
        4.3.2 灭四害
    4.4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与评模
        4.4.1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
        4.4.2 爱国卫生运动的评模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
    5.1 减少疾病
    5.2 促进生产
    5.3 增进卫生知识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
    6.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6.2 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
    6.3 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
    6.4 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着作类
    三、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病媒生物的概念
        2.1.2 病媒生物传染病的概念
        2.1.3 病媒生物防制的概念
        2.1.4 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概念及特点
    2.2 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内容
        2.2.1 建立防制主体间协调机制
        2.2.2 优化防制手段整合机制
        2.2.3 强化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
        2.2.4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2.3 相关理论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现状
    3.1 肇庆市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病及防制情况
        3.1.1 近年发病情况
        3.1.2 近年防制情况
    3.2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现状分析
        3.2.1 建立了防制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3.2.2 构建了防制手段的整合机制
        3.2.3 搭建了政策法规的监督管理机制
        3.2.4 初步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
    3.3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防制协调机制力量分散
        3.3.2 防制整合机制协调差
        3.3.3 防制监督管理机制乏力
        3.3.4 防制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3.4 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防制主体观念滞后
        3.4.2 防制手段分裂
        3.4.3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3.4.4 监测预警碎片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1.1 美国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2 新加坡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3 澳大利亚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4 国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经验借鉴
    4.2 国内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2.1 香港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2.2 佛山市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2.3 国内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经验借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完善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防制主体间利益导向的协调联动机制
        5.1.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5.1.2 强化各主体的利益协调以规范市场运行机制
    5.2 优化防制手段过程导向的高效整合机制
        5.2.1 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群防群治措施
        5.2.2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5.2.3 建立技术支持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供给
        5.2.4 加强防制手段之间的整合
    5.3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导向的监督管理机制
        5.3.1 细化地方性法规的实施细则
        5.3.2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5.3.3 健全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
    5.4 健全服务导向的监测预警机制
        5.4.1 充实监测网络
        5.4.2 定期开展监测数据分析
        5.4.3 完善有效的预警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
        一、美细菌战的猖獗
        二、地方疾病的流行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乡村卫生状况
        一、环境卫生恶劣
        二、防疫设施薄弱
第二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
    第一节 开展反细菌卫生防疫战
        一、制定疫情报告制度
        二、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保健组织
        三、开展预防接种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防疾病
        一、控制四害孳生
        二、大搞卫生积肥
        三、防治地方疾病
    第三节 改善妇幼卫生
        一、加强儿童保健工作
        二、普及提高新法接生
        三、重视妇女劳动保护
    第四节 贯彻中西医结合政策
        一、党的中医政策
        二、西医学习中医
        三、中西医结合
第三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措施
    第一节 进行卫生宣传工作
        一、卫生宣传的重要性
        二、卫生宣传的内容
        三、卫生宣传的方法
    第二节 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一、进行定期检查
        二、开展跃进竞赛
        三、举办卫生展览会
第四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及不足
    第一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
        一、改善乡村卫生面貌
        二、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二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
        一、思想发动不深入
        二、治本工作不彻底
        三、个别形式主义严重
第五章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三、树立典型
    第二节 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二、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一章 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三)市容环境卫生
        (四)环境保护
        (五)重点场所卫生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二、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一)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
        (二)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性
第二章 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
    一、隆阳区情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政区划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三)创卫中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
    三、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整改后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保山市隆阳区卫生城市成果保持中凸显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持创卫成果中凸显的问题
        (一)老旧小区卫生整治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旱厕改造存在问题及原因
        (三)垃圾箱、桶摆放地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五)环境保护和建筑工地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原因分析
        (一)市民对创卫的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率不高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未理顺
        (三)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未优化
        (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五)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六)城市环境卫生“顽症”缺乏有效破解手段
        (七)创卫经费保障不到位
        (八)环卫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严重缺位
        (九)“临时应付、突击整治”的工作方式不能保障创卫成果的长期保持
第四章 解决保山市隆阳区保持创卫成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一)理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
        (二)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夯实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二、完善和优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
        (一)要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二)在今后的新区建设方面引入市场化原则
        (三)强化市区两级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机制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机制
        (五)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标准体系
        (六)加强环卫管理队伍素质的培养并强化社会参与
        (七)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卫基础设施经费投入
        (八)创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九)建设全区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广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和禁烟政策的涵义
        2.1.1 公共场所的定义
        2.1.2 “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涵义
        2.1.3 公共场所禁烟政策和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涵义
    2.2 公共场所禁烟政策的理论解释
        2.2.1 公共场所禁烟的必要性
        2.2.2 公共场所禁烟政策的必要性
        2.2.3 禁烟政策的类型、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
        2.2.4 影响禁烟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2.3 史密斯模型
        2.3.1 史密斯模型的内容
        2.3.2 史密斯模型的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目前执行的禁烟政策
    3.2 广州市禁烟政策的执行现
        3.2.1 执行情况
        3.2.2 执行效果
    3.3 广州市禁烟政策执行的存在问题
        3.3.1 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3.3.2 执法过程存在问题
        3.3.3 公众对禁烟政策的认识和参与不足
    3.4 广州市禁烟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政策自身的问题影响政策落实
        3.4.2 执行机构设置不合理
        3.4.3 环境因素不利于禁烟政策执行
        3.4.4 公众缺乏对吸烟危害的深入认识
        3.4.5 禁烟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
        3.4.6 吸烟习惯难以戒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1.1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1.2 英国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2 国内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2.1 上海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2.2 深圳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经验
    4.3 国内外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公共场所禁烟政策执行的对策
    5.1 建立多部门协调执法机制,明确执法部门职责
    5.2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
    5.3 将电子烟列入控烟范围
    5.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处罚制度
        5.4.1 改变单一的罚款制度,建立多层次行政处罚
        5.4.2 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金钱罚的标准
    5.5 加强禁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禁烟意识
    5.6 完善禁烟执行的监督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不足
    1、结论
    2、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跨学科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动员与爱国卫生运动概述
    一、社会动员概述
        (一) 动员与社会动员的含义
        (二) 社会动员的要素
    二、爱国卫生运动概述
        (一) 爱国卫生运动的由来
        (二) 爱国卫生运动的学理分析
        (三) 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分期
    三、社会动员与爱国卫生运动的关系概述
        (一) 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社会动员的一种表现
        (二) 爱国卫生运动诠释独具中国特色的动员模式
第二章 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一、爱国卫生运动战时阶段的社会动员
        (一) 爱国卫生运动的缘起
        (二) 反细菌战与社会动员
        (三) 战时阶段的情感动员模式
    二、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阶段的社会动员
        (一) 爱国卫生运动转向制度化阶段的原因
        (二) 制度化阶段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动员
        (三) 制度化阶段的系统动员模式
    三、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效果
        (一) 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二) 民众对主人翁身份的认同
        (三) 民众对新道德的认同
第三章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社会动员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二、健康中国战略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不同时期的健康中国方式
        (二)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的动员难题
    三、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启示
        (一) 动员理念——通过中国梦来凝聚社会健康共识
        (二) 动员对象——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进来
        (三) 动员内容——国家目标与民众利益需求的共通
        (四) 动员方式——医疗技术服务与行政组织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试论发挥爱卫会委员部门作用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卫生城市居民获得感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郑文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论生活习惯与制度建设:变革的视角[J]. 杨雪冬. 清华社会科学, 2020(02)
  • [3]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何沐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D]. 江维正.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5]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D]. 张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山西乡村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魏丽.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7]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D]. 高婕. 云南大学, 2019(02)
  • [8]广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政策执行研究[D]. 林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启示[D]. 李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1)
  • [10]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论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协会各委员会作用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