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滨水地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地,水区,城市设计,城市,文化,伊斯兰,环境。
滨水地段论文文献综述
杨震[1](2019)在《机制与策略:重庆滨水地段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的城市设计,主要是以城市提升为主体导向。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探索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格局重组与功能疏解,如雄安以及北京副中心;二是重构自然与城市互适耦合,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叁亚;叁是针对中国一些老城市、大城市,优化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即"微重塑",因为这种城市大量区域是已经建成的,已经没有条件做大幅度的大拆大建、新城建设,如广州,主要针对城市的形态和微优化进行建(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梁添凯[2](2019)在《桂林相思江蒋家坝地段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前期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空间区域的景观设计愈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给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休闲场所。本次考察为未来开发滨水公园为目的,基址位于桂林相思江蒋家坝地段,预计为此地进行滨水景观改造。(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2期)
陈兵,冯雯[3](2018)在《城镇历史地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镇历史地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城镇历史地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以期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23期)
蔡涛,江川[4](2018)在《城市滨水历史地段的文化重塑方法——以襄阳贾家洲水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规划方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项目的文化重塑,是城市滨水历史地段文化重塑的重要方法,文章以襄阳贾家洲水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规划方案为例,诠释了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采用的城市滨水历史地段的文化重塑的3种方法:以多元文化为媒,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融合,串联众多开发模块的思路转型;塑造历史文化脉络,融合城市肌理与文化内涵,剖析空间要素的界定与应用。理水营城的保护开发模式,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注重养生的建城思路。(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8年07期)
余倩雯[5](2016)在《历史城区滨水地段的复兴策略探索——以广州长堤更新计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城区的滨水地段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辉煌,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然而在城市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却日渐衰败,它的复兴是实现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转型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堤更新计划为例,梳理总结长堤地区更新的实施手段与路径,希望可以借此探索广州历史城区滨水地段复兴的意义与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期刊2016年14期)
陆邵明[6](2016)在《滨水地段更新中全球与地方文化共生的艺术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理论探索当前,文化强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首要战略。对于滨水(城镇)地段或者社区来说,如何推进文化引导下的更新建设、缔造滨水区的美丽家园成为了当下滨水城镇化的重要使命。从伦敦到毕尔巴鄂,滨水更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化城市建筑充斥了我国的滨水边界,如何使之融入地域文化,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这一命题将有助于提升滨水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幸福感。国际实践与经验表明:滨水地段更新是一种综合性的再开(本文来源于《公共艺术》期刊2016年01期)
徐煜辉,汪先为[7](2015)在《基于边缘效应的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万州江南新区滨江地段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往往较易忽略边缘区整治、功能单元间的相容性、边缘区景观带的联系作用,由此滋生出边缘负效应作用下的"边角空间",导致城市活力丧失。从"边缘效应"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设计,提出按照"提取—疏导—解构—延展—整合"的步骤建立"网—块"边缘空间结构的城市设计方法。以万州江南新区滨江地段城市设计为例,藉此方法强化和提升该地段滨水空间的边缘正效应,以期实现该区域滨水空间品质效应的增值。(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5年05期)
吴斌[8](2015)在《滨水地段综合商务区规划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滨水地段综合商务区的特点,以莆田城市综合商务区为例,展开规划设计的介绍,以期能给类似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5年09期)
邬丹[9](2015)在《城市滨水地段环境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地段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在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丰富地区形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下,滨水地段的独特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滨水地段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滨水地段内的环境虽然不像历史文物那样具有高远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但它作为城市细胞的一部分,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它记载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史,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至今,欧美各国的滨水地段开发实践已产生了较多的成功范例,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实践由此形成了较系统的再开发理论,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讨如何认识的滨水地段环境,如何改造利用和重新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滨水地段设计持尊重历史和保护文明文化的态度,主张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具有地方特色和场所精神的城市滨水地段环境再一次获得生命。(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李自真[10](2013)在《滨水地段的度假酒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渡假区中的度假酒店数量急剧增加,度假酒店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为了迎合现代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促使度假酒店的建筑设计更加注重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度假酒店形式、外观、周边环境等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各种各样的酒店形式营运而生。特别是滨水地区,建筑与水的和谐交融,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中国的古典园林就非常注重水的应用,不论是不是在滨水区,建筑都会与水相依而坐。毕竟滨水区是在所有风景区中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种环境地域,也是近些年来休闲度假和观光对于环境景观的要求中十分受欢迎的一类,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而国内关于滨水度假酒店虽有大量的实例,但系统的论述不多,很多度假酒店虽然打着“滨水”的名义,但设计中没有很好的和水环境相协调,缺少特色,不仅降低了度假酒店的竞争力而且浪费了滨水资源的潜在价值。特别是在滨水地段建筑与水的空间处理上缺乏新意和因地制宜的手法。对此,本文将对滨水区中的度假酒店滨水地段的建筑空间设计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度假酒店的发展历程和滨水酒店的类型,对国内外滨水度假酒店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章所涉及的滨水地段等词语进行定义,然后探讨度假酒店和水体的空间关系,对多种空间形式做了分析研究。接着,结合“滨水”这一中心,对滨水的建筑空间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对滨水形式和建筑空间关系的探讨,得出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带给人不同的场所感。希望本文能为度假酒店滨水地段的建筑空间设计者带来一些方法和启示。(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3-11-01)
滨水地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的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空间区域的景观设计愈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给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休闲场所。本次考察为未来开发滨水公园为目的,基址位于桂林相思江蒋家坝地段,预计为此地进行滨水景观改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水地段论文参考文献
[1].杨震.机制与策略:重庆滨水地段城市设计实践探索[J].重庆建筑.2019
[2].梁添凯.桂林相思江蒋家坝地段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前期调研[J].度假旅游.2019
[3].陈兵,冯雯.城镇历史地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8
[4].蔡涛,江川.城市滨水历史地段的文化重塑方法——以襄阳贾家洲水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规划方案为例[J].福建建筑.2018
[5].余倩雯.历史城区滨水地段的复兴策略探索——以广州长堤更新计划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
[6].陆邵明.滨水地段更新中全球与地方文化共生的艺术策略[J].公共艺术.2016
[7].徐煜辉,汪先为.基于边缘效应的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万州江南新区滨江地段城市设计为例[J].新建筑.2015
[8].吴斌.滨水地段综合商务区规划设计的思考[J].建筑.2015
[9].邬丹.城市滨水地段环境的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
[10].李自真.滨水地段的度假酒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