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论坛·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既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意识”,是直面时代挑战的需要,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新的理论供给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强化问题意识是理论工作者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打开理论研究的无限“宝库”,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回答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命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尹才祥:陈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出席10月13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举办的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学术创新论坛并作了精彩报告。本人受《阅江学刊》编辑部委托,作为特邀编辑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感到十分荣幸!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学生骨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进入发展壮大阶段,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并开始走向正规化。规模扩大使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企业主已经没有能力或体力将所有企业事务都由自己来决策和处理,专业人才的加盟成为必然。因此需要内部提升和引进职业经理人来解决发展问题。同时,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给非家族成员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范的管理和监控,减少了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但规范化往往是局限在非决策层,因此,非决策层仍存在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陈锡喜:参加本次论坛,我十分高兴!会上认识了南信大许多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青年教师和年轻学子,感受到了南信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的不断壮大和蓬勃生命力,内心十分欣慰。很乐意接受贵校《阅江学刊》的采访!
尹才祥:陈老师,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经验丰富,学术成果丰硕,令人钦佩。当前一部分青年学子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同时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在这一背景下,您能否谈谈研读马列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陈锡喜:在本次论坛的报告中,我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具备“三大意识”,包括学科意识、经典意识和问题意识,要始终坚持“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用马”。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信的前提是真懂,而真懂的必要条件是真学。而真学,就应如习近平所要求的“原原本本”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对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使我们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真谛,并且通过经典打开理论研究的无限“宝库”。我希望年轻学者能扎实、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善于从中发现问题。
2011年底的时候,有一天鲍老师告诉我,2012年她要到国外做一年访问学者,交谈中还不忘叮嘱我,如果有什么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给她发邮件或找她的助教帮助解决。对此,我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预祝她在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在国外生活得愉快。对于北大平民学校,我们都坚信它会一直办下去,并坚信我们都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首先,这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注]王树棣、强重华等:《陈独秀评论选编(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4页。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多数是在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的意识形态中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并据此编写了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而大部分青年学者,也是通过各类教科书所阐释的“原理”而进入马克思主义殿堂的。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我们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通过学教科书的“原理”,有助于我们“走近”马克思主义,但是这些教科书都打上编者理解的“印记”,更无法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烙印”。于是,单“走近”马克思是不够的,还需要“走进”马克思的经典,犹如焦裕禄所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创新,最关键的是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助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个体层面,理论工作者要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强化问题意识。
通过学经典,剔除由于一定历史需要而形成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教条主义话语,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把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四大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否则,我们将陷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陷阱。因这套话语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相冲突,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协调,与“抓住机遇”“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背离,等等,它无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有效辩护,也就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这套话语无法解释当代世界变化的实际,就更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停留在教科书阐述的“原理”而没有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中。
若问马克思主义在某些领域被边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些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按这一逻辑,那么要使马克思主义不被边缘化,只有“逆全球化、逆市场化、逆信息化”。岂知这是在抗拒历史潮流啊!这是在把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挑战,当作“原因”本身而推卸了主体责任。
最早的无反诞生于M4/3系统,作为进化时间最长的无反系统,M4/3以其卓绝的机身性能和轻便的镜头群,在APS-C和全画幅大规模普及的阶段仍然能占据一席之地,可见这个系统的独到之处仍被用户认可。本次选出的两台相机奥林巴斯OM-D E-M1 II和松下Lumix G9来自M4/3阵营最大的两个厂商,等级同为旗舰级,均配备了最高的防护等级以及超快的连拍速度以及最迅捷的自动对焦系统。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使我们能够挖掘其主要论断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等要素,从而论证它对同时代其他资产阶级理论的超越性以及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使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论断所蕴涵的理论思维和价值立场在当代的科学价值和道义价值,同时发现某些具体结论同当代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并深挖其产生原因,是理论本身不完善,还是实践条件不具备,亦或是理论没能适应实践的发展。这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是一个无限的“宝库”,或者说,蕴含了做不完的“选题”。
3.4 中药材在传统检验过程中由于非单一成分,客观上造成检验方法复杂、监控成本高昂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近红外光谱模型的运用不失为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检验手段。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其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而将率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晚年阐述了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依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注]陈锡喜:《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第5页。然而在世界多极化的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格局的瓦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乃至话语权占据优势,对其他各国发展道路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前景意味着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战略关系又意味着什么?等等,都需要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来加以回答。
陈锡喜:邓小平早就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习近平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我们只有在发展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才能更有效地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了回应当代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坚持“创新意识”的根本理由。
更深夜静,我们在一块儿包饺子吃。把那个菜农的儿子也叫过来一块儿吃。他愿意和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在一起,听我们讲话,讲什么都行。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获得长足进步,但也给21世纪留下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一些国家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阶层矛盾激化。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增多,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及教育条件无法得到保障。此起彼伏的民族宗教冲突,不仅影响到区域和平与安宁,而且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当代发展与后代持续发展的代际矛盾,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突出问题,等等。这些挑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注]陈锡喜:《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第5页。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新的理论供给的需要。
尹才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几代领导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理论创新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题中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今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意识”,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文明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繁荣发展,精神文明也将不断提升,共产主义革命将同传统的所有制概念彻底决裂。然而,在文化多样化的当代,文明的多样性是否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应该作怎样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等等,都需要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来加以回答。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革命的力量和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信息化的当代,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多种后果,如何进行评价和约束?社会主义又该如何主动拥抱社会信息化使之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等等,也都需要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来给出答案。
在马克思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这一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世界历史”,具有历史进步性,[注]陈锡喜:《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第5页。但又转嫁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而成为自己的“掘墓人”。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是什么?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和国际资本的强势流动,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意味着什么?对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在世界影响的扩张又意味着什么?[注]陈锡喜:《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第5页。等等,都需要由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来加以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开放的体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源和挑战点,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或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或再版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或翻版国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都不能解决我们在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振兴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而必须通过创新来增加新的理论供给。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中国所处国际发展的深刻变化,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梅荣政:《不辱使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红旗文稿》,2016年第11期,第26-28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所必然带来的社会思想多样化,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如何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党的全面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党的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以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等,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新的理论供给。
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如何在世界舞台中定位中国,其事实判断是“边缘”还是“中央”抑或是“走近中央”?其价值判断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领导世界”抑或学会承担大国的责任?在理念上和政策制定中,如何把中国的国家利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普遍利益统一起来?如何准确判断“世界怎么啦”以确定“我们怎么办”?等等,同样需要有新的理论供给。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为王”的逻辑受到冲击,优质的内容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收益。但是,对于报纸而言,“内容为王”仍然无法抛弃。因此,很多数字报纸都采取了PGC+UGC的模式,以PGC保证新闻内容质量,以UGC吸引流量。而为了保证UGC的质量,一方面平台通过版权保护和激励措施鼓励优质作者进行创作,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和平台也在对价值观不正、色情擦边等内容进行整顿,使平台上数字报纸内容品质更高,更具有内涵和调性,从而与报业品牌定位精准匹配。
式中:Cp为每次动态预防维修费用,Cr为设备更换维修费用,u为成本调节系数,v为预修周期调节系数,e为经验参数,w为学习效应调节系数,w=lnK/ln2,K为维修经验曲线百分率。
尹才祥:您在本次研究生创新论坛的报告中强调,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是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现在的青年学者来说,经常遇到找不到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种“窘境”,您能否展开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又该如何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走进”马克思的经典,才能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各种非科学认识,分清什么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需要结合新实践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什么是需要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什么是附会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注]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181-187页。从而做到“理直”而“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搞“无知”则“无畏”的那一套,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宇宙的真理”、是“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因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世界观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回答了旧唯物主义没有能够回答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注]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181-187页。他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一般唯物主义立场的同时,进一步提到同意识同一范畴的“物质”,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33页。而反对抽象地谈论“物质决定意识”,更反对由抽象的“物质”去推论出整个世界乃至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社会历史规律,马克思从来没有讲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线性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反对将他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批判而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进程当作一般的“历史哲学”强加到其他国家和民族身上。[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570页。无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特别是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都非常明确地界定:马克思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而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表现有其特殊性。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世界观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恰恰在于反对构建“整个物质世界的图景”或“解释宇宙的形而上体系”,而是立足于“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页。。他的思想历程,并非先研究了自然界,再把其结果推广到历史领域,而是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通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注]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181-187页。
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直面时代挑战的需要。
不可否认,大部分青年学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但由于培养机制存在的某些问题,使较为薄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成为其“软肋”。一些青年学者也感叹,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演绎来演绎去,除了贴标签,似乎没说明选题的空间了。而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时,一旦硬贴原理标签而显得学理基础不扎实,就生搬硬套所谓的某些西方经典理论,往往导致脱离问题来抽象演绎主义,或者离开主义满足于实证研究,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而这一信念同理论素养又是相辅相成的。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培育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道义价值的信念,可推动我们把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生命;而如果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熟练掌握以及对其解释现实问题的熟练运用,可不断开拓自己的学术空间。[注]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181-187页。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批评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两个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状况,其表现则是他所批评的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定程度存在的“标签化、空泛化”以及“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现象。这可解读为某些领域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内因。而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不强、问题导向不明。诸多研究无任何问题意识,满足于搞“空泛化、标签化”的那一套,致力于构建“自娱自乐”的所谓“理论体系”;或者简单套用西方学术话语,把西方学术话语与中国实际的矛盾当作问题;或者反复炒作几十年前延续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来“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果无法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在同一学术平台进行对话交流乃至必要的交锋,又怎能去引领它们的发展呢?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克服“标签化、空泛化”和“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现象,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功力,多出高水平成果,而这就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说过,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要写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填补这个空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9-180页。习近平在“5·17”讲话中也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经验、发现新问题,从而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如在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上,在发挥资本的文明作用又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问题上,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问题上,在从严治党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问题上,在思想文化上既尊重差异又扩大政治认同,既包容多样又增进思想共识问题上,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上,在发展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上,等等,我们已经积累了怎样的独特的成果经验,其规律性的表现是怎样的?又存在哪些矛盾和挑战,对其发展的前景又能作怎样的科学预测?这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去直接回答。
公共食堂、供给制、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等基本问题,是人民公社内部两个平均主义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解决两个平均主义,毛泽东指导全党把公共食堂、供给制、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等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既抓住了纲,又抓住了目,因而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导向,不能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就无法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便出不了高水平成果,更不能为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正确思路,从而不可能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强化问题意识是理论工作者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所谓真信,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者,因而在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不仅占据着真理的高峰,而且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二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当代价值。而这一“真信”,是以真懂为基础的。而真懂的必要条件,是基于问题意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是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内在矛盾为问题导向而形成的批判学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的私有制同生产力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又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不研究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只是陷于“马克思揭示了宇宙的真理,因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幻觉中,便无法把握何以马克思对自由资本主义批判而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过时了,而其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从而不可能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因为它是以资本主义发展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为问题导向而形成的批判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对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揭示,置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之上,所以他们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就不限于道德批判;对无产阶级,也不限于同情。他们提出的口号不是“解放无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解放”,即无产阶级由于同社会化大生产的联系,使其不是一个“被解放的阶级”,而是解放的主体,即它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不研究马克思是如何根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确立其主要矛盾的思想,便无法领会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从而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谛。所谓马克思主义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当然,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同样需要正视坚持“人民立场”所面临的新的时代问题。
(3)加固整治减少了防洪的人力、物力投入。通过实施平退圩垸工程措施,双退圩堤缩短堤线约347.9km,大大减轻了防洪压力,节省了防汛抢险和水毁工程修复经费及精力;圩垸内的居民搬迁后,不再遭受洪水侵袭,237座单退圩垸内的居民只存在机遇性的种养损失。从而避免人民生命伤亡和灾民流离失所,减轻居民的经济损失,减轻社会和政府的救灾负担,人民安居乐业。
尹才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都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我们会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您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陈锡喜: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命题,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升华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表达,而且其内涵和外延已拓展到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然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深化对“时代化”和“世界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人类面临的共同矛盾的批判,即它不仅需要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在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许多问题。在依然是“资强社弱”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何以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思想体系批判的有效性何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世界表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怎样的?在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和国际资本强势流动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国内和国际领域的表现是什么?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扩张的极限”在哪儿?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如何同当代世界治理以及同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理念相协调?[注]陈锡喜:《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15日。当代世界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等等。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同时也得承认,在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非马克思主义”这一广阔的“中间地带”。另外,既然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否认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对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气度去加强与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乃至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沟通和交流,[注]陈锡喜:《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9期,第36-41页。唯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21世纪世界各种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不仅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而且能够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2-0021-08
作者简介:陈锡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尹才祥,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海中〕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阅江学刊》2019年第2期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