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常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血酶原,异常,肝癌,原发性,蛋白,肝细胞,血清。
异常凝血酶原论文文献综述
方先松,温小云,叶建明[1](2019)在《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80例非原发性肝癌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良性对照组以及8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中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的甲胎蛋白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治疗完成后再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患者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后,再次检测发现,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血清异常酶原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并且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2](2019)在《原发性肝癌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及异常凝血酶原的测值改变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AFP-L3/AFP)的改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其中40例患者同意手术治疗,对40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亲和吸附离心法和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AFP、AFP-L3%、PIVKA-Ⅱ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与40例手术治疗患者的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PIVKA-Ⅱ、AFP、AFP-L3%、AFP+PIVKA-Ⅱ+AFP-L3/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论:PIVKA-Ⅱ、AFP、AFP-L3%联合检测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后期治疗、复发监测提供较可靠的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董静肖,杨晓欢,王琦,赵秀英[3](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甲胎蛋白(AFP)检测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肝细胞癌(HCC)初诊患者53例,胆管及胆囊癌患者45例,胰腺癌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29例,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他肝相关良性疾病患者63例,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IVKA-II、AFP,用肝细胞癌组和肝相关良性疾病组作ROC曲线,比较PIVKA-II、AFP及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Youden指数,并探讨二者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形成及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关系。结果 PIVKA-II、AFP、二者联合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良性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924、0.945,PIVKA-II、AFP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5.35mAU/mL、10.88ng/mL,此时灵敏度分别为86.8%、78.8%、9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89,P=0.129),特异性分别为85.2%、96.5%、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3,<0.001),Youden指数分别为0.72、0.75、0.91。肿瘤长径≥5cm的血清PIVKA-II水平显着高于肿瘤长径<5cm组(P <0.01),而两组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癌栓阳性的HCC组PIVKA-II与AFP水平均显着高于阴性组(P <0.01)。肝细胞癌HBV阴性组和阳性组的PIVKA-II、AFP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FP与PIVKA-II联合应用可显着提高鉴别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PIVKA-II对肝细胞癌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肝细胞癌患者中,PIVKA-II、AFP的水平与HBV的携带状态无关。(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何涛,郭晓冬,余快,李秋,付文广[4](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增强CT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增强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01至2019-03-0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105例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检查分为MVI组(30例)和无MVI组(75例),分析HCC发生MV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DCP水平(t=4.667,P<0.001)、肿瘤大小(t=9.427,P<0.001)、包膜类型(χ~2=18.456,P<0.001)和病理类型(χ~2=11.914,P=0.003)是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12.610,P=0.001)、包膜类型(OR=14.363,P=0.008)、血清DCP水平(OR=19.254,P=0.014)是影响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74.7%和0.856。结论术前DCP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有助于预测HCC是否存在MVI。(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芳彬,张平安,祝成亮[5](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CA50、CA19-9、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糖类抗原50(CA50)、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监测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5—11月,选取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结直肠癌肝转移者70例,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55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检查者7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者、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PIVKA-Ⅱ、CA50、AFP、CA19-9和CEA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健康组、无肝转移组和肝转移组PIVKA-Ⅱ、CA50、CA19-9和CEA的浓度均依次上升,其中肝转移组显着高于无肝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转移组AFP浓度与无肝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VKA-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49~0.825),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界值为38.5 mAU/mL,敏感度为61.4%,特异度为85.5%,相比于CA50、CA19-9和CEA的检测,特异度有显着提高,敏感度稍低。PIVKA-Ⅱ、CA50、CA19-9和CEA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诊断价值显着高于PIVKAⅡ、CA50、CA19-9单独检测,灵敏度为81.4%,高于PIVKA-Ⅱ、CA19-9单独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0.0%,较CA50、CA19-9、CEA单独检测有显着提高。而AFP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5,诊断价值较低,故未纳入联合诊断。结论血清PIVKA-Ⅱ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辅助诊断,与CA50、CA19-9、CEA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19期)
颜彦[6](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划分为原发性肝癌组(28例)、肝硬化组(40例)和慢性肝炎患者组(32例),另选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异常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被检者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水平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的单独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都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P<0.05);特异度在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单项及联合检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玲玲,杨柳华,印杰[7](2019)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检测诊断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研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临床诊断过程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某院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试验组,60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以及AFP水平。结果试验组60例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AFP水平都要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满足P<0.05。其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诊断原发性干起的准确率也高于AFP,结果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诊断效果明显,此检测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敏感度、符合率,并且可以减少误诊的情况,能够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4期)
彭菁,焦方舟,李汛,杨凡,王鲁文[8](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住院治疗的90例肝病患者,其中HCC患者30例(HCC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组),肝硬化患者30例(肝硬化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AFP和PIVKA-Ⅱ在诊断HCC中的临床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AFP和PIVKA-Ⅱ的相关性。结果:HCC组患者血清中的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显着高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和肝硬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和0.838;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性(90.00%)和特异性(93.30%)均高于AFP的敏感性(70.00%)和特异性(91.70%);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在各组患者中PIVKA-Ⅱ与AFP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IVKA-Ⅱ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可作为HCC的血清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姚明解,陈华楠,钱相君,许强,陈香梅[9](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癌患者术前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水平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对进行手术切除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3年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数据及随访数据完整的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患者107例。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术前冻存的血清PIVKA-Ⅱ浓度。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高PIVKA-Ⅱ水平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28%及16%,低于低PIVKA-Ⅱ水平患者的1、2、3年生存率73%、54%及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AFP水平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5%及25%,低AFP水平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63%及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多因素结果显示,术前高PIVKA-Ⅱ水平、高AFP水平、存在门静脉癌栓及包膜不完整是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1.99 (1.15~3.45)、2.03(1.10~3.76)、2.72(1.53~4.83)、2.07(1.07~4.00),且随着该4项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预后越差。结论术前PIVKA-II和AFP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术前高PIVKA-II、AFP水平的患者预后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春丽[10](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52例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232例为HBV相关肝癌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另外120例为非HBV相关肝癌患者,将其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PIVKA-Ⅱ、AFP水平进行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PIVKA-Ⅱ和AFP对HBV相关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VKA-Ⅱ以及AF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PIVKA-Ⅱ对HBV相关肝癌的诊断准确率(84.00%)高于AFP(75.00%),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相关肝癌患者的PIVKA-Ⅱ以及AFP水平均比较高,并且PIVKA-Ⅱ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异常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AFP-L3/AFP)的改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其中40例患者同意手术治疗,对40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亲和吸附离心法和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AFP、AFP-L3%、PIVKA-Ⅱ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与40例手术治疗患者的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PIVKA-Ⅱ、AFP、AFP-L3%、AFP+PIVKA-Ⅱ+AFP-L3/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论:PIVKA-Ⅱ、AFP、AFP-L3%联合检测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后期治疗、复发监测提供较可靠的临床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常凝血酶原论文参考文献
[1].方先松,温小云,叶建明.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9
[2].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原发性肝癌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及异常凝血酶原的测值改变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
[3].董静肖,杨晓欢,王琦,赵秀英.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
[4].何涛,郭晓冬,余快,李秋,付文广.异常凝血酶原联合增强CT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5].陈芳彬,张平安,祝成亮.异常凝血酶原联合CA50、CA19-9、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J].职业与健康.2019
[6].颜彦.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J].慢性病学杂志.2019
[7].陈玲玲,杨柳华,印杰.原发性肝癌临床检测诊断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8].彭菁,焦方舟,李汛,杨凡,王鲁文.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
[9].姚明解,陈华楠,钱相君,许强,陈香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癌患者术前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水平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10].李春丽.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