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艳艳:新时代理工科院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论文

苗艳艳:新时代理工科院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论文

摘 要: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高素质的理工科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相应领域的长久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存在地位边缘化、课程设置形式化、教研队伍松散化以及研究目标狭窄化等诸多问题。在新时代,认清理工科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探寻适合发展和繁荣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新路径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路径思考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1]。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营中的一支力量——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拔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基于质量守恒原则建立RCA水质模型,考虑了物质进入或离开水体的所有过程,包括物质在水体内的扩散、对流过程,水体外界的输入过程及其自身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转化过程。一般地,物质的外部输入源包括:大气沉降、地表降水携带、暴雨排水管道溢流、联合排水管道溢流、城镇生活废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等。

1 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理工科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发展联系和现实纠葛,对发展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是理论认识上的必要前提。从宏观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与理工科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现有学科划分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大门类,把对自然规律揭示的求真求实学科划为自然科学,而对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这样无形中把人类知识割裂为两大鸿沟并有越来越深的态势。而且在“物质利益至上”思想肆意膨胀的冲击下,一切以可否带来眼前利益成为评价学科价值的标准,自然科学研究地位很高,相应社会科学研究不被重视。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十分重要,正如怀海特就曾说过:“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2]。

⑥灌浆结束标准:在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小于 0.4 L/min,继续灌注30 min或不大于1 L/min时继续灌注60 min,灌浆可结束。

对自然和社会的探求中,自然科学提供的是对“真”的探求,而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对善及美的探求,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才能完成对自然和社会最完美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所以一个社会要理性的发展,应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者纳入到同等地位来对待,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2.3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科研队伍松散化 当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在学科、技术“精、专”日益凸显的状况下,从事重大研究和社会艰巨问题的解决,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十分重要。而在理工科院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里,有很多是没有专业背景或有但又缺少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素养训练的人,两个极端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不利的,所以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不同学科之间要对话,而且不同背景人员之间也要交流。而在现实中却是“单兵作战”“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极其普遍,这不利于学科间沟通和共同进步。理工科院校里脱离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技术研究会成为“脱缰野马”,脱离专业技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则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脱离了学科间协作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终会导致“夜郎自大”。 教学科研队伍松散化还表现在团队合作性不强,尤其是在项目申报上,谁是项目申请人就由谁来负责,其他的所谓团队成员参与度极地。

理工科院校应该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认清其重要性,才能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 思想导向作用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科技不被用于“正道”就异化了科技存在的本质,所呈现出来的非理性的精神样状态恰恰是社会科学的思想导向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导向作用,让理工科的科技知识用到“正道”上,真正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1.2 价值判断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指称,它包括众多的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概念。而在理工科院校中,对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规律也很难达成共识,学科划分不清晰、交叉学科界定不准确等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1.3 决策保障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是实践性。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在其发展中,其作用就是要反思社会,紧跟社会前沿问题,给出理论指导和决策建议,而不是做那些纯粹的形式上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在对科技领域重大问题发展和实施上扮演着反复论证、提供宏观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角色。因此,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保障作用,使理工科高校自身的发展有“目标”、有“动力”、有“方向”。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1.4 提高受教者素质的作用

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具有反思功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与理工科院校教育的目的与成效还有很大差距。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很多情况下培养出来被称为只懂技术而缺少思想的“半截子”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体来说,当前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 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依托理工科院校自身优势,整合学科资源,注重应用交叉性研究,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氛围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一言以蔽之,课程整合即旨在通过学校教学时空的重新分配,引导学校思考存在的价值和育人模式,重新组织教育要素,调整教学秩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本质、跨学科的必要性和多路径选择,引导学生穿跨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过与以往不同的学校生活。

2.1 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这个时代也是讲究学科间整合的时代,这样可以为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学科之间提供互补的可能性,由此产生的边缘、交叉、综合和新型学科层出不穷,所以理工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融合也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需要强调的是,两者在整合时要各自以积极的姿态来进行。现实中存在的不争事实是,在理工科院校里,理工科往往有太多的傲气,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而哲学社会科学也习惯了按自我的个性来存在,或独自清高、或孤芳自赏、或自娱自乐,这些现象都是不利于两学科发展的。所以改变观念,必须以平等地位进行学科“对话”使两者亲密融合,打通两者之间的隔阂,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独具特色,正常生长起来,与科技共同发展。

2.2 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从业者“精益求精”,而且还要“精益求新”。这种“精”和“新”的发展理念不是通过埋头苦干来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从业者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实现。这些素质包括爱国报国、人杰兴邦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道德情操;忠诚事业、卓尔不群的进取精神等等。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都是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来完成。因此,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给予受教者生命以灵魂、培养高贵的气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求学、快快乐乐生活的“全面”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软科学”,却有“硬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社会演化、文明传承的强大动力,也是人们认识人类历史、治理国家社会、建构生活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强大思想武器[6]。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上起到强大的“硬作用”。在当下大力提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良好氛围下,理性谋划繁荣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新路子意义重大。

2.2.2 哲学社会科学科目设置形式化 目前,很多理工科院校开始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形式化,有随意性安排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现象,不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作用等。这些不但不能起到“咨政育人”的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的东西带给学生更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偏见。

该工程在灌注桩施工完35根后,选择了4根桩进行了两次大应变检测、两次静载试验、一次自平衡仪检测共5次载荷试验,测得其实际承载力在5 422~6 531 kN之间,达不到设计值9 150 kN要求。经研究将桩径调整为130 cm,每根桩预埋3根注浆管,并进行后注浆,在两根试验桩达到强度后经自平衡仪检测,承载力平均为14 097 kN,满足了设计要求。因建筑物允许沉降量很小,最终确定桩长调整为63~66 m,桩径为130 cm,桩的根数和桩位同原设计,混凝土总方量约28 000 m3,在桩成型后7天内对桩基进行后注浆处理。前期施工的灌注桩进行桩底压密注浆处理。

1.银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银行存贷款规模总体保持上升趋势,有效地支持了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2017年底,深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6.97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了8.2%;本外币贷款账户余额达到4.63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14.3%,存、贷款规模均居大中城市第三名。

由于数据是否能正确恢复是建立在收发两端达到码组同步、初始通道同步、帧/多帧同步的基础上,故通过与第三方IP核的对接可以充分验证本文设计接收同步系统的正确性。

2.2.4 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目标狭窄化 从宏观上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系统性文本、轻鲜活性现实;重抽象的阐述、缺哲思性的启迪;重知识性考核、轻全方位的检验。学工系统重表面性活动、缺学理想的积淀;重门户性创新、缺系统化合作;重小众化显示、轻大众化覆盖。其他管理部门重强化教育、轻氛围营造;重制度规范、轻文化涵养;重部门利益、轻整体利益[5]。这些相应的部门没有使其价值与作用实现最大化。从微观上看,很多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从事者只是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只教不研”,甘愿做个教书匠,重复着宣读书本的角色,很少进行科研活动。教学没有好的教研帮助,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也会走向狭窄化。理工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研不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和现实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缺乏家国情怀,把自己囚于狭小的圈子内,“失语”现象依然存在,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与特色。

3 发展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思考

2.2.1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地位边缘化 在理工科院校里,存在着理工科院校就是教专业技术的,其它都是辅助或者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被边缘化。首先,在学校整个教学课程体系编排中,常把哲学社会科学当作公共课来对待,课时相对来说较少,而且课堂教学基本都是众多班级合班进行的,这无形助长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受重视的看法。其次,学生对哲学社会学科的轻视。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技术至上”“工具理性”和“实用论”等思想的熏陶下,普遍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大道理的宣传和说教,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中,很多学生不是无故缺席,就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最后,学校对科研教学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正不断增加科研投资,但分配基金时,仅限于少数学术领军人员或重点研究场所,重理轻文倾向的影响还广泛存在,多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项目难做,经费难筹,进而阻碍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4]。

3.1 积极营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氛围

推进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继续发展,要重视培养其发展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它一旦形成,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化作无形力量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场”。

首先,这种“气场”的形成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在一个重视和大力提倡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气场”的形成就具有了最大的环境支持。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这种政策有机地引入和渗透到理工科院校阵营里,使其成为“气场”形成的有力支持。其次,理工科院校内部自身也要行动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相互共存、相互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从而营造一种团结、活泼、民主、向上的学术“气场”。在具体措施上,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大量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研讨会;积极兴办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为一线工作者搭建言论“场地”,把最新教科研成果在自己的园地里最快地传播。

3.2 利用理工科优势,加强学科间合作

理工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其根植的“土壤”,理工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思考的素材,“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力,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间。”所以没有理工科参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终究会枯萎。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为理工科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也就是说理工科是哲学社会科学最好的实践者。所以理工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紧紧关注学科领域前沿,对其进行审视和评判,与理工科进行交叉交融发展,这在当下是最容易产生成绩的,因为科技在这个时代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理工科优势的恰当运用,可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由早期只关注完备理工科理论课程教育转向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科目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二是加强了相应教学、研究部门、场所的建设,注重整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力量,或组建人文学院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根据自身研究的特色优势,建立一批专门的研究基地。三是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大批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入研究队伍中来,改变了以前很多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由党政领导干部充任的局面,教学队伍呈现出逐渐向年轻化、专业化转变态势。四是理工科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申报和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省、部、厅级等人文社科教学教研课题数量大大增加。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成果,不仅反映出学科间交叉的优势,也反映出哲学社会科学回归关注现实社会研究,从而真正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3.3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

不是任何新的技术出现以后,都可以拿来无限度地应用。用哲学眼光审视后合乎理性以及对会发展有益的才可以使用。哲学的价值判断功能对理工科发展不是起制约作用,而是规范作用。当今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并且也是技术泛滥化的时代。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研究、甚至最新的“人造生命”的出现,无不带来一种现象——即过度推崇科学技术性而消弱了科技的人文价值内涵,轻视人文关怀在科技中的作用。所以,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就是对科技快速发展及其应用带来的风险给予道德评价,以非技术性的方式控制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的应用以理性姿态出现。 因此,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判断作用,让理工科的科学研究明确哪些需要“研究”,哪些不该“研究”。“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从而为大学生成成才铺就健康发展的道路[3]。

目前这种状态对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极为不利,虽然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与科技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理工科院校哪些学科应该发展、哪些学科应该优先发展及如何发展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思考。因此,找出与理工科学科性质、内容以及对理工科发展最具有关联的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当务之急,选取它们作为突破口,优先重点发展它们可以在开展理工科人文学科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注重“内功”修炼,提升学科品质

理工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由于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无论在教学和研究上都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给教学研究工作者造成妄自菲薄的心态,使此方面的工作开展不利,也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

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教研要想走出目前困境,一味依靠外围环境支持还不够,更要看到决定因素在于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身。所以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下要注重从修炼“内功”开始,无论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规律探讨、科研能力的加强、科研视野的扩展等,都要自身进行开拓进取,在教育实践中壮大自身,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在科研上,要加快步伐,注重哲学社科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转化功能,以实际能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对科技的发展积极给予关注,改变以往社会评价“失语”的形态,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科品质。

3.5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创新

习近平指出:创新彰显了理论的生命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1]繁荣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培养出一批高素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而且在管理上要注重建设合理的学科梯队。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人才培养上,要改变以前传统的培养观念和模式,不仅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人才的进修、出国访问、参加会议论坛方面舍得投资,更要注重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投资,学校应采取倾斜政策,创造与其它学科同等的条件,鼓励他们进修学习、出国访问、参加各种学科会议论坛、使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具有不断发展自我的机会。

理工科院校还要注意人才梯队建设,“老中青”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形成“传帮带”,还可以定期开办培训班,用短期培训、研讨形式传授先进的人文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介绍国内外前沿的学术动态,打造一批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学科背景也要注重多样化,要有跨学科、跨专业、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胜任理工科院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关心好、培养好、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让他们成为现今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导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Exhibition Economy &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A Case Study of Shunde,Guangdong Provi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IANG Hongmei 73

3.6 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繁荣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扶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科研立项和研究资金倾注上最好能形成良好机制。比如教育部、科技部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提供为其发展的空间和优先建设的机遇,尤其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奖上可适当倾斜,甚至在社科基金申报名目中,可以考虑单独设立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资金、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依托现有特点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瞄准科技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要为建设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理工科院校气派、理工科院校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5.

[2] 怀海特.教育的目的[M].北京: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中心编(二).1998:105.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5.

[4] 王伟光.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2): 6-8.

[5] 冯培.新时代新征程——从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EB/OL](2019-01-11)[2019-03-14].http://www.enaea.edu.cn/ztxm/jyxzgbwlpx/pxkc/jyggyfz/.

[6] 梁晓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5-7.

[7] 王伟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4-11.

OntheDevelopment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inUniversitiesofScienceandEngineeringintheNewEra

MIAO Yan-yan

(Marxist School, Anhui Wenda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rresponding fields,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as marginalized status, formalized curriculum settings, loosen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and narrowed research objectives. In the new era, it is urge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these colleges.

Key words: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trend; thinking

收稿日期:2019-01-18

修回日期:2019-03-12

作者简介: 苗艳艳(1983— ),女,黑龙江省绥化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9)03-0010-05

[责任编辑:李德才]

标签:;  ;  ;  ;  ;  ;  ;  ;  ;  ;  

苗艳艳:新时代理工科院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