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丧失论文_吴宗堤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丧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种,草甸,生物多样性,地球,生态,生命力,足迹。

物种丧失论文文献综述

吴宗堤[1](2019)在《物种丧失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开花物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候是体现生物节律与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开花物候是植物重要的生活史特征,能强烈影响植物的适合度和最终繁殖,反映植物的不同生长策略。大量的研究探讨了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光照等)对开花物候的影响,然而较少有研究去探讨生物因素,尤其是物种丧失对开花物候的影响。本文基于物种剔除处理,探究物种丧失对开花物候的影响。自2011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剔除不同功能群的物种,即剔除禾本科、豆科、杂草和莎草科(优势种线叶嵩草)4个功能群和每个功能群剔除两到叁个物种。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观测群落存留各组份种的开花物候,分析不同花期功能群和植物功能群的开花物候变化。结果如下:(1)早开花物种在剔除线叶嵩草的处理中,始花期推迟,末花期提前,开花持续时间缩短;剔除杂草,始花期提前。(2)中开花物种在剔除杂草之后,始花期和末花期推迟。(3)晚开花植物在剔除杂草之后,始花期提前,开花持续时间延长;在剔除禾本科之后,始花期推迟,开花持续时间缩短。(4)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物种丧失处理,豆科植物始花期均提前。(5)禾本科植物在每个功能群剔除两到叁个物种之后,始花期提前,开花持续时间延长。(6)莎草科植物在剔除线叶嵩草之后,始花期推迟,开花持续时间延长。(7)杂草植物在剔除线叶嵩草之后,始花期提前。(8)不同功能群物种丧失影响群落微环境(地表平均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其中,在一些处理中,微环境与开花物候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功能群物种丧失显着影响开花物候,可加深理解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后果和物种多样性在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燕[2](2018)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功能对物种丧失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草地群落功能对放牧等土地利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我们于2011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始了系统的功能群剔除实验。本研究于2015年至2017年观测和分析了杂类草植物剔除、禾本科植物剔除、优势嵩草植物剔除和对照处理中的群落生产力、群落光合速率、幼苗数、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等指标,探讨草地群落功能对物种丧失的响应。结果表明:(1)剔除杂类草植物后,由于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的物种数量较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虽然禾本科的生物量显着增加,但群落总生物量相较于对照仍然降低;与对照相比,群落光合速率变化并不明显;土壤日最高温度升高,日最低温度降低,从而显着增加了土壤温湿度变异;幼苗数量和幼苗物种丰富度也因杂类草植物的丧失,相较于对照,有显着性变化。(2)剔除禾本科植物后,杂类草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导致群落总生物量不会因禾本科植物的丧失而明显降低;禾本科植物剔除对群落光合速率、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幼苗数以及幼苗物种丰富度等功能的影响相较于对照均较小而且不显着。(3)剔除优势嵩草植物使群落总生物量增加,但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光合速率、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以及幼苗数和幼苗物种丰富度等功能均未因优势种的丧失而大幅变化。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杂类草植物在维持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功能中极其重要,一些多度较高的杂类草植物丧失将会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与杂类草植物相比,禾本科和优势嵩草植物在区域群落中的减少或丧失对群落功能的影响较小,而且可能通过无性繁殖迅速恢复其多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昊奇[3](2017)在《探索隐藏在物种灭绝背后的因素—从物种特征、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境丧失视角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境丧失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珍贵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面临灭绝风险,这对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文探究生境丧失、物种特征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共同做用对物种长期生存的影响。为了建立本文所需的生物群落,首先生成空间异质的资源景观;其次在资源景观上,利用带有空间结构的食物网模型,通过物种体型大小的逐渐进化,建立所需的群落。本文所需的生境丧失模型包括随机式和蔓延式生境丧失模型。在生物群落的生态和进化动态达到稳定状态后,分别探讨生境丧失和物种特征,以及生境丧失和群落物种丰富度,对群落中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影响。生境丧失和物种特征对物种长期生存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遭受生境丧失时,体型较大或营养级水平较高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且对于这些物种,相比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更具威胁性。(2)遭受生境丧失时,流出能量比较少的物种,流出能量远少于流入能量的物种,或流出能量的多样性较低,但流入能量的多样性较高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且对于这些物种,相比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更具威胁性。对于流入能量比较少的物种,也很容易灭绝,但随机式或蔓延式生境丧失对其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别。(3)相比随机式生境丧失,当蔓延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对于小物种或低营养级物种,其种群的衰减更加严重,而且空间分布区域的减少也更多,尤其当生境丧失率处于中等和极高之间时。(4)对于能量流入或流出较多,能量流出与流入比值较高,能量流出的多样性较高,但能量流入多样性较低的物种,当蔓延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其种群比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失去更多的个体,而且其空间分布区域也比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减少的更多,尤其当生境丧失比例处于中等和极高之间时。(5)尽管生境丧失对物种的长期生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一定程度的生境丧失,尤其是随机式生境丧失,却对某些物种有益,这些物种基本符合:初始时刻流入或流出能量中等程度,能量流出与流入比值较高,能量流出的多样性较高,但能量流入的多样性较低。生境丧失和群落物种丰富度对物种长期生存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遭受生境丧失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群落越早出现物种灭绝;且相比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早期灭绝物种的灭绝时间更短。(2)对于群落中最后灭绝异养物种的,无论蔓延式还是随机式生境丧失对其都没有明显作用。(3)对于群落中所有异养物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平均灭绝时间越短;且相比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平均灭绝时间更短。(4)蔓延式生境丧失发生时,倘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低,在群落第一个物种灭绝后,群落中其它所有异养物种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全部灭绝;但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观察不到这种现象。(5)遭遇生境丧失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食物网的顶端物种越不容易灭绝。(6)对于食物网中间的物种,群落物种丰富度对其没有重要影响,但生境丧失是重要的影响因子——相比蔓延式生境丧失,随机式生境丧失下,食物网中间的物种更容易灭绝。(7)尽管随机式生境丧失发生时,群落损失更多的物种,但蔓延式生境丧失发生时,群落损失更多的个体。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群落、生境丧失和群落的特征如何影响物种灭绝,并且为进一步了解如何保护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7-11-25)

蒋高明,杨发顺[4](2016)在《怒江 造成物种丧失的能源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清洁》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西南江河梯级开发实际上过于饱和,已造成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红水河、大渡河等激流,变成了一串串高坝平湖。在这一系列"高峡出平湖"过程中,造成重要物种的生境被岛屿化和片断化,洄游鱼类多样性丧失,土地被淹没、农民丧失家园,自然景观(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期刊2016年08期)

殷德意[5](2016)在《植物物种空间关联性格局与物种多度以及生境丧失阈值估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空间分布是多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可以探究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估测物种多度及物种对生境丧失的响应阈值,为我们解析生态过程提供不可替代的信息和思路。因此,空间曾被认为是生态理论中最后的处女地。本文具体围绕物种空间分布数据在生态学中以上叁个方向上的应用展开。首先,为探究群落构建及多样性维持机制,我分析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50公顷永久监测样地内54个常见物种的成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55%的物种对在空间上表现为分离,38%的物种对为局部重迭,以及7%的物种对为混合分布。通过分析成对物种空间分布格局与物种对之间的相关属性的关系,我发现生境偏好相同的物种倾向于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关联关系,而生境偏好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更多地表现为分离。该结果支持环境过滤作用在黑石顶群落构建和物种共存中起主导作用。其次,我构建了通过物种空间分布数据估测物种多度的新方法。虽然该类方法很多,但已有方法要么忽略物种分布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从而导致模型对物种多度的过低估计;要么需要除物种分布外的额外数据,增加了实际应用的成本。我在随机分布多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考虑物种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构建了仅需要物种分布信息的简单方法来估测物种多度。通过采用模拟产生的虚拟物种分布以及4个永久监测样地的实际物种数据比较了提出的新方法与已有主要方法的估测效果。结果表明我的方法是目前为止最简洁同时相较其它方法表现相当或更好,同时对数据需求最少的方法。最后,我利用物种分布数据提出了新的生境丧失阈值的测定方法和模型。多种生物对自然或人类干扰(如生境丧失)均表现出非线性的响应关系。尽管许多统计学、物理学及生态学方法被用于测定干扰关系中的临界值——即造成响应变量剧变时的干扰变量的值,但实际中大部分物种或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并没有表现出剧烈变化,而是相对平缓的改变。当生态响应变量(y)对干扰(x;如生境丧失)的取值范围均为(0-1)时,我提出将该响应曲线中斜率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的区间定义为该响应关系中的区间阈值。区间阈值的下限表征了较小的干扰增量便可能触发生态变量的剧烈变化的最小值,具有明晰的生态学意义。通过分别构建两个景观变量和两个多样性变量与生境丧失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本文提出的区间阈值法,计算两个森林永久监测样地物种生境丧失的阈值。两个景观变量模型结果表明任何物种都无法承受丧失40%以上的生境。物种的半种群模型及特有物种-面积关系模型结果同样表明40%为其生境丧失阈值。因此,我建议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实践中,最大可允许丧失的原生生境丧失比例为40%。总体上,本文通过对利用物种分布信息在叁个方向的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探讨,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探究提供了新思路,为物种多度估测提供了简洁有效的方法,同时提出了生境丧失阈值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本文研究结果为生物多样性评估和保育措施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可行的方法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6-05-17)

陈成忠,葛绪广,孙琳,邵冬,柯文莉[6](2016)在《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9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Global Footprint Network、Water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除了以前主要使用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等指标外,首次使用"地球边界"揭示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报告显示:(1)LPI自1970年以来已下降52%,温带和热带地区分别下降36%、56%,陆生和海洋物种均下降39%,淡水物种减少76%;(2)1961年全球生态足迹76亿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ghm~2)、生物承载力99亿ghm~2、生态盈余23亿ghm~2,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为181亿ghm~2、生物承载力120亿ghm~2、生态赤字61亿ghm~2,1961年碳足迹占人类总生态足迹的36%,2010年碳足迹占比为53%;(3)全球生产水足迹排名中,印度、美国、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以大量的绿水足迹位居前五名;全球200多个河流流域、26亿7千万人每年至少1个月严重缺水;(4)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氮循环3个"地球边界"被打破,并且已经对人类健康及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水和能源产生明显影响;(5)高收入国家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影响转嫁给低收入国家,这是另一种资源进口方式;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均已超过地球上人均可获得的生物承载力,依靠进口其他国家的生物承载力弥补超载;低收入国家生态足迹最小,生态系统却遭受最大破坏,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是以高生态足迹为代价。报告指出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过度索取,正在危害着人类未来的安康、经济、食物安全、社会稳定乃至生存,特别提到当前人类所作选择和所采取措施的重要性。确保有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繁荣发展,比现在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警钟更具挑战性。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5个主题: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孙小妹[7](2015)在《N、P添加引起亚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导致物种多样性丧失已成共识。营养资源添加扰动土壤——植物的化学计量比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从生态化学计量学途径探讨营养元素添加导致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制。本实验以青藏高原东缘的亚高寒草甸为实验研究对象,设定不同类型、浓度的氮肥(N)、磷肥(P)及氮磷肥(N+P)添加实验。观测了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产出、冠层顶部与底部的光照强度和所有物种的植株高度。将群落物种分为5个功能群,统计了功能群水平上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与各功能群的平均冠层高度。每个功能群选取一个典型代表种:禾本科的羊茅、莎草科的矮嵩草、豆科的黄花棘豆、莲座状杂类草川甘蒲公英和直立型杂类草的甘青老鹳革。分别测定各功能群代表种的整株N:C比、株高相对生长速率、株高、叶片内源激素含量(赤霉素和生长素)、叶面积与比叶面积对营养元素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物种丰富度随单独N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相比,在N5、N10与N15处理下,物种丰富度分别下降6.7%、14.6%与14.8%,其中以豆科和直立型杂类草物种丧失为主。磷肥添加对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变化。与对照相比,物种丰富度在N5P5、N10P10、N15P15处理下分别下降5.3%、26.6%与41.9%,其中禾本科物种数增加,豆科与直立型杂类草物种数显着降低。虽然N+P添加对莎草科和莲座状杂类草物种数影响不显着,但是莎草科和莲座状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均随N+P添加量的增加显着降低。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对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产出而言,N+P复合添加与单独N或P添加处理间差异显着。(2)随营养资源添加,地上生物量产出增加并与透光率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同时,各功能群冠层高度显着增加,功能群间的平均植株高度不整齐性(Gini系数)随单独N、N+P复合添加量增加而显着增大。(3)单独N、N+P添加显着提高各功能群代表种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N:C比值。与对照相比,禾本科物种羊茅在单独N、N+P复合添加下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N:C比的平均增幅最大。5个代表种的相对生长速率与N:C比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迭加5个代表种的相对生长速率和N:C比发现两者间极显着正相关。(4)营养元素添加对5个代表种GA3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具有茎干的物种羊茅、黄花棘豆与甘青老鹳草的GA3含量均随单独N、P、N+P复合添加量增加而增大,其中羊茅的GA3含量增幅最大;单独P添加对川甘蒲公英与矮嵩草的GA3含量影响差异显着。与之对应的各功能群代表种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株高随N、N+P添加而显着增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GA。是主要影响具有茎干物种羊茅、黄花棘豆与甘青老鹳草相对生长速率的内源激素,而IAA是主要影响无茎干叶片呈扩散、莲座状的矮嵩草与川甘蒲公英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的内源激素。(5)单独N、P、N+P复合添加显着提高矮嵩草、黄花棘豆与甘青老鹳草的IAA含量;羊茅与川甘蒲公英的IAA含量随单独N、N+P复合添加显着增高。在N、N+P添加下,川甘蒲公英IAA含量的平均增幅最高,与之对应的在N、N+P添加处理下,川甘蒲公英叶面积的增幅最大。另外,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IAA是主要影响叶面积的内源激素。由以上结果,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单独N与N+P复合添加降低物种丰富度,主要以豆科和直立型杂类草丧失为主;P添加对群落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影响。N+P复合添加对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产出的影响效应要强于单独N或P添加的影响效应。(2)随资源添加引起生产力和植物高度的不整齐性增加,使得物种竞争从资源竞争转变为光竞争,最终导致物种的竞争排除。(3)物种间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N:C比正相关,施肥使相对于C积累所需的N含量增加用于满足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4)具有茎干的物种(羊茅、黄花棘豆与甘青老鹳草),.营养元素添加使GA3信号增强,快速提高植株高度而处于冠层中上部,采取避荫策略。(5)物种间N:C比和GA3含量对营养元素添加的差异性响应造成物种间植株高度的差异性增长。禾本科物种N:C比和GA3含量对营养元素添加较其它物种敏感,具有高的生长速率和株高增幅,在光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师瑞玲[8](2014)在《氮磷添加引起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元素沉降和P元素输入势必造成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并深刻地影响所涉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本实验以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单一的N添加、P添加和N、P共同添加的叁种处理、每处理的叁个水平、五个重复的实验,研究了元素添加对植物化学计量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对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添加后各物种的N:C值显着增大;P添加大部分物种的N:C值显着降低;N、P同时添加时,大部分物种N:C值显着增大。N添加后大部分物种的N:P值增加,P添加和N、P共同添加后大部分物种的N:P值降低。2.N添加和N、P共同添加时披碱草和甘青蒿的光合速率有显着性上升,豆科植物和其他叁种杂类草在每个施肥处理下的光合速率变化不显着。3.P添加和N、P共同添加使禾本科的光合N利用效率(PNUE)显着增加,N添加显着性增加了豆科的PNUE,而四种杂类草的表现不一致;P添加和N、P同时添加显着性增加了禾本科的光合P利用效率(PPUE),各处理都显着性地增大了豆科PPUE,杂类草在N添加时PPUE下降,P添加和N、P同时添加时都显着性增大其PPUE。4.N添加显着增加了禾本科功能群的地上生产力,而P添加对各功能群地上生产力无显着性影响,N、P同时添加时,禾本科功能群地上生产力显着性增加,豆科的地上生产力显着性降低,杂草的的上生产力有所降低,群落的地上生产力显着性增加。5.N、P同时添加显着性地降低了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尤其是元素添加水平为15时,物种总丰富度下降了41.9%(对照组平均41.8个-N15P15处理组平均24.3个),杂类草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表现出类似的规律(丰富度下降45.9%),而豆科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只有在N、P同时添加且添加水平为15时显着性降低;P添加对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和总丰富度无显着性影响;N添加处理下杂类草功能群物种丰富度相对于对照组显着性降低。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禾草对N添加较为敏感,N添加和N、P共同添加后,禾草的光合速率有显着性上升,禾草的生物量也有显着性增加,且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也由显着性上升,N添加后禾草生物量的比例由对照的42.8%上升到74.4%,N、P共同添加后禾草的比例上升到91.3%。2.N添加和N、P共同添加后,豆科和杂类草的光合速率没有显着性变化,豆科和杂类草的生物量有显着下降,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也有显着性降低,豆科植物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从对照的6.7%降低到1%,杂类草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由对照的50.4%下降到8.7%。3.P添加对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影响不显着。4.N添加和N、P共同添加后,禾草通过光合速率的上升增加了生物量的积累,进而通过竞争排除使杂类草的物种多样性减少。5.N、P之间具有交互作用,且N、P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显着高于单一的N、P添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如龙[9](2013)在《物种消失 人类丧失生存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物种在一天天消失,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成为地球上唯一的物种:没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大地光秃秃一片,只剩下无尽的孤独……    物种的消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结果,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涸泽而渔(本文来源于《云南政协报》期刊2013-09-16)

陈成忠,张毅[10](2013)在《聚焦物种丧失 遏制生态超载 共享一个地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自然基金会2012年5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用地球生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追踪物种丧失、遏制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3个主题。(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3年16期)

物种丧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草地群落功能对放牧等土地利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我们于2011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始了系统的功能群剔除实验。本研究于2015年至2017年观测和分析了杂类草植物剔除、禾本科植物剔除、优势嵩草植物剔除和对照处理中的群落生产力、群落光合速率、幼苗数、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等指标,探讨草地群落功能对物种丧失的响应。结果表明:(1)剔除杂类草植物后,由于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的物种数量较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虽然禾本科的生物量显着增加,但群落总生物量相较于对照仍然降低;与对照相比,群落光合速率变化并不明显;土壤日最高温度升高,日最低温度降低,从而显着增加了土壤温湿度变异;幼苗数量和幼苗物种丰富度也因杂类草植物的丧失,相较于对照,有显着性变化。(2)剔除禾本科植物后,杂类草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导致群落总生物量不会因禾本科植物的丧失而明显降低;禾本科植物剔除对群落光合速率、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幼苗数以及幼苗物种丰富度等功能的影响相较于对照均较小而且不显着。(3)剔除优势嵩草植物使群落总生物量增加,但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光合速率、地表温湿度和土壤温度以及幼苗数和幼苗物种丰富度等功能均未因优势种的丧失而大幅变化。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杂类草植物在维持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功能中极其重要,一些多度较高的杂类草植物丧失将会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与杂类草植物相比,禾本科和优势嵩草植物在区域群落中的减少或丧失对群落功能的影响较小,而且可能通过无性繁殖迅速恢复其多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丧失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宗堤.物种丧失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开花物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2].胡燕.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功能对物种丧失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8

[3].刘昊奇.探索隐藏在物种灭绝背后的因素—从物种特征、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境丧失视角看[D].新疆大学.2017

[4].蒋高明,杨发顺.怒江造成物种丧失的能源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清洁[J].中国周刊.2016

[5].殷德意.植物物种空间关联性格局与物种多度以及生境丧失阈值估测模型研究[D].中山大学.2016

[6].陈成忠,葛绪广,孙琳,邵冬,柯文莉.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解读[J].生态学报.2016

[7].孙小妹.N、P添加引起亚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制[D].兰州大学.2015

[8].师瑞玲.氮磷添加引起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

[9].王如龙.物种消失人类丧失生存基础[N].云南政协报.2013

[10].陈成忠,张毅.聚焦物种丧失遏制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解读[J].地理教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当代物种丧失速率的变化趋势(Gro...不同年份和剔除处理间,物种获取和丧...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模式石栋林和马尾松林乔木层多样性对比与对照比,不同花期功能群始花期在处...石标林和马尾松林灌木层多样性对比

标签:;  ;  ;  ;  ;  ;  ;  

物种丧失论文_吴宗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