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冯文

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冯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羟氯喹,氟芬那酸丁酯,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1](2018)在《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多形性日光疹中应用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45例给予羟氯喹+氟芬那酸丁酯进行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外45例应用羟氯喹+氟芬那酸丁酯+糠酸莫米松软膏进行治疗,命名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形性日光疹中应用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8年10期)

胡瑜霞,何黎,吴文娟,农祥[2](2018)在《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与HLA-DPA1、DPB1和DRB1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PLE)患者的HLA-DPA1、DPB1和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多态性,探讨多形性日光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PCR-SBT法检测云南汉族PLE患者和健康人群HLA-DPA1、DPB1和DRB1基因分布,比较两组间等位基因和单倍型频率,分析其与PLE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HLA-DPA1~*02:02:03、DPB1~*05:01:01、DPB1~*14:01:01,DRB1~*08:03:02等位基因和DPA1~*02:02:03-DPB1~*05:01:01单倍型在病例组中频率明显升高,HLA-DPA1~*02:01:02,DPA1~*02:02:02、DRB1~*03:01:01、DRB1~*11:01:01、DRB1~*12:02:01等位基因和DPA1~*02:02:02-DRB1~*03:01:01单倍型在病例组中频率明显降低,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叁位点单倍型。结论 HLA-DPA1、DPB1和DRB1与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发病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郭玉冰[3](2017)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给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24期)

胡瑜霞[4](2017)在《多形性日光疹临床资料分析和HLA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等方面提供帮助和依据。2、研究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的HLA-DPA1、DPB1和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多态性,拟明确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经确诊的PLE患者313例的临床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每天平均日晒时间、民族、籍贯、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初次发病年龄、病程、首发或加重季节、发病部位、皮疹类型、皮疹面积、除日晒外加重病情因素、光敏试验、抗核抗体、皮肤病检和治疗与转归等情况,应用SPSS软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特征和光敏试验结果。2、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云南汉族PLE患者和在我科门诊行体检的云南汉族健康人各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采集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运用PCR-SBT法对HLA-DPA1、DPB1和DRB1等位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分型,应用SPSS软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分析其与PLE发病的相关性。[结果]1、313例患者中男性126例(40.26%)、女性187例(59.74%),男女之比为1:1.5;不同性别患者每天平均日晒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女性以2~5小时为主,男性以5~8小时为主;女性初次发病年龄为12~76岁,平均年龄为36.43±13.84岁,以21~35岁为主,男性初次发病年龄为11~71岁,平均年龄为36.80±12.54岁,以36~50岁为主,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病程为3天~20年,中位数为1年,男性病程为1周~20年,中位数为2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112、35.78%)和夏季(116例、37.06%)发病或加重居多,不同性别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皮损分布以面颈部(312例、99.68%)、上肢(182例、58.15%)和头部(88例、28.12%)为主;皮疹类型以丘疹型117例(37.38%)、湿疹型86例(27.48%)和红斑水肿型45例(14.38%)为主,不同性别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组中红斑水肿型患者占26.74%,明显高于男性组的10.32%(P<0.05),湿疹型患者占23.53%,明显低于男性组的43.65%(P<0.05),丘疹型、痒疹型和混合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疹而积以1%~5%为主,男性受累范围明显大于女性(P<0.05)。实验室检查中236例行光敏试验检查的患者对UVA敏感者139例,阳性率为58.90%,对UVB敏感者共151例,阳性率为6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患者对UVA和UVB的敏感程度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行抗核抗体检查,检出ANA阳性者共13例(4.15%),11例经完善相关检查和长期随访暂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另外2例确诊为红斑狼疮而终止调查;46例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病理诊断均为非特异性皮炎改变。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局部和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对于极严重且对其它治疗无效的患者,共计有27名(8.63%)口服糖皮质激素,9名(2.88%)口服硫唑嘌呤;首诊后的1周、2周、4周和8周进行随访,经过系统规范治疗145例(46.33%)痊愈,109例(34.82%)显效,59例(18.85%)好转,0例(0.00%)无效,有效率为100%。2、PLE 病例组的 HLA-DPA1*02:02:03、DPB1*05:01:01、DPB1*14:01:01、DRB1*08:03:02 等位基因频率和 DPA1*02:02:03-DPB1*05:01:01 二位点单倍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DPA1*02:01:02、DPA1*02:02:02、DRB1*03:01:01、DRB1*11:01:01、DRB1*12:02:01 等位基因频率和 DPA1*02:02:02-DRB1*03:01:01二位点单倍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叁位点单倍型(P>0.05)。[结论]1、多形性日光疹好发于女性,以中青年多见,常见于曝光部位,发病以春夏季为主,皮损为多形性,UVA和UVB均为致病光谱;不同性别患者的每天平均日晒时间、病程、首发或加重季节、皮疹类型和皮疹面积比较差异有显着性,而首次发病年龄和对UVA和UVB的敏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HLA-DPA1*02:02:03、DPB1*05:01:01、DPB1*14:01:01、DRB1*08:03:02等位基因和DPA1*02:02:03-DPB1*05:01:01二位点单倍型与PLE发病呈正相关,推测可能为 PLE 的易感基因;DPA1*02:01:02、DPA1*02:02:02、DRB1*03:01:01、DRB1*11:01:01、DRB1*12:02:01 等位基因和 DPA1*02:02:02-DRB1*03:01:01 二位点单倍型与PLE发病呈负相关,推测可能为PLE的保护基因。(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艳茹,李瑞斌[5](2017)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10例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结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比较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21期)

火万琴[6](2017)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120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随机分成叁组,A组咪唑斯汀组34例,B组硫酸羟氯喹片联合咪唑斯汀组38例,C组复方甘草酸苷片咪唑斯汀组36例。叁组患者均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每日2次;口服药:咪唑斯汀缓释片,每次10mg,每日1次;硫酸羟氯喹片,每次0.2g,每日2次;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50mg,每日3次。叁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做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的测定,并记录。叁组分别在治疗2周后、4周后、6周后、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每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共完成108例,终止12例。A、B、C叁组完成率分别为:85.00%,95.00%,90.00%。2.治疗2周后叁组患者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1.2%,60.5%,61.11%,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叁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A、B、C叁组分别为:64.7%,84.2%,77.8%,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A、B、C叁组分别为:5.9%,34.2%,27.8%,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叁组患者MED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6周后,A、B、C叁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9.5%,88.8%,无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分别为:14.7%,23.7%,36.1%,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分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分别为:23.5%,63.1%,66.7%,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8周后,A、B、C叁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4.6%,91.6%,无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分别为:23.5%,44.7%,44.4%,显效率分别为:41.2%,81.6%,83.3%,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痊愈率、显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8周后,叁组患者UVA-MED值较前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UVB-MED值较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甘草酸苷片、硫酸羟氯喹片分别联合咪唑斯汀、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和咪唑斯汀联合氟芬那酸丁酯在治疗多形性日光疹中均有疗效。2.复方甘草酸苷片、硫酸羟氯喹片分别联合咪唑斯汀、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咪唑斯汀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3.硫酸羟氯喹联合咪唑斯汀、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与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的治疗疗效相当。4.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对UVB-MED值有影响,但对UVA-MED值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01)

胡瑜霞,杨绪娟,农祥[7](2017)在《多形性日光疹发病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一种光线性皮肤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致病光谱、环境、氧化损伤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该文总结已有文献,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陈飞[8](2016)在《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形性日光疹经羟氯喹、氟芬那酸丁酯等多药物联合治疗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就诊序号等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氟芬那酸丁酯、羟氯喹联合治疗,研究组给予羟氯喹、氟芬那酸丁酯、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治疗,记录两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着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形性日光疹经治疗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7.78%、15.56%。结论对多形性日光疹患者给予氟芬那酸丁酯、羟氯喹等药物联合治疗可显着提高其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57期)

常洪[9](2016)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与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14至2015年收治的112例多形日光疹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照组联合应用维生素E+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2.8%高于对照组55.3%,两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形性日光疹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79期)

彭丽倩,江娜,刘清,李振洁,朱慧兰[10](2016)在《多形性日光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形性日光疹是常见的慢性光线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与环境、免疫反应、遗传、内分泌、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光疗、非甾体抗炎药物、羟氯喹、抗组胺药等均有一定疗效。(本文来源于《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PLE)患者的HLA-DPA1、DPB1和DRB1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多态性,探讨多形性日光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PCR-SBT法检测云南汉族PLE患者和健康人群HLA-DPA1、DPB1和DRB1基因分布,比较两组间等位基因和单倍型频率,分析其与PLE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HLA-DPA1~*02:02:03、DPB1~*05:01:01、DPB1~*14:01:01,DRB1~*08:03:02等位基因和DPA1~*02:02:03-DPB1~*05:01:01单倍型在病例组中频率明显升高,HLA-DPA1~*02:01:02,DPA1~*02:02:02、DRB1~*03:01:01、DRB1~*11:01:01、DRB1~*12:02:01等位基因和DPA1~*02:02:02-DRB1~*03:01:01单倍型在病例组中频率明显降低,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叁位点单倍型。结论 HLA-DPA1、DPB1和DRB1与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发病具有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参考文献

[1].冯文.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8

[2].胡瑜霞,何黎,吴文娟,农祥.云南汉族多形性日光疹与HLA-DPA1、DPB1和DRB1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3].郭玉冰.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

[4].胡瑜霞.多形性日光疹临床资料分析和HLA基因多态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5].李艳茹,李瑞斌.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6].火万琴.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观察[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

[7].胡瑜霞,杨绪娟,农祥.多形性日光疹发病机制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

[8].陈飞.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

[9].常洪.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0].彭丽倩,江娜,刘清,李振洁,朱慧兰.多形性日光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6

标签:;  ;  ;  ;  

多形性日光疹论文-冯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