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马铃薯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atatin,启动子,信号肽,拟南芥
转基因马铃薯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18)在《马铃薯Patatin启动子及其前导肽序列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atatin是一组分子量约40 k Da的马铃薯块茎专一性蛋白,通常有糖基化修饰,其含量可占到马铃薯块茎总可溶性蛋白的40%左右。Patatin启动子赋予其编码基因的块茎专一性表达,是一个强启动子。在高浓度蔗糖的诱导下,Patatin启动子也能启动下游基因在马铃薯植株的其它部位表达。早期依据Patatin编码基因的5’-端非翻译区有无插入序列将其分为两大类:Class I在其5’-端非翻译区无22bp的插入序列;Class II在其5’-端非翻译区有22 bp的插入序列。Class I Patatin最初的23个氨基酸残基被推测为其信号肽,但未有实验证明。据此,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生构建了Class I 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GUS(p05质粒)和23aa-GUS(p06质粒)载体并对马铃薯进行了遗传转化,但转基因马铃薯的GUS表达信号很弱。对此,我们测试了上述构建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特点,结果如下:1.已有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分子鉴定及RT-PCR检测转录水平分析。本实验研究生前期将p05质粒转化拟南芥获得2株Pro Patatin::GUS植株,命名为At G-1与At G-2。将p06质粒转化拟南芥获得6株Pro Patatin::23aa-GUS转化株,命名为At SG-1~At SG-6。经PCR扩增及扩增产物测序,上述2株p05质粒转化株系均为p06质粒转化而来,分别更名为At G-1→At SG-7、At G-2→At SG-8(本论文中均使用了更正后的株系名)。RT-PCR检测结果表明,野生型无条带,At SG系列8株转化株都显示出专一条带,其中At SG-1与At SG-3较弱,At SG-2、At SG-4~At SG-8条带较强。说明p06质粒遗传转化获得的8株At SG转基因株系均有GUS基因的表达。2.Pro Patatin::GUS、Pro Patatin::23aa-GUS的重新构建及Pro35s::23aa的构建。为验证Patatin最初的23个氨基酸残基是否为信号肽序列并定位Patatin的亚细胞部位,我们双酶切Pro Patatin::GUS、Pro Patatin::23aa-GUS载体获得了Pro Patatin和Pro Patatin::23aa两个DNA片段,又扩增出Pro35s::23aa DNA片段,插入至含有GFP基因的植物遗传转化载体p CAMBIA-1304。重组质粒p1304-Gus、p1304-SGus和p1304-SP经测序核实分别插入了Pro Patatin、Pro Patatin::23aa和Pro35s::23aa,即形成了新的重组片段Pro Patatin::GFP-GUS、Pro Patatin::23aa-GFP-GUS和Pro35s::23aa-GFP-GUS。3.转基因拟南芥At SG植株GUS基因表达的蛋白水平分析。分别选取哥伦比亚野生型、转基因At SG-2与At SG-7株系受高糖诱导生长13天的幼苗,各自称重70 mg,蛋白简易提取法粗提蛋白。一抗使用美国Sigma公司小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YB30401ES10),二抗使用碧云天生物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山羊抗小鼠Ig G(H+L)(A2016)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两条清晰的蛋白带,分子量分别在65~70KD、70~75KD之间,与理论上切割/未切割信号肽后含组氨酸标签GUS蛋白分子量69.5KD、72.2KD相符。认为可能是信号肽在参与跨膜运输时会被切割,从而产生两条不同分子量的条带,一条为切割前的分子量条带,一条为切割了信号肽后的分子量条带。4.转基因拟南芥At SG植株GUS基因表达的时空特性分析。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At SG-2株系进行全生长发育期GUS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取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7天的幼苗、生长13天的幼苗、花、果荚进行染色。结果表明:At SG-2植株中GUS基因在种子中全部表达,在种子萌发期间不再表达,在生长7天和13天的幼苗中不表达,在花器官中有微弱表达,主要表达在花柱、花瓣和花柄中,在果荚中不表达。5.高浓度蔗糖对转基因拟南芥At SG植株GUS基因表达的影响。已知Patatin启动子在马铃薯中受高浓度蔗糖的诱导。将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转入拟南芥,使用8%蔗糖进行诱导。取高糖诱导的At SG-2株系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7天的幼苗、生长13天的幼苗、花、果荚进行染色。结果表明:种子时期在子叶和胚根中全部表达GUS基因,萌发的种子中表达微弱,只在下胚轴中表达。在生长7天的幼苗中子叶,胚柄,根均有表达,胚柄表达最为强烈。在生长13天的幼苗中,子叶、胚柄及叶脉处表达最强烈。在花器官中均有表达,花柱和花瓣处表达最强烈。在果荚中均有表达。(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2)
杨加伟,程小玲,龙朝康,张海桥[2](2016)在《马铃薯叶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的hIL-12在转基因马铃薯中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人白细胞介素-12(h IL-12)蛋白在转基因马铃薯叶片中的表达量、遗传稳定性以及组织特异性。[方法]利用RT-PCR检测基因马铃薯叶片中h IL-12基因在RNA水平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基因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h IL-1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7个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的叶片中检测到了h IL-12的表达,而在相应的块茎组织中未检测到明显表达。在经过2代无性繁殖后,外源蛋白的表达量稳定。[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h IL-12蛋白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表达量最高达到2.84μg/g总蛋白。(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杨加伟,龙朝康,张海桥,葛正龙[3](2016)在《块茎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的hIL-12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人白细胞介素-12(h IL-12)蛋白在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的表达量、遗传稳定性以及组织特异性。方法提取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与叶片总蛋白,利用h IL-12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结果在5株转基因马铃薯的块茎中检测到了h IL-12蛋白的表达,表达量最高达到3.04μg/g(总蛋白)。此外,同一植株的多个块茎中h IL-12的表达具有一致性,而在叶片中未检测到明显的表达。选取2株马铃薯植株的块茎进行种植,其后代也能检测到稳定的h IL-12蛋白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稳定高表达h IL-12蛋白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为利用马铃薯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生产h IL-12蛋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秀华,王冬冬,李先平,李倩,朱延明[4](2013)在《组成型表达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提高转基因马铃薯抗旱耐盐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应用农杆菌介导法,组成型表达来源于野生大豆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L-Methionine Synthetase,GsSAMS)基因,获得PCR及RT-PCR阳性的转基因马铃薯。应用SAS和DPS数据处理软件对7个转基因株系与未转化株系分别经干旱、盐、碱胁迫及无胁迫后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保水率、相对电导率等形态及生理指标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M22、SM4、SM33、SM13等4个马铃薯转基因株系具有较高的抗逆性,无论是逆境还是正常条件下栽培,产量均比未转基因植株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种处理后马铃薯叶绿素含量、株高、相对电导率、相对保水率与产量具有线性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杨巍[5](2013)在《转AtCIPK23基因马铃薯低钾胁迫蛋白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普遍缺钾成为农作物生产制约因素,特别是对于喜钾作物马铃薯,提高其钾吸收效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本项目组前期已获得转AtCIPK23基因的马铃薯若干株系,并证明其具有耐低钾特性。蛋白激酶AtCIPK23参与拟南芥CBL1/9-AtCIPK23-AKTl介导钾吸收信号通路,然而外源AtCIPK23基因提高马铃薯低钾耐受性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基因转入所引起的未知效应尚不清楚,本实验试图利用蛋白质组学来研究这些问题。利用常见的TCA-丙酮沉淀法与酚提取法提取马铃薯组培苗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实验比较,结果发现TCA-丙酮沉淀法能够获取良好的2-DE图谱,更加适用于马铃薯蛋白质组学分析。为探究转AtCIPK23基因马铃薯耐低钾作用机制,选取野生型鄂薯3号马铃薯与转AtCIPK23基因型株系L34为研究对象,分别以1/2MS营养液与低钾营养液48h水培处理后,对组培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取材,进行双向电泳实验,通过分析野生型与转基因型蛋白表达图谱分析,筛选35个显着差异蛋白点用于MALDI-TOF-TOF MS质谱鉴定。分析表明低钾胁迫导致马铃薯株系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量下调,引起氧化胁迫压力,野生型株系乙醇脱氢酶、甲硫氨酸合成酶等抗氧化与抗逆蛋白上调表达,而转基因过氧化氢、碳酐酸酶等抗氧化抗逆蛋白表达量相对下调,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系统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这说明转基因型可能存在保护机制降低氧化胁迫压力,从而为转AtCIPK23基因型马铃薯具有耐低钾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刘影,田振东,宋波涛,柳俊,谢从华[6](2011)在《马铃薯StERF3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植株矮化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马铃薯StERF3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株系中出现了部分矮化植株,通过基因表达量检测、组织切片分析和转基因试管苗添加外源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对矮化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矮化株中StERF3基因表达比对照降低;矮化株木质部和薄壁细胞明显变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致密;培养基中添加0.5mg/mL GA3能够使矮化株明显增高,但添加IAA效果不明显;转基因矮化株含有3~4个拷贝,多拷贝导致了目标基因的沉默;在干涉株系中StERF3基因表达比对照降低,但并未出现矮化株;推测植株矮化并不是由于StERF3表达量引起,很可能是由于多拷贝插入导致与GA3合成或其调控有关基因受到干扰引起。(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超汉,李青竹,史庆华,白龙强,郭晓青[7](2011)在《超表达番茄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马铃薯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番茄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MPase)在马铃薯中的超表达对其抵御温度胁迫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已经获得的超表达番茄GMPase的两个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用野生型马铃薯作对照,比较其在常温(25/20℃)、温度胁迫(10/5℃低温处理3 d,35/30℃高温处理3 d)及25/20℃恢复3 d后GMPase的相对表达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常温、温度胁迫与恢复阶段,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具有较高的GMPase相对表达量、GMPase活性、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高温和低温胁迫后,转基因马铃薯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H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均明显降低。【结论】番茄GMPase在马铃薯中的超表达可能有提高马铃薯植株抵御温度胁迫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3期)
罗晓丽,杨欣,郭文超,田颖川,付文君[8](2010)在《转cry3A基因马铃薯外源蛋白表达和对马铃薯甲虫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技术工程的方法获得了转cry3A基因马铃薯株系,首先对这些转基因株系的表达量和抗虫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ry3A抗虫蛋白在4个株系C3-6,C3-11,C3v-5,C3-9新鲜叶片中表达量分别为1.4,2.8,5.0,9.0μg/mg;4个转基因株系离体叶片喂养马铃薯甲虫6 d的致死率分别为30.0%,46.7%,50.0%,100%,幸存的马铃薯甲虫发育滞后1.4~4.2 d,表明抗虫性和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其次,田间调查C3-9转基因株系幼苗期叶片为害情况低于对照,C3-9百株虫口数为26.6头,对照为1 993头,该株系农艺性状和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在不使用任何农药的情况下其产量和使用农药的对照相似。因此,转基因株系C3-9为高抗马铃薯甲虫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宋东光,邓日烈,聂呈荣,张英慧,陈淑珍[9](2010)在《ELISA检测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的专一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间接ELISA检测了人CGRP基因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表达。马铃薯class I patatin基因5'侧翼区驱动下人CGRP的表达表现了明显的块茎专一性,茎段中没有检测到CGRP活性,CGRP的表达量在不同转基因株系中有差异,最高达到约50ng/mg可溶性蛋白。(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07期)
杨欣[10](2010)在《大肠杆菌DH10B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表达与功能鉴定及转cry3A基因马铃薯抗性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Mannose-6-phosphate isomerase, PMI)可催化D-甘露糖-6-磷酸醛糖异构化为D-果糖-6-磷酸酮糖。目前PMI在转基因植物中做为筛选标记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对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原理是因为大多数植物中不含pmi基因,所以不能利用甘露糖作为碳源,如果使其转变成为果糖,就可以被植物生长代谢所利用。一些实验室从微生物中获得pmi基因转入植物中,植株可在只含有甘露糖做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代谢;非转基因植株则不能生长,最后死亡。因此,寻求不同来源pmi基因并筛选出做为选择标记基因进行高效利用是当前转基因植物的任务之一本论文根据NCBI数据库给出的pmi基因组序列(1200bp;Genbank accessionno.CP000948),设计出两对分别供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DH10B中克隆出pmi基因。pmi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3b中,经诱导表达出46kD大小条带。经镍柱纯化和Western检测证实表达的蛋白为PMI目的蛋白。在蛋白纯化过程中,我们对裂解液和洗柱液中咪唑浓度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咪唑浓度分别为20mM和40mM的裂解液和洗柱液对目的蛋白挂柱的特异性要高于咪唑浓度为10mM和20mM的裂解液和洗柱液。利用果糖可与盐酸和间苯二酚的显色反应来鉴定PMI酶的活性。我们把诱导并经过纯化的PMI蛋白加入到甘露糖-6-磷酸标准液中进行体外催化反应,反应得到果糖在进行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此蛋白具有高的催化活性。我们先将pmi基因构建到中间载体pD513上,然后再将由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表达框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利用甘露糖作筛选剂,将pmi基因导入烟草中。这些结果暗示我们克隆的pmi基因具有较高的酶催化活性,并可以直接作为高效的筛选标记应用于转基因植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0-06-01)
转基因马铃薯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人白细胞介素-12(h IL-12)蛋白在转基因马铃薯叶片中的表达量、遗传稳定性以及组织特异性。[方法]利用RT-PCR检测基因马铃薯叶片中h IL-12基因在RNA水平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基因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h IL-1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7个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的叶片中检测到了h IL-12的表达,而在相应的块茎组织中未检测到明显表达。在经过2代无性繁殖后,外源蛋白的表达量稳定。[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h IL-12蛋白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表达量最高达到2.84μg/g总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马铃薯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马铃薯Patatin启动子及其前导肽序列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2].杨加伟,程小玲,龙朝康,张海桥.马铃薯叶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的hIL-12在转基因马铃薯中表达[J].生物技术.2016
[3].杨加伟,龙朝康,张海桥,葛正龙.块茎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的hIL-12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表达[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
[4].陈秀华,王冬冬,李先平,李倩,朱延明.组成型表达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提高转基因马铃薯抗旱耐盐碱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5].杨巍.转AtCIPK23基因马铃薯低钾胁迫蛋白差异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6].刘影,田振东,宋波涛,柳俊,谢从华.马铃薯StERF3超量表达载体转基因植株矮化原因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
[7].李超汉,李青竹,史庆华,白龙强,郭晓青.超表达番茄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马铃薯对温度胁迫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1
[8].罗晓丽,杨欣,郭文超,田颖川,付文君.转cry3A基因马铃薯外源蛋白表达和对马铃薯甲虫抗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
[9].宋东光,邓日烈,聂呈荣,张英慧,陈淑珍.ELISA检测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的专一性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0
[10].杨欣.大肠杆菌DH10B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表达与功能鉴定及转cry3A基因马铃薯抗性表达分析[D].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