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酒酵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葡萄酒,葡萄,耐受性,香气,基因,糖苷酶。
葡萄酒酵母论文文献综述
余欢,管敬喜,杨莹,黄晓云,成果[1](2019)在《7株野生葡萄酒酵母对‘桂葡3号’干白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筛选自我国广西毛葡萄产区的汉逊酵母属的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MSF1-4、MG4、MG6、MSF6-2)、伊萨酵母属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MG3-1)、酿酒酵母属的Saccharomyas cerevisiae(MSF8-1)和毕赤酵母属的Pichia pastoris(MG1)共7株酵母酿造‘桂葡3号’干白葡萄酒,分析探讨其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香气物质,并以商业酵母K1发酵酒样为对照。结果表明:7株菌发酵酒各理化指标均符合GB 15037—2006《葡萄酒》要求;共检测到68种香气物质,实验组香气总量均大于对照组K1;其中辛酸乙酯在乙酯类总含量中高达46.05%,而对照组K1中辛酸乙酯占乙酯总含量的7.12%;MG3-1、MG1、MSF6-2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苯乙酯、壬醛、4-萜烯醇、芳樟醇、1-辛醇、1-癸醇,MG6的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异戊酯、香茅醇,MSF8-1、K1、MG4特征香气物质为乙酸乙酯,MSF1-4的香气特征物质为玫瑰醚、月桂酸乙酯、辛酸、癸酸、癸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辛酸甲酯;其中K1、MG4发酵实验组香气特征最为接近,MG6、MSF1-4发酵实验组香气特征差异最大。上述结果分析得出7株野生酵母菌具有较强的产辛酸乙酯的能力,MG1、MSF1-4产香能力最好,适合进一步研究开发。(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马腾臻,鲁榕榕,孙永蓉,温靖,李梦捷[2](2018)在《适应活化条件对起泡葡萄酒酵母发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法(瓶内二次发酵)是生产优质起泡葡萄酒的重要方法,但较低的发酵温度、高酒精度、高酸及CO2压力等限制性因素可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及发酵进程。为促进瓶内二次发酵的顺利完成,研究了酵母活化过程中不同碳源、氮源含量及通氧条件对其在模拟酒中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活化条件对酵母菌生物量、产气量、自溶性、絮凝性和发酵耐受性的影响不尽相同,但适应活化处理后酵母菌抗性增强,根据标准化数据所得最佳活化条件为厌氧培养,培养液中的蔗糖和磷酸氢二铵质量浓度分别为30 g/L和100 mg/L。(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24期)
周继亘,盛文军,王婧,李敏,祝霞[3](2018)在《复合抑菌剂对贵人香冰白葡萄酒酵母、蛋白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在冰酒贮藏过程中能够部分替代SO2并且保持生物和蛋白稳定性的物质.【方法】建立山梨酸钾-SO2-杨梅酮组合抑菌体系,对冰酒基酒进行了抑菌体系的响应面工艺优化,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冰酒香气物质.【结果】最佳抑菌体系组成为:山梨酸钾169.5mg/L、SO2169.5mg/L、杨梅酮0.68g/L,验证试验稳定性S平均为0.91.通过香气分析可知优化后冰酒酯类成分从146.62mg/L增加到152.65mg/L,醇类物质从405.66mg/L减少到396.19mg/L,花香果香浓郁,与对照组香气成分含量接近,结构稳定,没有不良的风味产生.【结论】中山梨酸钾-SO2-杨梅酮组合体系可以稳定冰酒贮藏过程中的酵母和蛋白质,保持冰酒香气,为降低葡萄酒中SO2使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尹晓洁[4](2017)在《Williopsis saturnus和葡萄酒酵母共同发酵对枣酒风味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型果酒是酵母菌利用水果中的糖分经过发酵生成乙醇从而产生的一种低度酒饮品。果实中大部分的营养成分不仅可以被保留下来,而且微生物代谢会产生的有益物质保留在果酒内,有利于人体健康。红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食品。以红枣为原材料酿制的发酵枣酒,其营养成分丰富,既增加了枣产品的附加值,又丰富了市场上果酒的种类。但是,目前发酵枣酒多采用单一的酿酒酵母,不能很好地反映发酵枣酒风味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本实验以干制红枣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可同化氮的种类和添加量,葡萄酒酵母发酵枣酒的工艺和参数以及Williopsis saturnus和葡萄酒酵母混菌发酵的工艺和参数对枣酒风味物质的影响,最后测定其发酵枣酒的抗氧化活性,以期得到高品质,具有典型枣香味的红枣发酵酒。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葡萄酒酵母发酵枣酒的最适工艺参数为:添加氮源为磷酸氢二铵320 mg/L,葡萄酒酵母的接种量为0.25%,发酵液初始糖度为20°Bx,发酵液的初始pH=4,发酵温度为24℃。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了红枣酒发酵过程中葡萄酒酵母添加量,初始糖度,发酵温度,磷酸氢二铵添加量与酒精度之间的回归模型,酒精度=+11.20+0.31*A+0.64*B+0.20*C+0.30*D+0.25*A*B+0.15*A*C-0.18*A*D+0.42*B*C+0.35*B*D+0.075*C*D-1.29*A~2-1.19*B~2-1.63*C~2-1.53*D~2,优化确定了发酵枣酒的最适工艺条件:葡萄酒酵母接种量为0.26%、初始糖度21°Bx、发酵温度24℃、磷酸氢二铵添加量330 mg/L,在此条件下,产品的酒精度为11.20%(v/v)。2.在葡萄酒酵母发酵枣酒工艺的基础上,采用Williopsis.saturnus和葡萄酒酵母顺序混菌发酵的方式,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Williopsis saturnus和葡萄酒酵母混菌发酵的工艺参数为:枣浆的初始浓度为150 mg/L,Williopsis saturnus添加量为0.75%,Williopsis saturnus的作用时间为72 h。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了红枣酒发酵过程中枣浆的初始浓度、Williopsis sa turnus添加量、Williopsis saturnus的作用时间与总酯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总酯=1.23+0.065*A+0.070*B+0.048*C+0.012*A*B-0.028*A*C-0.038*B*C-0.10*A~2-0.11*B~2-0.13*C~2,优化确定了顺序混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枣浆的初始浓度为166 g/L,Williopsis saturnus添加量为0.83%,Williopsis saturnus作用时间为74 h,在此条件下,产品的总酯含量为1.23 g/L。3.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叁种方式(葡萄酒酵母纯种发酵、Williopsis saturnus纯种发酵以及Williopsis satu rnus和葡萄酒酵母顺序混菌发酵)酿造的红枣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红枣发酵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和酯类物质,顺序混菌发酵的红枣酒的酯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高于纯种发酵(P<0.05)。辛酸乙酯(花香、果香、白兰地)、癸酸乙酯(酿酒香气)、月桂酸乙酯(果香、花香)的浓度在顺序混菌发酵的红枣酒中分别为0.12 mg/L,0.16 mg/L,1.24 mg/L,且OAV>1,对枣酒的风味具有积极地贡献。4.采用福林酚法对红枣发酵酒以及市面上购买的两种枣酒(A、B)的总酚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它们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主要是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枣发酵酒、市售枣酒A和市售枣酒B的总酚含量分别为1.104 mg/m L、0.378 mg/mL、1.039 mg/m L,对DPPH·的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实验室自酿红枣发酵酒>市售枣酒B>市售枣酒A,对·OH的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市售枣酒B>市售枣酒A>实验室自酿红枣发酵酒,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实验室自酿红枣发酵酒>市售枣酒B>市售枣酒A。(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31)
姜凯凯[5](2017)在《温度对葡萄酒酵母酯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与酿酒酵母酯类相关的4个基因(ATF1,EHT1,IAH1和FAA1),选取4株酿酒酵母,发酵模拟葡萄汁培养基,设置4个不同的温度段(8℃,15℃,25℃和8℃-15℃-25℃回温)发酵,发酵过程中取样,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时间点酿酒酵母的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模拟酒液的酯类物质含量,探究不同温度,不同菌株对基因表达量以及酯类物质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8℃发酵时,D254的基因表达量整体较高,发酵液中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2-己烯酸乙酯含量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种类最多,此温度下发酵时,4个菌株发酵液中乙基酯的含量较高,癸酸酯含量最低;在15℃发酵时,Y2的基因表达量较高,发酵液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庚酸乙酯、2-己烯酸乙酯、己酸异丁酯、壬酸乙酯和辛酸异丁酯含量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种类最多;在25℃时,S1的表达量较高,发酵液中庚酸乙酯、己酸异丁酯、辛酸3-甲基丁酯和丁二酸二乙酯含量较高,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Y2的种类最多;在8-15-25℃回温发酵时,4个菌株表达量差异较小,发酵液中71B的酯类物质含量最多,Y2的种类最多;相同菌株在不同温度发酵时,15℃时基因表达量相对较高,发酵结束后得到的模拟酒液酯类物质总量较少,同样地,酯类物质种类较多。本实验发现ATF1基因的表达量高时,乙酸乙酯的含量同样较高,IAH1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时,乙酸异戊酯的含量也较高,当EHT1基因表达量较高时,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的含量升高。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与不同酵母对酯类物质相关基因以及酯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与进一步研究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30)
秦伟帅,时磊,党明明,何霞红,朱书生[6](2017)在《香格里拉本土葡萄酒酵母的筛选及其胁迫耐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葡萄果实及土壤中分离获得76株酵母菌株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在亲缘关系上可归类于9个属10个种,其中优势菌株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占5 2.6%,其次是巴布维红酵母(Rhodosporidium babjevae)和葡萄酒有孢汉生酵母(Hanseniaspora vineae),分别占22.4%和7.9%。利用改良模拟葡萄汁培养基对菌株进行胁迫耐受性分析发现,酿酒酵母菌株CZ11和BZL12具有较高的酒精度、高糖和低温耐受性,具有冰酒发酵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7年03期)
黄世永[7](2017)在《适量低产高级醇葡萄酒酵母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级醇是酒精饮料中的重要风味物质,主要源于酵母菌自身繁殖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在葡萄酒中存在含量相对偏高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高级醇的代谢途径入手通过阻断高级醇前体物α-酮酸的产生和促进其分解两方面来实现葡萄酒中高级醇的降低。具体措施包括:游离表达BAT1基因(编码线粒体支链氨基酸转氨酶);整合过表达BAT1基因同时敲除BAT2(编码细胞质支链氨基酸转氨酶基因);整合过表达BAT1同时敲除ILV3 (编码二羟酸脱水酶基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精氨酸缺陷型葡萄酒酵母YZ22为出发菌株,构建游离表达BAT1的重组菌SY-BAT1f。SY-BAT1f生长速率较出发菌株偏慢,同时发酵结果表明:重组菌发酵速率与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发酵得到的葡萄酒中异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正丙醇以及总高级醇含量较出发菌株YZ22分别降低了 38.54%,37.52%,15.17%, 34.35%,30.07%;构建了BAT2一个等位基因缺失同时过表达BAT1的重组菌SYBBK和BAT2基因全部缺失同时过表达BAT1的重组菌SYBB3。SYBBK与出发菌的生长趋势一致,而SYBB3生长偏慢,发酵结果表明:两个重组菌与出发菌发酵速率无明显差异,且重组菌SYBBK发酵所得葡萄酒中异丁醇,异戊醇,正丙醇以及总高级醇含量相比于出发菌分别降低了 30.46%,25.11%,39.32%和26.78%; SYBB3发酵的葡萄酒中与出发菌相比,异丁醇,异戊醇,正丙醇以及总高级醇含量分别降低了 39.41%, 37.18%,22.34%和37.68%。所有重组菌与出发菌所酿葡萄酒中尿素与EC的含量无显着差异。(2)构建了 IZV3 一个等位基因缺失同时过表达BAT1的突变株SYV31BK以及ILV3两个等位基因缺失同时过表达BAT1的突变株SYV32BK。两个重组菌生长及发酵性能较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且发酵结果显示:SYV31BK发酵所得葡萄酒中异丁醇,异戊醇以及总高级醇含量较出发菌株分别降低了 13.96%,12.97%和10.23%,苯乙醇和正丙醇较出发菌株几乎无明显差异;而SYV32BK发酵所得葡萄酒中各种高级醇及总高级醇含量相比出发菌YZ22均无显着差异。重组菌与出发菌所酿葡萄酒中尿素与EC的产量无明显差异。(3)探究了重组菌高级醇低产性能与发酵温度和葡萄品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YBB3在赤霞珠,蛇龙珠,西拉,烟-73四种不同品种的葡萄汁中发酵产生的总高级醇含量分别为 292.83 mg/L, 314.66 mg/L,426.71 mg/L,281.88 mg/L,且在四种不同葡萄汁中发酵对异丁醇和异戊醇低产水平均保持在20~30%之间;另外,在20℃,25℃, 28℃叁个不同温度下发酵产生的总高级醇含量在250~350mg/L之间,且随温度升高SYBB3对异丁醇和异戊醇的降低幅度也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杨莹,管敬喜,谢林君,张劲,文仁德[8](2016)在《广西毛葡萄产区野生葡萄酒酵母种群分布与系统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广西毛葡萄产区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及分布研究,明确毛葡萄产区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当地酿酒酵母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从葡萄果实表面和果实自然发酵汁中分离、纯化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利用WL培养基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分类,从每一类型中选取代表菌株进行26S r 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葡萄果实表面及自然发酵汁中共分离获得180株酵母菌株,根据菌株在WL培养基上的颜色及菌落形态差异将180株酵母菌归为5类。2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株代表菌株分属于6个属9个种,分别为:汉逊酵母属的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和H.guilliermondii;毕赤酵母属的Pichia pastoris;伊萨酵母属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酿酒酵母属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turnispora属的S.diversa和红酵母属(Rhodutorula,未鉴定到种)。葡萄汁自然发酵过程中由H.thailandica启动发酵,随后出现H.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H.guilliermondii和S.diversa,最后由S.cerevisiae逐渐主导并控制发酵。【结论】在广西都安县毛葡萄产区生态环境中存在6个属9个种的葡萄酒相关酵母菌,其中H.guilliermondii是毛葡萄果表优势酵母菌种;在毛葡萄自然发酵汁中存在汉逊酵母的4个不同种及S.diversa和S.cerevisiae,随着发酵环境的变化此消彼长。(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高晓航[9](2016)在《贺兰山产区葡萄酒酵母的分离、主要特性研究及其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直接影响葡萄酒的品质,并对葡萄酒产区特色和风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产区葡萄种植园可以筛选得到能够体现该区域特色和风味的酵母菌。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我国十大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筛选具有该产区风格的葡萄酒酵母,并优化其生产性能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成熟期酿酒葡萄果实表皮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菌株117株,通过WL培养基特征鉴定分析,初步将其分为6个类别,其中酿酒酵母9株;对分离所得9株酿酒酵母进行了乙醇、SO2、高糖、低pH、NaCl五项指标耐受性试验,菌株HBN05整体耐受性较好,可以作为后续优良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对9株酿酒酵母进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主要分布在细胞外,菌株SLZ02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可作为后续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亲本菌株;对9株酿酒酵母的果糖利用率进行了测定,并对影响酿酒酵母果糖利用率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果糖代谢途径关键酶PFK和HK的酶活与果糖利用率关系的分析,表明两个酶的活性高低并不影响酵母的果糖利用率,菌株MLZ11果糖利用率最高,可作为后续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亲本菌株。以所选择的酿酒酵母作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育种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菌种选育,获得了一株性能相对较好的菌株R17,其乙醇耐受值为12%(v/v)、SO2耐受值为250 mg/L、葡萄糖耐受值为30%、pH最低耐受值为3.5、NaCl耐受值为100 g/L,细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130.90μmol pNP·g~(-1)·h~(-1)和果糖利用率为88.92%。(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9)
刘学强[10](2016)在《葡萄酒酵母高级醇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级醇是葡萄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但含量过高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和人体健康。本实验筛选出一株生长、发酵性能优良且高级醇生成量较低的出发菌株WY-1,将高级醇的氨基酸分解代谢途径(Ehrlich途径)和糖代谢合成途径(Harris途径)相关基因ILV2(编码α-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ILV3(编码二羟酸脱水酶)、ILV5(编码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ILV6(编码α-乙酰乳酸合酶调节亚基)、BAT2(编码细胞质支链氨基酸转移酶)和BAT1(编码线粒体支链氨基酸转移酶)进行敲除或者过表达,研究了改造这些基因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1)分析了 8 株葡萄酒酵母 WY-1,WY-2,WY-3,WY-4,WY-5,WY-6,VL1和QA23的高级醇生成量,并利用杜氏管发酵比较各菌株的耐受性,通过葡萄酒发酵比较各菌株的生长、发酵性能。结果表明WY-1高级醇生成量较低,为206.31 mg/L;且分别在乙醇体积分数16%、pH为2.65、葡萄糖浓度为400 g/L以及S02浓度为400 mg/L时都有很好的耐受性;生长速率较快、发酵性能较好,酒精度高于其他菌株,为11.01%(V/V)。筛选出了一株生长、发酵性能优良且高级醇生成量较低的出发菌株 WY-1。(2)针对Harris途径,分别对ILV2、ILV3和ILV5基因进行敲除,对ILV6基因进行过表达,获得了一系列重组菌株WY-V21、WY-V22、WY-V23、WY-V31、WY-V32、WY-V51、WY-V52、WY-V53和WY-V6。进行葡萄酒发酵,各重组菌株的生长、发酵性能均与出发菌株相差不大。发酵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WY-1相比,敲除ILV2叁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V23的正丙醇生成量提高了 38.46%,异丁醇生成量降低了 31.42%,异戊醇生成量降低了10.24%;敲除ILV3两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V32的正丙醇生成量提高了 15.87%,异丁醇生成量降低了 22.76%;敲除ILV5叁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V53异丁醇生成量降低了 21.10%;游离过表达ILV6基因的重组菌株WY-V6的高级醇生成量没有差异。(3)针对Ehrlich途径,分别对BAT2和BAT1基因进行了敲除,获得了一系列重组菌株 WY-T21、WY-T22、WY-T11、WY-T12 和 WY-T22T11。进行葡萄酒发酵,敲除BAT1两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T12的生长、发酵性能明显低于出发菌株,其他重组菌株与出发菌株相差不大。发酵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WY-1相比,敲除BAT2两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T22的异丁醇生成量降低了 41.02%,活性戊醇生成量降低了 25.54%;重组菌株WY-T12正丙醇生成量提高了 37.57%,异丁醇生成量提高了 26.24倍,异戊醇生成量提高了 3.42倍,活性戊醇生成量提高了 2.61倍;敲除BAT2两个等位基因同时敲除BAT1 一个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WY-T22T11正丙醇生成量降低了 19.52%,异丁醇生成量降低了 35.51%,活性戊醇生成量降低了 30.54%。(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葡萄酒酵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法(瓶内二次发酵)是生产优质起泡葡萄酒的重要方法,但较低的发酵温度、高酒精度、高酸及CO2压力等限制性因素可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及发酵进程。为促进瓶内二次发酵的顺利完成,研究了酵母活化过程中不同碳源、氮源含量及通氧条件对其在模拟酒中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活化条件对酵母菌生物量、产气量、自溶性、絮凝性和发酵耐受性的影响不尽相同,但适应活化处理后酵母菌抗性增强,根据标准化数据所得最佳活化条件为厌氧培养,培养液中的蔗糖和磷酸氢二铵质量浓度分别为30 g/L和100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酒酵母论文参考文献
[1].余欢,管敬喜,杨莹,黄晓云,成果.7株野生葡萄酒酵母对‘桂葡3号’干白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2].马腾臻,鲁榕榕,孙永蓉,温靖,李梦捷.适应活化条件对起泡葡萄酒酵母发酵特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2018
[3].周继亘,盛文军,王婧,李敏,祝霞.复合抑菌剂对贵人香冰白葡萄酒酵母、蛋白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4].尹晓洁.Williopsissaturnus和葡萄酒酵母共同发酵对枣酒风味物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7
[5].姜凯凯.温度对葡萄酒酵母酯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6].秦伟帅,时磊,党明明,何霞红,朱书生.香格里拉本土葡萄酒酵母的筛选及其胁迫耐受性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7
[7].黄世永.适量低产高级醇葡萄酒酵母菌株的构建[D].天津科技大学.2017
[8].杨莹,管敬喜,谢林君,张劲,文仁德.广西毛葡萄产区野生葡萄酒酵母种群分布与系统进化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6
[9].高晓航.贺兰山产区葡萄酒酵母的分离、主要特性研究及其选育[D].兰州理工大学.2016
[10].刘学强.葡萄酒酵母高级醇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