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夹心论文_杨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夹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清,亲和,浓度,蓖麻,单克隆抗体,免疫,抗体。

双夹心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7)在《猪轮状病毒GD-01-2015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人畜共患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其中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是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高,若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混合感染会使病情加重,导致高死亡率,从而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就PoRV-GD-01-2015的全基因测序、抗PoRV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检测PoRV的ELISA方法的建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对PoRV疫苗的研发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PoRV-GD-01-2015的全基因序列分析本实验将一份经RT-PCR检测猪轮状病毒病原阳性的临床腹泻粪样感染Vero细胞,成功分离到一株猪轮状病毒GD-01-2015株;参照已发表的A组轮状病毒CC0912-1设计合成11对引物,对GD-01-2015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并对其11个基因片段进行RotaC软件分析、遗传变异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GD-01-2015完整基因型为G5-P[7]-15-R1-C1-M1-A1-N1-T1-E1-H1;GD-01-2015 与韩国毒株 K5 核酸同源性高达 99%;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各蛋白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其中VP1、VP3、VP4、VP7、NSP1、NSP2和NSP4属于稳定蛋白,VP7和NSP4分别含有2个和1个跨膜区结构,且VP7属于疏水性蛋白。2.抗PoRV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研究一中的PoRV-GD-01-2015感染Vero细胞,并将浓缩的含有PoRV-GD-01-2015的细胞液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经过两次融合,以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为筛选方法,成功获得两株抗PoRV的单克隆抗体,并命名为PoRV-2F 10和PoRV-6F5。经Western-Blot验证所得单抗只识别病毒抗原。经商品化试剂盒鉴定,所得两株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均为IgG,Kappa链。将两株单抗制备腹水后,利用Protein G柱获得了纯化的抗体,为后续建立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3.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通过相加ELISA方法确定PoRV-2F10和PoRV-6F5为针对不同抗原位点的两株单克隆抗体。将两株单克隆抗体进行交叉配对实验,结果确定以PoRV-6F5为捕捉抗体,PoRV-2F10为酶标抗体建立了检测PoRV的双夹心ELISA方法;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捕捉抗体和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3.5μg/mL和0.25μg/mL,待检抗原和酶标抗体的最佳孵育时间均为60min,最佳显色时间为20min;阳性临界值的确定实验结果显示,当OD450>0.165时判为阳性;利用本实验建立好的双夹心ELISA方法检测PoRV,检测到的最低抗原量为1.3X105个TCID5o;交叉反应性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建立的双夹心ELISA方法只与PoRV有阳性反应,与TGEV和PEDV无交叉反应,与阴性Vero细胞也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通过批间批内重复实验,发现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说明该方法可行、重复性好。(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斌,张启军,廖慧敏,秦海龙,宗寿余[2](2015)在《C_4植物PEPC酶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ase)是高等植物尤其是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关键酶,利用PEPC基因提高C3植物的光合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玉米PEPCase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克隆,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PEPCase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型单抗。利用其中一株杂交瘤细胞4E5的小鼠腹水单抗和PEPCase的兔源多抗,建立检测PEPCase的多抗一待检样品一单抗模式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条件经过优化后分别为:兔源多抗以1:3 200稀释,单抗4E5以1:800稀释,整个操作过程仅需要5个小时(不含包被和封闭时间),本方法能够长期保存。利用建立的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验证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在经PCR分子检测后证实携带PEPC基因的305株样品中,有237株为阳性单株,阳性率为77.7%,符合率较高。实验表明,本研究能够为育种上快速筛选转PEPC基因作物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5年01期)

李琦,宋朝君,李娜,董芸,田莹[3](2014)在《NK细胞可溶性KIR3DL1分子检测双夹心ELASA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是固有免疫中一类十分重要的淋巴细胞,约占循环淋巴细胞总数的15%。目前根据CD56和CD16的表达水平可将NK细胞分为CD56hi、CD56dim和CD56-CD16+3个亚群。由于NK细胞不表达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和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如何区别"自己"和"非己"一直是个(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余颖欣[4](2014)在《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及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在肿瘤组织分布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药物为所有无法透过细胞膜的分子量大于1.5KDa的生物内源性成分或采用生物技术制得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核酸、聚糖、聚酯、甚至细胞。从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人胰岛素上市至今,已有140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因此,针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要正确评价一种新的生物因子在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须研究其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与传统药物不同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类药物,可与内源性蛋白质的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且生物半衰期短、血浆浓度低(ng/L或μg/L),大大增加了体内定量检测的难度。目前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生物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监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分析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生物活性检定法、色谱与质谱法等。然而,(1)免疫学分析法要求必备特异性抗体;(2)同位素标记失踪法存在放射性核素污染;(3)生物活性检定法的实验条件要求严格,且容易出现检测结果的不稳定;(4)色谱与质谱法是目前蛋白类药物浓度监测的最佳方法,但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与专门操作人员。因此,研究和开发简单安全且适用范围广的蛋白浓度检测新方法是必要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生物素(biotin),分子质量约244.31u,可偶联在许多蛋白质多肽大分子上,而不对其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产生明显影响。亲和素,是特异性结合生物素的蛋白。一分子亲和素可与四分子生物素结合,两者间的亲和力极强且不可逆。由于上述特点,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在分子识别、相互作用、纯化、检测、固定、标记、病毒载体及非放射性药物靶向系统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将生物素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以酶或荧光素标记亲和素作为检测信号。本研究基于双抗体夹心ELISA的原理,利用亲和素-生物素的结合特点,建立了一种检测外源性蛋白质/多肽的血清动态浓度的新型方法,即包被亲和素-生物素标记蛋白-检测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简称SA双夹心体系。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依赖抗体或放射性同位素,且使用简便和成本廉价,并成功应用于两种生物素标记外源蛋白的小鼠血清动态浓度检测中,可望在外源蛋白多肽类大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检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一、亲和素-生物素标记蛋白/多肽双夹心体系的建立以链亲和素为捕获分子,加入待测生物素标记蛋白或多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亲和素为检测分子,构建链亲和素-生物素标记大分子-酶链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SA双夹心体系),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及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SA双夹心体系的检测特异性强,与非生物素化蛋白不存在非特异结合;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0.3125ng/ml,且可通过改变亲和素的固相包被浓度调整检测的敏感度与检测范围;准确性高,回收率为97.82%~107.92%;稳定性好,批内与批间检测的变异系数分别<5.76%和<8.42%。二、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的体内应用从体外的平行性试验和小鼠的体内试验两方面,对SA双夹心体系是否适用于外源蛋白的体内浓度监测进行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血清内源性成分对双夹心体系的干扰可通过提高SA的固相包被浓度而消除,但对肝组织匀浆内源性成分的干扰不能减弱,提示目前该体系只适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SA双夹心体系成功应用在生物素标记人血清白蛋白和生物素标记鸡卵黏蛋白的小鼠血清动态浓度检测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检测血清样品时的可行性。与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比较,SA双夹心体系的检测灵敏度更佳,并且两者在检测同一血清样品时的定量结果相符。该结果提示我们建立的SA双夹心体系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发现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他各种间质细胞在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多数实体瘤中,髓源细胞是肿瘤间质的重要成分,占间质细胞50%以上,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及MDSCs等。肥大细胞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组织归巢型细胞,其在变态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在大多数实体瘤中发现大量肥大细胞的浸润,探索肥大细胞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肥大细胞本身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促血管生成作用、免疫正向/负向调节等。肥大细胞的类型及所在微环境将影响其激活模式及释放产物的种类,最终导致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大多数研究表明肿瘤中的肥大细胞主要聚集在肿瘤周边与正常组织交界的部位,且多在血管周围,而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因此,目前的实验研究主要关注肿瘤边界的肥大细胞,而关于癌巢中肥大细胞的数据较少。然而,有研究认为肿瘤中肥大细胞的分布部位与其功能有关:肿瘤边界的肥大细胞发挥促瘤作用,癌巢内的肥大细胞发挥抑瘤作用。此外,临床报道癌巢内的肥大细胞提示良好预后,如在前列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但所涉及的机理尚不清楚。那么,随着肿瘤发展,肿瘤中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是如何变化?肿瘤微环境什么因素导致癌巢内肥大细胞数目较少?本文拟探索上述问题,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观察在不同肿瘤生长阶段肿瘤组织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体外实验观察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肥大细胞成熟标志的影响,以试图阐明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数目变化的可能机制。一、肿瘤组织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以小鼠CT26结肠癌为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瘤体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瘤体中的肥大细胞处于脱颗粒状态,且主要聚集在肿瘤周边与正常皮肤的交界部位。随着瘤体生长,瘤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发生了“先增后降”的变化:在肿瘤生长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尤其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变化较明显。此外,我们在人结肠癌组织中观察到相同现象:肥大细胞主要聚集在肿瘤侵袭边缘或周围正常组织,而癌巢中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二、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肥大细胞的影响基于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随瘤体生长而减少,而肥大细胞表面的Kit受体是调节其生存信号的最重要的分子。本部分工作以体外诱导的骨髓肥大细胞(BMMC)为模型,给予CT26肿瘤培养上清(TSN)的作用,观察BMMC的分化状态及其表面C-Kit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在BMMC的培养初期,TSN的作用可改变其分化方向,并抑制其表面Kit受体的表达。这些数据可部分解释了肿瘤中心部位的肥大细胞较少甚至缺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4-30)

邬一凡,贾培媛,武军华,周建平,李海霞[5](2013)在《双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生物样品中的人源化抗体MIL50》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检测待测样品中的人源化抗体MIL50。方法用原核表达的重组蓖麻毒素(ricin)A链(RTA)突变体(RiVax)为包被抗原,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人IgG建立的夹心ELISA,检测生物样品中的人源化抗体MIL50。结果以蓖麻毒素和RiVax包被抗原,ELISA检测MIL50的结果显示,RiVax可与MIL50特异性结合,结合能力不低于全毒素蛋白,可以用于MIL50的定量分析。RiVax的包被浓度为3 mg/L,对于溶解于含有吐温20(Tween 20)磷酸缓冲液(PBST)中的MIL50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030 mg/L;与PBST样品相比较,含有同样浓度MIL50的大鼠血清ELISA的阳性结果明显减弱,不同的大鼠组织匀浆对于MIL50的检测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结论夹心ELISA能够有效地用于人源化蓖麻毒素抗体MIL50的检测分析。(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3年11期)

张婧[6](2013)在《人可溶性DC-SIGN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研究所知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亦能调控免疫反应强弱,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DC-SIGN是DC表面II型跨膜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受体超家族成员,由糖识别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颈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等4个结构域组成。CRD参与识别并结合细胞或病原体表面的糖基包括:岩藻糖、Lewis糖、甘露糖等;胞浆区主要参与抗原的内吞。DC-SIGN可与T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结合,参与初始T细胞的活化;亦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ICAM-2)结合,介导DC的粘附与迁移。最近报道人体液(例如:血清、关节滑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中存在sDC-SIGN,且在炎症刺激下其浓度显着升高,研究发现sDC-SIGN可促进CMV感染DC。鉴于膜型DC-SIGN在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和病原体感染中的关键作用,推测sDC-SIGN亦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2001年Mummidi等发现短截sDC-SIGN mRNA,但置于CHO细胞中不表达sDC-SIGN。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构建了DC-SIGN胞外段(aa61~aa404,含颈区和CRD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DC-SIGN的胞外段蛋白并制备了两株单克隆抗体(4H3、1C6)。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制备抗DC-SIGN胞外段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同时表达无融合标签的DC-SIGN胞外段蛋白,建立sDC-SIGN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通过比较健康人群和病毒感染及肿瘤患者血清中sDC-SIGN差异探索DC-SIGN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一章融合蛋白sDC-SIGN-GST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将重组质粒PET41a-sDC-SIGN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并进行表达,经抗GST柱纯化已得到融合蛋白sDC-SIGN-GST。为了得到其多克隆抗体,利用该融合蛋白免疫两只2kg左右的雌性家兔(同时设立对照),家兔经叁次背部皮下多点免疫,两次静脉加强免疫后,行耳缘静脉取血1~3ml,对抗血清行间接ELISA检测两只家兔的抗血清效价均在1×106以上。此时,对家兔行颈动脉放血,4℃静置保存并于次日离心获得约150ml抗血清。选用饱和硫酸铵法对抗血清进行粗提,纯化后的多克隆抗体经蛋白定量后经SDS-PAGE和Western bolt凝胶电泳分析,证实多克隆抗体可以和融合蛋白sDC-SIGN-GST特异性结合。实验利用融合蛋白sDC-SIGN-GST,免疫家兔成功得到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血清,为后续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的建立做好准备。第二章PET17b-sDC-SIGN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蛋白表达由于以PET41a为载体表达出的融和蛋白sDC-SIGN-GST含有较大的GST标签蛋白,为了使后续对蛋白sDC-SIGN生物活性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实验中以PET17b为载体重新构建重组质粒PET17b-sDC-SIGN,并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表达,以获得不含标签蛋白的sDC-SIGN蛋白。以重组质粒PET41a-sDC-SIGN为模板,PCR扩增获得sDC-SIGN目的基因,分别对产物及载体PET17b用BamHI、EcoRI酶切后连接,未能成功,于是将PCR产物先连接至pMD18T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MD18T-sDC-SIGN,进行PCR、双酶切以及测序鉴定所插入目的基因正确后,分别对其和PET17b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17b-sDC-SIGN。PET17b载体上含有强启动子T7,故采用IPTG诱导表达外源蛋白。将PET17b-sDC-SIGN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克隆菌,挑取阳性克隆,并在大肠杆菌表达菌体中扩增,当菌量A600达到0.6-1.0时加入1mM IPTG诱导表达sDC-SIGN蛋白,希望得到可溶性表达,这样既可以省去复杂的蛋白变性和复性,重要的是蛋白如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其结构及活性会更接近于天然蛋白。但sDC-SIGN仍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所制备的sDC-SIGN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分子质量在38000,且可以与本室制备的抗人DC-SIGN mAb4H3以及商品化的抗DC-SIGN mAb (DCN46)特异性结合,证明该蛋白即我们所需的目的蛋白sDC-SIGN。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所表达蛋白sDC-SIGN的免疫原性:包被sDC-SIGN蛋白,检测抗体为4H3,酶标二抗为HRP-抗小鼠IgG。然sDC-SIGN蛋白与单抗结合较弱,但实验中表达了不含标签蛋白的sDC-SIGN蛋白,为深入研究sDC-SIGN的活性及功能奠定了基础。第叁章sDC-SIGN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使用商品化来源于人体肾脏上皮细胞HEK293表达出的人N端胞外段DC-SIGN(Lys62-Ala404)蛋白作为夹心ELISA体系的标准品。交叉配对选用合适的抗体对,方案如下:1.两株单克隆抗体(4H3、1C6)和一株多克隆抗体,互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2.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单抗4H3、1C6以及辣根过氧化酶和生物素标记的两株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从14种配对方法中挑选灵敏度最高的一组。两株抗sDC-SIGN单克隆抗体与纯化兔抗sDC-SIGN多克隆抗体进行组合,确定以单克隆抗体4H3作为包被抗体,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相比较于其他组合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敏度。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确立后,我们进一步通过对体系中包被抗体浓度、检测抗体浓度、封闭液及样品稀释液等条件予以优化。最终选用封闭液为5%的脱脂奶粉,采用PBS-1%Tween+1%BSA作为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的缓冲体系,以较少体系非特异性而降低本底值。同时对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检测限及批间批内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个OD450点所代表的浓度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表明标准曲线可重复性较好。体系批内平均变异系数6.8%,批间平均变异系数7.9%,均小于10%,说明本检测体系的可重复性较好。可以与制备的mAb4H3以及商品化DC-SIGN mAb(DNC46)结合。其体系的检测灵敏度约为5ng/ml,检测范围5-100ng/ml。应用该体系检测人可溶性DC-SIGN在健康人群、大叁阳、肠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含量,并对其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统计数据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与健康人群血清中sDC-SIGN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492>0.05);与大叁阳P=0.001<0.05;与肠癌患者P=0.006<0.05。大叁阳和肠癌患者血清中sDC-SIGN与健康人有显着差异,或可提示:sDC-SIGN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4-26)

余颖欣,刘艳君,焦德龙,文李艳,徐江平[7](2013)在《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非抗体依赖的检测外源性蛋白多肽分子代谢动力学血清浓度及动态变化的新方法.链亲和素为捕获分子,加入待测生物素标记蛋白或合成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亲和素为检测分子,构成链亲和素-生物素标记大分子-酶链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及稳定性评价.本检测体系灵敏度高,可达0.3125μg/L,且可通过改变亲和素包被浓度调整检出敏感度与检测范围.准确性回收率为97.82%~107.92%,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5.76%和<8.42%,并成功应用在生物素标记人血清白蛋白(biotin-HSA)与生物素标记鸡卵黏蛋白(biotin-OVM)的小鼠血清浓度动态检测.本方法不依赖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可望在外源性蛋白多肽大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检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3年03期)

尹丽萍,秦爱建,钱琨,邵红霞,金文杰[8](2013)在《禽白血病病毒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双夹心ELISA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禽白血病病毒(ALV)核衣壳蛋白p27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GST-ALV p27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间接ELISA进行筛选,制备了5株能够稳定传代并分泌抗p27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D3、4F12、5B10、1C5和3C6,亚类鉴定3C6为IgG2b,其余为IgG1。通过IFA、Western-blot及竞争抑制ELISA,表明该5株单抗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呈阳性反应,而与其他常见禽源病毒无交叉反应。利用5D3和4F12单抗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经663份临床样本验证,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符合率达到95.17%,证明所研制的针对ALV p27蛋白的单抗及建立的双抗体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3年03期)

余颖欣,刘艳君,焦德龙,文李艳,徐江平[9](2012)在《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外源性蛋白多肽分子的体内浓度动态监测对蛋白类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生物大分子的基础研究均至关重要。与传统小分子药物不同,蛋白多肽分子生物半衰期短;血浆浓度低(pg/ml或ng/ml);易受机体内源性物质干扰,这决定其动态检测方法的强特异性及高灵敏度。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免疫学分析法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然而,前者要求必备特异性抗体,甚至需要可形成双夹心体系的两个不同抗体;后者需要特殊的设备与环境条件审批,以避免放射损伤及同位素污染。目的:建立一种非抗体依赖的,检测外源性蛋白多肽分子代谢动力学血清浓度及动态变化的新方法。方法:链亲和素(SA)为捕获分子,加入待测生物素标记蛋白或合成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亲和素(H RP-SA)为检测分子,构成链亲和素-生物素标记大分子-酶链亲和素的双夹心体系,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及稳定性评价。结果:本检测体系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0.31ng/ml,且可通过改变SA包被浓度调整检出敏感度及检测范围。准确性回收率在97.82~107.92%间,批内、批间差异系数分别<5.76%和<8.42%,并成功应用在生物素标记人血清白蛋白(Biotin-HSA)与生物素标记鸡卵粘蛋白(Biotin-OVM)的小鼠血清浓度动态检测。结论:本方法不依赖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可望在外源性蛋白多肽大分子及其药物的体内定量检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8)

王晨宇,郎立伟,钟玉环,王玉霞,贾培媛[10](2011)在《生物样品中蓖麻毒素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检测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蓖麻毒素的双夹心ELISA方法并研究毒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利用抗蓖麻毒素的单克隆抗体(MAb)3D74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小鼠抗蓖麻毒素单克隆抗体4C13,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和组织样品中蓖麻毒素的双夹心ELISA方法,并对方法学进行了必要的验证。结果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组织中蓖麻毒素的浓度范围为1.25~320 ng/ml,最低定量限为2.5 n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3.5%和9%。将该方法应用于蓖麻毒素组织分布的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大鼠静脉染毒后毒素可以在心、肝、脾、肺、肾、肠和脂肪等组织分布,以脾脏的分布为最高,其次为肝脏,染毒后0.5和2 h脾与血清的比值分别为3.9和7.2。在脑和肌肉中未检出毒素。结论建立的双夹心ELISA方法简便、灵敏,可以用于定量检测血清和组织等生物样品中的毒素含量,为蓖麻毒素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毒素中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1年08期)

双夹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ase)是高等植物尤其是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关键酶,利用PEPC基因提高C3植物的光合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玉米PEPCase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克隆,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PEPCase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型单抗。利用其中一株杂交瘤细胞4E5的小鼠腹水单抗和PEPCase的兔源多抗,建立检测PEPCase的多抗一待检样品一单抗模式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条件经过优化后分别为:兔源多抗以1:3 200稀释,单抗4E5以1:800稀释,整个操作过程仅需要5个小时(不含包被和封闭时间),本方法能够长期保存。利用建立的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验证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在经PCR分子检测后证实携带PEPC基因的305株样品中,有237株为阳性单株,阳性率为77.7%,符合率较高。实验表明,本研究能够为育种上快速筛选转PEPC基因作物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夹心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娟.猪轮状病毒GD-01-2015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D].扬州大学.2017

[2].张斌,张启军,廖慧敏,秦海龙,宗寿余.C_4植物PEPC酶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分子植物育种.2015

[3].李琦,宋朝君,李娜,董芸,田莹.NK细胞可溶性KIR3DL1分子检测双夹心ELASA的建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

[4].余颖欣.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及肿瘤微环境影响肥大细胞在肿瘤组织分布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邬一凡,贾培媛,武军华,周建平,李海霞.双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生物样品中的人源化抗体MIL50[J].军事医学.2013

[6].张婧.人可溶性DC-SIGN单多抗双夹心ELISA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

[7].余颖欣,刘艳君,焦德龙,文李艳,徐江平.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体系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

[8].尹丽萍,秦爱建,钱琨,邵红霞,金文杰.禽白血病病毒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双夹心ELISA的建立[J].中国家禽.2013

[9].余颖欣,刘艳君,焦德龙,文李艳,徐江平.基于亲和素-生物素双夹心测定外源性蛋白血清动态浓度的非抗体依赖新方法[C].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

[10].王晨宇,郎立伟,钟玉环,王玉霞,贾培媛.生物样品中蓖麻毒素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检测方法及应用[J].军事医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双夹心”连续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双夹心”连续切片分析法结果(免...完全脱毒蓖麻籽粕匀浆上清液成分对双双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LETMD1表...双夹心ELIAS重复性试验结果双夹心法测定刺激后的脾细胞培...

标签:;  ;  ;  ;  ;  ;  ;  

双夹心论文_杨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