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面单元论文_介玉新,郭政豪,赵雪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面单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接触面,单元,塑性,刚度,位移,相互作用,阻力。

接触面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介玉新,郭政豪,赵雪莹[1](2019)在《接触面单元计算土石坝渗流逸出点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利用接触面单元方法计算渗流逸出点的处理技巧及其效果,针对2个渗流算例进行计算,其中对浸润线穿越的单元用蒙特卡罗积分方法计算其复合渗透系数。在渗透系数相差较大的材料之间设置2层接触面单元,利用接触面的渗流矩阵建立材料间的水力联系,通过迭代得到浸润线位置。选择较薄的接触面单元厚度(比如相邻单元厚度的1/4),把计算误差控制在局部范围内,而对整体没有太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接触面渗透系数或透水率,能够得到接近于常规方法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余周武,王小威[2](2018)在《地震作用下叁维接触面单元弹塑性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非连续结构面、接触面等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在弹塑性框架内建立了一种新的叁维接触面弹塑性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应变率和塑性损伤对接触面强度的影响。在弹性阶段,采用双曲线函数来描述接触面的非线性应变过程。在塑性阶段,考虑了应变率和损伤对接触面强度的影响,对带拉伸截止限的莫尔库伦准则进行了修正,并且基于塑性一致性条件,推导了塑性应变增量的求解过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将该模型写入到有限元计算程序中,并应用于典型地下工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等效连续模型相比,该模型计算的梁体主应力减小了约7.6%,长锚杆承担了更多的荷载;梁体变形量增加了1~2 mm,说明接触面的存在减小了围岩对岩锚梁的约束作用,降低了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邓建,肖明,谢冰冰[3](2016)在《叁维接触面单元弹塑性损伤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土工程中出现的非连续结构面、接触面等问题,建立一种新的模拟结构面或接触问题的叁维非线性接触单元模型;针对接触面非线性变形以及损伤演化特性,提出一种可以考虑接触面损伤演化过程的弹塑性损伤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接触面张开、闭合以及剪切滑移失效等变形特性,模拟接触面的黏结、滑移和开裂等非线性现象。针对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岩锚吊车梁围岩与混凝土接触问题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接触面单元模拟混凝土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吊车梁受力情况良好,应力、变形分布正常,基本规律与实际相符,在工程实践中是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王超圣,钟江城,赵彪,赵阳,冯旭伟[4](2013)在《接触面单元刚度对有限元模拟基坑开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Tochnog和Gid,研究不同的接触面单元刚度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以及围护结构位移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组别的接触面单元刚度,对有限元模拟计算所得的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接触面单元刚度,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选择合理的接触面单元刚度对有限元模拟的精确性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1-12)

张代军,阮涛,丁明武,卢廷浩[5](2012)在《接触面单元对单桩位移应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用有限元法分析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接触面单元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通过分别引入Goodman单元和Desai单元进行单桩有限元分析,研究接触面单元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及单桩位移应力的影响。分析认为:在桩顶荷载较小时两者的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以及单桩的位移应力差别很小;桩顶荷载较大时,采用Goodman单元计算所得的桩顶沉降小,接触面剪应力大,轴力沿桩身递减快,桩端阻力和沉降都较小,单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较大。(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张茂会,王观琪,潘家军,陆伟,范伟[6](2010)在《Goodman接触面单元切向刚度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粒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剪切试验中只能做有限法向应力作用下的剪切试验,得到的应力-位移曲线只是接触面在具体法向应力作用下力学行为的体现,Goodman接触面单元切向刚度系数通过采用双曲线拟合应力-位移曲线得到的本构关系必然存在局限性。本文认为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应力-位移曲线虽然形状有一定的差别,但都是同种接触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曲线间蕴含着一定联系。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直接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法拟合试验点,使用二元叁次插值多项式求切向劲度系数;并在ABAQUS中利用用户子程序UEL实现了Goodman单元二次开发,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较合理的模拟堆石-混凝土之间的应力-应变状态。(本文来源于《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叁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8-28)

秦永涛,钟卫,游湘,宋慧,杨涛[7](2009)在《采用接触面单元分析砼-岩系统的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实际修建过程中塔基岩石开挖的施工特点和砼分期浇筑特点,通过建立叁维实体模型,根据基于大变形理论的快速拉格朗日方法,运用考虑库仑屈服准则的塑性接触面单元计算了锦屏一级水电站泄洪洞进口塔基砼-岩接触系统的应力和变形,评价了塔基的稳定性,并与直接考虑材料为实体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工程算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接触面单元来分析砼-岩系统的力学行为更合理、更实用。(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何江达,谢红强,王启智,尹航,肖明砾[8](2009)在《不同介质接触面单元切向劲度系数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面单元作为一种非连续介质单元,常用于模拟两种不同介质之间非连续变形,其切向劲度系数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带存在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接触单元切向劲度系数对防渗墙应力、变形的影响,以沙湾水电站厂房基坑为研究对象,引入土体的邓肯-张非线性材料本构关系及Goodman接触面模型,通过周边泥皮接触面单元切向劲度系数的不同取值,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切向劲度系数条件下防渗墙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切向劲度系数的降低时,防渗墙上的压应力及拉应力均明显降低,从而改变防渗墙结构受力状态,减小了在岩层交界处的应力突变现象,有助于防渗墙力学性能的充分发挥和提高防渗墙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袁凡凡,詹云刚,栾茂田[9](2008)在《弹塑性无厚度接触面单元的本构积分算法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理想弹塑性理论框架、屈服准则为Mohr-Coulomb准则、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无厚度接触面单元的本构积分算法进行了探讨,引入非关联的伪屈服函数和伪势函数,提出了将超出屈服面、处于角点应力区的试应力双向返回到屈服面的本构积分算法。据此编制了ABAQUS用户单元子程序,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3期)

丁勇春,王建华,陈锦剑[10](2006)在《接触面单元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接触面单元的构造特性,提出了一种接触面单元计算方法。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 Goodman 接触面单元有可能存在的两侧单元相互嵌入的缺陷,解决了单元应力误差难以控制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数值实现过程,使其在数值计算中易于使用,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S1期)

接触面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模拟非连续结构面、接触面等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在弹塑性框架内建立了一种新的叁维接触面弹塑性模型,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应变率和塑性损伤对接触面强度的影响。在弹性阶段,采用双曲线函数来描述接触面的非线性应变过程。在塑性阶段,考虑了应变率和损伤对接触面强度的影响,对带拉伸截止限的莫尔库伦准则进行了修正,并且基于塑性一致性条件,推导了塑性应变增量的求解过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将该模型写入到有限元计算程序中,并应用于典型地下工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等效连续模型相比,该模型计算的梁体主应力减小了约7.6%,长锚杆承担了更多的荷载;梁体变形量增加了1~2 mm,说明接触面的存在减小了围岩对岩锚梁的约束作用,降低了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面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1].介玉新,郭政豪,赵雪莹.接触面单元计算土石坝渗流逸出点的效果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余周武,王小威.地震作用下叁维接触面单元弹塑性模拟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8

[3].邓建,肖明,谢冰冰.叁维接触面单元弹塑性损伤数值模拟分析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王超圣,钟江城,赵彪,赵阳,冯旭伟.接触面单元刚度对有限元模拟基坑开挖的影响[C].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5].张代军,阮涛,丁明武,卢廷浩.接触面单元对单桩位移应力的影响分析[J].水运工程.2012

[6].张茂会,王观琪,潘家军,陆伟,范伟.Goodman接触面单元切向刚度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C].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叁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7].秦永涛,钟卫,游湘,宋慧,杨涛.采用接触面单元分析砼-岩系统的力学行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

[8].何江达,谢红强,王启智,尹航,肖明砾.不同介质接触面单元切向劲度系数的敏感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

[9].袁凡凡,詹云刚,栾茂田.弹塑性无厚度接触面单元的本构积分算法及验证[J].岩土力学.2008

[10].丁勇春,王建华,陈锦剑.接触面单元计算方法探讨[J].岩土力学.2006

论文知识图

隧道开挖变形分区示意图不同工况下的齿轮齿条接触有限元模型模型中接触面单元接触面单元的概念示意图-1群桩的接触面单元网格示意图接触面单元

标签:;  ;  ;  ;  ;  ;  ;  

接触面单元论文_介玉新,郭政豪,赵雪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