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堆放架,所述多层堆放架包括由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固定相连形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分为若干层,每一层的横梁分为若干组,每一组的横梁由两根横梁构成,每根横梁的顶部装有轨道,每一组的两根横梁并列设置形成一组走形轨,每一组的两根横梁上装有若干置于所述轨道上的堆放支撑板,该堆放支撑板上用于堆放预制板。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地堆放架占地面积大、安全性低以及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多层堆放架,包括由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固定相连形成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自下而上分为若干层,每一层的横梁分为若干组,每一组的横梁由两根横梁构成,每根横梁的顶部装有轨道,每一组的两根横梁并列设置形成一组沿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的走形轨,每一组的两根横梁上装有若干置于所述轨道上的堆放支撑板,该堆放支撑板上用于堆放预制板。
设计方案
1.一种多层堆放架,包括由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固定相连形成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自下而上分为若干层,每一层的横梁分为若干组,每一组的横梁由两根横梁构成,每根横梁的顶部装有轨道,每一组的两根横梁并列设置形成一组沿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的走形轨,每一组的两根横梁上装有若干置于所述轨道上的堆放支撑板,该堆放支撑板上用于堆放预制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自下而上装有若干个牛腿(7),所述横梁安装在相应的牛腿(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除最底层的堆放支撑板外,所述堆放支撑板四周设有围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电机驱动的辊道(3),所述电机与辊道控制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放支撑板的底部设有两条用于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轨道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堆放架各层通过楼梯(17)相连或在所述多层堆放架一侧设有人字梯(4)。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堆放架自下而上的分为3-5层。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堆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放支撑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同一组的两根横梁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堆放架,属于预制装配混凝土房屋建筑领域(生产、建筑)。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PC构件全部再工厂生产,其中叠合板的数量多,且堆放层数需≤6,占地面积大。
装配式建筑中,由于叠合板的需求量大,需提前生产放入堆场堆放,以备使用,但是叠合板因结构问题,导致占地面积庞大,使工厂的生产受到制约,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进度与施工现场的安装进度。
目前构件厂以及施工现场对叠合板的堆放普遍采用就地堆放,不仅占地面积大,且安全系数低,构件的质量易受到环境影响,使构件易出现开裂、破损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满足建筑产业化中叠合板的堆放要求,解决占地面积大、安全性低以及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多层堆放架,该多层堆放架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堆放架,包括由多根立柱和多根横梁固定相连形成的框架结构,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框架自下而上分为若干层,每一层的横梁分为若干组,每一组的横梁由两根横梁构成,每根横梁的顶部装有轨道,每一组的两根横梁并列设置形成一组沿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的走形轨,每一组的两根横梁上装有若干置于所述轨道上的堆放支撑板,该堆放支撑板上用于堆放预制板。
这样,需要堆放预制板时,将预制板置于堆放支撑板,然后通过轨道移动至多层堆放架内储存,需要吊出使用时,即可通过轨道将堆放有预制板的堆放支撑板移出。本实用新型达到叠合板的单位面积堆放数量大幅提升,并且加强了叠合板堆放的安全系数,保证了叠合板的质量,提高了良品率,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为了方便安装横梁,同时避免立柱对走形轨道形成阻碍,所述立柱上自下而上装有若干个牛腿,所述横梁安装在相应的牛腿上。
为了提高安全性,防止预制板跌落,除最底层的堆放支撑板外,所述堆放支撑板四周设有围栏。
为了方便自动控制,所述轨道为电机驱动的辊道,所述电机与辊道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保证堆放支撑板在轨道上平稳运行,所述堆放支撑板的底部设有两条用于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轨道槽。
优选地,所述多层堆放架各层通过楼梯相连或在所述多层堆放架一侧设有人字梯。
优选地,所述多层堆放架自下而上的分为3-5层。
为了保证平稳性,所述堆放支撑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在同一组的两根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通用性好,适合各种型号、各种尺寸的叠合板,且成本低、效果好,增加了构件厂和施工现场的单位面积使用率,且减小了叠合板的破损几率,提高了叠合板的质量,使得构件厂以及施工现场的堆放问题得到解决。
由此,本实用新型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叠合板的堆放要求,应用该装置强度及安全性完全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且操作简单、制造费用低,通过电机驱动的辊道使叠合板呈现保存与准备起吊两种状态,改多层堆放架可大幅减少因保存问题造成的叠合板质量问题,解决了构件厂的堆放需求,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成本低;
本装置由型钢焊接而成,由电机驱动的辊道驱动,制作成本较低。
2、面积使用率高
相同面积下,本装置的叠合板堆放数量是就地堆放数量的3-5倍,大大提高了叠合板的堆放数量。
3、操作方便
本装置采用电机驱动辊道转动,从而实现多层堆放架内叠合板的保存状态与准备起吊状态,操作方便,实用性高。
4、安全性高
本装置从各方面考虑的安全性,包括结构受力,上人保护栏杆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准备起吊状态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叠合板堆放状态的三维轴测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叠合板起吊状态的三维轴测视图。
在图中
1-地面,2-凹槽,3-辊道,4-人字梯,5-辊道控制器,6-型钢柱,7-牛腿,8-叠合板,9-垫木,10、11、14-堆放支撑板,12、13、16-栏杆,15-纵横梁,17-楼梯,18-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一种用于叠合板堆放的多层电动多层堆放架,如图1和2所示,主要由电机驱动的辊道3、型钢柱6、牛腿7、堆放支撑板10、11、14、型钢横梁18构成。所述地面1上预留有凹槽2,最下层辊道3放置在凹槽2内,地面1上固定有多根型钢柱6,型钢柱6上设有牛腿7,多层堆放架的二层、三层的辊道3以及叠合板的支撑板11支承于牛腿7上,顶层的支撑板14支承于型钢柱6顶端,顶层的支撑板14底部设有纵横梁15。各型钢柱6之间设有型钢横梁18,同时在多层堆放架一侧设有上人楼梯17,可上至顶层堆放平面,其余二层、三层堆放平面可使用人字梯4上去,在二层、三层以及四层的堆放支撑板上设有栏杆12、13、16,驱动辊道3转动的电机由辊道控制器5控制,在堆放支撑板10、11、14上堆放有叠合板8,上下两层叠合板8之间用垫木9隔离支撑。所述型钢柱6的一端或两端设有牛腿支撑,两个型钢柱6之间的支撑牛腿上各设有所述辊道3,叠合板的堆放支撑板可置于其上,形成构件的堆放区域。
工人可以通过人字梯4上至二层、三层的堆放支撑板10、11对叠合板8进行操作。堆放支撑板上设有保护栏杆,底层未设,保护上人时工人的安全,且顶层设有直上楼梯。
工作时,如图3和4所示,堆放支撑板10、11、14可通过由辊道控制器5控制的电机驱动的辊道3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堆放于其上的叠合板8也可以一起前后移动,叠合板8及堆放支撑板10、11、14的荷载由固定在牛腿7上的横梁18传递给牛腿7,移动出来后,最底层的叠合板8由工人直接安装吊件开始吊装。吊装二层、三层的叠合板8时,工人通过人字梯4可上至二层、三层堆放支撑板11,栏杆12、13提供安全保护。工人可安装吊件进行起吊,吊装顶层叠合板8时,工人通过楼梯17直接上至顶层的堆放支撑板14,安装吊件进行起吊。
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预制构件发生质量问题以及破坏的概率,解决了叠合板堆放占用面积大的问题,同时本多层堆放架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能广泛推广于同类构件厂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层堆放的形式,提升了叠合板的堆放率,保证良品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可以使得叠合板的堆放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了成本,优化了管理模式。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85208.0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3(湖南)
授权编号:CN209635153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B65G 1/04
专利分类号:B65G1/04
范畴分类:34C;
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常青路8号
发明人:邓钟文;廖满军;李亚民;张永初;邓宁宇;彭小平
第一发明人:邓钟文
当前权利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发军
代理机构:43113
代理机构编号: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多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