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中外文化交流搭桥铺路(论文文献综述)
于裕华[1](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媒体对外传播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欢[2](2021)在《四川师范大学南亚师资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中国与南亚各国关系密切。为了扩大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人文交流,推广汉语,推进南亚各国汉语本土教师化建设,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南亚国家汉语师资班项目,选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学成之后回国担任汉语教师。四川师范大学作为承接南亚师资项目的高校之一,共招收两届南亚师资班。其培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南亚各国培养了一批优质的本土汉语教师。其培养模式及其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学习。本文主要是从教学管理、HSK考试指导两个维度进行探析。教学管理方面,课程设置缺乏汉语教学技能的课程,对此,笔者提出增设有关汉语技能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对一教学形成“大老师─小老师─留学生”三角互动互通模式,但是由于一对一小老师培训时间有限,无法全面了解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建立线上课程资源库,发展南亚汉语教学这一特色线上课程,丰富规范化教学资源。HSK考试指导方面,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南亚师资班HSK成绩发现,较之于听力和书面表达,阅读成绩最低,分析其原因在于留学生平时阅读不够,仅靠课本和平时的阅读练习,是绝对不够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发展“引导式阅读”,通过教师引导,以作业、比赛、活动等方式督促留学生进行阅读。
李丹[3](2020)在《孔子学院海外办学的溢出效应分析》文中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历经16年的发展,不仅自身收获了举世瞩目的办学成果,而且作为中国成系统、大规模、有建制地"走出去"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其海外办学对中国教育"走出去"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孔子学院从机构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教学资源走出去和教育理念走出去等四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孔子学院以教育交流合作为起点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铺设了便捷的桥梁通道,在搭建人文交流支点、开创国际交流新路、成就文化交流品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侯燕[4](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卢安[5](2019)在《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文中研究表明代表中国文化名片的武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以来走的是大众化之路,忽视了另一条具有深层影响力的学术之路,因而国内学者在英语世界学术圈中的话语权受限,继而使得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仅限于在大众群体内的技术展示或传授,尚未在国外知识阶层里发挥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力。然而,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由技术而文化,最终从文化上影响国外受众。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本文试图以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进行逆向研究,目的在于弄清楚国外有哪些学者选择以中国武术研究为其学术阵地、国外学术领域如何认识武术、他们研究中国武术的视角有哪些、通过了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什么、对中国国内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有什么启示等,以期为中外学者在中国武术研究领域筑起一条学术沟通的对话渠道,为在国外知识阶层中提高中国武术的文化影响力奠定基础。本文所述的逆向研究是指针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武术研究而开展的反向研究,即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武术,我们反过来以这些国外学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在汉学(中国学)界已经开展上百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研究范式,出版了大量的着作,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地提供来自域外的参考和借鉴。所谓英语世界的学者,主要是指以英语为其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展示语言的非华人学者。文章按照宏观梳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以问题为导航、以个案分析为重点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的方法论包括:跨文化阐释理论、文本分析理论、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等。首先,通过对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宏观梳理和分析,考察英语世界有哪些人在研究中国武术,他们在研究中国武术时的视域所及在哪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其次,通过对知名艺术家索菲亚·德尔扎、政治学博士本杰明·贾金斯、人类学博士亚当·弗兰克、历史学博士皮特·洛奇、哲学博士巴里·艾伦、文化学博士保罗·鲍曼等6位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及其学术着作进行挖掘、细读和分析,以个案的形式考察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治学取向和思想内涵等。在宏观方面:首先,从研究者主体来分析,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大都拥有非体育专业的高学历学术背景,热衷于跨界研究,而且研究队伍发展迅速。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医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太极拳研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他们自80年代伊始,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太极拳的健康功用和药用效果展开全方面的证实或证伪。人文社会学者对中国武术的研究涉及武术美学、武术哲学、武术史学、政治外交、文化媒介等,视角不一而足,内容逐渐丰富,新意不断增加。此外,从研究主题分析,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在微观方面:六位学者中,除了英语世界第一本太极拳研究专着的作者索菲亚·德尔扎之外,其他五位学者皆具有不同专业的博士学位,在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他们的研究范式基本上继承了海外汉学(中国学)家的传统,从自身各异的学术背景出发,取道中国武术来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本文逐个分析了他们的学术背景、治学取向、学术成果、以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武术观。另外,文章还比较分析了中外学者在中国武术研究方向上的异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第一,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队伍的学科背景复杂多样。由于武术并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所以在英语世界中,武术并不是各高校体育院系的规定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了武术课程,也很少有人把中国武术作为体育学科范畴的对象来加以研究。第二,武术在英语世界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学科,并不像在中国国内那样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正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它自身的发展容易被忽视,比如在目前英语世界比较活跃的中国武术研究专家中,武术发展策略研究就是个盲区之一。第三,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倾向于使用自身的理论跨界研究“别人”的对象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善于凭着自身的学科素养从中国武术中挖掘出不一样的东西。第四,英语世界人类学、社会政治学视角的中国武术研究都注重田野调查的价值,史学、哲学视角的研究都注重文本分析的方法,而文化学者都更关注文化现象和媒介文化讯息。第五,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的着作整体反映出个人主义思想,很少像中国国内研究者那样将自己的研究意义上升到集体和国家的高度,其观点解读总体上理性大于感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想象性解读。第六,整体上,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对中国武术是看好的。学者对中国武术本体技术(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理论体系的挖掘仅限于对“气”描述,对中国武术表现出来的其它智慧很感兴趣,但是缺乏了解。这可能是中国国内学者将来参与国际话语、分享中国智慧的重中之重。第七,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对中国武术发展和国内中国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是重要的反哺资源,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研究更深入全面地开展,进一步促进中国武术传承与传播不断调整方向,突破瓶颈向前发展。
付荣文[6](2019)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国际行走”的重要语言战略规划,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外语战略研究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外语教育的“外向型”价值取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地域性方面的相关规划还比较欠缺,“一刀切”式的政策模式难免会引起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有可能造成因为外语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政策规划的主体方面,目前大多从政府决策或专家论证的视角进行,而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教育政策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涉三语教育问题,需要观照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认知和文化发展方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educator acting as policy maker)。本论文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即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在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基础阶段的教育政策对应衔接情况如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如何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论文参考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过程及价值模型,把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视为一个“动静结合”的系统,既有静态的政策文本及背景分析,也有关于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考察,从发展的角度规划基础外语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包括:政策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认为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会更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较缺乏,民族外语教师大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外语教育培训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政策过程方面,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外语教师表现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参与的意愿。当前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如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与考试导向的矛盾和冲突。超过半数的外语教师会在自己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限于外语课时安排及教师考核等条件,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从政策价值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多数教师认为需要关注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体差异,外语教育是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来收集研究数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批判性的听取了相关行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结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从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三个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公共价值追求等,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阶段学生的外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研究选题上,关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本研究建议,在政策过程规划中主张多元政策规划主体共同参与。将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政策规划模式对应衔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在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在政策价值规划方面观照教育公平与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涵盖了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但初、高中部的样本较多,小学部分较少,样本不够均衡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本研究的文本分析均是通过人工归并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借助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来帮助质性数据的分析,确保研究材料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敬若曦[7](2019)在《公共外交视域下的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对外友协)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其在我国公共外交中的两个作用一以贯之,一是介绍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二是积累民意、打造官方外交社会基础。在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友协的职能呈现出不同特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外交政策调整、国际形式变化等因素,友协的职能出现了部分转变。笔者通过分析不同阶段案例,将其概括为大致三个方面:一、外交政策目标从争取承认、以民促官向服务国内发展、推动外交关系稳定转变;二、公共外交实践呈现社会化趋势、次国家合作平台增多;三、运营方式与市场要素相结合,如对外演出与市场合作、资金来源多元化。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面临着新的机遇。中国以国内发展为第一要务,对公共外交服务国内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倡导民心相通,为公共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全国对外友协职能转变也面临一些制约和挑战,如我国公共外交参与主体之间有待进一步统筹、海外对华友好组织老龄化趋势、演出市场化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冲击等。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全国对外友协的突出事件,尝试归纳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继承性,并归纳体现时代精神的不同特点,梳理其职能转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探索其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对全国对外友协等人民团体的公共外交职能转变的关注和研究。
孙尚君[8](2019)在《基于文化外交视角的孔子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文化已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分析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文化外交成为一国对外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肩负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新方式。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首尔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起,孔子学院从无到有,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1)十五年来孔子学院不仅在海外教授汉语、推广中华文化,而且致力于推动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推动文化外交,促进中外经济、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互动合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本研究从文化外交视角出发,综合文化外交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外交思想以及孔子学院网站等网络数据资源,对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孔子学院作为文化外交平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起来的?孔子学院促进文化外交的体现有哪些?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有何不足,如何实现孔子学院的长足发展?文章在总结文化外交内涵和孔子学院在推动文化外交的事实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孔子学院的文化外交功能,阐述了孔子学院推动文化外交建设的实现路径,并为孔子学院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严红[9](2019)在《王小瑞:追梦中成为中外文化使者》文中认为去年上海电影节"走进非洲"中外合拍电影发布会后,一位气质优雅、美丽端庄,热情大方、谈吐不凡的女士与参会人员愉快地合影交谈,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她叫王小瑞,中国上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的精英,在美华裔慈善家、商界精英、电影人和投资人。王小瑞一路走来,不断追逐新的梦想,在事业有成的同时,积极为中美乃至国际文化影视传播交流搭桥铺路;就连
朱薇燕[10](2018)在《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调查与成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态度与需求调查是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其目的是了解特定对象的语言态度与需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语言规划,开展语言教学。并且,随着当代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推进,成人教育与学习也被摆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尤其是业余成人班现在已经成为海外孔子学院必设的一种汉语课程,但是针对海外汉语成人教育的研究又甚少。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173名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个人的基本情况”、“需求状况”、“语言态度评估”、“对汉语课及汉语教师的评价”以及“汉语学习动机”五个方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些成人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需求现状、语言态度的动态和形成原因。在用SPSS20.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的汉语语言态度的总体评价表现良好,其中,认知性成分>行为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并且,语言态度主要受“性别”、“是否了解“一带一路”政策”、“汉语使用频率”以及“之后是否打算去中国”这四个因素的影响。针对这四个因素,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了它们影响语言态度的原因。最后,在了解学生对汉语学习具体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所体现的汉语成人教育特点,从教学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最终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克罗地亚汉语成人教育的特点,达到改善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提高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全文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该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一个简单的陈述,总结该选题的文献综述,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一个总结性的介绍。第二,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部分主要是根据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别从教学对象、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与安排、使用教材和考核方式上对该国的整体语言教育环境和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现状进行客观描述。最后分析总结出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第三,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与需求实况调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查方案、调查统计和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方案部分是对调查对象、调查工具和调查过程的介绍,这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的语言态度和需求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调查统计部分是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具体内容包括了语言态度、需求、学生对汉语课及汉语教师评价、学习动机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部分是对这四个方面的统计结果进行概述,并简要说明各自的特点与形成的原因。第四,影响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的因素及相关性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关变量对汉语语言态度影响的差异性分析、语言态度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汉语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本章会对这几个方面数据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统计。最后从差异性、相关性、主要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对各节内容进行一个小结,并运用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找出相关变量影响语言态度的原因。第五,关于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成人教育特点与教学建议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语成人教育特点,另一个是相关教学建议。特点部分基于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Malcolm.S.Knowles成人教育理论为基础,分析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所体现的成人教育特点。建议部分是结合特点,从汉语教学层面对如何改善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的语言态度,满足学习需求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主要包括:树立以“有备原则”与“效果原则”为基础的汉语教学观念、设立基于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汉语课程、增加克罗地亚学生汉语使用频率、维持和激发克罗地亚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最后,对整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本研究在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为中外文化交流搭桥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中外文化交流搭桥铺路(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师范大学南亚师资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南亚师资项目简介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四川师范大学南亚师资班教学管理 |
第一节 教学对象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第三节 课后练习 |
第四节 一对一教学 |
第五节 教学辅助手段 |
第二章 四川师范大学南亚师资班HSK考试辅导 |
第一节 南亚师资班HSK考试成绩分析 |
第一节 HSK考试辅导 |
第三章 教学建议 |
第一节 设置汉语教学技能课程 |
第二节 建立线上资源库 |
第三节 “引导式”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孔子学院海外办学的溢出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子学院的办学产出 |
(一)孔院学生桃李芬芳 |
(二)教研成果颇有建树 |
(三)办学机制自成一体 |
二、孔子学院助推中国教育“走出去” |
(一)教育人才“走出去” |
(二)教学资源“走出去” |
(三)教育理念“走出去” |
三、孔子学院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桥梁 |
(一)搭建人文交流支点 |
(二)开创国际交流新路 |
(三)成就人文交流品牌 |
(4)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以青年为本 |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重视留学工作 |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五节 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方法论基础厘清和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
一、跨文化阐释理论 |
二、文本分析理论 |
三、个案研究 |
四、问卷调查 |
第二节 主要概念 |
一、英语世界 |
二、逆向研究 |
三、海外中国学 |
四、武术 |
第三章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宏观梳理 |
第一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发文量趋势分析 |
一、期刊论文的发文量 |
二、学位论文的发文量 |
三、专着的出版发行量 |
第二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研究者主体分布 |
一、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分布 |
二、硕博论文培养单位及导师分布 |
三、学术专着作者分布 |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视域分布 |
一、学术期刊论文研究视域分布 |
二、硕博论文研究视域分布 |
三、学术专着研究视域分布 |
第四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历时性特征分析 |
一、20 世纪60 年代:太极拳、少林拳和咏春拳研究相继登台 |
二、20 世纪70 年代-90 年代中期:南方拳种和李小龙研究的专场 |
三、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研究的多元化 |
第四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艺术视角——以知名艺术家索菲亚·德尔扎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作为舞蹈家的索菲亚 |
第二节 作为英语世界太极拳开拓者的索菲亚 |
第三节 索菲亚的中国武术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政治学视角——以政治学博士本杰明·贾金斯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贾金斯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
第二节 贾金斯对中国武术研究信息点的捕捉 |
一、对武术人物时代意义的把握和演绎 |
二、对媒体关于中国武术的报道和解读 |
第三节 贾金斯的中国武术观 |
一、咏春拳乃现代中国的新造传统 |
二、中国武术话语的模糊性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人类学视角——以人类学博士亚当·弗兰克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弗兰克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
第二节 弗兰克的中国武术身份研究 |
一、误读与刻板印象 |
二、太极拳与中国性 |
三、“拳”的概念与本质 |
四、武术人与武术圈 |
五、太极拳发展问题与反思 |
第三节 中国武术身份研究的蔓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史学视角——以历史学博士皮特·洛奇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皮特·洛奇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 |
第二节 不一样的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从古代到21世纪》 |
一、视角的选择 |
二、史料的剪裁 |
三、书写模式的选用 |
第三节 皮特·洛奇的中国武术观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哲学视角——以哲学博士巴里·艾伦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艾伦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 |
第二节 艾伦武术哲学研究的代表作《惊人之美:亚洲武术的哲学视角》 |
一、《惊人之美》的理论贡献和内容概要 |
二、武术之道:中国哲学的主题 |
三、从二元论到达尔文主义:西方身体哲学的主题 |
四、武术的美学特质 |
五、暴力与武术伦理 |
第三节 艾伦武术哲学研究中的理论应用 |
一、中国哲学中身体理论的应用 |
二、西方哲学中身体理论的运用 |
第四节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文化学视角——以文化学博士保罗·鲍曼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
第一节 鲍曼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
第二节 鲍曼如何理论化李小龙 |
一、将学术目标崇高化 |
二、将研究内容大众化 |
三、将文化阐释在地化 |
四、将理论运用多元化 |
五、解构文化事件 |
第三节 鲍曼“武术学”的构想与行动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英语世界学者中国武术人文研究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武术学科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对中国武术国际话语权的启示 |
第三节 对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对中国武术全球传播的启示 |
第五节 对中国武术研究的启示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附录2 部分笔谈记录截图及译文 |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
1.1.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论文体系架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主体的视角 |
2.1.1 政府决策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1.2 专家论证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1.3 公众参与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理论视角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文化理论 |
2.2.3 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 |
2.2.4 公共政策学理论 |
2.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路径 |
2.3.1 政策内容规划 |
2.3.2 政策过程规划 |
2.3.3 政策价值规划 |
2.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2.4.1 公众参与 |
2.4.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2.4.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 |
2.5 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州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概况 |
3.1 贵州地区的基本概况 |
3.1.1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
3.1.2 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概况 |
3.1.3 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
3.2 贵州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
3.2.1 民族地区的基本分布 |
3.2.2 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概况 |
3.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
3.2.4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
3.2.5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
4.1 先导研究 |
4.1.1 先导研究设计 |
4.1.2 先导研究开放式访谈结果 |
4.1.3 先导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修改 |
4.1.4 先导问卷结果及问卷修正 |
4.2 正式研究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变量 |
4.2.3 研究对象 |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3.2 开放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 |
4.4 研究方法 |
4.4.1 内容分析法 |
4.4.2 问卷调查法 |
4.4.3 访谈法 |
4.5 研究伦理考量 |
4.5.1 事先告知 |
4.5.2 公开身份 |
4.5.3 保护隐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量化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问卷背景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1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
5.2.2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小结 |
5.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内容研究 |
5.3.1 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
5.3.2 教师教育培训 |
5.3.3 外语考试测评 |
5.3.4 外语教研工作计划 |
5.4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研究 |
5.4.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 |
5.4.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 |
5.4.3 外语教育政策评价 |
5.5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
5.5.1 教育政策公共价值追求 |
5.5.2 政策主体的价值倡导 |
5.5.3 利益群体的价值协调 |
5.6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
5.6.1 开放式问题1统计分析 |
5.6.2 开放式问题2统计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质性数据分析与讨论 |
6.1 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政策 |
6.1.1 课程育人 |
6.1.2 外语语种规划 |
6.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6.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考察 |
6.2.1《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依据、理念及原则 |
6.2.2《英语课标2011版》价值考察 |
6.2.3《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
6.2.4《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依据 |
6.2.5《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
6.3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
6.3.1 半结构式访谈设计 |
6.3.2 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7.1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政策过程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 |
7.1.1 政府决策主体与公众参与的对应衔接 |
7.1.2 民族外语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性 |
7.1.3 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在政策规划中的协调 |
7.2 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 |
7.2.1 资源观视角下弥合外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位 |
7.2.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
7.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
7.3 政策价值规划观照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 |
7.3.1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内同步 |
7.3.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 |
7.3.3 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与个人成长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版 |
附录 2: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4: A校的外语教研组集体备课方案 |
附录 5: B校的英语组教研活动方案 |
附录 6: B校7年级英语组计划 |
附录 7: 本人田野调查的微信记录 |
(7)公共外交视域下的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的公共外交 |
第一节 公共外交 |
一、公共外交的内涵 |
二、公共外交的特点 |
三、公共外交的作用 |
第二节 中国的公共外交 |
一、中国公共外交的主体 |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阶段 |
三、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
第三节 全国对外友协与公共外交 |
一、组织结构 |
二、发展演进 |
三、友协在我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 |
第一节 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 |
一、外交政策目标转变 |
二、公共外交社会化趋势 |
三、公共外交与市场要素结合 |
第三章 友协职能转变的展望 |
第一节 友协职能转变的机遇 |
一、服务国内建设新目标 |
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 |
第二节 友协职能转变的挑战 |
一、我国公共外交的主体需要进一步协调 |
二、友好组织老龄化趋势 |
三、全球化、市场化对文化交流工作的冲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文化外交视角的孔子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化外交理论与孔子学院 |
2.1 文化外交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
2.1.3 外交的概念 |
2.1.4 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 |
2.1.5 文化外交 |
2.2 孔子学院 |
2.2.1 孔子学院成立的背景 |
2.2.2 孔子学院概况 |
2.2.3 孔子学院的办学形式 |
2.2.4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孔子学院办学案例 |
第三章 孔子学院对当代中国文化外交的推动性实践和促进作用 |
3.1 孔子学院对文化外交的推动性实践 |
3.2 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促进作用 |
3.2.1 为中外人际间交往提供海外文化基地 |
3.2.2 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外交的形式 |
3.2.3 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 |
3.2.4 促进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
第四章 影响孔子学院发挥文化外交效果的不利因素及对策思考 |
4.1 影响孔子学院发挥文化外交效果的不利因素 |
4.1.1 国际局势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阻碍 |
4.1.2 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
4.1.3 “三教”问题突出 |
4.2 孔子学院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
4.2.1 强化和平外交 |
4.2.2 拓宽资金获取渠道 |
4.2.3 改革完善“三教”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调查与成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 |
1.3.2 关于语言学习需求的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汉语成人学习者 |
1.4.2 语言态度 |
1.4.3 二语学习动机 |
1.4.4 语言学习需求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法 |
1.5.3 访谈法 |
1.5.4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
第2章 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 |
2.1 克罗地亚的语言教育环境 |
2.2 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现状 |
2.2.1 教学对象概况 |
2.2.2 师资状况 |
2.2.3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
2.2.4 使用教材 |
2.2.5 考核方式 |
2.3 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2.3.1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
2.3.2 师资力量的不连续性 |
2.3.3 课程设置与教材的单一性 |
2.3.4 考核方式的非官方性 |
第3章 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与需求实况调查 |
3.1 调查方案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工具 |
3.1.3 调查过程 |
3.2 调查统计 |
3.2.1 被试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的描述统计 |
3.2.2 被试学生汉语需求的描述统计 |
3.2.3 被试学生对汉语课及汉语教师评价的描述统计 |
3.2.4 被试学生学习动机的描述统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语言态度 |
3.3.2 需求 |
3.3.3 学生对汉语课及汉语教师评价 |
3.3.4 学习动机 |
第4章 影响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的因素和相关性分析 |
4.1 相关变量对汉语语言态度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职业 |
4.1.4 学历 |
4.1.5 教学点 |
4.1.6 汉语水平 |
4.1.7 汉语学习时间 |
4.1.8 是否参加过“HSK”考试 |
4.1.9 是否参加过“汉语桥”考试 |
4.1.10 汉语课堂上的汉语使用情况 |
4.1.11 课外的汉语练习时间 |
4.1.12 是否了解“一带一路”政策 |
4.1.13 是否之前去过中国 |
4.1.14 之后是否打算去中国 |
4.1.15 去中国的主要目的 |
4.1.16 差异性分析小结 |
4.2 语言态度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4.2.1 语言态度与学生对汉语课及汉语教师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4.2.2 语言态度与汉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相关性分析小结 |
4.3 影响汉语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1 影响汉语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
4.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结 |
第5章 关于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的汉语成人教育特点与教学建议 |
5.1 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汉语成人教育特点 |
5.1.1 学习心理的“自主性” |
5.1.2 认知过程的“经验性” |
5.1.3 学习任务的“角色化” |
5.1.4 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
5.2 关于克罗地亚业余成人班汉语成人教育的教学建议 |
5.2.1 树立以“有备原则”与“效果原则”为基础的汉语教学理念 |
5.2.2 设立基于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汉语课程 |
5.2.3 增加克罗地亚学生汉语使用频率 |
5.2.4 维持和激发克罗地亚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为中外文化交流搭桥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建设中媒体对外传播路径研究[D]. 于裕华.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四川师范大学南亚师资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D]. 刘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孔子学院海外办学的溢出效应分析[J]. 李丹. 海外华文教育, 2020(04)
- [4]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5]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D]. 卢安.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付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公共外交视域下的全国对外友协的职能转变[D]. 敬若曦. 外交学院, 2019(01)
- [8]基于文化外交视角的孔子学院发展研究[D]. 孙尚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王小瑞:追梦中成为中外文化使者[J]. 严红. 华人时刊, 2019(03)
- [10]克罗地亚汉语成人学习者语言态度调查与成人教育研究[D]. 朱薇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