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川崎,冠状动脉,球蛋白,蛋白,因素,剂量,超声。
川崎病论文文献综述
万发武,熊洁[1](2019)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方法将2012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低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0.4g/kg,每日1次,连续5天;观察组予以高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2.0g/kg,每日1次,只用1天。两组患儿均治疗10d。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热、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有效率79.17%,观察组有效率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低,血沉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均有疗效,但高剂量使用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较短,有效率高。(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刘静,马金海,蒋立夏[2](2019)在《Kobayashi、Harada两种评分体系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种评分体系对预测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近4年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首诊KD患儿。依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根据Kobayashi、Harada两种评分体系对两组分别进行评分,计算两种评分体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CAL预测的价值,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CAL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AL组60例,NCAL组65例,男女比例为2. 38∶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Kobayashi、Harada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23. 3%和68. 3%,特异度为87%和40%。结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Harada法更适合用于预测该地区KD并发CAL,但其效能并不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4期)
杨再英,王钰,陈伟,马雪娟,宋文娟[3](2019)在《川崎病运动负荷前后左心室应变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价川崎病(KD)后患者运动负荷前后左心室纵向应变(LVGLS),并采用心脏核磁共振(CMRI)评估2D-STE检测运动后心肌功能障碍患者心肌缺血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04月至2019年0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随访、明确诊断为KD、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且病程6个月以上的病例组(KD组)患者38例,根据管状动脉病变(CALs)情况分不同亚组,A组为冠状动脉瘤(CAA),B组为冠状动脉轻至中度扩张,C组为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同期选择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静息状态下常规指标,并应用2D-STE获取受试者基础及运动负荷状态前后LVGLS。A组运动负荷后LVGLS下降患者行CMRI明确心肌情况。结果 KD各亚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与静息状态下常规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无统计学差异。静息状态下,KD各亚组LVGLS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KD各亚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LVGLS显示KD患者CALs越严重,LVGLS值越低(P<0.05)。运动负荷状态下,KD各亚组LVGLS与对照组仍存在明显差异(P<0.001)。A组LVGLS分别与B组、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负荷前后A组患者LVGLS未见明显上升(P>0.05,-17.69%±0.95%vs.-16.51%±2.23%),其中5名患者行CMRI后示1名左室侧壁、中段-基底段下壁及下间隔壁大面积心肌梗死、左室前壁局灶性心肌梗死,1名下壁局部心肌梗死、左室中段下壁、下间隔壁内膜下心肌纤维化,1名左室中段室间隔缺血,剩下2名未见明显异常;患者B组、C组和对照组运动后LVGLS明显升高(P<0.05,分别为-19.45%±1.44%vs.-22.45%±1.94%、-20.41%±1.38%vs.-22.81%±1.93%、22.33%±0.67%vs.-27.71%±0.72%)。结论 2D-STE技术能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早发现KD患者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是KD患者LV收缩功能评估的可靠手段,值得推广应用。KD后患者经2D-STE评估后存在不同程度收缩功能损伤,CALs越严重,收缩功能损伤程度越高。运动负荷后,KD伴CAA患者LVGLS未上升,而其他亚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运动负荷后应变升高,且部分CAA患者经CMRI证实存在心肌梗死或缺血,认为KD伴CAA患者可能存在弥漫性血管病变所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血流储备降低,运动负荷结合2D-STE可为KD患者下一步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信息,CMRI应作为KD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何丹,向敏[4](2019)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入住我院科室的小儿川崎病疾病患者,研究人员根据入组以及排除标准,选取72例患者,遵循随机、合理、科学的分组方式,将72例患者分为各有36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研究人员对其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研究人员对其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不同的护理方法下,以退热时间、住院时长、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家属满意度观察指标来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长,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护理中采取该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改善患者的配合度,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好转,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4期)
唐明生,刘伟东,岳乾军,梁燕勇,朱丁贤[5](2019)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联合IL-1β、IL-6在儿童川崎病病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ngptl-2联合IL-1β和IL-6作为生物标记物在评估儿童川崎病(KD)冠脉损害的意义。方法:检测76例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Angptl-2、IL-1β和IL-6浓度,并在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同时选取同年龄仅呼吸道感染患儿和健康体检儿童各39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和相关性评价。结果:各组间血清中IL-1β、IL-6和Angptl-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的最高值均在KD组的急性期。血清Angptl-2在KD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恢复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ptl-2与IL-1β、IL-6成正相关(r=0.713、0.639,P<0.001)。结论:监测Angptl-2和IL-6、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对KD急性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且Angptl-2与KD的病情活动相关,可监测恢复期的病情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4期)
陈永琴[6](2019)在《川崎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常见并发症有冠状动脉瘤及冠脉扩张,已成为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关于K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而关于KD的临床治疗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该文就KD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杰,周玉杰,赵梦华,袁勇华,谭超超[7](2019)在《实验室指标在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实验室指标在不完全型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295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295例KD患儿中有86例(29.2%)不完全型KD患儿,对其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随访1年。结果 86例不完全型KD患儿中28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冠状动脉损伤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和DD均是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与冠状动脉损伤预后无关(P>0.05)。CRP检测、DD检测和CRP+DD联合检测诊断冠状动脉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5、0.759、0.989。结论 CRP和DD可作为不完全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志物。(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治锋[8](2019)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对其予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并对其进行治疗后的随访,观察患儿的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结果经检测可知,患儿存在左冠状动脉扩张、右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症状;患儿在发病1个月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发病2~3周后为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峰期,存在冠状动脉扩张症状的患儿在1~3个月内恢复正常,存在冠状动脉瘤症状的患儿在3~6个月内恢复正常,存在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症状的患儿经过2年的随访后可知未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动态观察,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于远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杨琛[9](2019)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京山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1·d-1)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1·d-1)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黏膜充血消失时间、肿大淋巴结消失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黏膜充血消失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肿大淋巴结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丙种球蛋白相比,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更优,可更有效降低机体炎性指标和红细胞沉降率,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梁英杰[10](2019)在《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35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对大剂量IVIG治疗有无反应将入选患儿分为有反应组(290例)和无反应组(60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高危因素。结果无反应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着高于有反应组(均P <0.05)。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发热持续时间长、颈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为了降低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发生率,应注意改善上述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11期)
川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两种评分体系对预测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近4年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首诊KD患儿。依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根据Kobayashi、Harada两种评分体系对两组分别进行评分,计算两种评分体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CAL预测的价值,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CAL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AL组60例,NCAL组65例,男女比例为2. 38∶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Kobayashi、Harada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23. 3%和68. 3%,特异度为87%和40%。结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Harada法更适合用于预测该地区KD并发CAL,但其效能并不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崎病论文参考文献
[1].万发武,熊洁.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与合适剂量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刘静,马金海,蒋立夏.Kobayashi、Harada两种评分体系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3].杨再英,王钰,陈伟,马雪娟,宋文娟.川崎病运动负荷前后左心室应变成像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4].何丹,向敏.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智慧健康.2019
[5].唐明生,刘伟东,岳乾军,梁燕勇,朱丁贤.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联合IL-1β、IL-6在儿童川崎病病情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9
[6].陈永琴.川崎病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
[7].陈杰,周玉杰,赵梦华,袁勇华,谭超超.实验室指标在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9
[8].陈治锋.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9].杨琛.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10].梁英杰.大剂量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