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DA-7,IL-24,溶瘤腺病毒,癌,肝细胞,基因治疗

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1](2019)在《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和干扰素联合治疗裸鼠肝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溶瘤腺病毒成为近年研究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之一,目前鲜见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应用于裸鼠移植瘤的报道。本研究利用携带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白介素24(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interleukin-24,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与干扰素联合治疗肝癌裸鼠移植瘤,旨在探讨溶瘤腺病毒基因和新辅助联合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单独使用该病毒或干扰素以及两者联合治疗裸鼠肝癌模型,观察其抗肿瘤效应。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新辅助治疗组(IFN组)、基因治疗组(SG600-IL24组)和基因治疗+新辅助治疗组(SG600-IL24+INF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载体,溶瘤腺病毒SG600-IL24介导的外源基因MDA-7/IL-24在SG600-IL24组和SG600-IL24+INF组裸鼠体内表达明显增高;对照组、IFN组、SG600-IL24组裸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5.2±1.53)、(67.6±2.10)和(59.2±1.16)d,SG600-IL24+IFN联合治疗组有3只裸鼠生存时间超过120d,达到长期生存,与其他3组比较生存期明显延长,F=68.20,P=0.000 1;SG600-IL24+IFN组裸鼠肝癌体积也明显小于SG600-IL24组(P=0.000 9)或IFN组(P=0.000 4);SG600-IL24联合干扰素能明显降低MMP-2[表达率为(2.0±1.9)%]和VEGF表达[MMP-2表达率为(0.8±1.1)%],作用优于SG600-IL24组、IFN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溶瘤腺病毒SG600-IL24联合干扰素对裸鼠人肝癌种植模型有很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肿瘤侵袭、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杨生晟,徐焕新,李艳芳,毛龙火,蔡曼[2](2019)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AIDS)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HBV-D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AIDS合并HBV感染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一线HAART治疗方案,即拉米夫定(3TC)300 mg,1次/d,富马酸替诺福韦(TDF)300 mg,1次/d,依非韦仑(EFV)600 mg,1次/d,疗程为48周,每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比较患者24、48周时抗HBV-DNA的总有效率;评估肝功能检测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患者不同CD4+基线值实施HAART后48周免疫重建的总有效率。结果患者HAART 48周时的抗HBV-DNA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L,15例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0 U/L,经药物保肝治疗,肝功能未发生持续损害。29例患者>200 cell/μl CD4+基线值HAART后48周的免疫重建总有效率高于≤200 cell/μl CD4+基线值HAART后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中途无停药者。结论采用HAART方案能有效控制AIDS并HBV感染者体内的HBV-DNA和促进患者体内的免疫重建,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1期)

蒋自卫[3](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临床抗病毒治疗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迁延,无有效根治手段,随着发病程度的加深,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器质性病变,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控制其病情进行性扩展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的界限,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基因型。HBV基因型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和药物突变上都有一定的影响,现收集了南京市第二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住院和门诊HBV患者60例,进行了HBV B、C型基因分型,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3期)

王琳,张珂欣,刘艳稳,冷吉燕,秦俊杰[4](2019)在《腺病毒载体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除了大约20年前进行的一项关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预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实验[1],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治疗仍然停留在临床前阶段。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包括操纵血浆脂蛋白通过基因转移到肝脏和直接基因转移到血管壁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许桂丹,肖树荣,邓益斌[5](2018)在《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以引起宿主肝细胞炎性和损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全球约有2.4亿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每年由HBV感染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病变而致患者死亡近70万人,已成为目前全球性健康问题[1]。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HBV携带者近亿人,其中有(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毛立军[6](2018)在《荷载SATB1基因shRNA的溶瘤腺病毒治疗前列腺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荷载SATB1基因sh RNA溶瘤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作用目的:观察荷载SATB1基因sh RNA溶瘤腺病毒(ZD55-SATB1)体内外对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结晶紫染色、CCK8法观察ZD55-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增殖抑制效果。RT-PCR评价ZD55-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SATB1基因的m RNA表达的沉默作用;Western Blot检测ZD55-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SATB1蛋白及E1A表达的影响;Transwell研究ZD55-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构建荷载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用ZD55-SATB1、ZD55-EGFP、Ad-SATB1、PBS瘤内注射治疗,100μl病毒(5×108 pfu),隔天一次,共叁次。每周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时间-体积生长曲线。第49天,全部处死裸鼠,免疫组化检测各组SATB1表达水平;TUNEL评价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取肝、肺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肿瘤转移情况。结果1.结晶紫染色结果:病毒ZD55-SATB1、ZD55-EGFP、Ad-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且随着病毒浓度的增大毒性作用逐渐增强,其中ZD55-SATB1的杀伤作用最强;ZD55-SATB1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比ZD55-EGFP、Ad-SATB1显着,而在正常细胞PZ-HPV-7中,在100MOI时ZD55-SATB1才出现CPE,提示ZD55-SATB1介导的细胞毒性具有肿瘤靶向性。2.CCK-8结果:随着病毒感染时间延长,前列腺癌细胞的存活率均逐渐下降。ZD55-SATB1对前列腺癌细胞杀伤作用,强于ZD55-EGFP、Ad-SATB1;感染96h后,ZD55-SATB1组DU145、LNCa P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1.6±3.31%,36.6±3.63%),ZD55-EGFP组为(61.7±2.42%,65.4±2.324%),Ad-SATB1组为(82.4±3.54%,86.4±4.18%),ZD55-SATB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细胞PZ-HPV-7细胞感染病毒后,存活率却未出现明显变化。3.RT-PCR结果:ZD55-SATB1和Ad-SATB1均能特异沉默DU145、LNCa P细胞SATB1基因,分别为(36.5±3.1%、43.1±4.2%)和(51.9±3.2%、64.3±4.1%),与ZD55-EGFP和PBS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ZD55-SATB1特异性沉默SATB1基因的表达,且比Ad-SATB1沉默效果进一步提高。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ZD55-SATB1和Ad-SATB1组DU145细胞中SATB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PBS组的(40.1±3.7%,61.9±3.4%),LNCa P细胞中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的(45.9±3.2%,6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D55-EGFP对SATB1蛋白表达水平基本无影响,证实ZD55-SATB1可以有效地沉默前列腺癌细胞中SATB1基因蛋白的表达。ZD55-SATB1、ZD55-EGFP组E1A蛋白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LNCa P中显着高于Ad-SATB1,表明ZD55-SATB1、ZD55-EGFP可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高效复制。另外,ZD55-SATB1、ZD55-EGFP在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PZ-HPV-7几乎不表达E1A,进一步说明ZD55-SATB1具有肿瘤靶向性。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ZD55-SATB1组DU145和LNCa P穿过的细胞数分别为(61.3±17.25和25.4±6.2),明显少于Ad-SATB1组(170.1±25.44和42.7±10.7)及ZD55-EGFP组(295.4±23.36和77.6±15.2),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ZD55-SATB1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6.移植瘤:ZD55-SATB1组肿瘤平均体积为(295.3±51.9)mm3,比ZD55-EGFP组(525.6±89.3)mm3、Ad-SATB1组(582.3±97.0)mm3和PBS组(777.1±139.8)mm3显着减小,ZD55-SATB1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ZD55-SATB1对前列腺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果比ZD55-EGFP、Ad-SATB1组明显增强。7.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PBS组有8只裸鼠出现肿瘤肺转移,同时ZD55-EGFP组有2只出现转移,而ZD55-SATB1和Ad-SATB1组则没有出现转移,提示ZD55-SATB1可抑制前列腺癌的远处转移。8.TUNEL实验结果:ZD55-SATB1组凋亡阳性细胞率为(87.3±4.8)%,ZD55-EGFP组为(51.2±3.4)%,Ad-SATB1组为(41.3±3.2)%,PBS组为(20.1±1.9)%,ZD55-SATB1组凋亡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ZD55-SATB1可促进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新型溶瘤腺病毒ZD55-SATB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ZD55-SATB1可以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特异性增殖,干扰SATB1基因的表达;ZD55-SATB1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较好杀伤、增殖抑制作用及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侵袭作用;ZD55-SATB1可以有效抑制人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促进其凋亡,为前列腺癌的生物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荷载SATB1基因sh RNA溶瘤腺病毒联合内分泌、化疗治疗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目的:观察荷载SATB1基因sh RNA溶瘤腺病毒(ZD55-SATB1)联合内分泌、化疗对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CCK8法观察对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增殖抑制效果。2.Hoechst-33258染色、TUNEL检测前列腺癌LNCa P细胞凋亡情况。3.Migration检测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的迁移。4.Invasion检测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的侵袭。5.Western blot检测SATB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6.构建裸鼠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8组:空白对照组(PBS组)、内分泌治疗组(ET组:手术去势)、药物治疗组(DTX组)、病毒治疗组(ZD55-SATB1组)、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组(ET+DTX组)、病毒联合内分泌治疗组(ZD55-SATB1+ET组)、病毒联合化疗组(ZD55-SATB1+DTX组)、病毒联合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组(ET+DTX+ZD55-SATB1组)。7.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时间-体积生长曲线。8.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9.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Bcl-2和CD31蛋白的表达。结果:1.CCK-8结果:5.0MOI的病毒ZD55-SATB1联合1ng/ml的DTX、10MOI的ZD55-SATB1、10MOI的ZD55-EGFP、2ng/ml的DTX、100ng/ml的Sitelong和PBS分别作用LNCa P细胞,48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37.61±2.17)%、(65.32±5.06)%、(72.25±3.40)%、(55.94±3.97)%、(89.67±4.62)%、(81.17±2.19)%。ZD55-SATB1联合DTX组分别与单用ZD55-SATB1组、ZD55-EGFP组、DTX组、Sitelong组和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D55-SATB1联合DTX组与Sitelong组比较,对LNCa 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ZD55-SATB1联合DTX及去除十一酸睾酮的联合,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仅病毒联合化疗进一步增强。2.Hoechst33258结果:5.0MOI的病毒ZD55-SATB1联合1ng/ml的DTX、10MOI的ZD55-SATB1、10MOI的ZD55-EGFP、2ng/ml的DTX、100ng/ml的Sitelong和PBS组凋亡率(%)分别为:64.00±6.52、52.67±8.14、33.33±3.59、36.52±7.84、5.71±2.26和6.01±4.64,联合组与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具有较强的促凋亡作用。3.Migration实验结果:5.0MOI的病毒ZD55-SATB1联合1ng/ml的DTX、10MOI的ZD55-SATB1、10MOI的ZD55-EGFP、2ng/ml的DTX、100ng/ml的Sitelong和PBS分别作用LNCa P细胞,培养24h后,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7.23±7.14、35.10±2.38、40.31±2.59、68.46±3.58、118.01±5.64和106.24±10.35,联合组与单一治疗组比较,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1)。4.Invasion实验结果:5.0MOI的病毒ZD55-SATB1联合1ng/ml的DTX、10MOI的ZD55-SATB1、10MOI的ZD55-EGFP、2ng/ml的DTX、100ng/ml的Sitelong和PBS分别作用LNCa P细胞,培养24h后计算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2.31±0.41、21.93±2.11、26.12±2.13、25.06±1.89、76.82±4.31和68.62±4.22,联合组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1)5.TUNEL实验结果:5.0MOI的病毒ZD55-SATB1联合1ng/ml的DTX、10MOI的ZD55-SATB1、10MOI的ZD55-EGFP、2ng/ml的DTX、100ng/ml的Sitelong和PBS处理48h后,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1.13±6.88)%、(14.70±3.84)%、(12.29±5.26)%、(13.802±4.74)%、(4.36±2.23)%、(9.48±3.19)%。联合组多于单一治疗组,与PBS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实验结果:5.0MOI的ZD55-SATB1联合1.0ng/m L的DTX、10.0MOI的ZD55-SATB1、10.0 MOI的ZD55-EGFP、2.0ng/m L的DTX、100.0 ng/m L的Sitelong组、PBS组SATB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35±1.49、12.73±7.80、29.02±3.54、45.37±3.76、80.03±4.02、和91.72±4.45,联合组SATB1蛋白的表达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减低(P<0.05),说明腺病毒ZD55-SATB1联合DTX可明显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且DTX不影响ZD55-SATB1的沉默效果。ZD55-SATB1组与其它单一治疗组比较,SATB1蛋白的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ZD55-SATB1可有效沉默SATB1基因,抑制SATB1蛋白的表达。各治疗组Bcl-2的表达量显着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量均增多,与单药物治疗组相比,联合组对凋亡蛋白的影响更为显着(P<0.05),7.移植瘤体积:病毒联合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组、病毒联合化疗组、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组、病毒联合内分泌治疗组、病毒治疗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移植瘤终体积分别为264.92±28.88、555.64±254.89、555.64±254.89、1589.47±300.91、787.52±221.15、1127.25±271.93、1679.58±258.82、2287.41±254.89和2602.13±325.74。病毒联合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组疗效最强,显着小于空白对照组以及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E染色:内分泌治疗组、化疗组、病毒治疗组、病毒联合内分泌治疗组、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组、病毒联合化疗组、病毒联合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组的肿瘤组织中均可见较多的死细胞,细胞裂解成碎片,细胞核固缩碎裂,其正常的组织结构消失,但联合组的肿瘤细胞坏死更明显。9.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Bcl-2和CD31蛋白的表达:联合组与单用药物或病毒组相比,caspase-3、caspase-8蛋白表达量增多,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与单用药物或病毒组相比,联合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说明联合组能够有效促进促凋亡蛋白的表达,降低抑凋亡蛋白的表达,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结论:1.体外实验表明:溶瘤腺病毒和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LNCa P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体外给予Sitelong可促进LNCa P细胞的增殖。同时,溶瘤腺病毒联合多西他赛及去雄激素治疗可协同发挥抗肿瘤效果。2.体内实验表明:溶瘤腺病毒、多西他赛和手术去势均抑制前列腺癌LNCa P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且联合效果优于单一用药,其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素娟[7](2018)在《针对胰腺星状细胞的非病毒基因输送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腺癌的致死率极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8%。富含基质(stroma)是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显着特点,这些基质主要由成纤细胞及分泌的胶原等组成。激活态的胰腺星状细胞,即胰腺癌相关成纤细胞不但作为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及耐药的帮凶,而且阻碍了治疗药物向肿瘤内部及肿瘤细胞的渗透,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此外,近年来研究表明除去或过多杀伤胰腺星状细胞会引起免疫抑制效应,加速肿瘤的转移。因此在治疗胰腺癌的过程中,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不影响胰腺星状细胞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基因输送是指利用载体(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包载目的基因将其输送到靶细胞或组织的技术,将基因输送到靶点部位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前提。非病毒基因输送因安全性好,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然而,相对于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基因转染效率较低,且具有很强的细胞株依赖性。TRAIL(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为TNF超家族的一员,能够选择性的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对大多数种类的正常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并且具有旁观者效应(对周围细胞具有辐射杀伤能力)。针对胰腺癌微环境的特点,我们提出将TRAIL基因输送到易于到达的胰腺星状细胞,表达出trail蛋白杀死临近的肿瘤细胞而对胰腺星状细胞本身没有伤害,探讨非病毒基因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新思路。实验发现多种非病毒载体在胰腺癌细胞上转染效率很低,但分枝状聚乙烯亚胺(BPEI,25KDa)能够高效转染胰腺星状细胞。将胰腺星状细胞和胰腺癌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和红色荧光蛋白(RFP)质粒,发现BPEI仍具有选择性高转染胰腺星状细胞的特点。在转染报告基因与治疗基因融合质粒pEGFP-TRAIL实验中,我们发现胰腺星状细胞高效表达了 GFP且生长正常,而其周围的肿瘤细胞PI染色呈阳性,说明pEGFP-TRAIL被成功的转染到胰腺星状细胞中,而表达出的trail蛋白引起了周围肿瘤细胞的死亡。在进行体内抑瘤实验时,我们将胰腺癌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同时接种到胰腺尾部,建立了含有成纤细胞的胰腺癌原位模型来评价体内的抗肿瘤效果。为了降低载体的毒性,将带有负电荷的γ-PGA(γ-聚谷氨酸,一种天然产物)包裹在BPEI/DNA复合物的外层,不仅降低了系统毒性还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我们针对胰腺癌微环境富含成纤维细胞的特点,采用非病毒基因输送载体,选择性转染胰腺星状细胞。利用trail蛋白的选择性杀伤和旁观者效应,trail蛋白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成纤维细胞毒性很小。这一治疗策略不仅可以克服目前化疗药物难以渗透进入肿瘤细胞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为探索胰腺癌治疗新方法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陈健华,孙颖,段友容[8](2017)在《静脉递送腺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之后又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基因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载体。腺病毒被广泛用作基因治疗载体。基因工程改造后的溶瘤腺病毒具有肿瘤细胞特异性复制能力,在溶解被感染细胞的同时,还能高效表达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静脉递送对晚期转移肿瘤的治疗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的溶瘤腺病毒载体在体内递送局限于局部瘤内注射。由于溶瘤腺病毒在全身给药时存在肝内非特异性聚集和宿主免疫反应,而非病毒载体具有生物安全性好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溶瘤腺病毒的静脉递送。本文就近年来针对溶瘤腺病毒静脉递送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策略进行综述,重点阐述溶瘤腺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联合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7年12期)

刘叁霞,王超,王刚,胡敏[9](2017)在《重组腺病毒p53基因治疗对口腔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p53基因注射液(r Ad-p53)局部注射对口腔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总共有36例口腔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接受术中r Ad-p53局部注射治疗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药组口腔癌患者术中肿瘤扩大切除后于手术切缘及瘤床多点注(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苏群舒[10](2017)在《携带IL-24及IFN-β双基因的溶瘤腺病毒靶向治疗癌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不断的探索,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逐步被大众承认。2001年,中国科学院刘新垣院士提出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策略(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 Therapy,CTGVT)。这是一种将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两种方法合二为一的全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病毒上插入治疗基因,靶向的进入肿瘤。经过病毒的复制,使得携带的基因的扩增。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采用CTGVT策略,通过向载体的多克隆位点(TK区)插入外源基因从而增强溶瘤腺病毒对于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病毒靶向到肿瘤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复制的同时携带的治疗基因IL-24与IFN-β也随之大量的复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抗癌效果。并且运用腺病毒复制特异性Survivin启动子(sp)的优势,同时将E1B区的55bp(Δ55)碱基删除,从而构建溶瘤腺病毒Onco ~(Ad)-surp-E1A-E1B(Δ55)。通过重组技术,将IL-24与IFN-β添加于溶瘤腺病毒Onco~(Ad)-surp-E1A-E1B(Δ55)载体中,得到新型重组双基因靶向溶瘤腺病毒Onco~(Ad)-(IL-24)-surp-E1A-E1B(Δ55)-(IFN-β)。同时我们还利用新型腺病毒构建系统。分别构建了空载病毒Onco~(Ad)-surp-E1A-E1B(Δ55),以及单基因病毒Onco ~(Ad)-(IL-24)-surp-E1A-E1B(Δ55)和Onco~(Ad)-surp-E1A-E1B(Δ55)-(IFN-β)作为对照,鉴定成功后,通过氯化铯梯度离心等纯化工艺得到滴度符合的实验样品,经过四种病毒以及无病毒对照组之间细胞实验的比较。将不同浓度梯度的病毒加于肿瘤以及正常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MTT检测、结晶紫染色;Hochest33342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Onco~(Ad)-(IL-24)-surp-E1A-E1B(Δ55)-(IFN-β)对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存活率;凋亡小体形成。凋亡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携带目的基因的腺病毒对于肝癌细胞的靶向杀伤效果明显,通过相关实验以及大量文章的查询,我们推测携带IL-24与IFN-β的腺病毒靶向感染肝癌细胞后导致下游抑制凋亡相关的基因活化水平降低,内质网应激持续进行最终触发caspase3、PARP等的级联反应走向凋亡途径。我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研究,为腺病毒载体以及IL-24与IFN-β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精准医学与肿瘤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构思与框架。(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3-20)

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AIDS)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HBV-D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AIDS合并HBV感染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一线HAART治疗方案,即拉米夫定(3TC)300 mg,1次/d,富马酸替诺福韦(TDF)300 mg,1次/d,依非韦仑(EFV)600 mg,1次/d,疗程为48周,每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比较患者24、48周时抗HBV-DNA的总有效率;评估肝功能检测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患者不同CD4+基线值实施HAART后48周免疫重建的总有效率。结果患者HAART 48周时的抗HBV-DNA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L,15例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0 U/L,经药物保肝治疗,肝功能未发生持续损害。29例患者>200 cell/μl CD4+基线值HAART后48周的免疫重建总有效率高于≤200 cell/μl CD4+基线值HAART后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中途无停药者。结论采用HAART方案能有效控制AIDS并HBV感染者体内的HBV-DNA和促进患者体内的免疫重建,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和干扰素联合治疗裸鼠肝癌实验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2].杨生晟,徐焕新,李艳芳,毛龙火,蔡曼.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乙肝病毒基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3].蒋自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临床抗病毒治疗中的重要性[J].肝脏.2019

[4].王琳,张珂欣,刘艳稳,冷吉燕,秦俊杰.腺病毒载体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5].许桂丹,肖树荣,邓益斌.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新进展[J].右江医学.2018

[6].毛立军.荷载SATB1基因shRNA的溶瘤腺病毒治疗前列腺癌[D].苏州大学.2018

[7].王素娟.针对胰腺星状细胞的非病毒基因输送用于胰腺癌的治疗[D].浙江大学.2018

[8].陈健华,孙颖,段友容.静脉递送腺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肿瘤.2017

[9].刘叁霞,王超,王刚,胡敏.重组腺病毒p53基因治疗对口腔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10].苏群舒.携带IL-24及IFN-β双基因的溶瘤腺病毒靶向治疗癌症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  ;  

腺病毒基因治疗论文-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