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磁,区域,算法,缅甸,电离层,天山,物理。
区域扰动论文文献综述
洪倩,陈枫楠,梁冬,李晋,陈晓枫[1](2019)在《特高压塔基施工扰动区域快速自动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扰动区域和人为水土流失快速监测方法,针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线路长、施工标段多、扰动区域分散、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监督管理困难等特点,以榆横—潍坊输变电工程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和高分2号卫星遥感影像,研究快速自动识别特高压塔基扰动区域、准确提取扰动面积的方法,选择平原农作物区、山地林区、丘陵草地区、平原草地区的33个样点(塔基)进行识别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和高分2号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快速识别施工扰动区域(范围),并准确提取施工扰动面积,与目视解译结果基本一致,与扰动面积实测值相比,相对误差最大值为11.77%、最小值为1.20%。(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宋锐,刘静,张学民,何建辉[2](2019)在《2016年缅甸M7.2地震前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扰动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PS TEC数据,以2016年4月13日发生在缅甸的M7.2地震为例,通过限定上、下阈值的扰动提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电离层效应在中国区域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前2~4天,中国区域的TEC扰动为地震电离层前兆;其中4月11日(震前2天)电离层扰动受地震的影响最大,扰动范围可达2816 km;同时还发现4月11日异常最明显的区域在震中偏北方向(中国南部),单独提取该区域经度链上的JPL TEC数据,发现异常区域内北驼峰北移的现象,并用静电场理论对异常区域向北偏移的物理机制做了分析解释。(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庞亚瑾,程惠红,董培育,石耀霖[3](2019)在《天山北部强震活动对区域应力扰动的分析——以2012年伊犁M6.6地震和2017年精河M6.6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地区为典型地震活跃区,为定量分析该构造活跃区强震对周边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地震位错理论和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了天山北部近期发生的2012年伊犁和2017年精河两次M6.6地震对周围地壳形变和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伊犁地震和精河M6.6地震引起震中附近地表同震位移达数厘米,地表同震应变量级约为10~(-7);对比天山北部地区年平均构造形变特征,M6.6强震释放了震中附近近十年的构造主压应变积累;地震引起震中附近(80 km内)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大于1 kPa,而距震中较远区域活动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微弱。结合天山北部现今地壳变形特征及区域地震分布,初步推测两次M6.6地震的发生对震后余震有显着的触发作用,而对区域后续微震活动的影响微弱。(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徐致真[4](2019)在《基于GRAPES区域模式的集合预报随机参数扰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合预报模式随机物理扰动方法是描述模式物理过程随机误差引起的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增加小尺度天气事件的概率预报技巧,是当前集合预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当前主要有叁种代表性模式随机物理扰动方法:1)模式物理参数化倾向随机扰动法(Stochastically Perturbed Parameterization Tendencies,SPPT),代表次网格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积分倾向项的不确定性,2)随机动能后向散射补偿法(Stochastic Kinetic-energy Backscatter Scheme,SKEB),代表小尺度能量导致的预报不确定性,3)随机参数扰动法(Stochastic Perturbed Parameterization,SPP),代表模式次网格参数化方案中关键参数的预报不确定性,其中SPP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随机物理参数扰动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对流运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自主发展的GRAPES-REP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Region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区域集合预报业务中,尚未开展SPP方法相关研究,如何更好地在GRAPES集合预报建立和应用SPP方法,对于更全面地描述GRAPES模式预报不确定性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15km分辨率的GRAPES区域集合预报模式,从积云对流、云微物理、边界层及近地面层参数化方案中选取了18个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关键参数,利用一阶马尔可夫链随机过程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设计了面向GRAPES区域集合预报模式的SPP随机参数扰动方法,构建了数学处理方案,实现对关键参数随时间、空间变化的随机扰动。在此基础上进行2015年6月1日至30日随机参数扰动集合预报试验,并采用集合离散度、均方根误差、集合一致性、连续概率分级评分、离群率等多种集合预报检验指标评估SPP方法的概率预报效果。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于无SPP扰动的控制预报试验,SPP随机参数扰动法可以有效提高等压面要素、降水等的集合概率预报技巧,降低集合平均均方根误差及误报率,对整体概率预报效果均有正贡献;进一步发现,同时扰动积云对流、云微物理、边界层及近地面层等多个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中多个关键参数SPP方案对中尺度概率预报技巧改进最明显,且SPP随机参数扰动前后的内/动能改变约0.001%,对各层大气能量演变影响较小。(2)SPP随机参数扰动集合概率预报对随机型时间与空间相关尺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当选用12h失时间相关系数(即较大的时间尺度)和20个截断波数(即较大的空间尺度)时,可取得更佳的概率预报效果。(3)将SPP方法与SPPT及SKEB结合形成多随机物理扰动集合预报试验表明,多随机物理扰动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描述模式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概率预报技巧,其中叁种随机物理方案(SPP、SPPT和SKEB)的组合在降水预报和等压面要素检验中均优于任何两种方案的其他组合和多物理组合方案,概率预报效果更佳,在业务集合预报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4)与区域集合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多物理过程组合集合预报对比试验检验评分表明,尽管集合平均误差的改进并不明显,但降水预报、等压面要素的概率预报技巧获得较好改进,特别是能显着改善集合预报成员降水预报等同性。总体而言,单一物理过程结合SPP、SPPT及SKEB等多随机物理扰动方法集合预报试验整体概率预报效果优于多物理过程组合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代革联,薛小渊,牛超,许珂,蒋泽泉[5](2019)在《煤炭开采对相邻区域生态潜水流场扰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煤炭能源基地高强度开采易影响生态潜水的自然径流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煤炭资源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问题,以榆神矿区某井田为例,通过构建研究区煤-水空间结构水文地质模型,系统分析研究区生态潜水的赋存特征及其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综合分析煤层覆岩岩性组合结构、煤层与关键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工作面长度等因素,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的裂采比公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采动方式,采用地下水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煤炭开采后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流场变化,分析了煤层采动后生态潜水受扰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含水层全区发育,其赋存受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态潜水水位受地形、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分水岭和地表水等影响;下伏关键隔水层(保德组红土)受沉积影响在研究区东南局部缺失,形成"天窗"导水通道;区内覆岩结构以硬-软-硬、硬-硬-软2种组合类型为主,覆岩结构类型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形态有重要作用;统计分析多个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果,提出榆神矿区导水裂隙带最大裂采比为28.1倍,该数值对榆神矿区保水采煤及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计算发现,煤层开采后,在研究区东南部保德组红土缺失区将造成生态潜水漏失与水位下降,最大降深可达10 m。为保护生态潜水资源,建议开采研究区东南部"天窗"部位的煤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水采煤技术。(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涵斌,范水勇,陈敏,孙鑫[6](2019)在《区域集合预报基于SKEB和多物理过程的混合模式扰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随机动能后向散射(stochastic kinetic energy backscatter,SKEB)模式扰动方法在区域集合预报中的应用效果,基于WRF模式构建了集合预报系统,针对SKEB的扰动振幅进行了敏感性试验,以了解SKEB扰动的作用特征;发展了一种多物理过程组合(multi-physics,MPHY)与SKEB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扰动方法(SKEB-MPHY),并对比了SKEB、MPHY以及SKEB-MPHY的预报效果,以探索区域集合预报的最优模式扰动实现方案。试验结果表明:SKEB方法通过固定的动能耗散率计算出流函数及温度扰动,从而对模式积分产生影响,且耗散率大小与预报离差正相关,垂直结构扰动不利于预报离差的发展。SKEB、MPHY以及SKEB-MPHY方法的对比试验表明,对于高空动力场预报离散度的增长,SKEB方法比MPHY方法占优,而低层温度预报离散度增长,MPHY比SKEB扰动方法占优,混合模式扰动方法的扰动增长能力在叁种方案中表现最好。集合预报检验结果表明SKEB-MPHY方法评分优于单独的SKEB和MPHY方法。降水个例分析及降水评分结果表明与单独采用MPHY方法相比,引入SKEB方法可以对大雨预报有所改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KEB方法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混合模式扰动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褚廷湘,陈月霞,司俊鸿[7](2018)在《顶板巷抽采量对采空区遗煤氧化区域的扰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顶板巷瓦斯抽采作为一种常用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手段,在有效治理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的同时可能诱导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发生。为了深入分析顶板巷抽采量对采空区遗煤氧化的扰动效应,本文根据义马耿村煤矿13190工作面的工程条件,建立了同尺寸物理模型并求解了采空区漏风流场和氧气浓度场。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在验证模拟可靠性的基础上,以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量的大小、采空区氧化区域的宽度、深度和面积为指标,探讨了顶板巷抽采量变化采空区遗煤氧化的扰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顶板巷抽采量的增加,工作面向采空区的漏风区域和漏风量逐渐增大;②随着顶板巷抽采量的增加,采空区遗煤氧化区域的边界向采空区深部移动,氧化区域的宽度和面积逐渐增大;③鉴于顶板巷抽采量对采空区漏风量和氧化区域的扰动效应,应合理设置顶板巷抽采量的大小,以达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协调防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刁柏青,姚刚,潘筠,孟祥君,于善海[8](2018)在《利用具扰动特性的滚动基值法提前预测配网抢修高危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网抢修作为电力企业供电服务的一项关键业务,直接影响电力用户的用电体验。提前预测配网故障高危区域,指导电力检修部门主动开展配网检修、抢修工作,合理分配抢修资源,是降低电力企业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供电服务质量、提升用户用电体验的强有力的手段。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电力故障抢修历史数据,关联天气、温度等外部环境数据,研究了一套具扰动特性的滚动基值法的配网故障抢修量预测算法及应用系统,并应用于实际的电力生产活动,取得了较好预测效率和成效。(本文来源于《2018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2-01)
曹萍萍,闵锦忠,陈耀登[9](2018)在《一种根据湿对流区域时空分布调整的BGM扰动改进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增长模繁殖法(Breeding of the Growing Mode,BGM)的动态繁殖过程中,尺度化因子的选择极为关键。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在分析飑线系统数值模拟误差增长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飑线发展过程中湿对流区域误差更容易快速增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根据湿对流区域时空分布调整的BGM初始扰动改进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动态繁殖过程中对小扰动的水平结构进行调整,加强湿对流区域扰动,捕获到增长最快方向上的小扰动并将其作为初始扰动。试验结果表明:根据降水量调整的改进方案相比其他方案扰动能量较大,各集合成员之间差异也较大,集合平均预报误差较小;对强降水范围的模拟相对理想,暴雨的降水评分较高;对风廓线及水汽场的预报更接近于实况,较好地改善了集合预报效果。(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云飞[10](2018)在《小区域地磁定位的扰动因子分析与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定位具有无源、无辐射、全地域、能耗低等优势,近几年成为学者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地磁导航最主要应用于设备和武器的定位导航等国防军事领域,地磁导航技术的民用化刚刚起步,关于室内、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地磁定位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小区域地磁场空间分布特点、时域变化规律和扰动变化特点及地磁匹配算法,选取室内楼道、室外道路以及实验矿井作为研究区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FVM-400磁通门磁力仪采集地磁数据,数据经过去噪、平滑等处理后,进行了磁总、叁轴分量的地磁数据统计分析,提取了研究区的均值、标准差、粗糙度、峰态等地磁图特征,开展了小区域地磁定位适配性评价,进行了地磁定位的归一化互相关匹配算法(NCOR)、平均绝对差算法(MAD)、均方差算法(MSD)的匹配结果的精度对比,并提出了优化的匹配算法MSD(P)。通过小区域空域地磁分布监测,发现小区域内地磁稳定场相对不变,主要体现在异常场和环境场的变化,整体变化复杂,波动范围约几万纳特;通过小区域的时域监测,发现同一点位的磁总场和叁轴分量变化趋势总体一致,24h内波动变化明显,一般在日中时达到极小值;多点不同太阳日的重复监测,发现同一点时域扰动不大,最大不超过200nT;电子设备会对地磁测量产生一定扰动,其中手机工作产生扰动的最大距离约50cm,扰动数值在100nT以下。在地磁匹配试验中,MSD、MAD和NCOR匹配算法在无噪声情况下,匹配结果均能达到较好的精度。当加入20~100nT的不同噪声后匹配试验,得出随着噪声增加,匹配结果的定位精度随之下降。MSD总体表现较好,匹配速度快,匹配概率较高。为了消除实测地磁数据的随机噪声对匹配结果影响,优化MSD算法匹配输入,匹配输入由地磁序列改进为邻点磁差序列,建立了MSD(P)匹配模型。通过MSD、MSD(P)加噪后的对比试验得出,MSD(P)与MSD匹配速度一致,但MSD(P)的鲁棒性较好,在100nT噪声时匹配概率能够达到89%。试验结果表明:实测地磁数据组成复杂,扰动较大,目前的算法和测量设备定位精度不高。后期应开展地磁匹配算法的进一步优化和地磁数据采集的抗干扰性研究,为地磁高精度定位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图29幅;表22个;参68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11-21)
区域扰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GPS TEC数据,以2016年4月13日发生在缅甸的M7.2地震为例,通过限定上、下阈值的扰动提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电离层效应在中国区域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前2~4天,中国区域的TEC扰动为地震电离层前兆;其中4月11日(震前2天)电离层扰动受地震的影响最大,扰动范围可达2816 km;同时还发现4月11日异常最明显的区域在震中偏北方向(中国南部),单独提取该区域经度链上的JPL TEC数据,发现异常区域内北驼峰北移的现象,并用静电场理论对异常区域向北偏移的物理机制做了分析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扰动论文参考文献
[1].洪倩,陈枫楠,梁冬,李晋,陈晓枫.特高压塔基施工扰动区域快速自动识别研究[J].人民黄河.2019
[2].宋锐,刘静,张学民,何建辉.2016年缅甸M7.2地震前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扰动的时空分布[J].地震.2019
[3].庞亚瑾,程惠红,董培育,石耀霖.天山北部强震活动对区域应力扰动的分析——以2012年伊犁M6.6地震和2017年精河M6.6地震为例[J].地震.2019
[4].徐致真.基于GRAPES区域模式的集合预报随机参数扰动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5].代革联,薛小渊,牛超,许珂,蒋泽泉.煤炭开采对相邻区域生态潜水流场扰动特征[J].煤炭学报.2019
[6].张涵斌,范水勇,陈敏,孙鑫.区域集合预报基于SKEB和多物理过程的混合模式扰动方法研究[J].气象.2019
[7].褚廷湘,陈月霞,司俊鸿.顶板巷抽采量对采空区遗煤氧化区域的扰动效应[J].煤炭学报.2018
[8].刁柏青,姚刚,潘筠,孟祥君,于善海.利用具扰动特性的滚动基值法提前预测配网抢修高危区域[C].2018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8
[9].曹萍萍,闵锦忠,陈耀登.一种根据湿对流区域时空分布调整的BGM扰动改进方案[J].大气科学学报.2018
[10].郭云飞.小区域地磁定位的扰动因子分析与匹配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