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产量论文-吴俊清,张一迪

合理产量论文-吴俊清,张一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理产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良土壤,微生物菌肥,作物吸收,合理搭配

合理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俊清,张一迪[1](2019)在《合理搭配施肥是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主要包括植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两大方面。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从而为人类提供可食用产品。农业生产的废弃物,通过耕作归还土壤,继续进入土壤物质循环之中,更新土壤有机质,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性能。植物生产作用于土壤管理,土壤管理同时影响着植物生产,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密(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9年04期)

罗振,辛承松,李维江,张冬梅,董合忠[2](2019)在《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对旱区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在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上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探索旱区节水灌溉植棉的新途径,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田条件下,采用两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亏缺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种植密度(13.5万、18.0万、22.5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棉花生物产量、籽棉产量、产量结构和收获指数有显着影响.常规灌溉条件下,提高密度能显着提高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铃重和收获指数显着降低,高密度与中等密度下的经济产量相当,并显着高于低密度处理;部分根区灌溉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并显着降低吲哚乙酸(IAA)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提高收获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部分根区灌溉下单位面积铃数增加、铃重基本不变,高密度较中、低密度籽棉分别增产6.7%和11.5%.高密度下,部分根区灌溉与常规灌溉的籽棉产量相当,霜前花率提高22.5%,节水30%,水分生产率提高49.3%.种植密度对主茎功能叶光合速率没有显着影响,灌溉方式对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亏缺灌溉显着降低了主茎功能叶的光合速率,而部分根区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与常规灌溉相当.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茉莉酸(JA)含量和水通道蛋白基因(PIP)表达量显着高于常规灌溉,表明部分根区灌溉下,JA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灌水侧根系水分吸收的调控,PIP基因上调表达,根系吸水能力增强,保障了地上部叶片的水分平衡,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部分根区灌溉配合适当密植(22.5万株·hm~(-2))是旱区节水植棉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丘立杭,范业赓,周慧文,陈荣发,黄杏[3](2019)在《合理密植下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着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着,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着,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玉涛[4](2019)在《甘蔗氮肥合理施肥时期与比例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探讨甘蔗的施肥技术、氮肥合理施肥时期与比例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广西河池市罗城县,以台糖26的糖蔗为品种,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小区田间试验,通过试验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氮肥合理施肥时期与比例对甘蔗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金雪丹[5](2019)在《基于产量、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旱地冬小麦氮素合理施用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区域幅员广阔,是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旱地冬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关键意义。基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快速增长,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保障大田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但由此也导致过量施氮的问题存在普遍。这一现状不仅仅使得氮肥利用效率减小,而且导致过多的氮肥无效施用、土壤面源污染以及土地耕作质量的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活力与绿色发展,现今研究热点已经从作物高产的基础要求转变为探寻环境友好的氮肥合理调控,然而目前为止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氮肥阈值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于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曹新庄试验农场采取大田试验,探索冬小麦田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合理氮肥阈值。本研究共设置了5种氮肥水平:不施氮处理(N0)、每公顷75公斤纯氮(N75)、每公顷150公斤纯氮(N150)、每公顷225公斤纯氮(N225)以及每公顷300公斤纯氮(N300)。在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季,采集了小麦植株,于播前与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土壤矿质氮素含量,小麦收获后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配置肥料产量效应曲线、经济效益曲线和环境效应(土壤矿质氮残留)曲线等,通过模型模拟计算最佳产量、最佳经济效益和最佳环境效应的氮肥用量及阈值。最终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可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库容量、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籽粒库容量(P<0.1)。这些指标随氮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长,随后达到峰值,然后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小麦籽粒产量最大值是N225,为8113kg·ha~(-1)。氮肥过量不仅不能使小麦产量提高,甚至会下降。氮肥施用对于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不显着。(2)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氮处理显着提高小麦氮素吸收量(P<0.1),增多33.48-82.97kg N·ha~(-1)。小麦的氮素吸收量与当氮肥施入量呈正相关关系。小麦的氮肥表观利用随着施氮增多呈递减趋势,表现为负相关。(3)小麦各器官中叶片对籽粒的转运量最大,其次是茎秆、颖壳。施氮能够显着提高小麦茎秆和叶片氮素转运量(P<0.1)。小麦茎秆和叶片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增多先增加后下降,最大值在N225处理。施氮不能显着影响小麦颖壳、茎秆以及叶片的氮素转运效率。施氮可显着提高小麦茎秆、叶片氮素贡献率(P<0.1)。(4)小麦农田土壤硝态氮含量规律为0-20cm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较高,然后下降,60-20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又有一定程度的增多。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整体表现是随氮肥施入的增多而增长。铵态氮与施氮量之间的规律不突出,但施氮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整体上高于不施氮处理。(5)小麦净收益表现为:N150(5067.58¥·ha~(-1))>N225(5001.99¥·ha~(-1))>N75(4727.43¥·ha~(-1))>N0(4548.65¥·ha~(-1))>N300(4377.05¥·ha~(-1)),小麦的产投比与施氮量的关系呈现为负相关。(6)综合考虑小麦生产活动产量、经济、环境因素后,得出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种植的最佳施氮阈值是126.33-147.36 kg·ha~(-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桂英[6](2019)在《2019种豆指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桂英)优化区域布局,面向市场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2019年如何更好挖掘大豆单产潜力、提升大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相关农业专家给出如上答案。专家指出,作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9-03-29)

周永萍,杜海英,师树新,燕建召,孙辉[7](2019)在《合理密植条件下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结铃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研究合理密植条件下优化种植模式为突破点,以促进棉花增产和机械化种植为目标,设置了密度为75 000株·hm~(-2),行距依次为80 cm(Ⅰ)、75 cm(Ⅱ)、70 cm(Ⅲ)、(100+50) cm(Ⅳ)4种种植模式,以密度45 000株·hm~(-2)、行距80cm(CK)的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棉花生长、结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茎粗无显着影响,而对果枝台数、结铃性等影响较大。处理Ⅱ、Ⅳ的果枝台数、单株成铃数、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处理Ⅰ、Ⅲ。由此表明,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合理种植模式以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的100 cm+50 cm大小行种植和75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较为适宜。该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机械化植棉以及实现高产再高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周永萍,张海娜,师树新,燕建召,孙辉[8](2018)在《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Ⅱ),70(Ⅲ),(100+50) cm(Ⅳ),同时设置常规种植密度45 000株/hm2为对照(CK,行距80 cm),研究了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冀棉958和石抗126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单株成铃数之间无显着差异,均显着低于低密度下的CK,单株成铃率则均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着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单株成铃数以处理Ⅳ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冀棉958籽棉产量以处理Ⅳ最高,石抗126籽棉产量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着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籽棉产量则为处理Ⅱ与处理Ⅳ略高于处理Ⅲ,处理Ⅲ又略高于处理Ⅰ。推荐3个棉花品种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75 cm行距与(100+50) cm 2种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9](2018)在《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双季机插稻合理氮肥运筹,2013—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及施用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同步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扩大群体库容量,机插早、晚稻分别在施氮量为180,195kg/hm2时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在适宜施氮量下,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着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早稻8∶2至7∶3、晚稻7∶3,移栽后7天+倒2叶抽出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分蘖成穗,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协调,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总颖花量高,并同步提高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娄玉穗,张晓锋,樊红杰,王鹏,吴文莹[10](2018)在《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合理产量负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适合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的合理产量负载量,以6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为试验材料,设置11. 25、15. 00、18. 75、22. 50、26. 25 t/hm~25个不同的产量处理,以30. 00 t/hm~2为对照,比较各处理的新梢生长、果实发育、果实品质以及花芽分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所有处理的新梢生长趋势基本一致,新梢长度、新梢粗度均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产量负载水平越低,新梢长度和新梢粗度越大。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新梢生长适中,成熟期,新梢长度维持在150 cm左右,新梢粗度为13. 26 mm。葡萄果粒大小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中等产量处理的果粒在成熟期最大,果粒横径与单粒质量分别为24. 73 mm和12. 40 g。同时,单穗质量随产量负载量的变化与果粒大小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单穗质量也最大,成熟期为899. 95 g。果实硬度、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抗坏血酸含量均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中等产量处理的果实硬度适中,为0. 79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2. 8%、94. 0和4. 6 mg/kg。果汁可滴定酸含量与pH值随产量负载量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中等产量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 24%,pH值适中,为4. 772。随着产量负载量的增加,成花率与双花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中等产量处理的成花率适中,为98. 1%,双花率最高,分别为82. 4%。综上所述,中等产量处理综合表现最佳,因此,确定18. 75~22. 50 t/hm~2为适合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的合理产量负载量。(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合理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在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上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探索旱区节水灌溉植棉的新途径,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田条件下,采用两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亏缺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种植密度(13.5万、18.0万、22.5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棉花生物产量、籽棉产量、产量结构和收获指数有显着影响.常规灌溉条件下,提高密度能显着提高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铃重和收获指数显着降低,高密度与中等密度下的经济产量相当,并显着高于低密度处理;部分根区灌溉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并显着降低吲哚乙酸(IAA)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提高收获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部分根区灌溉下单位面积铃数增加、铃重基本不变,高密度较中、低密度籽棉分别增产6.7%和11.5%.高密度下,部分根区灌溉与常规灌溉的籽棉产量相当,霜前花率提高22.5%,节水30%,水分生产率提高49.3%.种植密度对主茎功能叶光合速率没有显着影响,灌溉方式对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亏缺灌溉显着降低了主茎功能叶的光合速率,而部分根区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与常规灌溉相当.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茉莉酸(JA)含量和水通道蛋白基因(PIP)表达量显着高于常规灌溉,表明部分根区灌溉下,JA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灌水侧根系水分吸收的调控,PIP基因上调表达,根系吸水能力增强,保障了地上部叶片的水分平衡,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部分根区灌溉配合适当密植(22.5万株·hm~(-2))是旱区节水植棉的重要技术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理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1].吴俊清,张一迪.合理搭配施肥是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J].湖北植保.2019

[2].罗振,辛承松,李维江,张冬梅,董合忠.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对旱区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丘立杭,范业赓,周慧文,陈荣发,黄杏.合理密植下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9

[4].玉涛.甘蔗氮肥合理施肥时期与比例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

[5].金雪丹.基于产量、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旱地冬小麦氮素合理施用阈值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张桂英.2019种豆指引[N].黑龙江日报.2019

[7].周永萍,杜海英,师树新,燕建召,孙辉.合理密植条件下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结铃和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周永萍,张海娜,师树新,燕建召,孙辉.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

[9].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娄玉穗,张晓锋,樊红杰,王鹏,吴文莹.黄河故道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合理产量负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8

标签:;  ;  ;  ;  

合理产量论文-吴俊清,张一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