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发芽论文_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发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稻米,发芽率,种子,淀粉酶,种质,可溶性。

穗发芽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遗传发育所在水稻穗发芽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在驯化的过程中缺乏对收获期休眠的关注,导致这些作物种子在收获期遭遇高温高湿的条件时其籽粒会在穗上萌发,又称为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 PHS)。穗发芽不仅会造成粮食作物减产和食用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5期)

[2](2019)在《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穗发芽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在驯化的过程中缺乏对收获期休眠的关注,导致这些作物种子在收获期遭遇高温高湿的条件时其籽粒会在穗上萌发,又称为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 PHS)。穗发芽不仅会造成粮食作物减产和食用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穗发芽严重影响了作物制种质量,是影响粮食作物的重要灾害。据报道,穗发芽直接造成的面包小麦平均年损失超过10亿美元,统计表明,由于中国南方水稻收获季节常常遭遇高温多雨,常规水稻有约6%的播种面积,(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9期)

白爱宁,陈娟,刘春明[3](2019)在《水稻种子休眠与抗穗发芽关键转录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度的休眠与整齐的萌发对于粮食生产非常重要。过短休眠会引起作物在收获过程出现穗萌发,破坏粮食品质,过长的休眠会导致种植时节缺苗断垄,影响作物产量。因此,适度的休眠性对于作物生产非常重要。前期研究发现VP1转录因子是抑制种子萌发的核心元件,该基因突变导致穗发芽,但是与之匹配的萌发促进因子知之甚少。我们通过研究和鉴定水稻种子发育特异表达转录因子找到一个ERF家族转录因子OsERF1。该基因突变或表达水平降低会明显延迟水稻种子萌发,一般情况下水稻种子浸水24小时后便可以萌发,而OsERF1转录因子表达下调或突变的种子在浸水48或72小时之后才缓慢萌发。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OsERF1是VP1的直接上游基因,通过抑制VP1的表达抑制种子萌发。该研究为控制水稻和小麦等作物的控制穗萌发提供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裘实,卫平洋,魏海燕,葛佳琳,韩超[4](2019)在《穗发芽程度对粳稻稻米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南粳9108、金粳818和常软06-2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稻生育后期穗发芽条件,设置了破胸露白(处理一)和芽长3~5 cm (处理二) 2个发芽水平,以3个粳稻品种未作处理的样品作为对照(CK),研究穗发芽对稻米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发芽显着影响稻米品质,特别是软米品种南粳9108,容易穗发芽且发芽后稻米品质劣变严重,其中,稻米加工品质随穗发芽程度加深显着下降。(2)外观品质随着穗发芽程度加深而显着变劣,同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显着下降。(3)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随穗发芽程度加深而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胶稠度呈现破胸前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食味值随稻谷发芽程度加深而降低,这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处理的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呈下降趋势。(4)各处理蛋白质组分中,随着穗发芽程度的增加,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增加,籽粒谷醇比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穗发芽对籽粒淀粉结构和蛋白质结构的劣化破坏,大幅度降低了优质食味稻米的稻米品质,对稻米的优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增[5](2019)在《TaABI5基因在小麦中的分离和与穗发芽抗性相关STS分子标记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的休眠特性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一个主要因素。ABI5和ABI3作为ABA的信号转导因子对种子的成熟和萌发起调控作用,在干燥耐受机制的建立与胚胎的休眠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从小麦品种周8425B中扩增了TaABI5全长序列,共获得ABI5基因的16个多拷贝序列,分别命名为TaABI5-A1,TaABI5-A2,TaABl5-A3,TaABI5-B1,TaABI5-B2,TaABI5-B3,TaABI5-B4,TaABI5-B5,TaABl5-D1,TaABI5-D2,TaABI5-D3,TaABI5-D4,TaABI5-D5,TaABI5-D6,TaABI5-D7和TaABI5-D8。同时开发出叁个特异性引物TaABI5D3F/R,TaABI5D6F/R,TaABI5D7F/R分别扩增TaABI5-D3,TaABI5-D6,TaABI5-D7。并且,在普通小麦的3D染色体上鉴定了两个关于TaABI5-D7的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TaABI5-D71和TaABI5-D72。根据这两个基因之间存在的不同SNP位点设计了两个显性互补标记TaABI5D7a和TaABI5D7b,可用有效地鉴定抗穗发芽和感穗发芽的小麦品种。使用TaABI5D7a标记可以从抗穗发芽品种中扩增得到494bp的片段,而在感穗发芽品种中无法扩增到PCR产物;使用TaABI5D7b标记可以从感穗发芽品种中扩增得到703bp的片段,而在抗穗发芽品种中无法扩增到PCR产物。用103份中国小麦品种的自然群体为材料,验证了TaABI5-D7多态性片段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在该群体中分子标记TaABI5D7a和TaABI5D7b与种子休眠程度(发芽指数值GI)呈显着相关(P<0.01)。为了进一步验证TaABI5-D7的等位基因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用中优9507(TaABI5-D72)和洋小麦(TaABI5-D71)杂交的200个重组自交系(RILs)对TaABI5D7a和TaABI5D7b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表明,TaABI5-D7的不同等位变异与GI值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可分别解释群体在石家庄、北京和这两地平均GI值表型变异率的42.3%、60.8%和63.7%。(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锟,尚菲,陈露露,孟凯文,晁旭[6](2019)在《水稻穗发芽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极易穗发芽的粳稻品系B1923与籼稻品种9311构建F_2群体,采用模拟穗发芽方法测定发芽率,检测穗发芽QTL。结果表明:在F_2群体中共检测到9个穗发芽QTL,分别定位在第1、2、3、4、7、11和12染色体。其中主效QTL qPHS-12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K44~W82之间, LOD值为20.68,贡献率为24.97%,高发芽率基因型来自B1923。针对qPHS-12构建BC_1F_2群体,进一步将qPHS-12定位在K44~K187之间。针对第1、2、7染色体的4个QTL,构建F_(2∶3)分离群体, QTL检测发现仅qPHS-2-2能重演。这一研究提示主效QTL qPHS-12在不同年份的2个世代间重演,能稳定遗传;因受遗传背景或不同年份环境条件的影响,穗发芽微效QTL在世代间重演性较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苏玉环,张恒,陈冬梅,刘保华,马永安[7](2019)在《冀中南麦区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及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冀中南麦区主推的13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穗发芽的抗性因品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邯麦13、石新828、邯麦17,抗穗发芽能力综合表现突出;济麦22、邯麦15、邯6172穗发芽抗性较为突出;邢麦6、邢麦7、观35、冀麦585,对穗发芽有一定的抗性;石家庄8号、石麦15、石4185穗发芽种子所占比率在50%左右,穗发芽抗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张维军,赵俊杰,何进尚,王小亮,亢玲[8](2019)在《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挖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筛选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下能有效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测定了18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发芽指数(GI)、整穗发芽率(SGR),并利用5个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 Phs646、 Phs666、TaMFT、TaDAR和 Vp1B1-83对参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GI、SG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5份小麦种质资源GI的平均值为16.74%,变化范围为0~77.35%;SGR的平均值为40.84%,变化范围为0.38%~99.69%;有22份种质资源的GI和SGR均小于5.0%。5个分子标记中, Phs646、 Phs666与GI和SGR显着相关(P<0.01);标记 Vp1B1-83与SGR显着相关(P<0.01),与GI相关不显着;TaMFT和TaDAR与GI和SGR都不相关。表明分子标记 Phs646、 Phs666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鉴定, Vp1B1-83可作为该地区穗发芽抗性分子鉴定的参考标记。结合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冬育5号、宁春22号、Bastian、毛火麦、山麦、白秃子、白毛火麦共7份具有低GI和SGR值及较高穗发芽抗性基因频率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万映秀,曹文昕,张琪琪,李炎,李耀[9](2019)在《抗穗发芽小麦新种质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白粒、半冬性抗性新种质。[方法]利用田间延迟收获自然鉴定的方法对最新育成的65份新品系开展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同一区组内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即不同品种间田间抗穗发芽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经鉴定白粒穗发芽抗性显着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的品种(系)有12个,平均发芽率为3.0%~9.2%,占所有参试品种数的16.9%,主要来源于7个不同组合。[结论]抗性种质的鉴定为下一步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娟,袁俊,洪彬,王磊,殷彬轩[10](2019)在《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穗发芽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 PHS)作为种子萌发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穗发芽现象表现更为严重。为研究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穗发芽发生的生理生化特性,本研究以‘株两优10’和‘C两优华占’为材料,分析并比较了两种组合在制种后期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易穗发芽组合‘株两优10’种子萌发率高于不易穗发芽组合‘C两优华占’;在杂交稻制种后期,两种组合种子中的α-淀粉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株两优10’的α-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C两优华占’;两种组合种子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株两优10’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C两优华占’;两种组合种子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基本不变的趋势,‘株两优10’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C两优华占’;两种组合种子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株两优10’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低于‘C两优华占’。结果表明,易穗发芽的杂交稻在其制种过程中表现出高活性的α-淀粉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以及高含量的可溶性糖和低含量的可溶性蛋白。本研究结果可为穗发芽的有效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9期)

穗发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在驯化的过程中缺乏对收获期休眠的关注,导致这些作物种子在收获期遭遇高温高湿的条件时其籽粒会在穗上萌发,又称为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 PHS)。穗发芽不仅会造成粮食作物减产和食用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穗发芽严重影响了作物制种质量,是影响粮食作物的重要灾害。据报道,穗发芽直接造成的面包小麦平均年损失超过10亿美元,统计表明,由于中国南方水稻收获季节常常遭遇高温多雨,常规水稻有约6%的播种面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发芽论文参考文献

[1]..遗传发育所在水稻穗发芽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J].江西饲料.2019

[2]..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穗发芽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3].白爱宁,陈娟,刘春明.水稻种子休眠与抗穗发芽关键转录因子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裘实,卫平洋,魏海燕,葛佳琳,韩超.穗发芽程度对粳稻稻米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5].王增.TaABI5基因在小麦中的分离和与穗发芽抗性相关STS分子标记研发[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杨锟,尚菲,陈露露,孟凯文,晁旭.水稻穗发芽性状的QTL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7].苏玉环,张恒,陈冬梅,刘保华,马永安.冀中南麦区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及抗性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

[8].张维军,赵俊杰,何进尚,王小亮,亢玲.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9

[9].万映秀,曹文昕,张琪琪,李炎,李耀.抗穗发芽小麦新种质的筛选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王娟,袁俊,洪彬,王磊,殷彬轩.杂交稻制种过程中穗发芽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论文知识图

易位系的植株及籽粒性状Figure2.11P...、不同品种(系)整穗发芽与籽粒发...突变体穗发芽表型Fig....突变体穗发芽表型Fig....突变体穗发芽表型穗发芽种子的再发芽情况

标签:;  ;  ;  ;  ;  ;  ;  

穗发芽论文_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