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纳米,毒素,纳米材料,抗原。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晓[1](2019)在《银纳米粒子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快速地检测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的早期检测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我们将银纳米复合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催化性质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四种不同的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对不同肿瘤标志物的灵敏检测。本文以银与其他纳米材料为基础,利用信号放大原理,制备出几种免疫传感器:1.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四氧化叁铁/银(MWCNT-Fe_3O_4/Ag)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癌胚抗原(CEA)。Fe_3O_4通过静电成功的吸附接枝在MWCNTs,然后硝酸银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在MWCNT-Fe_3O_4上。MWCNTs-Fe_3O_4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可以加载大量的生物分子,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修饰在电极上的银纳米粒子可产生灵敏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峰。当纳米银表面吸附不同量的蛋白质(抗原、抗体、牛血清蛋白等)后,纳米银表面被覆盖。银粒子表面裸露的、可发生电极反应的有效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电化学氧化还原峰降低。MWCNT-Fe_3O_4/Ag纳米复合材料建立了检测癌胚抗原的优秀生物传感平台。在最佳条件下,CEA检测浓度在1 pg mL~(-1)至80 ng mL~(-1)范围内,获得了较低的检测限为0.2 pg mL~(-1)(S/N=3)。通过分别用ELISA与制备的免疫传感器检测CEA,可以得到两者的结果差距很小,这对构建高灵敏度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参考。2.采用微波辅助自组装方法合成了Ag-Zn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了一种新型信号放大免疫传感器。由于氧化石墨烯(GO)完全恢复到rGO,并且通过在石墨烯片之间插入小的ZnFe_2O_4 NPs有效地抑制了rGO堆迭,因此Zn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显着提高。此外,rGO和ZnFe_2O_4 NPs之间的导电路径是由于rGO的结构缺陷通过ZnFe_2O_4 NPs的修饰而得到有效修复而形成的。通过将Ag NPs作为活性物质与ZnFe_2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组合来实现信号的放大。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验证免疫传感器的层组装过程。在最佳条件下,电流信号和AFP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从1 pg mL~(-1)到200 ng mL~(-1)获得。AFP的检测限为0.98 pg mL~(-1)(S/N=3)。制备的免疫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特异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此外,这种无标记免疫传感器在人血清中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在AFP的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一种基于叁维结构的rGO-MWCNTs/Ag-Au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癌胚抗原。3D-rGO-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网状结构,从而形成大的比表面积,承载了更多的Ag-Au双金属纳米颗粒,为其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3D-rGO-MWCNTs和Ag-AuNPs的协同效应显着提高了材料整体的电化学性能。并且由于Ag-AuNPs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抗体可以很好地附着在电极上,因此成功的制备了免疫传感器。在最佳条件下,组装的免疫传感器具有宽线性范围(1 pg mL~(-1)~80 ng mL~(-1)),较低的检测限(3 pg mL~(-1))(S/N=3)。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包括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中CEA的检测。4.在制备银(Ag)纳米颗粒过程中,因为聚多巴胺(PDA)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可以将AgNO_3还原成AgNPs替代了对生物体有害的还原剂,减少了杂质的引入。此外,由于Au纳米粒子与抗体表面上的硫醇基团结合以及Ag纳米粒子与抗体表面上的氨基相结合,抗体被牢牢地固定在电极表面上,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最佳条件下,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具有宽线性范围(1 pg mL~(-1)~80 ng mL~(-1)),较低的检测限(0.286 pg mL~(-1))。构造的免疫传感器不仅制备方法简单,材料温和,检测性能好,而且在对CEA等活性蛋白的无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彬彬,杨宾,李晓琼[2](2019)在《基于金纳米颗粒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胰蛋白酶原-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蛋白酶原-2是一种与胰腺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利用其实现对胰蛋白酶原-2的快速、灵敏、简便的定量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及即时检验具有重大意义。在本研究中,以胰蛋白酶原-2抗体作为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以叁电极体系作为信号转换元件,构建基于金纳米颗粒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胰蛋白酶原-2进行定量检测。在构建过程中,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借助戊二醛的交联作用将金纳米颗粒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上,通过金纳米颗粒对抗体的吸附作用可以实现响应信号的放大,从而有效提升灵敏度。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对传感器的构建过程进行表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传感器在胰蛋白酶原-2浓度为2.0-5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4,检测限达0.65 ng/mL。此外,研究还对传感器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进行了评估,传感器对在样本中的胰蛋白酶原-2回收率为103.3%-110.5%。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实现对胰蛋白酶原-2的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9年02期)
黄品萱[3](2019)在《麦芽中真菌毒素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及LC-MS/MS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受基质本身及外在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在生长、采收、加工、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霉变而污染真菌毒素,影响药材质量和安全,威胁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其中,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中药材中检出率和污染水平较高的两种真菌毒素,且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ST)作为AFB_1的前体物质,对AFB_1的产生和残留具有较好的预示作用。所以,阐释中药材中ST与AFB_1的产生关系,并建立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快速检测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对保证药材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以“药食两用”麦芽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储藏过程中ST与AFB_1的产生关系,并建立灵敏的电化学方法快速检测麦芽中OTA的污染水平,为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由于ST是AFB_1前体物质,运用反式培养技术研究染菌与细菌生长最佳条件下AFB_1生长情况与ST之间的关系。取生麦芽分两批培养20天,每隔两天取样打粉。并对样品提取溶剂,前处理方法,液相流动相比例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建立LC-MS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进而研究ST与AFB_1之间生长关系。基于自组装原理运用巯基乙酸(Thioglycolic acid,TGA)制备自组装膜,并分别利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和电化学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um,EIS)对自组装膜(Self-assembly,SAM)进行表征。对自组装膜偶联时间、最佳浓度、偶联温度进行优化,最终获得稳定自组装膜最佳条件。利用制备的Au/TGA自组装膜,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OTA抗原(Bovine serum albumin-Antigen,BSA-Ag),对其最佳时间、最佳浓度和最优温度进行考察,最后优化Au/TGA-BSA/Ag偶联抗体(Antibody,Ab)最佳偶联时间、浓度。在最优条件下建立Au/TGA-BSA/Ag-Ab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对OTA进行检测,建立标准曲线,进行麦芽样品加标回收检测。结果本研究确定了AFB_1和ST在液质中的最佳流动相为含0.1%甲酸和5 mM乙酸铵的水溶液(A相),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B相),建立了AFB_1和ST的标准曲线:AFB_1在0.1-50 ng/m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55600x-1600(r=0.9999),检出限为0.03 ng/mL;ST在0.25-100 ng/m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64600x+4210(r=0.9993),检出限为0.04 ng/mL。实验表明在麦芽产菌过程中ST含量与AFB_1含量成正比。确定了Au/TGA最佳自组装膜的条件为:在温度为4℃,TGA的浓度为4mmol/L,与金电极偶联时间为90 min时,TGA在金电极上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接着利用已建立的Au/TGA自组装膜,确定了Au/TGA-BSA/Ag-Ab传感器的最佳实验条件:在温度为37℃,EDC/NHS浓度比为2:1,活化时间20 min时,对Au/TGA活化效果最佳;然后偶联BSA-Ag,其最佳偶联条件为200μg/mL、45 min和25℃;最后偶联抗体,其最佳偶联条件为200μg/mL,偶联4h。应用在最佳条件下得到的Au/TGA-BSA/Ag-Ab传感器,建立OTA标准溶液的标准曲线,在OTA浓度范围为0.1-1 ng/mL,线性方程为y=0.2219x+0.1888(r>0.99)检出限为(LOD)0.08 ng/mL。并对麦芽样品进行加标回收,OTA的回收率为71.8-97.1%,RSD值小于3%,符合实验要求。结论本实验表明当ST含量达1μg/kg以上时,AFB_1含量严重超标,监测ST含量对有效控制AFB_1含量至关重要。利用Au/TGA自组装膜建立Au/TGA-BSA/Ag-Ab免疫传感器对麦芽基质进行检测重现性、稳定性和特异性良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吴晓惠[4](2019)在《MoS_2/GO/o-MWNT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的构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早期诊断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由于癌症早期血液中肿瘤标志物含量低,因此检测需要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价格低,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关键在于分析界面的构建,分析界面的组成成分对传感器的灵敏度起到重要的作用。纳米材料的普及为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文首先合成了新型复合纳米材料,随后将这种新型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利用上述传感器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方法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MoS2/GO/o-MWNTs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叁维花状的纳米结构。将Au纳米粒子通过原位化学沉积法修饰在MoS2/GO/o-MWNTs复合纳米材料上。通过TEM、FESEM、XPS、XRD等的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特性。随后,在处理干净的玻碳电极表面滴涂上述复合纳米材料,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检测底液中的PSA,如果底液中存在PSA抗原,则后续的SA-Ru就会被组装到电极表面,利用ECL检测技术,检测Ru的发光强度,进而得知PSA的浓度。结果1、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出MoS2/GO/o-MW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TEM和FESEM的表征,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叁维花状结构,随后,利用原位化学沉积法,将金纳米粒子沉积在该复合物的花状片层上,FESEM显示,金纳米粒子粒径约为10 nm左右,均匀的分散在叁维花状结构上。XPS与XRD结果表明,该叁维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标准的MoS2六方晶系结构,并且材料纯净度高,不掺杂其他的杂质。2、将上述复合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中,选取最佳实验条件。通过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法跟踪了组装过程,利用ECL检测技术,可以较灵敏的检测底液中的PSA。检测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结论1、利用水热合成法和原位化学沉积法,合成出叁维花状结构的MoS2/GO/o-MWNTs/Au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不仅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由于GO和o-MWNTs的引入,导电性和水溶性都有所改善,将金纳米粒子沉积在复合材料的叁维花状片层上,更能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使固定在其表面的抗原抗体更加稳定,数量更多。2、将此复合纳米材料用于构建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底液中的PSA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响应快等优异性能,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未来有望在临床检测中大规模使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期刊2019-03-01)
马骏爽,朱凡君,莫晓燕,窦文超,赵广英[5](2018)在《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进快速检测克罗诺阪崎肠杆菌(C.sakazakii)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通过制备硫堇(TH)/纳米金(AuNPs)/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信号放大器件,并在丝网印刷电极(SPCE)表面电沉积AuNPs,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基于HRP对双氧水(H_2O_2)的高效催化原理,实现对目标菌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8.8×10~4至8.8×10~8CFU·mL,检出限为1.0×10~4CFU·mL~(-1)(S/N=3)。对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2.0%至105.7%之间。进而用中性红(NR)替换HRP对rGO进行非酶修饰,克服酶传感器易失活的缺陷;用核壳式磁性纳米材料(IMB)替代AuNPs修饰抗体,特异性捕获富集样品中的目标菌,提高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改进后的传感器在3.9×10~2至3.9×10~7CFU·mL~(-1)之间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低至2.2×10~1CFU·mL~(-1)(S/N=3),稳定性从之前的30 d信号下降13.2%提高至50 d信号下降6.1%。并将实际样品检测数据与国标法(GB 4789.40-2010)检测结果比较,正确率高达97.4%。(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杨高建,赖玉璇,汤从利,邓燕[6](2018)在《基于纳米金和辣根过氧化物酶信号放大的癌胚抗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癌胚抗原(CEA)为检测目标构建CE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壳聚糖为生物活性膜,纳米金和生物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放大元,CEA、链霉亲和素标记的癌胚抗体免疫反应形成的复合物为固定的酶标免疫复合物,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法检测不同浓度CEA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该新型免疫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线性范围(4~16 ng/mL,R2=0.992 7),检测限为1 ng/mL。(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劲松,裴振华[7](2018)在《基于聚吡咯阵列/纳米金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牙周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导电聚吡咯和纳米金复合电极的牙周细菌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通过电化学聚合方法,在金叉指微电极表面修饰聚吡咯阵列/纳米金颗粒;在修饰微电极表面固定牙龈卟啉单胞菌多抗;利用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对电极表面修饰过程进行表征;通过阻抗-细菌浓度函数关系分析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和重现性。结果恒电流法在金叉指电极表面成功获得聚吡咯纳米线,平均直径约80 nm;聚合电流密度10μA,聚合时间10 min;循环伏安法在聚吡咯表面成功沉积纳米金颗粒,循环电压从-0. 1到1. 5 V,循环速度50 m V/s,循环10次;传感器线性检测范围为103-109cells/ml,重现性好,检测时间在1 h内。结论基于导电聚吡咯和纳米金复合电极的牙周细菌检测微传感器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快速量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杨博凯,刘金龙[8](2018)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领域的科研都取得了较大得成果,同时多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也正在逐渐成为科学家们的发展研究的新方向,尤其是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相互交叉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是科学家们将电化学发光分析与生物免疫传感器技术的又一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电化学发光主要是对免疫系统、生物活性酶进行研究分析,而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在目前的现状中主要是在临床领域具有较明显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运用分析,寻求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与改革,以求其能在更多领域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21期)
朱晓燕,李永芳,王爱军,张露,袁培新[9](2018)在《一种利用Cu_3Pt十二面体纳米框架增强的氧还原信号来检测AFP的无标记物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清AFP是用于诊断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和肝细胞癌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本文中,利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的Cu3Pt十二面体纳米框架增强的氧气还原信号来检测AFP为机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无标记物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图1)。由于Cu3Pt十二面体纳米框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突出的催化性能,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在检测中具有较大的线性范围和低的检测限,为临床研究和诊断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28)
王延新,谢书宇,陈冬梅,王玉莲,潘源虎[10](2018)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将传统免疫技术与现代电化学分析技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如今的一大研究热点。该传感器表现出免疫测定的高选择性和电化学分析高灵敏度的特征,此外还具有其他优点,如体积小、便捷、成本低、制备简单、实时在线检测等,并在环境监测、医疗临床试验和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依次对碳纳米材料和近几年新研发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旨在通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总结分析以展望其未来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胰蛋白酶原-2是一种与胰腺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利用其实现对胰蛋白酶原-2的快速、灵敏、简便的定量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及即时检验具有重大意义。在本研究中,以胰蛋白酶原-2抗体作为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以叁电极体系作为信号转换元件,构建基于金纳米颗粒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胰蛋白酶原-2进行定量检测。在构建过程中,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借助戊二醛的交联作用将金纳米颗粒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上,通过金纳米颗粒对抗体的吸附作用可以实现响应信号的放大,从而有效提升灵敏度。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对传感器的构建过程进行表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传感器在胰蛋白酶原-2浓度为2.0-5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4,检测限达0.65 ng/mL。此外,研究还对传感器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进行了评估,传感器对在样本中的胰蛋白酶原-2回收率为103.3%-110.5%。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实现对胰蛋白酶原-2的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晓.银纳米粒子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2].高彬彬,杨宾,李晓琼.基于金纳米颗粒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胰蛋白酶原-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生命科学仪器.2019
[3].黄品萱.麦芽中真菌毒素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及LC-MS/MS检测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
[4].吴晓惠.MoS_2/GO/o-MWNT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电化学PSA免疫传感器的构筑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9
[5].马骏爽,朱凡君,莫晓燕,窦文超,赵广英.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改进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杨高建,赖玉璇,汤从利,邓燕.基于纳米金和辣根过氧化物酶信号放大的癌胚抗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
[7].王劲松,裴振华.基于聚吡咯阵列/纳米金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牙周细菌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8].杨博凯,刘金龙.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
[9].朱晓燕,李永芳,王爱军,张露,袁培新.一种利用Cu_3Pt十二面体纳米框架增强的氧还原信号来检测AFP的无标记物电化学免疫传感器[C].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10].王延新,谢书宇,陈冬梅,王玉莲,潘源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