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支持,知觉,儿童,情绪,压力,自闭症,谱系。

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嘉[1](2019)在《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压力知觉、情绪耗竭、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情绪加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量表对兰州四所高校的490名在校学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在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个体能够通过提高心理韧性和获取社会支持来降低情绪耗竭。(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0期)

郭颖,马含俏,曾佳,杨璐,张曼华[2](2019)在《护士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知觉压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士群体在知觉压力得分正常组和危险组间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对于知觉压力的预测作用。方法使用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1 354名护士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社会支持在护士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压力正常组和压力危险组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得分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知觉压力[(24.82±8.39)分]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65.76±10.06)分]、主观支持[(24.02±4.77)分]、客观支持[(9.55±2.99)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7.94±1.84)分]呈负相关(r=-0.295,P<0.01;r=-0.306,P<0.01:r=-0.196,P<0.01;r=-0.306,P<0.01),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42.53±8.75)分]呈正相关(r=0.472,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多数维度对知觉压力的水平具有显着预测性。中介作用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知觉压力关系的中介效应均为部分中介效应,在自我责备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在灾难化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9%,在积极重新关注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1%,在积极重新评价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P均<0.05)。结论选择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情况较好的护士,其知觉压力水平较低;倾向采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护士,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知觉压力水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对知觉压力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田园,张红川,黄四林[3](2018)在《流动儿童父母与其子女适应负荷的关系: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对于流动儿童健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抑郁等心理层面,却鲜有研究关注流动儿童的生理层面。因此,本研究以多项生理特征为指标,考察父母生理健康对其子女生理健康的影响。适应负荷(Allostatic load)是个体对慢性压力反复适应的生理反应,受压力生活事件的数量、严重性以及个体有效解决这些事件能力的影响,其主要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炎症指数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指标组成。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从农村移动到城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多种慢性压力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考察了流动儿童父母的适应负荷与其子女适应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以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及其父亲或母亲共154对亲子为被试进行了测试,以10项生理指标分别作为父母与其子女的适应负荷指标,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在控制了亲子双方的性别、年龄、来京年限等因素后,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父母的适应负荷对其子女的适应负荷有着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高适应负荷的父母,其子女的适应负荷也偏高。(2)歧视知觉在亲子双方的适应负荷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感受到歧视知觉越强的流动儿童,父母的适应负荷与他们自身的适应负荷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相反,感受到歧视知觉低的流动儿童,其父母的适应负荷与自身的适应负荷之间的相关不显着。(3)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和流动儿童家长的适应负荷存在显着的叁项交互作用,高社会支持的流动儿童,无论感知到的歧视知觉高低,其父母的适应负荷与自身的适应负荷没有显着相关;但是,低社会支持的流动儿童,在高歧视知觉的情况下,其父母的适应负荷对自身的适应负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低歧视知觉则没有这种预测作用。综上,父母的适应负荷与其子女的适应负荷存在密切关联,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知觉程度越强就加剧了二者的关联程度,但是,社会支持能够缓解歧视知觉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赵秋菊[4](2018)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歧视知觉、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父母认为受到他人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常感到焦虑,出现社会退缩,影响心理健康,且不利于ASD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了探讨ASD儿童父母的歧视知觉、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设计以下叁个研究。研究一,自编《ASD儿童父母歧视知觉问卷》,包括歧视感知和歧视归因两个维度,共10个题项,其中歧视感知维度6个题项,歧视归因维度4个题项。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905,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研究二,为了探讨歧视知觉、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路径,对383名ASD儿童父母施测《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ASD儿童父母歧视知觉问卷》,结果表明,社交焦虑在ASD儿童父母歧视知觉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叁,选取26名ASD儿童的父母和26名正常发展儿童的父母,以社交词汇(拒绝词、支持词、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并记录眼动追踪轨迹,考察ASD儿童父母对不同类型社交词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并通过对比《歧视知觉问卷》得分高低不同的ASD儿童父母对不同类型社交词的偏向。结果发现,ASD儿童父母偏向社交词汇中的拒绝词,而对支持词过度回避,且对支持词记忆效果较差,而且ASD儿童父母歧视知觉越强烈,这一效应就更明显。总之,ASD儿童父母存在明显的歧视知觉和社交焦虑,其社交焦虑的程度越强,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低。他们偏向注意拒绝性信息,回避支持性信息,故而对社会支持领悟程度较低。社交焦虑是歧视知觉和领悟社会支持关系中的中介变量。(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于晓宇,冯媛媛,岳斌,刘昊馨,张书皓[5](2018)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2)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山东省265名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3)结果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01);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P<0.001);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01)。社会支持在个体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群体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结论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绿次,陈烨,吴素梅[6](2018)在《初中留守儿童情绪智力与压力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和发展的重要而关键的时期,相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行为、情绪等问题,探讨初中留守儿童情绪智力与压力知觉的特点、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初中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社会支持和压力知觉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一年级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社会支持显着低于初二、初叁年级,初一年级留守儿童压力知觉显着高于初二、初叁年级;第二,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压力知觉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压力知觉显着高于男生;第叁,初中留守儿童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显着正相关;第四,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压力知觉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8年06期)

李越,马智群,张澜[7](2018)在《流动儿童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04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有29.56%的流动儿童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不同性别和流动时间的流动儿童在受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39(0.33(0.4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0.05(0.02(0.08)、β=0.08(0.05(0.11)、β=-0.03(-0.01(-0.05)]。结论受歧视知觉是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受歧视知觉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并增加孤独感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抑郁风险。(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岩,杜岸政,周炎根[8](2017)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城市适应的关系: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的多重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在歧视知觉和城市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对江浙地区113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认同整合、城市适应均呈显着负相关;社会支持、认同整合和城市适应两两均呈显着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不仅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城市适应,而且通过社会支持——认同整合中介链对城市适应产生间接效应。结论:复合多重中介模型有效地揭示了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城市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7年08期)

辜垣尧,高志华,黄婷婷[9](2017)在《高校留级生的歧视知觉与校园环境、社会支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留级生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由于学习等原因而留级;留级后的歧视知觉、校园环境和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高校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加强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支持留级生的成长,对维护高校的和谐发展非常必要。(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傅王倩,唐文君,黄晓磊,谢燕[10](2017)在《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可能产生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和青少年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对云南省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35,社会支持影响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47,歧视知觉影响自尊的路径系数为-0.29,自尊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45,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2)歧视知觉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7年03期)

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护士群体在知觉压力得分正常组和危险组间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对于知觉压力的预测作用。方法使用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1 354名护士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社会支持在护士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压力正常组和压力危险组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各维度得分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知觉压力[(24.82±8.39)分]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65.76±10.06)分]、主观支持[(24.02±4.77)分]、客观支持[(9.55±2.99)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7.94±1.84)分]呈负相关(r=-0.295,P<0.01;r=-0.306,P<0.01:r=-0.196,P<0.01;r=-0.306,P<0.01),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42.53±8.75)分]呈正相关(r=0.472,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多数维度对知觉压力的水平具有显着预测性。中介作用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知觉压力关系的中介效应均为部分中介效应,在自我责备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在灾难化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9%,在积极重新关注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1%,在积极重新评价与知觉压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P均<0.05)。结论选择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情况较好的护士,其知觉压力水平较低;倾向采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护士,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知觉压力水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对知觉压力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现代交际.2019

[2].郭颖,马含俏,曾佳,杨璐,张曼华.护士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知觉压力的关系[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3].田园,张红川,黄四林.流动儿童父母与其子女适应负荷的关系: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赵秋菊.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歧视知觉、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D].闽南师范大学.2018

[5].于晓宇,冯媛媛,岳斌,刘昊馨,张书皓.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张绿次,陈烨,吴素梅.初中留守儿童情绪智力与压力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教育观察.2018

[7].李越,马智群,张澜.流动儿童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8

[8].张岩,杜岸政,周炎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城市适应的关系: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7

[9].辜垣尧,高志华,黄婷婷.高校留级生的歧视知觉与校园环境、社会支持的关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10].傅王倩,唐文君,黄晓磊,谢燕.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J].基础教育.2017

标签:;  ;  ;  ;  ;  ;  ;  

知觉的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