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给你一个胡说八道的理由

周星驰:给你一个胡说八道的理由

一、周星驰:给你一个无厘头的理由(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1](2021)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的“无”之审美蕴含》文中认为周星驰电影以"无厘头"式表演方式和语言表达、情节编排为主要风格,电影语言诙谐、通俗、夸张、无深度甚至粗俗;在电影情节上以突破常规的叙事模式,打破逻辑枷锁,达到"无"之乐趣。在电影叙事上,周星驰解构传统爱情叙事、英雄叙事,以小人物叙事、戏仿叙事、狂欢叙事获得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青睐,获得"无"之美感。其喜剧在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视域中完成自我,以上述特征最终达成"无"之超越、"无"之自由,在荒诞中显现存在的真实,在笑声中自我超越,展现出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独一无二的"无"之审美蕴含。

闫翠娟[2](2019)在《“嘲谑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文中指出"嘲谑文化"作为21世纪头十年代风格最鲜明的青年亚文化,它以无厘头电影和网络恶搞为承载,展示了世纪跨越所带来的社会巨变及其对青年群体的心灵撞击。历经近二十载,嘲谑文化已经由一个不知深浅、经常做出出格行为的"顽童",成长为一个有态度、有脾性,但又有节制、有规矩的"成熟少年"。嘲谑文化的指向由对外的影射戏讽调整为对内的自我解嘲,嘲谑文化的形式由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调整为对日常生活体验的反思重组。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充分挖掘嘲谑文化中的向上因子,将其融入当代青年健康向上文化心态的塑造之中。

胡静洁[3](2018)在《周星驰电影的粉丝群体研究 ——基于百度周星驰吧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百度周星驰吧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观察法与吧内成员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观察该群体中粉丝的生存状态,通过资料搜集、吧内互动等方法探析周星驰电影粉丝群体身份形成的主观原因,以及成群后粉丝是怎样在群体内建构其身份认同的。拟通过个案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当下中国青少年粉丝群体的网络生存状况。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粉丝、迷群、周星驰电影受众的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在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立论的基点、选题的内涵及意义。第一章分析周星驰电影的火爆与粉丝文化的关联性。周星驰电影的火爆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下催生的粉丝文化密切相关,“大话迷”在周星驰粉丝群体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周星驰粉丝以星火燎原之势集结在各种网站和社群中,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周星驰网络粉丝群体,他们进一步推动了周星驰电影的传播。第二章分析周星驰电影粉丝群体形成的主观原因。以百度周星驰吧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出粉丝与周星驰电影存在“力比多”“情感投射”“角色扮演”三个维度的认同,正是这三个主要原因共同奠定了百度周星驰吧坚实的情感基础。第三章分析周星驰电影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首先,迷群中成员之间由于文化资本的不同导致群内等级有高低之分,形成阶层区隔,粉丝们在优化个体身份的过程中建构着群体的身份认同,除此之外,“我群”与“他群”之间也因存在明显的边界造成群体间的区隔,通过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区辨,成员的集体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其次,粉丝在社群中进行着文本的再生产,包括视频类、图片类、文字类、语音类等等,他们以此种方式建构群体的身份认同;再者,百度周星驰吧是大众媒介建构的自上而下的“想象的共同体”,也是粉丝建构的自下而上的“想象的共同体”,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凝聚在同一个空间,明确地意识到“我们”作为一群星迷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获得的荣光,并通过群体的仪式化实践活动建构着迷的群体身份认同。然而,建立在乌托邦之中的群体身份并非一成不变,粉丝作为“游牧”的读者,其身份具有流动性。

陈玲[4](2017)在《大话与神话 ——民俗文化与周星驰喜剧电影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周星驰以其独树一帜的演绎风格在喜剧电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引领青年一代亚文化的风向标。其标志性的笑声、前言不搭后语的反逻辑语法以及经典对话台词一度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范例,承载着一代人的青葱岁月与美好记忆。本论文结合香港的“半唐番”文化境遇和岭南文化对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渗透,从民间立场、民俗学视角探究周氏喜剧电影是如何将俗民生活搬上荧屏,演绎电影艺术与民俗生活文化的关系。论文第一部分先对“大话”和“无厘头”两个关键词进行考索、梳理,因二者是构成周氏喜剧电影的核心特征,所以只有在充分了解“大话”和“无厘头”的来龙去脉后,方可鞭辟入里地分析和探究周氏喜剧电影的深层内涵。其次,“大话”作为民间叙事的一种范式,两者在生存机制、取材源头、移情功能方面高度契合,“无厘头”的娱乐性、教育性与民间游戏异曲同工。再者,周氏喜剧电影在疯狂解构传统经典基调上,亦传承和建构更为本真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第二部分主要剖析周氏喜剧电影的叙事模式,立足于神话与大话两种叙事模式。分析两者特征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民俗叙事的“尚圆”意识与儿童游戏视角所寄予的民众自身的补偿性心理和破除社会规制的诉求。第三部分透过具体影片来阐析周氏喜剧电影所呈现的民俗文化元素,先以人生礼仪维度切入,从贯穿影片的爱情元素窥探出周星驰对婚姻亦或爱情存有爱不释手的美好执念。其次,周星驰又不拘泥于传统爱情婚姻观念,而是另辟蹊径,寻求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三,周氏喜剧电影对民间常识或观念进行颠覆,或有选择地进行大话乃至神化,紧贴俗世获致喜剧效果,唯有童真没有被解构,是其超越俗世的一抹神圣的人性暖色。论文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总结,并强调民俗文化之于周星驰喜剧电影的重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宋立鹏[5](2016)在《周星驰电影的叙事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喜剧电影作为电影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电影问世以来经历了各种风格的转变,从最早的卓别林小丑喜剧到现在的段子喜剧,无论怎么变化,最终的目的除了给人带来欢乐外还有些许的感伤,而在这个原则上面将其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也许就是周星驰,无论从他的电影受追捧程度,他的作品的解读现状还是他的商业号召力。周星驰是香港喜剧的集大成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个将“无厘头”使用在喜剧电影中的导演,但他却将“无厘头”发扬光大,当然这当中也离不开他的表演,周星驰的平均票房也成为了香港的一个至今无法超越的神话,尽管这样,周星驰的电影理论研究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内涵绝不是无意识的出现,周星驰的喜剧哲理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律,至于很多电影理论家所指出的“后现代”,在周星驰自己的口中都是过度解读,本文就是从周星驰电影的叙事特点和审美意义以及对未来喜剧的影响方面做出评价和解读。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周星驰电影的定位角度结合周星驰的出身以及成长来分析其电影的改变之路,周星驰的出身和成长决定了他对于草根的热衷和执着,在他早期的演绎生涯过程中逐渐的表现了小人物与梦想之间的关系,也为日后他成为导演打下了基础,从最早的联合导演到后来的独立制作,周星驰慢慢的将自己的电影哲学发挥出来,从最早的小丑文化到后来的“怪诞”与“悲怆”,这种改变让他有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明确的主题开始出现,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喜剧电影的重新认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叙事技巧,虽然技巧很简单,但是方法和手段却很多,此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周式喜剧的风格特点,他的叙事视角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决定的,也是很少有导演可以一直使用的不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的变化成就了周星驰从小的梦想,就是小人物的逆袭,他不顺天命,实现各种改变,从而让观众实现审美上的满足;叙事序列主要是研究了周星驰电影中产生笑感的一小部分,却不可分割;经典的对话独白一直以来是周式喜剧中最亮眼的部分,观众通过严肃的文字和与之不相符合的气质表现的反差,产生笑感,甚至很多文字成为经典,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从审美意义和现实借鉴的角度分析周星驰电影,周式喜剧中很少有大众所认为的传统美的东西,相反的是他喜欢将丑的东西表达出来,在周星驰看来美的东西都是短暂的,虚假的,反而丑的东西更真实,所以“真”成为周式喜剧中最重要的审美意义。周星驰电影对当下的喜剧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现在电影受众越来越多,各个年龄段以年轻人为生力军的电影观众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鱼刺文化”的出现,让更多的观众越来越喜欢通俗易懂的喜剧电影,这刚好符合了周星驰电影的套路——弱化叙事,强化语言。从《心花路放》到《煎饼侠》再到《夏洛特烦恼》,似乎每一取得高票房的喜剧电影都有周星驰的影子,周式戏剧中的小人物拥有大梦想,屌丝逆袭,以及笑中带泪的结局成为当下喜剧电影中所共用的理论指导。从当下的电影观众的欣赏品味入手,喜剧电影逐渐找到了能够承前启后的电影方法。周星驰电影中悲剧性结尾的内涵,笑中带泪的喜剧哲学逐渐的被发扬光大,也让对影视作品中的“真”越来越敏感的电影观众,在欢笑中体会到更多的感动和反思。

侯发迅[6](2013)在《无厘头文艺研究现状综述》文中指出无厘头文艺作为中国当代图像文化、叙事文体以及美学风格变迁的一种典型症候,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有助于厘清无厘头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对无厘头研究的深入开展。

贺彩虹[7](2011)在《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性之中就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喜剧电影正是其最具活力和最具观众缘的类型之一。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但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和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使得喜剧电影受到严重束缚,即使在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电影人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喜剧电影也呈现出繁荣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痼疾。然而,当前泛喜剧文化的整体社会语境呼唤喜剧电影的良性发展,广大观众期待深入人心的健康喜剧,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喜剧电影的激活和带动,众多电影人在喜剧电影方面的努力和在广大观众中的深入影响应该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本论文以喜剧性笑的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喜剧性营构的特殊规律和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在喜剧电影中的应用出发,充分发掘喜剧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具体模式,通过对中外喜剧和喜剧电影理论的研究,结合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实际,参照喜剧心理学、观众接受学、电影叙事学等观点,从探询喜剧性营构的规律出发进入喜剧电影的文本内部,对通过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喜剧情境、喜剧语言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的策略加以全面剖析,并从接受学的角度对喜剧产生的文化土壤进行探源式追问,从文化学的维度对喜剧内蕴的人文内涵和近年来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喜剧建构模式的同时对我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喜剧电影的繁荣与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于笑的发生原理进行了考辨与梳理,分别从优越理论、不和谐理论、解脱理论等三个不同的理论路向对人类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有关笑论进行总结,从中发现笑的来源往往与我们同类的某种缺陷、癖病或不自量力的固执己见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挫性遭遇有关系。并厘定了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的相关概念,从世界喜剧电影、中国喜剧电影的源起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第二章从类型和风格的角度概述中国19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现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文化多元,电影的娱乐价值渐渐彰显,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在分化和杂糅中不断满足着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风格对喜剧电影的不同倾向进行梳理,指出只有将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分寸,才能够创作出成功的喜剧作品。最后,在总结类型与风格衍化得失的基础上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为例,分析其艺术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三章为喜剧叙事研究,指出叙事视点的转换、叙事知情权的分配、叙事时空的倒错以及运用间离手段等都是有效的喜剧叙事技巧;而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同的结构样式也会带来效果各异的喜剧情节;一些永恒不变的喜剧母题对应着不同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喜剧叙事的不变策略。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叙事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近年来伴随着戏仿叙事的运用,戏仿喜剧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喜剧模式,不过,风生水起的群起效仿却并未带来真正有力的喜剧创作,反而加重了近期喜剧电影中浮躁庸俗的闹剧风潮。第四章为喜剧人物研究,分别从喜剧人物的身份、喜剧人物的性格以及喜剧人物的生存境遇等几个方面对喜剧电影如何利用人物营构喜剧性效果进行了探析,从身份地位上说,他们往往是地位低下甚至较为卑微的小人物,或者是某些脱离常态的“大人物”;从性格上看,他们或具备某种无法摆脱的癖病,或具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距离甚远的大胸怀而与社会环境不合;从生存境遇看,不断受挫陷入窘境又是他们常见的人生遭遇,而从结局看,他们又往往在某种阴差阳错的巧合和偶然中解决危机成就愿望。最后,从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喜剧人物塑造的得失进行了辨析,指出对喜剧人物塑造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五章为喜剧情境研究,在喜剧电影中,由人物、时空环境或意外事件作为推动力,由误会、巧合、错位等策略,制造出某种假定性的喜剧情境乃是喜剧性的重要基础。其中喜剧情境的假定性往往成为最有效的喜剧前提。中国喜剧电影多从喜剧情境的营构出发去制造喜剧效果,从而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小品化的喜剧电影往往能够带来即时性的喜剧效果,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入闹剧化,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和回味的空间。第六章为喜剧语言研究,通俗化和陌生化的双重要求使得喜剧性语言的营构既需采用传统的曲艺技巧和修辞策略,又要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段将喜剧语言的营构推至狂欢化的境地。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冯小刚的京味幽默,还是冯巩的津味调侃,不论是近年来古今拼贴的话语狂欢,还是方兴未艾的方言荟萃,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喜剧语言的新风潮。然而如果仅仅将喜剧性的营构停留在语言的表层,那么喜剧的层次也必然将难以提升,如果仅仅把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流行语作为喜剧电影的终极目标,那么其总体意义必将大打折扣。结语部分对喜剧电影之于当下与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当前观众更需要优秀的喜剧电影,而优秀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智力的发挥,同时指出,虽然喜剧性的笑可以作为喜剧电影的目的,但属于未来的真正喜剧还应落实到对人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对人类的热情与悲悯中,怀有诚意的创作,才能创造出既有喜剧效果又富精神内涵的高质量喜剧影片。

王文捷[8](2011)在《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色彩浓厚的“典型性”意义的影像文化,一度营造了中国社会“主旋律”影像文化的既成背景。不过在时代变迁中,这种“主旋律”影像艺术也逐步呈现出一些局限性与保守性。而世纪之交“非典型性”影像,则通过对不确定性、平俗化、争议性、奇幻性、另类性、游戏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新兴文化症候的综合表征,形成了相异于“主旋律”意义与特色的流行影像文本。一、作为中国当代图像社会一种突出的表征形式,“无厘头”电影在文化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性阐释。在后现代观念不断渗透的状态下,“无厘头”电影非连续、非逻辑影像实践可以得到理解。基于视觉图像文化功能的认识,“无厘头”影像同样提供着一种特殊性的知性建构。这种零散性碎片化影像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一些对应性与任意性的感知方式来阐释。周星驰等人的“无厘头”电影承续着香港喜剧文化传统,营构了一种反叛性的后现代游戏娱乐影像。无论是在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方面,“无厘头”电影都融合了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意义。而更为突出的是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即“无厘头”电影创造了一种思维跳跃、逻辑含混的幽默“大话”形式。“无厘头”电影通过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对人生世相的理解也体现出种种相对主义的精神症候。就其映现生活现实的方式而言,其碎片化影像符码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差异,它通过影像蒙太奇中某些生活痕迹的延伸,含蓄性地指涉到现实事相的相关意义。而这种文化符号结构,也对历史幻像进行了浅明故意的暴露和显现,其古代文化“残片”亦言说了历史理性力量的虚无。“无厘头”言说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游戏特色。在媒介时代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下,“无厘头”文化在影视剧领域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其它媒介文化影像与话语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无论在港台还是内地,不少喜剧电影、电视情景剧目都吸纳了“无厘头”的情节建构与搞笑拼贴形式。而港台、内地的电视综艺、曲艺节目,也承续或呼应了“无厘头”文化的言说意识与娱乐精神。当网络媒介新兴之后,网络写作中也形成了“无厘头”式“世说新语”潮流。充满个性的网民在自在想象与多元文化开拓之中,同样以碎片性文字对社会文化进行另类观照。这种网络文字符码以其游戏精神,同样对社会文化作出解构甚至是粗俗的戏说。其“无厘头”痴语妄言风格,使网络写作成为颇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尚。二、当下影视历史剧不但出现了繁盛的娱乐化制作态势,而其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也是题材丰富而铺张眩目。不过这种历史剧模式采用了淡化“历史真实”的表达方式,相关剧情的虚拟架构中,也忽视或模糊了一些既有的历史“通识”规范。这导致当下影视历史剧完整文化知性的缺失,并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影视历史剧创作在本质上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历史再阐释,无论“正说”还是“戏说”的历史影像文本,都是某些具有整合与调适意义的当代文化“切片”。历史剧的这种主观性虚构的更新书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写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故而,当下影视历史剧这种“戏说”与虚构的创作本质,是可以在大众娱乐审美的游戏意义上得到确立的。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建构的“拟像”环境,影视历史剧也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消费文化存在。而其基于映照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历史影像符号系统,正在对当下社会大众各种社会困惑与期求作出幻像性抚慰。其通俗化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叙事,也基本上守持着非西方化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与习惯。大部分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历史剧,多烘托出一种缺失现代观照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家国同构、君主民本、权力本位等传统政治文化得以映射,其浓厚封建意识的张扬则常常惹人非议。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非现代性的意识因素,需要人们进一步作出批判性考量。三、作为一种真人参与的电视表演,“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虚拟影像形式上强化了真实的意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不断创新、整合不同质态的“真人秀”影像节目,成为人们体验和探索新兴生活意趣与奇观的重要舞台。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同类影像的过程中得到大致同步的发展,这些节目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因素后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特色。当下中国本土“真人秀”的创制实践异常繁复,各种娱乐至死的综艺“真人秀”、竞争至赢的比赛“真人秀”与体验至奇的生活“真人秀”影像,为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提供了较为突出而丰厚的娱乐新体验。从文化意义上观照,这些节目作为一种真实复现社会文化景观的“镜象”,生动地表征着当下中国大众社会的平民梦想、英雄情结、草根民主、现实竞争、本真人性等各种人文想象与情态。国内“真人秀”从根本的形式建构上看,明显存在对国外节目的模仿与国内节目相互复制的现象。这种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像的复制方式,自有其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特殊性意义,也包含着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创新的另类推动因素。不过,真正“中国原创”的“真人秀”节目的稀缺,也引发了节目创制在复制问题上的文化焦虑与观念碰撞。中国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逐步显现,其背后蕴含的商业经济利益成为驱动“真人秀”更新的力量。而收视率观念发散的这种张力,则促使“真人秀”必然迎合受众的欣赏旨趣与情感兴味。而此种收视语境下一些被批评的“真人秀”节目探索,显示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娱乐文化真实的复杂关系。四、新兴互联网及其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促发了大众“去影视化”的影像观赏模式,大量“草根”影像制作与交流方式得以出现。网络戏仿文字、诗歌、流行语营构了影像“恶搞”的背景与要素,网络大众获得一种崭新的调侃与游戏文化空间。在对影像形式的解构性探索中,种种戏谑式重新编配的搞怪视频大量充斥于网络。胡戈及其所制视频,是引发网络“恶搞”视频风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他创作的网络视频,在引领网络大众进行搞笑娱乐的同时,也对当下现实与文化事象作出了讽喻式批评。“恶搞”视频的风靡,意味着对合法化“正搞”方式的思考。这种“正搞”方式同样包含某些局限性,一些正统影像中的固化虚假形态也应得到反思。网络“恶搞”视频属于青年亚文化的新异潮流,渗透出对主流精英文化敏锐的叛逆性思考。不过这种亚文化中种种粗鄙化形态和方式,也明显对社会典范文化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故而,网络“恶搞”亚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推陈出新文化意识的显现,一种青年自我调适式独立话语的表达。在“恶搞”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状态下,娱乐文化呈现出遵从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理念的争端。这种争端的持续导致了对“恶搞”文化的管理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各方还要加强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还值得强调的是,“非典型性”影像文本抛弃了部分正统影像的旨趣,强化了种种反叛性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色彩。虽然作为“异化”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些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时引发种种争议,然而社会文化愈加开明宽容与新兴氛围渐趋自由多元,都为“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文本创造提供了空间与路径,我们也应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与姿态对其进行感知、审视与清理。流行文本在当下媒介时代表征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内容,其形式与意义亦在各种媒介互动的变迁时尚中,关联着社会文化认知与大众消费娱情意识的更替。世纪之交大众文本特别是“非典型性”的纸媒、影视、网络文本,正在多元复合化地建构着大众文化实践的新理念与新气象。而对当下泛审美化流行媒介文本意识趋向的这种探索,有利于文化观念与主体知性的积极开拓及健康发展。

潘以林[9](2010)在《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性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周星驰电影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叙事语言风格、形成了其“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在后现代语境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逐渐被改变,呈现出了对一种反精英、反传统的文化趋势,后现代主义文化悄悄兴起。周星驰电影以其小人物的视角解构了传统的英雄观,并颠覆了传统的人物形象,而他电影中话语表现出的无中心、无主题的方式使得他的电影带上了后现代性。本文认为周星驰电影中的后现代性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戏仿、拼贴、反讽、解构等方面,还表现在故事呈现的价值观,爱情观上。同时周星驰电影还展示了他独特的叙事语言、喜剧风格,表现了以丑为美、悲中有喜、熟悉中的陌生的审美风格。并从精神分析的层面分析后现代性的产生的原因。本文借助了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后经典叙事等理论,运用了大量的实例,从后现代语境和喜剧的关系,以及人物故事、叙事、文本等角度阐述周星驰电影中所表现的后现代性,并对他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做了一个论述。最后,概括了他的电影表现的“纠结”的人物个性,在边缘中前行,又希望找到一条回归之路的特点。

唐果[10](2010)在《论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与审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星驰及其电影深受大众的欢迎而又备受争议,是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周星驰以其独具个性的表演风格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无厘头”喜剧类型,在华语影坛驰骋了二十多年而历久不衰。周星驰电影不仅深受大众的欢迎而屡屡创造票房神话,同时还受到高校大学生的追捧,他本人甚至受聘为某些大学的客座教授,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与周星驰受到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相比,周星驰及其影片至今仍然没有受到学术理论界应有的重视,始终被学术界抛弃在边缘地带。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绝非偶然,当代电影中的“周星驰现象”的产生一定有其值得探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有必要在学术上对其作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陌生化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悲剧与喜剧理论等学术理论对周星驰电影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利于我们对周星驰及其电影作出恰当的理解和评价。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语境来阐释周星驰及其电影。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喜剧类型的形成与周星驰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周星驰从小在草根阶层长大,生活的艰辛和生存境遇的坎坷使他更加体会到草根阶层的生活状态与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虽然来自草根,但周星驰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成为了当今华语影坛的“喜剧之王”。周星驰从1988年从影至今一共有50多部电影作品问世,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形成了明星品牌效应,“无厘头”也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标志。然而“无厘头”并非仅仅是搞笑,在它搞笑的背后其实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周星驰电影正是通过“无厘头”搞笑的另类表达方式,通过影像传达了他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周星驰的电影文本来分析周星驰电影的叙事特点及其风格。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周星驰电影中的四个主要特点来进行阐释。第一是严肃主题的戏谑化表达。在传统的电影中,严肃主题往往会以正规、庄重、严肃的方式和手法来进行表达,然而周星驰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将严肃的主题进行了戏谑化表达,使观众在戏谑化的搞笑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了升华。第二是独特的叙事方法及其独特的语言与对白。在叙事上,周星驰电影经常抛弃传统的叙事规则,打破传统的创作规范,大胆解构原来作品的结构和叙事逻辑,使其所叙述的故事出乎观众意料之外,并且有许多情节和细节游离于文本之外,使得文本各部分呈现出碎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在语言对白上,周星驰电影主要以他擅长的“无厘头”语言风格为主。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以颠三倒四、跳跃性极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的方式,在总体上构成对原有秩序的颠倒和反叛,使语言的原来意义被解构得支离破碎。第三是解构经典、历史人物形象和着名作品。周星驰电影经常冒犯经典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经典影片等等的地位,以搞笑的方式对传统或经典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第四是消解崇高与严肃。周星驰电影有一种“拒绝崇高”的特点。传统意义上崇高的观念、形象在周星驰电影中常常被消解或嘲弄,并以一种低俗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以上四个特点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独特的喜剧风格。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周星驰电影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周星驰电影把原本具有粗俗浅薄含义的“无厘头”改造成为了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表达手段,因此,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搞笑不再是原本那种没有头脑、神经兮兮、粗俗随意的话语,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表达,是他嘲弄权威、解构经典和颠覆传统的一种方式,这样使“无厘头”成为了一种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表达手段。其次,周星驰电影很好地掌握了观众的接受心理,较好地运用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段,通过解构、颠覆、杂糅和“无厘头”搞笑等手段使作品中的语言、人物形象、叙事、情节和技术手段都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使观众打破了原本的思维惯性而获得更加隽永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审美享受。最后,周星驰以喜剧的形式表达着悲剧性的内涵,他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都是严肃的,但是却以喜剧搞笑的方式来表达,而在这种喜剧搞笑的背后又能够使观众体会到现代人生存境遇艰难的悲剧性内涵,从而使观众在笑声中沉思并体味到一种伤痛和沉重。这是他对喜剧要让观众“笑中带泪”的美学品格的自觉追求,也是对喜剧电影深度的一种主动开掘。

二、周星驰:给你一个无厘头的理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星驰:给你一个无厘头的理由(论文提纲范文)

(1)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的“无”之审美蕴含(论文提纲范文)

一、话语-情节的“无”之乐趣
    (一)话语意义的“无厘头”
        1.语言的陌生化
        2.无意义的对白
        3.粗俗语言的狂欢
    (二)行为表现的“虚无”
        1.期待落空的虚无
        2.夸张怪诞的动作行为
二、解构-重构的“无”之美感
    (一)消解崇高与权威
        1.爱情的戏谑
        2.英雄的落幕
    (二)解构传统的的叙事模式
        1.戏仿经典
        2.狂欢化叙事
三、存在-选择的“无”之超越
四、结语

(2)“嘲谑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何而嘲?——“嘲谑文化”对商品文化的吸纳与反叛
    (一)多元文化碰撞交锋和大众消费意识觉醒,为“嘲谑文化”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内在动力
    (二)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嘲谑文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嘲欲何为?——“嘲谑文化”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功能
    (一)嘲谑文化为21世纪头十年代的青年提供了宣泄青春的另类体验
    (二)嘲谑文化为21世纪头十年代的青年提供了价值疏离的重要通道
    (三)嘲谑文化为21世纪头十年代的青年提供了消解神圣、离析正统的重要载体
三、嘲归何处?——“嘲谑文化”的当代转化
    (一)主流文化引领下嘲谑文化底线思维的确立和理性精神的回归
    (二)青年文化迭代发展中嘲谑文化表达形式的革新与精神气质的延续
        1.嘲谑的指向:从对外的影射戏讽到对内的自我解嘲
        2. 嘲谑的形式:从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到对日常生活体验的反思重组

(3)周星驰电影的粉丝群体研究 ——基于百度周星驰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样本及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周星驰电影持续火爆与粉丝群体的关联性
    第一节 周星驰电影的风格与成就
    第二节 周星驰电影火爆的受众分析
    第三节 周星驰电影的传播与粉丝群体的关联
第二章 周星驰电影与粉丝群体身份的形成
    第一节 粉丝个人欲望的宣泄和释放
    第二节 粉丝共同的情感投射
    第三节 粉丝幻想入戏与角色扮演
第三章 周星驰电影与粉丝群体身份的建构
    第一节 区隔与星迷的群体身份建构
    第二节 文本再生产与星迷的群体身份建构
    第三节 想象共同体与星迷的群体身份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周星驰电影网络粉丝特征调查
附录二 周星驰电影票房、评分及播放量一览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4)大话与神话 ——民俗文化与周星驰喜剧电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研究日的和意义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一、周星驰喜剧电影的关键词:大话与无厘头
    1. 接近神话的“大话”
        1.1 对“大话”的考索
        1.2 大话与民间叙事
    2. 民间游戏与周星驰喜剧电影
        2.1 无厘头与民间游戏
        2.2 周星驰喜剧电影:解构与传承
二、民俗文化与周星驰喜剧电影的叙事模式
    1. 周星驰喜剧电影的叙事模式
        1.1 大话叙事模式
        1.2 神话叙事模式
    2. 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民俗叙事
        2.1 大团圆的结局
        2.2 儿童游戏视角
三、民俗文化与周星驰喜剧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1. 人生礼仪与周星驰喜剧电影
        1.1 对婚姻的执着与解构
        1.2 对生命的笃定与对人生的看破
    2. 民间信仰与周星驰喜剧电影
        2.1 民间常识的颠覆
        2.2 以童真和神圣作为底色的世俗喜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周星驰电影的叙事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2“无厘头”的周星驰与其不断改变的电影风格
    2.1“无厘头”的周星驰
    2.2 周星驰电影的编导解读
        2.2.1 模仿学习阶段的“卓别林式”轻喜剧
        2.2.2 初步定位阶段的“平民化”与“草根性”
        2.2.3 独树一帜阶段的“怪诞”与“悲怆”
    2.3 周星驰电影的主旨演变
        2.3.1 从有意识的“粗俗”到无意识的“高雅”
        2.3.2 从有意识的“狂欢”到无意识的“说教”
3 周星驰电影的叙事特点分析
    3.1 叙事视角的平民化
        3.1.1 普通人题材的选择
        3.1.2 小人物形象的塑造
    3.2 叙事特点的两极化
        3.2.1 爱情主题的残缺
        3.2.2 经典文本的戏谑
    3.3 叙事序列的逆转
        3.3.1 言语与行动的逆转
        3.3.2 假象与真相的逆转
        3.3.3 全景与特写的逆转
    3.4“无厘头”的语言风格
        3.4.1 看似无意义词语的随意排列
        3.4.2 各种方言和语码混用
        3.4.3 俚语和习惯用语的灵活运用
4 周星驰电影叙事的审美价值分析
    4.1“以丑为美”原则的审美效果
        4.1.1 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4.1.2 边缘文化的形象代言
    4.2“以喜写悲”原则的审美效果
    4.3“以轻写轻”原则的审美效果
5 现代语境下喜剧文化的发展
    5.1 现代语境下的受众认知
    5.2 周星驰的品牌效应与对喜剧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无厘头文艺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无厘头现象的把握
二、对无厘头现象的文化层面把握
三、对无厘头的后现代解析
四、对无厘头进行审美分析
五、对无厘头还有一种青年文化的研究视角

(7)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喜剧电影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笑的发生原理与喜剧形式
    第三节 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
    第四节 中国喜剧电影历史概况
第二章 类型与风格:1990 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新变
    第一节 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喜剧电影类型的分化与杂糅
    第三节 喜剧电影的两极风格呈现
    第四节 喜剧电影类型与风格衍化的得与失
第三章 喜剧叙事模态研究
    第一节 喜剧叙事概说
    第二节 喜剧叙事结构常见样式
    第三节 喜剧叙事母题与大团圆结局
    第四节 喜剧叙事运用的得与失
第四章 喜剧人物研究
    第一节 喜剧人物概说
    第二节 喜剧人物身份设置
    第三节 喜剧人物性格设置
    第四节 喜剧人物生存境遇设置
    第五节 喜剧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第五章 喜剧情境研究
    第一节 喜剧情境概说
    第二节 建构喜剧情境的常见模式
    第三节 营造喜剧情境的文化探源
    第四节 喜剧情境运用的得与失
第六章 喜剧语言研究
    第一节 喜剧语言概说
    第二节 喜剧语言的传统营构方式
    第三节 喜剧语言营构方式的当下嬗变
    第四节 喜剧语言的人物及会话要素
    第五节 喜剧语言运用的得与失
结语:喜剧电影之于当下和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990 年以来中国主要喜剧电影(导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性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无厘头喜剧
    1.1 后现代社会中的寻求和认同
    1.2 传统喜剧的悖论
        1.2.1 传统喜剧的主题
        1.2.2 周星驰喜剧不确定的主题
第2章 周星驰电影中人物故事的后现代性
    2.1 英雄和小人物的二位一体
        2.1.1 小人物的加冕
        2.1.2 英雄的脱冕和"自嘲"
    2.2 笑中带泪的喜剧
        2.2.1 悲剧的故事
        2.2.2 喜剧的超越
    2.3 似谑似真的爱情主题
        2.3.1 戏谑的外表
        2.3.2 真挚的情感
第3章 周星驰电影中叙事策略的后现代性
    3.1 戏仿叙事
    3.2 狂欢中叙事
        3.2.1 疯子般的癫狂形象
        3.2.2 肉身的狂欢
    3.3 解构和拼贴
        3.3.1 解构中的建构
        3.3.2 拼贴
第4章 周星驰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4.1 陌生化的喜剧表现
        4.1.1 话语的陌生化
        4.1.2 故事文本的陌生化
    4.2 能指的游戏
    4.3 荒诞的奇观
        4.3.1 动作奇观
        4.3.2 造型奇观
        4.3.3 审丑奇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影像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论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与审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周星驰及其电影
    (一) 周星驰的成长经历
        1. 草根本质与周星驰的人生价值观
        2. 早期演艺生涯的坎坷与艰辛
        3. 人生转折——小人物的成功寓言
    (二) 周星驰电影概述
        1. “周星驰电影”的明星品牌效应
        2. 周星驰在电影上的成就
        3. “无厘头”——周星驰电影的标志
    (三)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影像化表达
二、周星驰电影的叙事特点及其风格
    (一) 严肃主题的戏谑化表达
        1. 爱情主题的游戏化
        2. 消解英雄主义的神圣性
        3. 嬉闹中的惩恶扬善
    (二) 独特的叙事语言和对白
        1. 解构传统叙事模式
        2. “无厘头”语言风格
    (三) 解构经典、历史人物形象与着名作品
    (四) 消解崇高与严肃
三、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
    (一) “无厘头”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表达手段
    (二) “陌生化”及其审美效果
        1. 语言的陌生化
        2. 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3. 叙事、情节、制作手法的陌生化
    (三) 喜剧背后的悲剧性内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周星驰:给你一个无厘头的理由(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的“无”之审美蕴含[J]. 王童. 美与时代(下), 2021(03)
  • [2]“嘲谑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J]. 闫翠娟. 学术探索, 2019(12)
  • [3]周星驰电影的粉丝群体研究 ——基于百度周星驰吧的分析[D]. 胡静洁.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4]大话与神话 ——民俗文化与周星驰喜剧电影关系研究[D]. 陈玲. 温州大学, 2017(03)
  • [5]周星驰电影的叙事及其影响研究[D]. 宋立鹏.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无厘头文艺研究现状综述[J]. 侯发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11)
  • [7]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D]. 贺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8]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D]. 王文捷. 武汉大学, 2011(07)
  • [9]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性解析[D]. 潘以林. 南昌大学, 2010(03)
  • [10]论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与审美意义[D]. 唐果.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周星驰:给你一个胡说八道的理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