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派系政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党部改组,政治生态,派系斗争,地方意识
派系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鲁卫东[1](2019)在《派系问题与党权竞逐:国民党省党部改组与地方政治生态(1927—1944)——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国民党在安徽的组织与发展并不顺利;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确立后,安徽省党部才逐渐得以正式成立,但在此过程中人员更动无序、机构改组频繁,党部内虽不以地域而分派,却以出身而抱团,运行过程相当混乱。全面抗战爆发后,新桂系主皖、朱家骅执掌组织部,两股人马的加入,改变了省党部原有的人事结构,因党派矛盾而引起的派系斗争更参入了地域主义的歧见,凸显了国民党中央政治生态在地方上的投影。(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1期)
桑玉成,舒翠玲[2](2018)在《台湾地区地方派系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派系是台湾地区政治中较为独特的政治现象。国民党退居台湾地区后,在台湾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基层组织,重塑了台湾地区的政治派系生态,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恩庇侍从体制。随着政治转型,台湾地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治派系模式和政治生态结构瞬息万变。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政治派系呈现出叁种变化态势:一是逐渐瓦解殆尽,二是逐渐减弱、分裂或移转,叁是逐渐凝聚与强化。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台湾地区政治派系与政治生态的发展演变是同频共振的,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理解台湾地区政治的重要观察窗口。(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8年12期)
原晶晶[3](2019)在《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派系政治——以梁维泮与陈群川党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梁维泮与陈群川的派系之争是马华公会历史上最惨痛的党争之一。梁陈党争共经历叁个阶段,从最初的由治党理念分歧引发仅限于党内高层参与精英封闭式的派系竞争,发展到两派公然决裂,动员各自基层力量将竞争蔓延至整个组织内部形成开放式派系政治局面,再到外部力量介入扶持陈派取得压倒性胜利。梁陈党争是马华公会领导人为追求政治机会的上升和流动而展开的权力竞争,对马华公会的团结与稳定带来极大伤害。政党内部毫无意义的内耗,也是马华公会在议会政治道路上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草苍,Nicholas,Martin[4](2018)在《印度的基层腐败与派系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党派政治与种姓制度一直紧密相连,衍生出特殊的政治结合体,一方面,出身高级种姓的政治家透过政党网络和政治掮客,能够持续保有权力;另一方面,身处底层的出身一般种姓的平民在选举制度之下,虽然有自由选择之权利,却往往选择支持这些出身完全不同的政治家。这一悖论现象一直(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4期)
胡本良[5](2018)在《蔡英文执政以来民进党内的派系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蔡英文执政后民进党仍然维持着派系政治基本形态",英派"、新系"、正国会"、苏系、谢系等依然活跃,但各派系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目前,蔡英文仍竭力掌握着民进党,但各派系之间竞争激烈,相互之间合纵连横相当复杂。一、民进党内主要派系和政治势力目前",英派"作为蔡英文的(本文来源于《统一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徐志国[6](2018)在《派系及其治理:休谟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历史观察和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休谟将"派系"问题及其治理作为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休谟分析了"派系"产生的人性基础和基本类型,进而提出派系治理的叁种路径。首先,商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理性的增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同情,从而可以瓦解极端的信念和增进社会的团结;其次,文明的政治秩序的构建不应当依赖于道德,而应当建立起派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再次,宗教派系的极端性对社会秩序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在宗教宽容的基础上保持世俗政府对宗教的控制。休谟的派系治理思想具有立足商业社会的现代视野,既致力于减弱和消除极端派系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又使温和的派系成为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在近代西方社会秩序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8年01期)
金以林[7](2016)在《《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中国国民党内部复杂纷乱的派系斗争常被认为是其最终在中国大陆丢失政权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政党,同此前控制中央政权17年的北洋军阀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以党治国"的组织形态。本书作者在理清国民党自孙中山逝世后的派系纷争的同时,还讲述了蒋介石个人的"最高领袖"确立史。在作者看来,国民党高层长期不断的派系纷争,与蒋介石个人的统治手法不无关系。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将派系的群像历史与蒋介石的个(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6年20期)
黄玉兰[8](2016)在《领袖、派系与政治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一项特殊政治文化。多重派系自然就会有多重领袖,各掌权的派系领袖不断将政治资源私人化、派系化。这一方面使得派系领袖的追随者——派系徒众容易出现政治价值取向危机;另一方面,也导致国民党内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无法摆脱派系政治的困扰,削弱国民党的统治能力,加速国民党的灭亡。本文主要是研究国民政府中层事务官陈克文与其先后服膺的政治领袖汪精卫、蒋介石和李宗仁的不同关系。首先,陈克文与汪精卫有着十多年深厚的派系徒众与派系领袖关系和私人友谊。通过他在1939年初对国家认同与追随派系领袖之间的选择,及战后对汪精卫家人和其他汉奸朋友关心和帮助,探讨陈克文作为派系知识分子的政治忠诚观念和政治与人情关系。其次,陈克文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如和汪精卫那样密切,但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却逐渐取代汪精卫成为陈克文崇拜和拥护的国家领袖。国民政府宪政时期,追求民主宪政的陈克文帮助同乡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与其说他是支持李宗仁及新桂系,不如说他将实施民主宪政和挽救国民党和政府的厚望寄托在李宗仁身上,也就是在政治立场上走向威权专制的蒋介石的对立面。作为代表民意的立法委员,陈克文欲置身于派系纷争之外,但却在派系纷争之中被推上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失去从事政治活动的资本。(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宋惠敏[9](2015)在《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及历史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是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的典型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在不同时间段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俗称为"党派"。晚清比较典型的利益集团,在中央有慈禧太后集团、肃顺集团、奕集团、帝党集团、清流派集团、军机处的南派集团和北派集团等,在地方有湘系集团、(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5年22期)
李军[10](2015)在《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权力之传承与派系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宦官间盛行拉名下现象,大珰通过拉名下的手段,与小阉结成情同父子的本管/名下关系。双方关系一经确立,便须各尽义务,尽心维系。本管对于名下,行使家长的抚育、管教之责,并尽力提拔,将其培植成自己在内廷的政治权力接班人。名下对本管亦当恪守忠孝伦理,视若生父,追随左右。以本管/名下关系为核心,内廷宦官形成一个个利益紧密的同派群体,其组织结构犹如传统家族的血缘结构一般,呈现出主干分支式的繁衍形态。以此为基础,又衍生出错综复杂的宦官派系,对朝廷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在外廷与内廷的权力角逐中,宦官派系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宦官内部权力格局的形成与演化亦深受派系势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5年02期)
派系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派系是台湾地区政治中较为独特的政治现象。国民党退居台湾地区后,在台湾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基层组织,重塑了台湾地区的政治派系生态,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恩庇侍从体制。随着政治转型,台湾地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治派系模式和政治生态结构瞬息万变。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政治派系呈现出叁种变化态势:一是逐渐瓦解殆尽,二是逐渐减弱、分裂或移转,叁是逐渐凝聚与强化。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台湾地区政治派系与政治生态的发展演变是同频共振的,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理解台湾地区政治的重要观察窗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派系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1].鲁卫东.派系问题与党权竞逐:国民党省党部改组与地方政治生态(1927—1944)——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史学.2019
[2].桑玉成,舒翠玲.台湾地区地方派系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18
[3].原晶晶.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派系政治——以梁维泮与陈群川党争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草苍,Nicholas,Martin.印度的基层腐败与派系政治[J].文化纵横.2018
[5].胡本良.蔡英文执政以来民进党内的派系政治[J].统一论坛.2018
[6].徐志国.派系及其治理:休谟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2018
[7].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J].国家人文历史.2016
[8].黄玉兰.领袖、派系与政治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宋惠敏.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及历史原因分析[J].领导科学.2015
[10].李军.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权力之传承与派系生成[J].史学月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