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_尹燕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原,植物,细菌,杆菌,密执安,引物,菌种。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尹燕妮[1](2007)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和细菌性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棒形细菌(plant pathogenic coryneform bacteria)和细菌性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对我国农作物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结合PCR技术和生物学软件分析的多种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病原棒形细菌和青枯病菌展开遗传多样性分析,进而对分类鉴定、系统发育、基因型与菌株的来源(地理和寄主)和表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探讨。采用ERIC-PCR,BOX-PCR和ITS技术,对江苏省6个市的24个小麦苗枯病菌(Clavibacter fangii)和内蒙古自治区5个市的21个糖甜菜叶斑病菌(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eticola pv.nov.)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病原茵基因组存在显着多样性,地理来源是基因差异的重要决定因子,证明了他们的分类地位,得出ERIC和BOX扩增基因组DNA指纹比ITS图谱具有更强的多样性.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asellae pv.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同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对来自中国15个省份的319个青枯病菌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多样性分析。根据对3种双糖和3种己糖醇的利用情况,发现319个菌株中,包含20个生化变种2的菌株,122个生化变种3的菌株,162个生化变种4的菌株,3个生化变种5的菌株和12个生化变种3-1的菌株。利用限制性酶AluI和MspI对16SrRNA进行酶切分析,发现319个青枯病菌给出完全一致的谱型。利用限制性酶AluI对fliC基因的两个扩增产物724 bp片段(Ral_fliCf-Ral_fliCr)和400 bp片段(Rsol_fliCf-Rsol_fliCr)进行酶切,得到两类谱型A724-1/A400-1和A724-2/A400-2。所有Biovar 2/Race 3菌株给出A724-2/A400-2谱型,这样fliC RFLP(AluI)可用来区分小种3菌株。通过BOX-PCR对319个菌株基因多样性展开研究,中国青枯病菌呈现了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与生化变种、地理来源和寄主都相关,但与前两者者关系密切。最近在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发现与致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中效应分子avrBs3家族同源,且受hrpB调控的brall/hpxl7基因。在Xanthomonas中,内源重复子预先控制引起重组变化的基因,进而控制Xanthomonas病原菌寄主选择的特异性。对主要来自中国15个省市以及其他19个国家的349个青枯菌株进行研究,发现309个生化变种3、4和5的青枯菌株中,该基因在重复子的数目和序列上呈现丰富多样性,而在生化变种1和2的青枯茵株中,未能检测到该基因。基因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非常相似的青枯病菌间,该基因也可能出现大的差异。通过统计分析(Fisher's exact test),发现重复区域的大小与青枯病菌寄主来源间存在密切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尹燕妮,陈永芳,李师默,郭坚华[2](2005)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asellae pv.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eticola pv.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郭坚华,蔡永健,陈永芳,葛云英[3](2002)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但也有少数重要的植物病害是由革兰氏阳性菌为害引起的。革兰氏阳性的植物病原细菌除包括少数能够形成孢子的细菌如Bacillusspp.外,大部分属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植物病原棒形细菌(Plant Pathogenic Coryneform Bac-teria,PPCB)最初属于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但多年来对此一直争议很大,近年来已分别归入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五个属中。(本文来源于《植病学会通讯4》期刊2002-08-01)

葛芸英,郭坚华[4](2002)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危害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这类细菌中,共包含八个检疫性有害生物,这些病害分布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能通过种子或块茎等繁殖材料传播。病害防治、植物检疫等都需要对病原物进行快速而精确的检测。本研究中选用16S-23S rDNA间的ITS序列的通用引物L1(5’-AGTCGTAACAAGGTAGCCGT-3’)和L2(5’-GTGCCAAGGCATCCACC-3’)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中的大部分种、亚种、致病变种,及部分腐生菌共14个菌种进(本文来源于《植病学会通讯4》期刊2002-08-01)

葛芸英[5](2002)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危害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这类细菌中,共包含八个检疫性有害生物,这些病害分布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能通过种子或块茎等繁殖材料传播。病害防治、植物检疫等都需要对病原物进行快速而精确的检测。 本研究中选用16S-23S rDNA间的ITS序列的通用引物L1(5’-AGTCGTAACAAGGTAGCCGT-3’)和L2(5’-GTGCCAAGGCATCCACC—3’)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中的大部分种、亚种、致病变种,及部分腐生菌共14个菌种进行ITS分析,所有菌株(Cur.plantarum除外)均得到了一条分子量约为500bp的扩增产物。 对参试的14个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扩增片段进行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将这些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经报道的其它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并合成了9个菌的特异性SCAR标记引物A1/A2、B1/B2、C1/C2、D1/D2、E1/E2、F1/F2、G1/G2、H1/H2、I1/I2。用以上9对引物分别对22个参试菌株进行PCR扩增。 引物B1/B2、E1/E2和I1/I2扩增结果:B1/B2、E1/E2和I1/I2能分别从目标菌Cur.f.pv.betae,Cur.luteum和C1.fangii中扩增出一条明显的分子量分别为387bp、390bp和350bp的产物,其余相应21个参试菌均无明显扩增主带;说明这叁对引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很简单快速地用于以上叁个目标菌的检测。 引物F1/F2扩增结果:F1/F2可以从Cur.albidum目标菌Cur.pusillum中扩增出分子量明显不同的两个产物,其余20个参试菌均无明显扩增主带;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只需根据产物的有无和产物分子量的大小,就能达到对目标菌Cur.pusillum的特异性的检测目的。 引物A1/A2、H1/H2扩增结果:A1/A2可以从Rathayibacter.tritici和目标菌Cur.f.pv.flaccumfaciens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380bp的产物;H1/H2引物对可以从Arthrobacter ilicis和目标菌Rat.tritici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400bp的产物,而Cur.f.pv.flaccumfaciens无扩增产物。所以使用这两对引物进行两次PCR反应可将目标菌Cur.f.pv.flaccumfaciens和Rat.tritici特异性地检测出来,或者通过一次PCR再辅助寄主范围和发病症状达到对目标菌的检测。 引物C1/C2、D1/D2和G1/G2的扩增结果:来自于Cur.f.pv.basellae的C1/C2、来自于Cur.f.pv.beticila的D1/D2和来自于Cur.plantarum的G1/G2可以从参试的多个菌中扩增出产物,所以以上叁个菌的检测还需进一步优化PCR反应条件或重新寻找两者各自的特意性的引物。(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郭坚华,陈永芳,葛云英,蔡永健[6](2002)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棒形细菌从棒杆菌属中独立出来之后,对于其中各菌分类地位的确立一直有较多争议。近年来已分别归入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短小杆菌属(Cu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5个属中。但此后又有人提出有些属中仍有异质性。这些分类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分类手段逐渐由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多相分类法过度。新的方法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此外,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分类系统的完善还有赖于植物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科学家的合作。(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2年01期)

刘庆都,郭坚华,任欣正[7](1996)在《小麦上一种新的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在历史上争议很大。70年代以来,分类学家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和遗传学的方法,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将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分为4个属: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棒状杆菌属(Clavibacter),短杆菌属(Curtobacterium)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目前这一分类观点已被广泛接受。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第9版就使用了这一系统。1987年,作者在扬州地区小麦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即小麦细菌性苗枯病,分离所得病原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棒形细菌。作者将它与已报道的10个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种、亚种及致病变种一起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阐明其分类地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郭坚华,任欣正,李瑾[8](1995)在《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菌种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菌种保存郭坚华,任欣正,李瑾(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植物病原细菌的菌种保存有多种方法,但或保存时间不长,或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不易掌握。近年国内不少单位都在寻找简便可靠的细菌菌种保存办法,在水稻白叶枯病和马铃薯青枯病等病原细...(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95年02期)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asellae pv.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beticola pv.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尹燕妮.植物病原棒形细菌和细菌性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2].尹燕妮,陈永芳,李师默,郭坚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5

[3].郭坚华,蔡永健,陈永芳,葛云英.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C].植病学会通讯4.2002

[4].葛芸英,郭坚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子检测[C].植病学会通讯4.2002

[5].葛芸英.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子检测[D].南京农业大学.2002

[6].郭坚华,陈永芳,葛云英,蔡永健.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分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

[7].刘庆都,郭坚华,任欣正.小麦上一种新的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初步鉴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

[8].郭坚华,任欣正,李瑾.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菌种保存[J].植物保护.1995

论文知识图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数值分析树状图21个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聚类...侧序图测序图一2中国青枯病菌几c基因扩增电泳图一121个糖甜菜叶斑病菌菌株与12个相关菌...

标签:;  ;  ;  ;  ;  ;  ;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论文_尹燕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