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氮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鄱阳湖,干化和干湿转化,~(15)N同位素稀释法,总氨化速率
土壤氮素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余小芳,熊小英,刘君政,张华[1](2019)在《干化-干湿转化对鄱阳湖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集鄱阳湖湿地3种典型植被(虉草、苔草、芦苇)土壤,在室内分别设置30%WHC(最大持水量)、50%WHC和80%WHC 3种水分条件培养1个月,分别模拟重度干旱、轻度干旱和适宜水分环境,然后添加水分到200%WHC模拟干湿转化过程;基于~(15)N同位素稀释法计算干化-干湿转化过程中湿地土壤的总氨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土壤干化过程中,芦苇带土壤总氨化速率最高,虉草带土壤总硝化速率最高;土壤总氨化速率和总硝化速率都随干旱程度增强而降低,轻度干旱条件下总硝化速率的降低比总氨化速率更明显;除水分条件外,总氨化速率主要受土壤碳含量影响,总硝化速率主要受pH值影响.土壤湿化过程中,苔草带和芦苇带土壤氮总氨化速率在1 d内变化较小,1~5 d不断下降;虉草带重度干旱土壤氮总氨化速率在湿化后呈上升趋势,轻度干旱土壤只在湿化后1 d内明显增大;3种植被土壤总硝化速率都在1 d内明显下降,此后维持较低水平.干化过程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对土壤总硝化速率的影响相近,湿化过程中AOB丰度的影响相对增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勤,傅欣蕾,陶晓,徐小牛[2](2019)在《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转化及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转化是维持土壤氮有效性的重要生态过程,为了探讨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及邻近的环城公园西山景区选择不同绿地,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表层土壤(0–30 cm)氮素矿化势,比较了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可溶性氮的差异。结果表明,绿地生草显着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容重(P <0.05),而对土壤水分没有显着影响(P> 0.05);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全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林下生草显着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生草绿地氮素净矿化势平均值为85.99μg·(kg·d)–1,高于不生草绿地的15.6%,林下生草虽对净硝化势影响不明显,但显着提高了土壤净氨化势。可见,绿地生草显着改变了土壤氮素转化性质,促进了氨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红梅,张海芳,秦洁,王慧,张艳军[3](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土壤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和汇,认识草地生态系统氮转化过程有助于预测氮循环对未来氮沉降增加的响应与反馈机制。依托于2010年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设置的长期模拟氮沉降增加的氮添加试验,共设置了8个氮添加水平(0、15、30、50、100、150、200、300 kg N·hm~(-2)·a~(-1))。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对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2015年8月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丰度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于200 kg N·hm~(-2)·a~(-1)硝酸铵处理有利于固氮菌生长。低氮添加(N15、N30和N50)对氨氧化细菌(AOB-amoA)和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丰度无显着影响。高氮添加(N100、N150、N200和N300)显着提高了AOB基因丰度,降低了AOA基因丰度。高氮添加(N150、N200和N300)显着降低了nirK基因丰度。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高氮添加促进了AOB主导的氨氧化过程,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减少提高了氨氧化产物硝酸盐的积累,继而提高了土壤硝酸盐含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湛,李银坤,徐志刚,郭文忠,马丽[4](2019)在《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因其具有的特殊理化性质施入到农田中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及促进作物生长,已经成为农业减排和土壤微生态系统生物氮素地球化学循环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炭作为土壤的外来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土壤氮素的周转过程中,进而对土壤中氮素的存在状态和供应能力等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土壤中施入生物质炭后,氮素循环的变化及响应机制,重点分析了生物质炭施入农田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后由土壤微生物驱动的固氮反应、氨化反应、硝化反应及反硝化反应等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响应及相关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生物质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杨硕,金文俊,黄海蒙,王军,周得宝[5](2019)在《耕层土层交换对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和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耕会使耕层土壤发生显着位置交换。耕层土壤位置交换会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改变氮素转化过程。本文研究了土层交换对黄淮海平原南端砂姜黑土硝化、反硝化过程和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土壤(0~35 cm)田间原位分层作为常规土层处理(CK),以原位0~10 cm和10~20 cm土层交换后作为土层交换处理(SE),并用20μm的尼龙网区分非根际和根际土壤。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菌群丰度,并结合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土壤呼吸、反硝化能力、反硝化潜势、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总氮含量及根系形态的测定,探讨土层交换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SE处理的玉米植株氮吸收量比CK处理显着降低8.9%(P<0.05)。土层交换显着影响根际而不是非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使其显着降低13.5%(P<0.05);并使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反硝化能力分别提高36.6%(P<0.05)和8.4%(P<0.05)。土层交换使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1.7%(P<0.05)和5.2%。相关分析显示硝化潜势与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呈显着正相关(r=0.91**),与氨氧化古菌(AOA)丰度无显着相关关系;反硝化能力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呼吸速率呈显着正相关(r=0.89**和0.93**),与nirK、nirS拷贝数无显着相关性;玉米植株氮吸收量与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根表面积×AOB拷贝数都呈显着正相关(r=0.83*和0.86*),而与反硝化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88**)。以上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硝化速率的降低和反硝化速率的增强,是土层交换后玉米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AOB是硝化速率的主要驱动微生物。土层交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反硝化能力的关键主导因子。在翻耕条件下,有效调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焦欢,李廷亮,高继伟,李彦,何冰[6](2019)在《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复垦年限和培肥措施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影响,分别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法和硝酸盐消失法研究了5种培肥措施下复垦4,8年土壤矿化、硝化、反硝化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复垦年限增加,土壤的矿化量(Nt)和矿化势(N_0)均有增加,但土壤矿化率(Nt/N)及矿化势占全氮的比例(N0/N)无明显变化;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8年土壤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MCFB)N_t、N_0、N_t/N和N_0/N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CF)提高65.22%,65.21%,60.42%和60.76%。土壤硝化率和达到最大硝化速率需要的时间(Tmax)受复垦年限影响较小,不同施肥措施均可提高土壤硝化率,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最大硝化速率(Vmax)随复垦年限增加而增大,复垦4,8年土壤V_(max)和Tmax总体以MCFB效果优于其他培肥处理。土壤硝态氮损失率和硝酸盐消失速率随复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经过7天培养,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4年土壤硝态氮损失率以单施有机肥处理(M)最高,达78.72%,硝酸盐消失速率以MCFB处理最低,与不施肥对照(CK)一致;复垦8年土壤反硝化作用在不同处理下无显着差异。通过短期氮素转化作用强度比较,复垦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矿化作用。综合来看,培肥对复垦土壤氮素转化作用提升效果明显,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更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保持和提高,减少氮素损失。(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仙仙,王趁义,黄兆玮,付佳佳,汪少奇[7](2019)在《第四类配合物型脲酶抑制剂对油菜生长及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浓度第四类新型Schiff碱配合物型脲酶抑制剂对油菜生长及其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旨在为此类新型脲酶抑制剂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室外盆栽方法,比较新型脲酶抑制剂(SU)和市售脲酶抑制剂乙酰氧肟酸(AHA)对油菜产量、品质、生长状况、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表观硝化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SU和AHA均能提高油菜产量,提高油菜品质指标和养分指标,其中SU对油菜增产和养分增效的效果比AHA明显;SU平均提高油菜产量28.0%,显着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28.8%~50.8%,同时促进油菜对氮、磷的吸收,使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68.0%,在一定程度也能降低土壤表观硝化率,平均降低35.2%。不同浓度新型抑制剂处理的油菜指标和抑制尿素水解效果不同,表现为低中浓度的抑制剂对油菜增产和养分增效效果优于高浓度,其中抑制剂用量为纯氮施入量的1%时对尿素水解抑制的效果最好,因此施入纯氮量的1%为此类抑制剂的最佳用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亮,张佩佳,张翔,毛家伟,司贤宗[8](2019)在《不同饼肥配比对烟田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氮素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用芝麻饼肥是河南烟叶提质增效的一大特色,纯芝麻饼肥因量少价高在生产上的使用受到限制,而菜籽饼肥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本研究拟通过比较不同菜籽和芝麻饼肥配比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氮素转化的影响,明确能培肥烟田土壤及提升烟叶质量的合理饼肥配比,实现菜籽和芝麻饼肥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较其他处理,芝麻饼肥配比高的T5(化肥+30%菜籽饼肥+70%芝麻饼肥)和T6(化肥+100%芝麻饼肥)处理在烤烟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土壤有较好的微生物增殖,但菜籽饼肥配比高的T2(化肥+100%菜籽饼肥)和T3(化肥+70%菜籽饼肥+30%芝麻饼肥)处理在烤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在烤烟现蕾期出现峰值,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在团棵期有峰值。除过氧化氢酶外,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在烤烟旺长期有峰值且T5和T6处理高于其他处理。腐熟芝麻饼配比高的T5和T6处理更符合优质烤烟生产的氮素营养特性,且两者间无显着差异。菜籽饼肥配比高的T2和T3处理氮素矿化速度慢,不利于烟叶后期的品质建成。因此,推荐以30%菜籽饼肥+70%芝麻饼肥来替代100%芝麻饼肥处理,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改善烟田土壤生物学特性,平衡烤烟氮素营养,提升烟叶品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丛日环,张丽,鲁艳红,聂军,李小坤[9](2019)在《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着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春花,李芬,普雪可,勉有明,苗芳芳[10](2019)在《宁南旱区不同覆盖材料下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明宁南旱区不同沟垄覆盖材料下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分配特征,以期为该区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提高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4~10月以当地马铃薯主栽品种青薯9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垄上覆膜、垄侧种植方式,设垄上覆膜,沟内分别覆盖5种不同材料:普通地膜(BD)、渗水地膜(BS)、麻纤维地膜(BM)、秸秆(BJ)和沟不覆盖(BB),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规律。[结果]不同覆盖材料处理均能显着提高马铃薯生育期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以BJ处理的蓄水保墒效果最佳,尤其在生育关键期较CK显着提高35.9%,BD处理次之。不同覆盖材料下马铃薯生育期各处理0~100 cm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且以0-40 cm层变化最为显着。块茎膨大期0~100 cm层平均土壤硝态氮含量BD处理较CK显着提高68.8%,BJ、BM处理次之,而其余各生育时期均以BJ处理最高,BD、BM处理次之,平均分别较CK显着提高66.0%、57.5%和56.5%。收获期0~100 cm层平均土壤铵态氮含量以BD处理较高,BJ、BM处理次之,而其余各生育时期均以BJ处理最高,BD、BM处理次之。全生育期BJ处理马铃薯叶、茎、根和块茎全氮含量最高,分别较CK显着增加30.1%、55.6%、25.9%和32.0%,BD和BM处理次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马铃薯植株氮素含量发生转移:苗期~块茎形成期植株叶片、茎和根氮素所占比例分别为48.9%、25.8%、20.8%和13.8%;从块茎形成期开始叶片、茎和根氮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块茎氮素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加;到收获期马铃薯叶、茎、根和块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34.5%、11.1%、13.3%和41.1%。[结论]垄覆地膜沟覆秸秆(DJ)处理能显着改善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和氮素有效性,促进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有利于氮素的转化与分配。(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土壤氮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素转化是维持土壤氮有效性的重要生态过程,为了探讨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及邻近的环城公园西山景区选择不同绿地,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表层土壤(0–30 cm)氮素矿化势,比较了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可溶性氮的差异。结果表明,绿地生草显着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容重(P <0.05),而对土壤水分没有显着影响(P> 0.05);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全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林下生草显着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生草绿地氮素净矿化势平均值为85.99μg·(kg·d)–1,高于不生草绿地的15.6%,林下生草虽对净硝化势影响不明显,但显着提高了土壤净氨化势。可见,绿地生草显着改变了土壤氮素转化性质,促进了氨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氮素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余小芳,熊小英,刘君政,张华.干化-干湿转化对鄱阳湖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王勤,傅欣蕾,陶晓,徐小牛.林下生草对园林绿地土壤氮转化及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3].刘红梅,张海芳,秦洁,王慧,张艳军.模拟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王湛,李银坤,徐志刚,郭文忠,马丽.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氮素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土壤.2019
[5].杨硕,金文俊,黄海蒙,王军,周得宝.耕层土层交换对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和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6].焦欢,李廷亮,高继伟,李彦,何冰.不同培肥措施下复垦土壤氮素转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陈仙仙,王趁义,黄兆玮,付佳佳,汪少奇.第四类配合物型脲酶抑制剂对油菜生长及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李亮,张佩佳,张翔,毛家伟,司贤宗.不同饼肥配比对烟田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氮素转化的影响[J].土壤.2019
[9].丛日环,张丽,鲁艳红,聂军,李小坤.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10].吴春花,李芬,普雪可,勉有明,苗芳芳.宁南旱区不同覆盖材料下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分配特征[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标签:鄱阳湖; 干化和干湿转化; ~(15)N同位素稀释法; 总氨化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