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事实选择的拙见

关于新闻事实选择的拙见

一、新闻事实选择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敏[1](2021)在《我国新闻事实核查的实践与发展困境研究》文中指出

刘文阁[2](2021)在《融媒体时代如何精彩表达新闻事实》文中研究指明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没有新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接收信息更多,接收更方便快捷,对新闻报道质量要求更高,因此,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互补性、连续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补性和连续性具有特殊性。把握好这些表达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精彩表达新闻、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

袁李容[3](2021)在《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随着汉语主观性及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微信公众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语言风格。本文以语言的主观性理论为依据,以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从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视角、主观情感、主观认识三方面探讨了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中语言主观性的内涵:新闻言者的主观“视角”体现在时间、空间、人称和对新闻事件焦点的设置上;新闻言者的主观“情感”分为感情、情绪、意向和态度四个方面;新闻言者的主观“认识”包括主观推定、主观指令和主观意愿等。本文重点考察了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表达手段:评价义形容词、副词、转折义连词以及表情和致使义动词是其词汇手段;被动句等主观性句式和感叹句等主观意味明显的句类是其语法手段;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具有评述义的话语标记是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常用的语用手段。本文最后从语篇视角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其新闻语篇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在新闻语篇内部结构的主观性差异上,标题侧重情感导向,正文注重互动;而不同类型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表现为硬新闻的主观性主要由标题呈现,软新闻的主观性穿插在标题和正文中;不同类型的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通过隐性或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显赫的交互主观性特征,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并更好地实现新闻的舆情导向功能。

胡晓鹤[4](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王冉冉[5](2021)在《《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是农业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它以青年群体作为主要报道对象,大学生村官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的关注。因此,以《中国青年报》为样本来源,可有效呈现出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和建构特点。本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207篇报道文本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的报道在话语向度呈现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话语方式的社会实践因素是什么?报道话语有哪些不足以及媒体应该如何做好此类事件报道?本文借鉴费尔克拉夫和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辅以量化分析,从新闻报道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新闻话语的现实思考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在宏观话语方面,《中国青年报》议题宽泛,密切联系社会,但对农村文化社会、大学生村官个人生活等议题关注度不够。新闻图式结构从概述、情景、评价等方面呈现具体特征,评述结合,视角多元。微观话语方面,修辞手法多样,表达层次丰富,多用陈述、描写、引语三线交叉的方式,灵活调用词汇句式,呈现新闻文本,建构新闻事实。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呈现媒体对其报道的建构方式,使得公众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报道现状、文本建构以及话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和群体的关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

金燕[6](2021)在《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制度》文中提出我国新闻业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转型和重组过程中产生的虚假新闻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虚假新闻的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会对国民的判断产生误导,且带偏舆论导向,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实质性的损害,进而会不断地削弱新闻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在泛信息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泛滥并非我国独有情况,世界各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但是其他国家对于虚假新闻规制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制度和措施,以避免虚假新闻危害新闻媒体行业的环境。如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专业记者团队成立的事实核查网站(Fact Check.org),这是开启事实核查运动的新起点。2007年,《坦帕湾时报》开设的“Politi Fact”网站、华盛顿邮报设立的“Fact Checker”栏目;2010年成立Storyful核查网站等。在亚洲,韩国法律规定,当媒体因虚假新闻而对公民、公共利益产生实质性法益损害时,可以依照法律进行处罚。虽然对其相关规定分散在多部不同的法律之中,缺乏集中性与一体性,但仍值得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同时,韩国已经开始推进新闻事实核查制度构建相关的立法活动,其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当前而言,我国社交媒体依然处于扩张的状态,因而有必要对于社交媒体新闻事实进行核查的必要。眼下,我国对于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尚存在:(1)针对性法律规定的缺失:(2)权威新闻事实核查机构的空白;(3)法律对新闻真实性意识强调的缺失等三个方面不足之处。结合基本概念与我国法律体系的前提下,借鉴美国、韩国等的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及制度构建模型,应当从(1)专门性法律的完善修订;(2)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构建:(3)法律对社交媒体及公众对新闻真实性意识的强调等三个方面入手,充分行使行政权,以相关法律为支撑,构建对虚假新闻的事实核查制度,减少虚假新闻的泛滥,为网民提供一个真实可靠地新闻环境。本文基本框架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于本文的目的及意义,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为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基本理论。包括社交媒体概念的重新审视与定义,对于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界定,以及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普遍意义的阐述。第三章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立法沿革及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法律应对实际现状的阐述,找出当前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应对不足之处。第四章为域外国家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构建及实施现状。主要对美国、韩国两个国家的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法律及制度构建进行了剖析,并进行总结。第五章为我国社交平台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应对完善对策。基于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参照域外的制度架构模型,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构建提出对策。

李梦莹[7](2021)在《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涌现海量信息,促使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变,众多新闻媒体投入到数据新闻的实践中。与传统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和形态不同,数据新闻在挖掘、筛选与整理数据后,将其制成各种可视化视频、静态信息图、数据图表等呈现给受众。数据新闻将数据与新闻文本有机结合,呈现出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形态,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分析,从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以及对“美数课”叙事的思考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国内数据新闻报道平台的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对“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与传统新闻叙事存在许多不同。在叙事声音方面,“美数课”的叙事者大都以公开的叙事者身份来展开论述,包含更加人性化和可读性的内容;以零聚焦视角为主,全方位、全景式地叙述新闻事实,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叙事语法的研究中,论述了“美数课”在叙事中事件的组接逻辑和叙事的事实建构两部分内容,体现出数据新闻更加立体和多维的空间感;叙事的事实建构方面,选题以国计民生新闻为主,多种话题均衡报道,新闻贴近性明显;在数据上,来源丰富,视角多元,国外数据占比高,凸显国际化视野。针对叙事话语,“美数课”数据新闻包含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两方面,“美数课”栏目采用静态图表、动态可视化以及交互叙事的多样化叙事技巧,同时涵盖不同类型的叙事结构。最后,总结了“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不足,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交互型叙事缺乏、、缺少媒介组合叙事、数据挖掘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对数据新闻叙事提出了优化建议,可以增加交互叙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加强数据的挖掘利用以及发掘人才优势等方式,丰富数据新闻的内涵和呈现形式,以实现长足发展。

田慧[8](2021)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媒介环境格局,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精英意识与单向传播路径被瓦解,纸媒作为就旧媒介代表如何存活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成功,为报业困境带来曙光。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支点,综合《南方周末》的报道理念、受众定位、发展历程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真实性与深刻性的特质,还有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借鉴小说文体的三维关系中研究分析,认为丰富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叙事话语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手段,虽其中大量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但基于二者文体根本属性的不一致,延伸出在叙事意图、塑造手法和互联网环境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出现的新特征三方面明确区别二者,最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塑造作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设性意见。第一章首先界定“深度报道”相关概念,明确与《南方周末》二者的渊源与关系,归纳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具有理性精神、报道理念宏观性和始终坚持人文性三大特点,还揭示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两大原因,一是竞争策略上的差异化,做到了紧跟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精准定位读者群和开创全媒体的经营模式;二是做到内容为王,报社秉持优秀办报理念去选材,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报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为内容加持。第二章宏观角度总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属性。《南方周末》一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与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特质,为其人物形象之间产生共性奠基,从而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共性特征归纳为真实性、平民性、复杂性和典型性。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分析《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首先叙事声音中言语正面塑造和非言语隐秘构建人物形象的功能;其次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认知;再者叙事时间上提炼出具有以倒叙为主,时距多重组合,及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的特点,清晰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控制着情节发展速率,都让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第四章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话语,手法上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突出人物性格,词语隐喻的功能隐射指向人物情感;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加之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人物形象更鲜明与真实;词语中应用方言词通俗形象传达人物特色,旧词新用使人物形象传达更为准确凝练。第五章论述《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体裁本质属性的不同导致在叙事意图上的审美和真实诉求产生偏差;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二者有侧重和争议,深度报道中倾向描写手法中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等和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对心理描写和修辞的夸张、想象等借鉴具有争议性,因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此外紧随互联网时代,《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相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出现“可预测性”新特征,新闻中“标签化”良好运用起着快速建立与传达人物鲜明性格作用。

邱立楠[9](2020)在《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转向与困境》文中指出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事实核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这一核查制度伴随时代的要求而不断调适矫正,在形成、落地实践中发生多次结构性转向,从新闻业内部自主性选择、政治语境下新闻事实核查的分离与重组,嬗变为一种独立的事实核查新闻文体,并面临技术、新闻伦理、商业模式三大困境。

曾欣[10](2020)在《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社会空前关注中国。但以境外媒体为窗口,国外受众对于中国的了解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要让国外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破除“脏乱差”等一系列与中国相关的刻板印象以及“中国威胁论”,除了要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传播出去之外,更要积极面向国外受众,以中国为主体,发出中国声音,全面地阐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真实地描绘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图景。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我国对外传播现状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迅速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的态势。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解,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一度处于“失语”状态,难以使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做出客观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国际地位。同时,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海外社交媒体己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我国在这个舆论场上必不可缺席,不可把国家形象自塑权、国际事务定义权拱手让人,任由“他塑”。这些现实的问题迫切需要有前瞻性的、符合国情、可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来指导。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以中美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对Facebook平台上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围绕“贸易战”这一主题发布的帖子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以及定性的框架分析,了解《中国日报》、CGTN、CNN与《纽约时报》四家媒体在针对贸易战发帖子时的传播频率、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如一般都在什么重要节点发帖子、以怎样的方式针对哪些人群进行具体的阐释,其中有怎样的倾向与框架,中美两国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的话语实践有何异同等等。分析发现,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对于贸易战进行报道时,中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报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中方媒体更倾向于选择中方信源,对事件进行阐释,立场清晰。美方媒体则采用多方信源全方位报道事件,把立场隐藏在事实选择之下。中美两方在国家形象塑造倾向以及语言感情色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对中美两国媒体在境外社交平台上的话语权争夺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交平台上的话语权争夺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维度:平台的争夺、议题的争夺以及受众认同度的争夺。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研究中发现的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和争夺话语权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新闻事实选择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事实选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2)融媒体时代如何精彩表达新闻事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典型性
二、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完整性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逻辑性
    (一)新闻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遵守客观规律。
    (二)新闻事实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把握好先后顺序。
    (四)新闻事实要符合社会法治建设要求。
四、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时代性
五、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引导性
六、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互补性
七、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连续性

(3)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言主观性理论与新闻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语言的主客观性
        一、语言的主观性
        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与语言特征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的语言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与语言的主观性
    第一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视角”
        一、言者的时间视角
        二、言者的空间视角
        三、言者的人称视角
        四、言者的焦点设置
    第二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情感”
        一、感情
        二、情绪
        三、意向
        四、态度
    第三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认识”
        一、主观推定
        二、主观指令
        三、主观意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的表达手段
    第一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词汇手段
        一、评价义形容词
        二、评述类副词
        三、转折义连词
        四、表情/致使义动词
    第二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法手段
        一、句式的选用
        二、句类的选用
    第三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用手段
        一、修辞手段
        二、话语标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分析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结构的主观性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整体结构分析:倒金字塔结构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内部结构分析:标题与正文对比
    第二节 硬新闻与软新闻语篇主观性对比
        一、主观性标记位置差异
        二、主观性差异的成因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语篇主观性差异
        一、《人民日报》侧重舆论导向
        二、《南方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宏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结构分析
        一、主题分类
        二、新闻文体
        三、样本宏观结构
    第二节 新闻图式分析
        一、概述分析
        二、情景分析
        三、评价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微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修辞应用分析
        一、事实修辞
        二、情感修辞
        三、细节修辞
    第二节 报道风格分析
        一、灵活的陈述方式
        二、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词汇与句式分析
        一、动词的使用
        二、名词的使用
        三、句式的使用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建构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主流媒体喉舌功能的彰显
        一、发挥标杆的示范效应
        二、强化媒体的舆论引导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青年扎根基层价值的弘扬
        一、客观呈现大学生村官群体
        二、及时报道解读国家政策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及反思
    第一节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报道的话语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创新点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基本理论
    2.1 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界定
        2.1.1 社交媒体的概念
        2.1.2 新闻事实核查的定义
    2.2 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基于言论自由的本质内涵
        2.2.2 通过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交媒体新闻真实性的保障义务
    2.3 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普遍意义
        2.3.1 对社交媒体新闻真实性的再次强调
        2.3.2 对民众真相辨认意识的唤醒
        2.3.3 减少因新闻失实而发生的法益侵犯案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3.1 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规定及现状
        3.1.1 社交媒体新闻立法沿革及现状
        3.1.2 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应对实际现状
    3.2 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应对不足之处
        3.2.1 针对性法律规定的不足
        3.2.2 权威新闻事实核查机构的空白
        3.2.3 法律对新闻真实性意识强调的缺失
第四章 域外国家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构建模型及借鉴
    4.1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事实核查制度
        4.1.1 新闻自由的沿革及立法现状
        4.1.2 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制度模型探析
    4.2 韩国新闻事实核查及其相关法律
        4.2.1 关于新闻事实审查立法进程
        4.2.2 对于新闻事实保障手段及其惩治
    4.3 总结与启示
第五章 构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制度的设想
    5.1 专门性法律的完善修订
        5.1.1 新闻事实核查原则的确立
        5.1.2 新闻事实核查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5.2 新闻事实核查制度的构建模型
        5.2.1 权威性新闻事实核查机构的构建
        5.2.2 新闻事实核查机构的运营模式
    5.3
        5.3.1 社交媒体新闻真实性的规范要求
        5.3.2 公众对新闻真实性辨别意识的普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美数课”栏目概述
    1.2 研究综述
        1.2.1 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综述
        1.2.3 数据新闻叙事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2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声音
    2.1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者
        2.1.1 公开的叙事者:话语倾向明显,公开表达态度
        2.1.2 隐蔽的叙事者:叙事者隐蔽于新闻事件背后
        2.1.3 缺席的叙事者:保持与新闻事实的距离感
        2.1.4 “美数课”叙事者的叙事特征
    2.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视角
        2.2.1 零聚焦视角:全方位、全景式叙述新闻事件
        2.2.2 外聚焦视角:新闻事实的“冷漠叙事”
        2.2.3 内聚焦视角:新闻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有限视角”
3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语法
    3.1 “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事实建构
        3.1.1 叙事议题角度多元,形成传播矩阵
        3.1.2 事件性选题与话题性选题均衡报道
        3.1.3 数据建构新闻事实的主体部分
    3.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事件组接逻辑
        3.2.1 空间叙事为主,时间叙事为辅
        3.2.2 核心事件为主,催化事件为辅
4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话语
    4.1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技巧
        4.1.1 静态信息图的多元呈现
        4.1.2 动态可视化的创意呈现
        4.1.3 交互叙事的个性呈现
    4.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结构
        4.2.1 倒金字塔式结构
        4.2.2 因果关系式结构
5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思考
    5.1 “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不足
        5.1.1 静态图文占比高,缺少媒介组合叙事的灵活运用
        5.1.2 数据挖掘处理能力不足,缺乏技术型人才
        5.1.3 数据可视化滥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
    5.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启示
        5.2.1 增加互动叙事内容,丰富数据新闻叙事形态元素
        5.2.2 深度挖掘数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2.3 回归新闻本质,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理论: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深度报道相关发展
        (二)研究对象:《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叙事学下《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
    三、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一、《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坚持贯彻理性精神
        (二)报道理念的宏观性
        (三)人文关怀依旧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
        (一)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二)重塑内容力
第二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纳
    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
    二、人物身份的平民性
    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
    一、叙述声音在人物形象上言语与非言语形式
        (一)言语形式的正面塑造
        (二)非言语形式的隐秘构建
    二、建构意义指向,人物形象不断深化
        (一)文本的反复,聚焦人物特质
        (二)限知视角的聚焦,“镜子式”的反映人物
    三、倒序为主,时距多重组合
    四、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赋予人物张力
第四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话语分析
    一、意象化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
        (一)意象与叙事母题
        (二)意象的反复
        (三)词语的隐喻
    二、视觉上的场景化
        (一)人物身体特征的独一无二性
        (二)人物行为动作外显人物性格
        (三)独白与对话形式的直接引语
    三、词语上的创新与变异
        (一)方言词语的创新
        (二)旧词新用的变异
第五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
    一、叙事意图中真实与审美的诉求
        (一)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真实性
        (二)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审美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与争议
        (一)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性
        (二)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争议性
    三、互联网时代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新特征
        (一)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可预测性”
        (二)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标签化”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转向与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结构性转向
    (一)客观守望: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核实与验证
    (二)多元参与:政治语境下新闻事实核查的分离与重组
    (三)超越实践:从新闻事实核查到事实核查新闻
二、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核查面临的困境
    (一)一把双刃剑:技术的困境与反思
    (二)两难拷问:新闻伦理困境与争议
    (三)题中之义:商业模式的困境与冲突
三、余论

(10)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际话语权
    2.2 社交媒体
    2.3 境外社交平台上的中国媒体账号传播现状
3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内容分析
    3.1 推文数量——双方报道数量起伏趋势基本一致
    3.2 推文形式——基于各自媒体特色组合多种形式
    3.3 推文主题——国家利益及政治立场决定事实选择
    3.4 事件态度——中方抵制贸易战态度较美方更坚决
    3.5 推文信源——中美两方皆更倾向于选择本国信源
    3.6 四家媒体在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特点
4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框架分析
    4.1 中国媒体Facebook涉贸易摩擦推文中使用的新闻框架
    4.2 美国媒体Facebook涉贸易摩擦推文中使用的新闻框架
    4.3 中美媒体Facebook贸易战议题交锋中使用的新闻框架比较分析
5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话语分析
    5.1 文本视角:话语选择与贸易战事件的建构
    5.2 语境视角:话语实践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6 中美贸易战议题的交锋对我国媒体境外社交平台话语权争夺的启示
    6.1 话语权的争夺在境外社交平台上的三个维度
    6.2 中国媒体在境外社交平台话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6.3 中国主流媒体利用境外社交平台提高国际话语权的传播策略
7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中美贸易摩擦时间表
致谢

四、新闻事实选择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新闻事实核查的实践与发展困境研究[D]. 陈丽敏. 西北大学, 2021
  • [2]融媒体时代如何精彩表达新闻事实[J]. 刘文阁.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03)
  • [3]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D]. 袁李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报道话语分析研究[D]. 王冉冉. 兰州大学, 2021(12)
  • [6]论我国社交媒体新闻事实核查法律制度[D]. 金燕. 延边大学, 2021
  • [7]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D]. 李梦莹.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8]《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D]. 田慧.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1)
  • [9]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新闻事实核查的转向与困境[J]. 邱立楠. 中国编辑, 2020(09)
  • [10]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D]. 曾欣. 暨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关于新闻事实选择的拙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