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碳化,冻融
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邹洪波,罗小勇,汤敏捷[1](2014)在《南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54例在役建筑物的混凝土破损情况、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情况、保护层厚度、碳化深度、冻融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了解南方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南方主要耐久性问题是混凝土的碳化,同时不能忽视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碳化和冻融的耦合作用在我国南方分布较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了混凝土碳化层厚度、钢筋锈蚀率、混凝土实际强度随时间的回归方程,可用于初步预测和评估在役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4年14期)
徐斌[2](2013)在《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国内外地震震害实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建于不同年代的在役建筑结构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耐久性损伤,导致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在大震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震损破坏。目前针对在役建筑结构采用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或仅停留在定性评估层次上,或没有根据在役结构的特点考虑构件的耐久性损伤,均无法真实反映在役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如何根据在役结构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定量化评估方法,并据此采取相应合理的加固措施,对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某8度区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背景,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并基于损伤构件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通过在单元上添加塑性铰来模拟构件的非线性行为,以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分别以钢筋锈蚀率为0%、10%、15%和20%的情况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在评估过程中,采用等风险概率理论对评估所需的地震作用参数进行取值,分别考虑结构的后续服役期为50年、30年、20年和10年,并在定义push-over工况时采用均匀加速度分布和振型分布两种模式来考虑不同侧向力加载模式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的影响。通过对以上建立的各种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和延性均呈减小趋势,具体表现为钢筋锈蚀率为20%的结构比锈蚀率为0%的结构其屈服状态时的基底剪力减小约9%~19%,屈服平台长度缩短约40%~50%;2)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随着后续服役期的缩短,在役结构性能点处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均呈减小趋势,表明后续服役期的缩短会对相应的地震作用产生折减;3)振型加载模式下结构的屈服力和屈服位移与均匀加速度加载模式下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振型加载模式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比均匀加速度加载模式下的小。通过本文的探讨,表明采用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对在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是完全可行的。分析中要综合考虑后续服役期缩短引起的地震作用折减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退化这两方面因素,并且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侧向荷载分布模式,以便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真实的评估。(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3-04-27)
汤敏捷[3](2012)在《南方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调查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百多年来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其耐久性问题及其引起的结构性能退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调查和评估,既能为了解目前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现状提供依据,又能为在役结构的维修改造和新建结构的寿命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方地区近50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耐久性问题引起的结构性能退化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参考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南方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耐久性问题,有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强度、冻融。2、对南方地区各个年代建造的房屋、桥梁工程实例进行耐久性调查,选取主要耐久性问题钢筋锈蚀、碳化深度、混凝土强度、冻融进行归纳、对比分析,总结南方地区典型环境下结构的主要损伤情况。3、分析南方地区的主要耐久性问题。通过不同年代的钢筋锈蚀量、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冻融等耐久性问题分析,分别寻找其经时变化规律。4、依据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试验成果,分析钢筋锈蚀率、碳化深度和冻融对混凝土结构性能影响,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变形、延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蔺石柱[4](2011)在《寒冷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剩余寿命的仿真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方寒冷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随机地震、结构自然老化、砼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冻融循环等耐久性因素影响,本文以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剩余寿命为主线,通过模拟人工地震波,采用时间步长法和事件序列模拟某次地震的发生及烈度,进而以标准反应谱为目标谱仿真产生相应的人工地震波,采用刚度退化原则,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积累效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弹塑性随机动力反应分析,采用变形和能量双重破坏准则,判定结构的安全性损伤程度。同时考虑砼碳化、钢筋锈蚀、冻融循环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采用损伤识别技术确定结构耐久性的破损程度,再利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对结构物进行经济维修决策。经过多次仿真,直到某次地震或耐久性损伤达到极限状态后,判定结构已失效即结构处于严重破坏或倒塌状态时,即得到结构物的一个寿命样本值,经过多次仿真,可得出工程结构的寿命分布、均值与方差,进一步揭示随机地震、耐久性与结构寿命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快冻法”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针对不同水灰比,进行普通混凝土的抗冻试验,采用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两项指标评定混凝土的抗冻性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冻融循环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论文通过对锈蚀钢筋的力学试验研究及对在役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进行加载试验,研究了锈蚀钢筋和破损老化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及试验破坏特征,提出了混凝土破损、保护层脱落等耐久性损伤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效地把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结合起来研究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剩余寿命,并结合这“叁性”以北方寒冷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为实例,进行实例验证,结论合理可靠。本文的研究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预测剩余寿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6-30)
陈健云,温瑞智,王宝峰[5](2011)在《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役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考虑后续使用期往往小于实际基准期的事实,依据等超越概率原则给出不同后续使用期内地震作用参数的具体取值.首先分析了场地土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抗力的随机时变性,然后利用调整后的地震动参数对在役建筑物进行基于概率Pushover分析的结构易损性分析,得出结构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失效概率随着后续使用年限的减少而增加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石飞停[6](2009)在《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可靠度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有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随着服役时间的不断延长,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坏现象,因此对这些桥梁结构进行可靠度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可靠度评估和维修策略、基于时变抗力的可靠度分析、疲劳可靠度和动力可靠度几方面问题出发,对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可靠度评估进行探讨,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09年09期)
李红镝[7](2007)在《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失效率与剩余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失效率与可靠度的关系入手,利用概率分布的统计原理,根据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损状态判断结构的当前目标可靠度,再根据可靠度与失效率的对应关系计算出平均寿命,进而得到平均剩余寿命。(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张璐[8](2006)在《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量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长,结构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行评定和预测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国家混凝土规范第六批科研项目[GBKY6001]”和“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05BS303]”为研究背景,在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多因素影响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及其寿命预测模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针对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硫酸盐腐蚀、承载力失效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失效模型的相关性,提出用系统可靠度方法分析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多因素影响下的耐久性可靠度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分析。 其次,利用已有的结构可靠性鉴定标准和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出了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各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评定标准。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和属性识别理论,建立了从钢筋混凝土构件到结构的耐久性综合评定模型。由模型计算得出的评判等级和评判分数,可作为在役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耐久性进行定量评估和定性评判的依据。 第叁,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各评定指标的特点,将其分为程度型和速度型两种类型,采用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模型,推算结构耐久性能随时间的衰减程度和衰减速度,以衰减程度达到10%作为结构寿命的终结标准,并根据结构的衰减程度和衰减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关系,得到结构的剩余寿命模型。 最后,在考虑结构抗力衰减的动态可靠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综合造价、维护费用、加固费用及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等经济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剩余使用寿命的影响,依据可靠性和经济优化双控原则,对结构剩余使用寿命进行评估,从而获得结构的经济剩余寿命模型。 本文建立了基于多因素影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可靠度分析模型、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综合评定及剩余寿命预测模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经济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然后以这叁个模型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进行综合评估。 经理论分析与实例验证,结果表明: (1)提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研究具有高度一致性,符合工程实际中结构和构件的耐久性寿命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6-04-01)
蔺石柱,胡长明,李燕飞[9](2006)在《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终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结构性能退化导致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致使结构破坏是实际工程中最为常见的破坏形式.由于结构所处使用环境的随机性和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使得结构使用寿命具有随机性.运用可靠度理论,考虑结构抗力的衰减,采用结构不同安全等级的允许可靠指标作为结构承载力失效标准,建立基于全随机过程的可靠度模型,提出了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剩余使用寿命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寿命计算方法的工程实用性,阐述了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寿命计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孙彬[10](2006)在《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与抗震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问题日益突出,锈蚀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逐渐退化,考虑锈蚀损伤对在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此,论文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钢筋锈蚀引起的结构性能退化与在役损伤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钢筋锈蚀对混凝土保护层约束力与钢筋表面状况的影响入手,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钢筋锈胀力和保护层最大剩余约束力的确定方法;基于现有的试验研究,给出了锈蚀钢筋表面摩擦系数以及胶着与咬合综合作用力的取值;对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作用机理进行了力学分析,建立了能够综合考虑钢筋锈蚀程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铁锈体积膨胀率的极限粘结强度模型,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 对锈蚀无粘结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了模拟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系统分析了严重锈蚀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应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截面配筋指标可综合反映混凝土强度和截面配筋率对受拉钢筋应力水平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截面配筋指标的受拉钢筋强度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对一般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退化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考虑钢筋锈蚀程度和截面配筋指标的影响,提出了概念明确、通用性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与大量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吻合较好。 分析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的影响因素,明确了锈蚀引起粘结力退化使裂缝间受拉钢筋应变趋于均匀和钢筋应变与混凝土应变不协调是影响锈蚀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计算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抛弃传统的平截面假定,采用刚度解析法对粘结力退化后构件截面刚度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综合应变系数考虑裂缝间钢筋应变趋于均匀和应变不协调的影响,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的计算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确定了综合应变系数与粘结强度退化系数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考虑到在役结构的后续使用期往往小于其设计使用期,提出应按照与结构原设计等地震风险水平的原则确定在役结构评估用抗震设防标准,并结合现行规范的抗震设防水平,分析给出了不同后续使用期内结构评估用叁水准烈度、评估用地震加速度和评估用地震影响系数的取值方法。为便于在役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提出了基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1-01)
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许多国内外地震震害实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建于不同年代的在役建筑结构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耐久性损伤,导致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在大震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震损破坏。目前针对在役建筑结构采用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或仅停留在定性评估层次上,或没有根据在役结构的特点考虑构件的耐久性损伤,均无法真实反映在役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如何根据在役结构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定量化评估方法,并据此采取相应合理的加固措施,对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某8度区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背景,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并基于损伤构件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通过在单元上添加塑性铰来模拟构件的非线性行为,以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分别以钢筋锈蚀率为0%、10%、15%和20%的情况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在评估过程中,采用等风险概率理论对评估所需的地震作用参数进行取值,分别考虑结构的后续服役期为50年、30年、20年和10年,并在定义push-over工况时采用均匀加速度分布和振型分布两种模式来考虑不同侧向力加载模式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的影响。通过对以上建立的各种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和延性均呈减小趋势,具体表现为钢筋锈蚀率为20%的结构比锈蚀率为0%的结构其屈服状态时的基底剪力减小约9%~19%,屈服平台长度缩短约40%~50%;2)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随着后续服役期的缩短,在役结构性能点处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均呈减小趋势,表明后续服役期的缩短会对相应的地震作用产生折减;3)振型加载模式下结构的屈服力和屈服位移与均匀加速度加载模式下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振型加载模式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比均匀加速度加载模式下的小。通过本文的探讨,表明采用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对在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是完全可行的。分析中要综合考虑后续服役期缩短引起的地震作用折减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退化这两方面因素,并且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侧向荷载分布模式,以便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真实的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邹洪波,罗小勇,汤敏捷.南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调查与研究[J].建筑结构.2014
[2].徐斌.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D].兰州交通大学.2013
[3].汤敏捷.南方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调查与评估[D].中南大学.2012
[4].蔺石柱.寒冷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剩余寿命的仿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陈健云,温瑞智,王宝峰.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
[6].石飞停.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可靠度评估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
[7].李红镝.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失效率与剩余寿命研究[J].路基工程.2007
[8].张璐.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剩余寿命分析[D].华侨大学.2006
[9].蔺石柱,胡长明,李燕飞.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寿命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孙彬.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与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