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糖簇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效应,树状,空穴,抗原,衍生物,抗体。
糖簇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楠[1](2011)在《不对称叁芳胺类化合物和含硫代糖苷结构的二价糖簇分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以二芳胺和3,5-二甲基碘苯为原料,利用乌尔曼(Ullmann)反应,成功地合成出了四个不对称叁芳胺衍生物TM-I-1~4(DMTPA,m-CH_3-DMTPA,p-CH_3-DMTPA和m-OCH_3-DMTPA),除DMTPA之外均为新化合物。利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光学、电化学和热稳定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在稀溶液中发出绿色的荧光,它们显示了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是潜在的空穴传输材料及发绿光的材料。2.以价廉易得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溴素、乙酸酐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出了20个新的含有硫苷键的二价糖簇目标化合物TM-II-6及TM-III-7,利用IR、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2D NMR技术研究了代表化合物TM-II-6g的NMR,并对其C、H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对所合成的二价糖簇化合物TM-II-6及TM-III-7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Cdc25B磷酸酯酶抑制活性筛选实验以及CCR5拮抗剂钙流筛选实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5μg/mL时,TM-II-6e和TM-II-6g对肝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7.05 %和68.49 %,TM-II-6d和TM-II-6f对肝癌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3.87 %和40.60 %。TM-III-7h对肺癌具有弱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29.90 %,TM-III-7c对肠癌具有弱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24.67 %。当浓度为20μg/mL时,只有化合物TM-III-7j对Cdc25B磷酸酯酶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6.08±6.49 %。所测试目标化合物对CCR5无抑制作用。3.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新型优异的空穴传输材料设计、合成与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糖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生物活性研究、新型糖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华承,郝爱友,杜光焰,申健[2](2008)在《季戊四醇衍生物为骨架的糖簇、糖树枝状分子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以季戊四醇衍生物为骨架的糖簇、糖树枝状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由于季戊四醇衍生物本身所具备的结构特点,这类分子非常适合于合成新型的糖簇分子和糖树枝状分子.同时,由于季戊四醇衍生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应用广泛,很多有机合成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这类糖缀合物的合成中.(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8年09期)
贾永林[3](2007)在《环叁磷腈糖簇分子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存在多拷贝的糖链,在分子识别和黏着时起重要作用,糖链—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增加了结合力和特异性,即产生了所谓“多价效应”或“簇集效应”。设计合成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可以研究多价效应在配体—受体结合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对多价效应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阐明糖类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而且为药物创新、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合成的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主要以线型的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等为框架与多个糖苷配体的结合,以六氯磷腈为框架的糖簇分子为数不多。以单糖葡萄糖、二糖乳糖为原料经一系列糖化学反应过程合成得到四乙酰葡萄糖醇、四乙酰葡萄糖硫醇、七乙酰乳糖醇、七乙酰乳糖硫醇四种化合物,然后在精制的四氢呋喃溶剂中,氢化钠作催化剂,干燥氮气保护,回流状态下,分别与六氯环叁磷腈中间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应48h,产物经蒸馏水洗涤,氯仿-正己烷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四种物质。红外光谱1230cm~(-1)左右P=N红外特征吸收峰,元素分析实测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δ:2.01-2.20左右为糖环上乙酯基的氢核磁特征吸收峰,这些都证明合成的物质就是设计的目标产物即糖苷环叁磷腈糖簇分子M1M2M3M4。(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4-01)
卢伟伸,张晓茹[4](2005)在《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及其生物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糖缀合物,其目的是模拟天然存在的“多元效应”。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已知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及其潜在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5年06期)
李玉文[5](2004)在《超急免疫排斥反应抑制相关糖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器官功能性衰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器官移植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种器官移植受到人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制约。因此,异种移植即利用动物器官和组织代替人体器官进行移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猪被认为是目前最合适的提供异种移植器官的动物种属。然而,当猪的器官移植到一个未经处理的人体时,该器官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就被破坏,从而导致移植的失败,这是超急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果(HAR)。研究发现,HAR反应是由人体循环系统内由B细胞产生的anti-α-Gal抗体特异性识别猪等非灵长类动物器官表面表达的α-Gal抗原片段所引起,其反应机制是α-Gal抗原与anti-α-Gal抗体结合后能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级联反应,产生细胞的溶血作用,破坏移植的器官。 抑制HAR反应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合成抗原可作为免疫吸附物质从受体的循环系统中除去anti-α-Gal,或作为可溶性物质抑制anti-α-Gal与细胞表面Galα1-3-片段的结合,从而抑制HAR反应。目前研究认为:Galα1→3Galβ1→4GlcNAβ1→3 Galβ1→4GlcNAcβ1-为超急免疫排斥反应中糖抗原上的寡糖片段,其中Galα1→3Gal末端起特异性识别作用,目前合成抗原的研究主要围绕该五糖及其末端片段进行。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糖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当弱的,而多价效应是增强糖与蛋白质之间结合作用的有效手段。 基于上述,针对HAR产生的机制,以人体中天然存在的anti-α-Gal抗体及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为靶点,以α-Gal抗原末端的二糖Galα1→3Gal和叁糖Galα1→3Galβ1-4GluNAc片段为糖基部分,采用柔性的连接臂(氨基保护的2-乙醇胺和3-巯基丙酸)和刚性的芳香骨架及柔性的脂肪链骨架,设计了两类结构新颖的糖簇分子:即氧苷和硫苷键连接的二糖糖簇(TM1-TM7)和叁糖糖簇(TM8-TM9),目的在于寻找与anti-Gal抗体及B细胞相应受体有较高结合力的糖簇分子,以便有效地抑制HAR反应的发生。 论文针对9个目标物的不同结构特点,采用两种策略(发散法和收敛法)成 功地完成了其全合成。采用发散法,二糖Cal al~3Gal糖基与柔性的小分子连 接臂以糖营键偶连,然后利用连接臂的活性基团(氨基和狡基)以易形成的非糖 普键(酞氨键)同时与多分支骨架反应,在ZemPlen条件下脱去糖环保护基得到 目标物(TMI一TM7),该合成策略避免了同时进行多步糖昔化反应,降低了化学 反应的难度。选择反应活性高的节基保护的叁氯亚氨醋糖基供体(G一48),采用 收敛法以较好的收率得到叁糖糖簇分子(TMS-TMg)。 本论文共计合成60个化合物,其中20个未见文献报道(包括8个目标物)。 用红外光谱、核磁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结构鉴定,生物 活性正在测试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5-01)
张晓茹,李英霞,褚世栋,李春霞,管华诗[6](2004)在《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合成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是为了模拟天然存在的“多价效应”而发展起来的一类糖缀合物 .从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骨架结构特点出发 ,综述了近几年来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各种合成方法及其特点(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4年02期)
糖簇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以季戊四醇衍生物为骨架的糖簇、糖树枝状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由于季戊四醇衍生物本身所具备的结构特点,这类分子非常适合于合成新型的糖簇分子和糖树枝状分子.同时,由于季戊四醇衍生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应用广泛,很多有机合成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这类糖缀合物的合成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糖簇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赵楠.不对称叁芳胺类化合物和含硫代糖苷结构的二价糖簇分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张华承,郝爱友,杜光焰,申健.季戊四醇衍生物为骨架的糖簇、糖树枝状分子的合成与应用[J].有机化学.2008
[3].贾永林.环叁磷腈糖簇分子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林业大学.2007
[4].卢伟伸,张晓茹.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及其生物学活性[J].化学进展.2005
[5].李玉文.超急免疫排斥反应抑制相关糖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D].中国海洋大学.2004
[6].张晓茹,李英霞,褚世栋,李春霞,管华诗.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合成进展[J].有机化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