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预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氧化,表面改性SiC,高铝-SiC浇注料,高温耐磨性
表面预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凯,马世行,夏熠,韩文申[1](2019)在《表面预氧化改性SiC对高铝-Si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高铝-SiC浇注料的性能,将SiC粉分别在600℃、800℃、1 000℃预氧化,分析其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用预氧化SiC代替原高铝-SiC浇注料中的SiC制样,试样干燥后经1 100℃×3 h热处理,检测有关性能,研究表面预氧化改性SiC对高铝-SiC浇注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经预氧化后改善了表面的亲水性,可增加浇注料的流动性,促进凝结;碳化硅预氧化后改善了与其它物料的亲和性,促进界面的烧结与结合,提高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9年04期)
富聿晶,付东贺,马峰,刘宏亮,闵铜[2](2019)在《预氧化工艺对热镀锌双相钢DP590表面氧化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热镀锌高强钢由于表面氧化而造成的点状露镀缺陷,论文针对热镀锌DP590进行了不同预氧化段工艺实验,并进行了表面氧化物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露点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提高表面氧化物数量增多,但氧化物数量随着温度的提高增量逐渐减小,考虑到退火温度的合理性,预氧化腔温度应在755℃~765℃之间;在预氧化腔温度一定时,露点过低氧化物会集中在表面,主要为外氧化,随着露点的逐渐升高,表面硅、锰等氧化物向钢基内部运动,逐渐形成内氧化,但露点继续升高,会造成过氧化现象,氧化物返回表面,造成带钢的浸润性下降,所以预氧化腔露点控制在-20~-25℃时较为合适。(本文来源于《“创新材料引领汽车发展新机遇”——2019中国车用材料(西青)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3-27)
刘伟丽,袁刚[3](2018)在《预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表面处理生产废水的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预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大连某表面处理公司生产废水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经过八年多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稳定性,当进水Fe~(2+)在1000-2000mg/L,Zn~(2+)在30-200mg/L左右时,处理后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之第一、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排放标准,重金属去除率在98%以上,同时污泥可减量20%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1期)
曹云青[4](2018)在《预氧化处理对铁基表面硅烷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涂层涂装体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防护手段,其中金属基体和有机涂层之间的预处理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预处理层作为物理屏障起到了对金属材料的短期防护作用,另一方面,为后续涂层与金属基体提供了良好的结合性能。传统的预处理层主要为磷酸盐转化膜(磷化膜)和铬酸盐转化膜,但由于含磷废水对水体会造成富营养化,Cr6+毒性极大且有致癌风险,因此新型的绿色环保预处理方法被不断开发出来。其中,硅烷化技术异军突起,被认为最有望取代磷化和铬酸盐处理,并可能在近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铝合金和镀锌钢基体表面硅烷膜作为预处理层已达到了可以媲美传统铬酸盐转化膜和磷酸盐转化膜的效果。但与上述基体相比,硅烷化在钢铁材料表面上的应用却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钢铁表面相对难以硅烷化,主要表现为硅烷膜厚度薄,膜层表面不均匀、不致密,进而导致硅烷膜的短暂防护性能和后续涂装性能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针对铁基材料自然氧化物膜疏松多孔、羟基氧化物形成条件苛刻、碳钢表面组织分布不均等导致的碳钢表面硅烷化困难的问题,提出采纯铁作为研究基体,以消除合金化的影响,用预氧化(化学氧化与阳极氧化)工艺改变纯铁表面状态(元素组成和化学组分),并通过薄膜表征、电化学测试和模拟腐蚀实验等研究了通过预氧化工艺改变的纯铁基体表面状态(尤其是羟基氧化铁)及其对后续硅烷膜的成膜性质(膜层厚度、致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和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用常规氢氧化钠溶液碱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纯铁基体表面的羟基进而增加硅烷膜厚度且提高防护性能。而相对于氢氧化钠碱洗预处理,纯铁基体经过酸性钼酸钠化学氧化后,基体表面主要生成含钼氧化物,但硅烷膜的防护性能并未得到改善;在硼酸/硼酸钠溶液中对基体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后,纯铁基体表面羟基含量及硅烷膜的防护性能与之相当;而纯铁基体经过氢氧化钠阳极氧化或碱性钼酸钠溶液化学氧化后,纯铁基体表面羟基含量进一步增加,硅烷膜的防护性能也更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25)
王叁星,张勇,刘斌,朱权,王健礼[5](2016)在《316L不锈钢表面预氧化处理的抑焦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金属表面的催化结焦,本文系统研究了预氧化处理对316L不锈钢表面元素迁移、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环己烷常压高温裂解实验探讨了预氧化处理对表面结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金属基体中元素迁移加剧,金属表面Mn、Cr元素含量逐渐增加,Fe、Ni元素含量逐渐减少,金属表面的颗粒逐渐长大,氧化温度为900℃时,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为2.5μm的致密氧化膜;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金属表面结焦量逐渐降低,丝状焦炭逐渐减少,900℃氧化后的试样表面几乎没有丝状焦碳生成,焦炭的石墨化程度较低,结焦抑制率达到78%。(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蔡航伟,高原,马志康,王成磊[6](2014)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渗锆改性层的低温预氧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0Cr18Ni9Ti不锈钢经渗锆处理及渗碳处理后的试样,在620℃静态空气中低温预氧化6 h的氧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氧化后,不锈钢基材表面主要形成FeCr0.29Ni0.16C0.06、Fe0.64Ni0.36、Fe2O3,出现较多深而宽的裂纹;渗Zr试样低温预氧化后表面主要为Fe2O3、ZrO2,试样表面致密、没有出现大的裂纹;渗Zr+渗C试样,低温预氧化后表面生成物主要为ZrO2,较渗Zr后更为致密,表面光滑且无孔洞与裂纹,基体与改性层结合牢固,抗高温氧化性能大为改善,试样表面的硬度约为2580 HV0.05,且由表及里试样硬度值呈梯度降低平缓。(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4年10期)
王申祥,王国清,王红霞,郏景省,崔立山[7](2013)在《表面粗糙度对25Cr20Ni合金裂解炉管低氧分压预氧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1.6,12.5μm的3种25Cr20Ni合金试样在低氧分压气氛中氧化20 h的氧化动力学、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及相组成,并在小试裂解装置中对这3种内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5Cr20Ni合金炉管预氧化后的抗结焦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1.6,12.5μm的3种合金试样在低氧分压气氛中的氧化动力学分别遵循立方规律、对数规律和立方规律;表面粗糙度为0.2μm的合金试样氧化后表面被Cr2O3和极少量的MnCr2O4尖晶石覆盖;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合金试样氧化后表面被均匀、致密的MnCr2O4尖晶石覆盖;表面粗糙度为12.5μm的合金试样氧化后表面被不均匀的MnCr2O4尖晶石覆盖。在小试裂解结焦评价实验中,内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炉管预氧化后的抗结焦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12期)
万晓阳,梁军,方国东,王玲玲,李林杰[8](2013)在《预氧化对不同表面状态ZrB_2-SiC-G室温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相同的预氧化条件对不同表面状态材料强度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对试样进行未磨,粗磨,抛光,得到具有不同表面状态的试样。然后对试样进行相同时间和温度的预氧化处理。最后对预氧化后试件的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氧化过程对于不同表面状态的试样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颜磊,刘京雷,王志远,徐宏[9](2012)在《预氧化HP40合金表面催化结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的表面状态对HP40合金表面催化结焦的影响,分别以水蒸气、空气为预氧化气氛,对HP40合金试样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氧化处理以及氧化后结焦实验。利用XRD,SEM,TEM对氧化层和焦炭的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元素分析仪和拉曼(Raman)光谱仪对焦炭的碳氢比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试样经水蒸气氧化后,表面形成了针状、富铁氧化物;经空气氧化后,表面形成颗粒状、致密的富铬氧化物,随氧化温度升高部分试样的氧化层出现了剥落,剥落后的疏松、多孔表面对催化结焦有强烈的促进作用。焦炭主要为典型的催化丝状焦,焦丝的直径约80 nm,还含有少量的热裂解焦;焦炭缩合度较高,由有序状炭和无序状炭共同构成,且石墨化程度低。不同的预氧化气氛对合金表面氧化状态影响较大,但是对后续结焦过程,焦炭的形貌和结构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2年08期)
栾小建[10](2011)在《退役炉管和预氧化表面结焦行为与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炉管结焦是热裂解法生产乙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开发行之有效的抑制结焦方法对于提高乙烯生产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模拟裂解工艺参数对Cr25Ni35炉管预氧化表面结焦行为的影响;采用APCVD法在退役Cr25Ni35炉管表面制备了SiO2/S涂层。研究了SiO2/S涂层、实验室自制的DT-1型硫磷结焦抑制剂及其两者联合,以及N-1碱金属抑制剂的抗结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Cr25Ni35炉管进行预氧化,获得了尖晶石结构的氧化层。研究了工艺参数对Cr25Ni35炉管预氧化表面结焦的影响,掌握了裂解时间、裂解温度、稀释比对结焦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裂解时间的延长和裂解温度的提高,焦丝直径生长速率分别为0.027μm/min和0.0051 gm/℃,温度的升高加速了结焦由催化结焦向热裂解结焦的过渡。稀释比增大,烃分压降低,结焦速率降低。(2)研究了退役Cr25Ni35炉管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采用APCVD法在退役Cr25Ni35炉管表面制备了SiO2/S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形貌、成分、结构和抗热冲击性能。结果表明,涂层致密,由Si-O-Si叁节环结构和非晶态的Si-O-S结构构成,可经受16次900℃高温水冷热冲击试验。(3)对比研究了SiO2/S涂层和DT-1型硫磷结焦抑制剂的抗结焦性能,并对涂层与抑制剂的联合抑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和抑制剂的结焦抑制率分别为65.07%和69.2%,两种工艺条件的抗结焦性能相当,且都改变了焦层的形貌;涂层与结焦抑制剂联合使用时,抑制剂最佳添加值约为50 ppm,其联合抑制率为98.5%,抑制作用极为显着。(4)开展了碱金属元素对结焦行为影响的实验,揭示了碱金属元素抑制结焦的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N-1添加量为200 ppm时的结焦抑制率为51.54%。碱金属元素的注入,提高了焦的石墨化程度,促进了由非催化结焦机理生成的焦炭颗粒与水蒸气的气化反应,使催化焦丝呈纳米级细化。(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01-18)
表面预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热镀锌高强钢由于表面氧化而造成的点状露镀缺陷,论文针对热镀锌DP590进行了不同预氧化段工艺实验,并进行了表面氧化物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露点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提高表面氧化物数量增多,但氧化物数量随着温度的提高增量逐渐减小,考虑到退火温度的合理性,预氧化腔温度应在755℃~765℃之间;在预氧化腔温度一定时,露点过低氧化物会集中在表面,主要为外氧化,随着露点的逐渐升高,表面硅、锰等氧化物向钢基内部运动,逐渐形成内氧化,但露点继续升高,会造成过氧化现象,氧化物返回表面,造成带钢的浸润性下降,所以预氧化腔露点控制在-20~-25℃时较为合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预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石凯,马世行,夏熠,韩文申.表面预氧化改性SiC对高铝-Si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J].工业炉.2019
[2].富聿晶,付东贺,马峰,刘宏亮,闵铜.预氧化工艺对热镀锌双相钢DP590表面氧化物的影响[C].“创新材料引领汽车发展新机遇”——2019中国车用材料(西青)国际论坛论文集.2019
[3].刘伟丽,袁刚.预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表面处理生产废水的工程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
[4].曹云青.预氧化处理对铁基表面硅烷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
[5].王叁星,张勇,刘斌,朱权,王健礼.316L不锈钢表面预氧化处理的抑焦效果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6].蔡航伟,高原,马志康,王成磊.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渗锆改性层的低温预氧化行为[J].金属热处理.2014
[7].王申祥,王国清,王红霞,郏景省,崔立山.表面粗糙度对25Cr20Ni合金裂解炉管低氧分压预氧化的影响[J].石油化工.2013
[8].万晓阳,梁军,方国东,王玲玲,李林杰.预氧化对不同表面状态ZrB_2-SiC-G室温强度的影响[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9].颜磊,刘京雷,王志远,徐宏.预氧化HP40合金表面催化结焦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
[10].栾小建.退役炉管和预氧化表面结焦行为与抑制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