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性,椭圆囊,球囊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尤孙文,杨守块,康宗辉,朱文宗[1](2019)在《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方法收集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BPPV是否复发分为BPPV非复发组68例,复发组32例;收集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叁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各项参数,比较BPPV和健康人群的VEMP异常率,并比较BPPV复发组、BPPV非复发组VEMPs各项参数及临床资料。结果 BPPV患者颈肌VEMP(cVEMP)异常率(30.00%)、眼肌VEMP(oVEMP)异常率(44.00%)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复发组oVEMP异常率显着高于BPPV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患者的球囊和椭圆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复发患者椭圆囊异常率较高,椭圆囊受损可能参与了BPPV的复发过程,临床可通过检查oVEMP功能尽早识别BPPV复发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成颖,张玉忠,陈耔辰,马伟军,吴宝俊[2](2019)在《骨导振动刺激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骨导振动(BCV)刺激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cVEMP)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从2018.1-2018.6在门诊及住院部选取传导性耳聋患者65耳,双耳均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耳声发射、颞骨CT、气导声刺激(ACS)及骨导振动刺激的VEMPs检查,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 1.传导性耳聋患者中,平均骨气导差(PTA)大于20dB与小于20dB的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传导性耳聋患者中BCV-VEMPs和ACS-VEMPs引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其中36例单耳传导性耳聋患者中患侧和健耳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该36例患者患耳及健耳BCV-VEMPs的阈值、振幅、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等参数分别进行比较,oVEMP的阈值、振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余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在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中可稳定引出,在临床上可以将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作为气导声刺激诱发的VEMPs的替代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许珉,陈耔辰,魏馨雨,张玉忠,杨方园[3](2019)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冷热试验和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oVEMP)、冷热试验和耳蜗电图(ECochG)在梅尼埃病(MD)和非M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4例(64耳)单侧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MD组),另收集同期其他眩晕症非MD门诊患者127例(254耳)作为非MD组,其中前庭性偏头痛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8例、良性复发性眩晕13例、前庭阵发症3例、前庭神经炎5例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眩晕患者18例。对2组患者双耳进行cVEMP、oVEMP、冷热试验和ECochG检测。将所有ECochG数据录入Medcalc软件,绘制ECochGSP/AP值在MD组与非MD组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以及最佳诊断截点等。将ECochGSP/AP最佳截点定为耳蜗积水的截点,评估3项前庭功能检查异常与ECochG-SP/AP阳性在MD组和非MD组中诊断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诊断准确度。结果:计算得ECoc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约登指数为0.47,最佳诊断截点为-SP/AP>0.40。在MD组与非MD组的眩晕患者中,单项前庭功能检查,包括cVEMP(灵敏度约为62%,特异度约为68%)、oVEMP(灵敏度约为61%,特异度约为53%)和冷热试验(灵敏度约为53%,特异度约为57%)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低于ECochG(灵敏度约为65%、特异度约为78%);而PPV以ECochG最高,为61.9%;NPV在cVEMP、oVEMP和ECochG都较高,最高为cVEMP(87.5%);诊断准确度以ECochG最高(约为74%),其次为cVEMP(约为67%),而oVEMP(约为55%)和冷热试验(约为56%)较低。结论:ECochG与单项前庭功能检查相比,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和NPV方面均较高,并且-SP/AP值>0.4时可将诊断效益提高到最大。因此,单个前庭功能检查(包括cVEMP、oVEMP和冷热试验)在MD诊断中价值有限,MD的诊断仍然需要从病史、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ECochG等)和前庭功能检查来进行综合评估。(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颖,刘萍[4](2019)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梅尼埃病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LHL)和梅尼埃病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不同。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ALHL组45例,另选取梅尼埃病组36例,分别以500 Hz及1 000 Hz气导短纯音作为刺激声,对受试者进行oVEMP的检测。对两组患者的oVEMP的N1~P1波振幅及500 Hz/1 000 Hz频率振幅比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 500 Hz oVEMP ALHL组异常率22.2%,梅尼埃组异常率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000 Hz oVEMP ALHL组异常率26.7%,梅尼埃组异常率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 Hz和1000 Hz频率调谐性变化两组比较,ALHL组发生率6.7%,梅尼埃组发生率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HL与梅尼埃病两种疾病的oVEMP比较,由于迷路积水和椭圆囊均会受累。而oVEMP的频率调谐性变化对梅尼埃病有诊断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17期)
李端超,章碧云,钟时勋[5](2019)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是通过刺激微纹区的Ⅰ型毛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肌源性反应,主要反映球囊、椭圆囊的功能及前庭颈、前庭眼反射通路的完整性。VEMPs目前主要应用于前庭、中枢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将就其信号产生、参数正常值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樊小勤,林颖,刘嘉伟,董晨,王敏姣[6](2019)在《500 Hz不同时程短纯音骨导眼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500 Hz不同时程短纯音诱发骨导眼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BC-oVEMP)的波形差异,以探讨BC-oVEMP最佳时程的刺激声参数。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青年人(男女各10例,年龄20~25岁,平均22.0±2.0岁)为研究对象,由听觉诱发电位仪输出500 Hz不同时程短纯音,经功率放大器放大,由激振器在受试者头颅正中近发际线(Fz)处施加骨导振动,单侧记录BC-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n1-P1振幅、振幅比、双侧不对称比。结果 500 Hz不同时程(以上升时间-平台期-下降时间表示,单位为ms)刺激声均引出BC-oVEMP,相同上升/下降时间、不同平台期的短纯音(2-0-2、2-1-2、2-2-2、2-4-2、2-8-2 ms)诱发的BC-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n1-P1振幅、振幅比、双侧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P1振幅随平台期的延长先增大再减小,其中2-1-2、2-2-2 ms的短纯音诱发BC-oVEMP的n1-P1振幅最大。相同平台期、不同上升/下降时间(1-2-1、2-2-2 ms)的短纯音诱发BC-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上升/下降时间的延长,n1、P1潜伏期均出现延长;n1-P1波间期、n1-P1振幅、振幅比、双侧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P1振幅随上升/下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BC-oVEMP在听力健康青年人中可诱发出良好的波形,500 Hz上升/下降时间为1 ms、平台期为2 ms的短纯音可作为BC-oVEMP优先刺激声。(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敏姣,林颖,刘嘉伟,樊小勤,钟波[7](2019)在《不同刺激声骨导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刺激声骨导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BC-oVEMP)特征,分析其反应阈、潜伏期和振幅,探讨其最佳刺激声,并获得正常值范围,为临床诊断前庭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500、1 000、2 000Hz短纯音及短声对20例(40耳)正常青年人进行BC-oVEMP测试,刺激声起始强度为仪器每个频率可输出的最大峰值等效力级(force level,FL),以5dB FL为步阶测试至阈值,分别记录其n1-p1潜伏期、振幅、波间期,得出其对称性和振幅比。结果在最大输出强度下,500、1 000、2 000 Hz短纯音及短声四种刺激声诱发的BC-oVEMP n1-p1引出率分别为100.0%、85.0%、42.50%及52.50%;反应阈分别为127.63±4.76、130.89±3.06、114.94±2.54、117.25±3.98dB FL;n1波潜伏期分别为10.14±0.62、11.80±1.66、13.61±0.81、12.52±0.82ms;p1波潜伏期分别为15.65±1.09、16.08±1.61、17.59±0.98、16.32±0.54ms;n1-p1振幅分别为12.14±5.85、2.80±1.82、2.69±1.14、2.85±1.78μV。结论500、1 000、2 000Hz短纯音及短声四种骨导刺激声均可诱发出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最大输出强度下500Hz短纯音BC-oVEMP引出率和振幅最高,为最佳刺激声,便于椭圆囊及其传导通路的相关疾病诊断。(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端超[8](2019)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特性,探究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与听力损失分型、伴发眩晕、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频听力下降的单耳突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cVEMP、oVEMP检查,并按听力分型进行治疗14天。比较不同分组中VEMPs各参数的差异,分析VEMPs的结果与听力类型、是否伴眩晕及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全聋型患者cVEMP、oVEMP的异常率显着高于平坦下降型患者(P<0.05),主要表现为cVEMPs的引出率低、振幅小,o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长;突聋伴眩晕患者的cVEMP、oVEMP异常率与不伴眩晕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VEMPs的引出率降低;VEMPs正常组与异常组的疗效无显着差异,但cVEMP正常组中患者的痊愈率为31.4%,异常组中患者的痊愈率为0%,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全聋型和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前庭功能受累较重,部分不伴眩晕患者也存在前庭功能的损伤;cVEMP对突聋患者的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价值,检查正常者痊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莉莉[9](2019)在《前庭阵发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特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一种周围前庭疾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约占眩晕门诊就诊病人的3.9%。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以幼年和40~70岁患病多见。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可伴有耳鸣、听觉过敏、听力下降,亦可出现步态和姿势不稳、平衡障碍,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某些特定的动作如体位或头位改变、深呼吸时可诱发,乘车及电梯、精神紧张等可能促进VP的发作。关于V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公认的机制是前庭蜗神经受压后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而发病。前庭蜗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前庭神经又分为前庭上、下神经。临床表现与压迫部位及受累神经有关。反复眩晕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给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由于VP临床症状不典型,发作形式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类似,伴有听力下降或耳鸣的患者与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耳聋相似,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患者病史提供不准确及缺少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等,该病误诊率较高。然而,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病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越来越多且报道日趋增多,例如:MRI显示前庭蜗神经与血管交互压迫、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I~III波峰间期延长、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异常等。VEMPs是反映前庭及脑干功能的电生理指标,是外周耳石器在强声等刺激下,在紧张的躯体体表骨骼肌通过电极记录到的肌电反应。主要包括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VEMP)。其中oVEMP反映前庭上神经功能状态,cVEMP反映前庭下神经功能状态。近年来,随着VEMPs相关研究的进展,已广泛应用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外周眩晕疾病的诊断。有文献报道,VP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VEMPs异常,VEMPs在VP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有文献报道,VEMPs对VP既无敏感性也不特异。目前关于VP的VEMPs表现尚缺乏确切研究;VP的oVEMP和cVEMP表现特异性如何尚无文献报道。故本研究对20例MRI上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NVCC)的VP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均行VEMPs该项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观察其VEMPs波形结果,分析VP患者oVEMP和cVEMP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探讨VEMPs在VP的发病机制、精确定位、鉴别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等应用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确诊的20名MRI上伴有NVCC的VP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20名MRI未见NVCC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场强及序列相同的头颅MRI检查)。对所有入组者进行相同刺激方式的VEMPs检查,计算VP的NVCC侧、VP的非NVCC侧、对照组的oVEMP及cVEMP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包括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幅),并对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就VP对VEMPs引出率、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及VP受压部位进行分析。结果(1)VP组oVEMP引出22耳(55%),其非NVCC侧引出16耳(84.21%)、NVCC侧6耳(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P<0.05),对照组引出35耳(87.50%);VP组cVEMP引出26耳(65%),其非NVCC侧引出17耳(89.47%),NVCC侧9耳(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5),对照组引出35耳(87.50%);VP组NVCC侧与对照组oVEMP、c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P<0.05;χ~2=13.65,P<0.05);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oVEMP、c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χ~2=0.00,P>0.05);(2)在VP组,cVEMP与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05);(3)VP组NVCC侧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与非NVCC侧VEMPs各参数值经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P组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VP患者NVCC侧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NVCC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且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2)VP患者NVCC侧前庭上、下神经传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异常。(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媛,张海利[10](2019)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是指用高强度声音、振动或直流电刺激球囊或椭圆囊,在人体紧张的骨骼肌表面通过电极记录到的肌源性动作电位。目前临床上常使用2种VEMP,即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本文主要概述VEMP的起源、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骨导振动(BCV)刺激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cVEMP)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从2018.1-2018.6在门诊及住院部选取传导性耳聋患者65耳,双耳均行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耳声发射、颞骨CT、气导声刺激(ACS)及骨导振动刺激的VEMPs检查,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 1.传导性耳聋患者中,平均骨气导差(PTA)大于20dB与小于20dB的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传导性耳聋患者中BCV-VEMPs和ACS-VEMPs引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其中36例单耳传导性耳聋患者中患侧和健耳BCV-VEMPs引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该36例患者患耳及健耳BCV-VEMPs的阈值、振幅、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等参数分别进行比较,oVEMP的阈值、振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余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在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中可稳定引出,在临床上可以将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s作为气导声刺激诱发的VEMPs的替代检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尤孙文,杨守块,康宗辉,朱文宗.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9
[2].成颖,张玉忠,陈耔辰,马伟军,吴宝俊.骨导振动刺激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传导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3].许珉,陈耔辰,魏馨雨,张玉忠,杨方园.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冷热试验和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评估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4].刘颖,刘萍.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梅尼埃病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9
[5].李端超,章碧云,钟时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6].樊小勤,林颖,刘嘉伟,董晨,王敏姣.500Hz不同时程短纯音骨导眼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7].王敏姣,林颖,刘嘉伟,樊小勤,钟波.不同刺激声骨导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8].李端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9].陈莉莉.前庭阵发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特征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9
[10].孙媛,张海利.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
标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发性; 椭圆囊; 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