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审美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黎族,意识形态,反映论,批评,形式,形象思维。
文学审美论论文文献综述
詹艾斌[1](2019)在《文学审美论的确立与新时代审美批评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批评理论与观念,审美批评与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文学审美论相伴而生。其时,审美批评是一种主流的文学批评倾向,在根本意义上说,它更表现为一种主流的文学批评观念,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旨趣,也存在一定的理论限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审美风尚的深刻变化,审美批评出现了严重的泛化倾向,进而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在表面上看是一种批评方式的危机,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观念、批评观念的危机。面对这种挑战,审美批评需要在当前的时代性精神境遇下寻求重建,以有力推进新时代批评观念与批评实践的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9年03期)
谢慧英[2](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成为文论建设的主要流派之一,并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形态有审美反映论、审美形式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审美超越论等。90年代后,语言论转向在中国发生,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蔚成主流;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热潮兴起,"生活美学""大众美学"不断扩张。文艺理论的话语建构要在对新时期文学审美论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应对现实变化进行审美论范式更新,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赵学存[3](2017)在《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界开始反思文学审美论的当下,发掘文学审美论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起步时的几个代表性的起点,分析这些起点对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影响,对洞察、反思文学审美论具有特殊意义。这几个起点是《为文艺正名》一文的发表,"文学表现"观的提出,"美学批评"、形式本体论、"新的美学原则"等文学观念的出现,它们呈现出逐渐深化、细化的层次。到1980年,针对文学工具论的、侧重于文学自身特性的多个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正式发生了。此后,文学审美论从这几个起点向着多条路径走向纵深。(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赵学存[4](2017)在《“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再次开始建设的文学审美论,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步入危机状态。我们通过研究“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探讨这一范式的类型特点,也可在新的时空之中来思考文学审美论的再发展问题。循着这一思路,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梳理、归类、分析自19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审美论的论争,展现它们碰撞的焦点,揭示文学审美论的危机实质。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选取“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主线上,与文学审美论论争紧密相关的几个代表性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开放的态度,采用事件化的方法和场域理论的方法,清理它们的历史来源;叙述它们发生发展的景况;揭示它们所针对的问题、所处的场域;挖掘每个理论各个分支的文学审美观的内涵;结合文学审美论论争,剖析各家文学审美观,揭示其理论价值与局限。再次,结合美学史,梳理“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来源主线;结合上述研究,发掘“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最后,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审美解构论的局限,以超越“强制阐释”的视角,以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思考文学审美论的再发展问题。本文主要笔墨用在对“八十年代”“人学”的审美论、形式的审美论、意识形态的审美论的研究上。在此之前,揭示“八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文化环境和中国政坛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坛上拨乱反正的状况,从中见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所针对的对象:文学工具论;回放文学审美论开始起步时的几个脚印:“共同美”的讨论、“形象思维”的讨论、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揭示政治界与知识界在“拨乱反正”的共识上相互借力的景况;当这个脚步迈到“为文艺正名”、“形象表现”说、“美学批评”标准、“形式主义”、“新的美学原则”的时候,也就是到1980年为止,文学审美论的主要内涵,即审美、情感、形式、表现、内心感受、精神自由等都被触及,它正式发生了。此后,由文艺心理学的审美观、文学主体论的审美观、文学的“人类本体论”的审美观构成的“人学”的审美论针对文学工具论舍弃文学中人的主观、主体因素,主张文学是充满自由的主体,在情感体验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主张文学具有自由性、情感性、生命体验性、超越性与情理相融性。由形式本体论的审美观、语言学文论的审美观、符号学文论的审美观构成的形式的审美论主张以“内容化入形式”,超越与工具论相应的“内容决定形式”;对西方语言学文论进行批评、改造和拓展,主张文学的语言的形式性、文本性、结构性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文学的社会性、历史性、主体性;探讨符号传达情调的方式,探讨文学符号的非特指性,主张文学是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从扭转文学的上层建筑观而来的意识形态的审美论,首先为文学从政治那里松绑,继而建构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这叁个方面,既体现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建构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也具有逻辑层面的不断提升,它首先解决对人与文学的关系的认识问题,再接着解决对于文学形式的认识问题,最后,为了能够整合提升文学审美论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回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框架之中来讨论文学特性,而是更深层次地展开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可能融合的讨论,为“八十年代”的文学审美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宏大的理论体系。“八十年代”的文学审美论有叁条理论来源主线,其源头分别是康德的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文艺观以及西方语言形式文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文学审美特性,直面创作不自由的时代问题,在深层上通联人本主义精神。其局限是探讨“审美”内涵还不够系统、清晰,处理文学多元性质与审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恰当,定义文学还保留“意识形态”等。这些局限留下的理论裂缝被审美解构论越撕越大,最终导致文学审美论的危机。不过,无论是理论价值和还是理论局限,对思考文学审美论的再发展都有意义。文学审美论所针对的问题并没完全解决,对它的论争也未成定论,而解构论的一些学说对文学审美论有着不少误解,如对其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中心主义、审美封闭性、审美自主性等的误解。审美解构论夸大建构主义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程度,模糊了文学审美与生活审美的界限,忽视了审美批评的必要性。因此,文学审美论并未过时。它的危机源自基于二元对立思维,对“审美”概念的随意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分裂性理解。据此,本文思考“审美”概念的基本内涵,并由此强调“文学审美”是生命体验与语言符号创造(含艺象构思与传达)的同一过程。(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刘锋杰[5](2016)在《王国维“文学审美论”的超越性与开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率先提出以"境界"为核心的文学审美论,它并非如批评者所说,是脱离社会政治现实的"孤芳自赏",而是在坚持文学审美性的前提下,具有向社会政治的开放性。王国维的审美批评分别从人格、真伪上评价诗人,反对形式主义的技巧至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受起源性质与功能性质的制约,文学具有本位的情感养育作用,也具有他位的政治介入作用,但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陈超海,钟淑杯,邓小康[6](2015)在《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悲剧的起源可追溯至《诗经》中的一些基调哀伤的歌谣,它们诉说了生存的苦难、爱情的坚信,仕途的挫折,其悲剧性并不逊色于后期悲剧作品。而爱情的悲剧因为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悲剧具有更大的感染力。论文选取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进行审美研究,主要就黎族传统诗歌和民间故事中的爱情悲剧故事进行审美学研究,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黎族爱情悲剧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5年04期)
江飞[7](2014)在《文学审美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论支撑——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童庆炳在《文学与审美》一文中首次提出"审美溶解说",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正确而客观地揭示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非审美属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审美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审美溶解说作为对文学本身的特殊本质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中,也与"审美反映论"、"审美特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一起构成了整体性的中国"审美论"科学体系。(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赵学存[8](2014)在《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论确立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破"为"立"做好铺垫,"立"最终实现"破"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王成[9](2012)在《朝鲜金泽荣文学审美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泽荣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与散文,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对他的文学范畴论、创作审美论、批评鉴赏论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东方文论的理论建构。(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盖生[10](2010)在《新时期文学审美论局限评析——以“审美溶解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初,一些学者从康德的审美主义以及前苏联的“审美学派”的思想中汲取了一定的价值元素,提出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这就是长期影响并成为文学理论界主流话语的文学审美论。不可否认的是,文学审美论的提出,在理论上为文学争得了自主发展的权利,其历史意义是不可(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0年05期)
文学审美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成为文论建设的主要流派之一,并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形态有审美反映论、审美形式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审美超越论等。90年代后,语言论转向在中国发生,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蔚成主流;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热潮兴起,"生活美学""大众美学"不断扩张。文艺理论的话语建构要在对新时期文学审美论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应对现实变化进行审美论范式更新,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审美论论文参考文献
[1].詹艾斌.文学审美论的确立与新时代审美批评的重建[J].求索.2019
[2].谢慧英.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J].文学评论.2018
[3].赵学存.论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的发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赵学存.“八十年代”文学审美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7
[5].刘锋杰.王国维“文学审美论”的超越性与开放性[J].河北学刊.2016
[6].陈超海,钟淑杯,邓小康.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J].文学教育(上).2015
[7].江飞.文学审美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论支撑——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赵学存.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论确立的途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王成.朝鲜金泽荣文学审美论刍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10].盖生.新时期文学审美论局限评析——以“审美溶解论”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