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赋论文-张树国

屈原赋论文-张树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原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屈原,楚辞,隶变

屈原赋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国[1](2019)在《隶变与楚辞“问题”的生成——兼论屈原赋二十五篇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否定论"基本上是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疑古思潮的产物,与此相伴生,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的讨论至今仍在持续。《楚辞》最初是由战国后期屈原所创作、用楚文字书写的特殊诗体。但在秦始皇时代"书同文"之后,西汉初年,屈原、宋玉等楚地诗人的楚辞作品经过全部隶变传抄,最后由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结集。由此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战国楚辞的许多文字特征因此失去,从而造成了解释的歧义,如《离骚》《怀沙》的题名就与隶变有关;二是汉世楚辞作品与隶古定后的战国楚辞由于文字都采用今文隶书,加之简帛古书"不着撰人""随文附益"等编辑体例,造成了不同作者创作的楚辞作品的缀合现象,如《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全是屈原作品。(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玲莉[2](2019)在《屈原赋《离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本文来源于《前线》期刊2019年09期)

于雅妮[3](2019)在《戴震《屈原赋注》的训诂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清代学者戴震的《屈原赋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归纳,认为其具有"实证主义""简明""在楚言楚"以及"儒家色彩"的训诂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8期)

吴广平,李霖[4](2019)在《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运用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呈现"方向""情态""距离""结果""时间"等多个认知角度。每一认知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场,每一语义场又含有不同的"看视"概念场词语,精细多样。从运用形式来看,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既有"单用"又有"并用"。屈原赋通过使用"看视"概念场词语,产生了显着的艺术效果。这些词语在屈原赋中是形象的活化点、画面的切换点以及情感的寄寓点,其运用促进了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曹虹[5](2018)在《“高山流水飞长歌” 评从药汀先生着《屈原赋辨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药汀先生在八十四岁至八十八岁的高龄之年,完成了百万字巨着《屈原赋辨译》,此书不仅是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史上的新创获,而且包蕴着多方面的学术智慧。其中,辨译结合的创体,尤其是对古典今译准则的总结与践履,超迈前贤,值得体悟与弘扬。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遇了古与今、中与外的撞击与交融,相比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更为剧烈,甚至不乏艰难与荒谬并见如何坚信和坚持"通则久"、"通古今中外之邮",既是译学的时代新课题,更是(本文来源于《紫禁城》期刊2018年07期)

徐同[6](2018)在《评从药汀《屈原赋辨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到从药汀先生的四卷本《屈原赋辨译》比较晚,没有充足的时间拜读学习,但还是尽量腾出时间阅读了《九章》卷的前言、《天问》卷的前言和"结尾辨"以及相关章节。阅读伊始,我就不由想起来清朝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中的一首七言绝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先生这部百万字的《辨译》就是对赵翼这首诗最好、最恰当的注脚。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楚辞》研究是奠定国学、传统文学研究的基础,汉末刘向整理屈原、宋玉等人流散在民间的诗歌,集结成书,专名《楚辞》,(本文来源于《紫禁城》期刊2018年07期)

王雨蒙[7](2018)在《祭屈原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文化(2018年第3期 总第159期)》期刊2018-06-01)

任文京,冯印淙[8](2018)在《清源正本 重塑诗神——从药汀《屈原赋辨译》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药汀先生的《屈原赋辨译》共4卷,近80万字,由故宫出版社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出版。该书仅参考文献就达70多种,近260条辨,匡正了前人的许多谬误,澄清了大量重要的问题。作者在辨译的基础上尝试全文叶韵,并以步屈原原韵为主体做了新译。在2017年11月18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任文京、冯印淙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做了整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宋小芹,何新文[9](2017)在《“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贾谊《吊屈原赋》的历代接受及其原因与启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贾谊《吊屈原赋》问世之后,自汉代史家司马迁、唐代诗人李白,到当代领袖毛泽东,两千多年来一直广受关注。中国古代的《吊屈原赋》传播,除苏轼曾有贾谊"不善处穷"和"志大量小"的批评外,几乎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肯定和接受,乃至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贾生吊屈"话语;现当代的《吊屈原赋》的研究,自叁十年代的金秬香、陶秋英直至21世纪的相关文着,则从总体上体现着新时代文学研究的特点。贾谊《吊屈原赋》之所以传诵不衰,诸如其书写"屈原之死"的重大人生主题、极富创新精神的"首出之作"、具有真实情感内容和鲜明思想倾向等项,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贾谊《吊屈原赋》及其接受的历史给后人的启示也十分清晰而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书写人们所关注的主题内容,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式,也必须有真实情感和鲜明思想倾向的充分表达。反之,一切无关痛痒、无病呻吟、陈陈相因的文字,都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更不会有永久的魅力。(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晨琤[10](2017)在《从《屈原赋校注》看姜亮夫先生的校勘与训诂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姜亮夫先生是上世纪在文史学界贡献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治学广博,在楚辞学、敦煌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楚辞学是先生治学最久、研究最深入的一个领域,着述尤为丰赡,有《屈原赋校注》、《屈原赋今译》、《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今绎讲録》等多种楚辞学专着。本文选取《屈原赋校注》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校勘与训诂两部分总结姜先生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同时对《校注》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理和订正。第一章为总论,简要介绍姜先生生平、楚辞研究的缘起及其楚辞研究概况,总结他研究楚辞的方法与特色,并对《屈原赋校注》一书的成书、内容等作相关介绍。第二章从校勘学的角度对《校注》的底本与参校本进行考察,举例分析《校注》的校勘内容、校勘方法,总结评价《校注》校勘部分的成就,并指出不足。第叁章从训诂学的角度,结合文献考证,首先对《校注》全书所徵引的文献进行统计调查,制表説明。然后举例分析《校注》的训诂内容、训诂方法,选出一些存疑的条目进行辨疑补释,最后综合评价训诂部分取得的成就,指出问题与不足。第四章对全文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和总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屈原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原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树国.隶变与楚辞“问题”的生成——兼论屈原赋二十五篇的组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玲莉.屈原赋《离骚》[J].前线.2019

[3].于雅妮.戴震《屈原赋注》的训诂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9

[4].吴广平,李霖.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的运用艺术[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曹虹.“高山流水飞长歌”评从药汀先生着《屈原赋辨译》[J].紫禁城.2018

[6].徐同.评从药汀《屈原赋辨译》[J].紫禁城.2018

[7].王雨蒙.祭屈原赋[C].中国水文化(2018年第3期总第159期).2018

[8].任文京,冯印淙.清源正本重塑诗神——从药汀《屈原赋辨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8

[9].宋小芹,何新文.“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贾谊《吊屈原赋》的历代接受及其原因与启示意义[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

[10].刘晨琤.从《屈原赋校注》看姜亮夫先生的校勘与训诂成就[D].浙江大学.2017

标签:;  ;  ;  

屈原赋论文-张树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