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使用平带作为送风机用的传动用带,且能适当地配设抑制带的弯曲的张力调整部来防止带的脱落,实现免维护且实现叶轮驱动的效率化。详细地,使用平带作为挂绕在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的传动用的带(13),且用与该带(13)接触的张紧轮(14d)保持带(13)不挠曲的张力调整部(14)也具有抑制行进中的带(13)的弯曲的功能,且使张紧轮(14d)的旋转中心位置位于从动侧带轮(12)附近,因而能够用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适当地限制带(13),即使带(13)的行进方向因叶轮的反转而变化,也能抑制带(13)的偏离并防止从各带轮的脱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冷却塔的用于向送风机的叶轮传递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带传动机构,上述冷却塔使利用送风机的诱导通风而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与冷却对象的载热体进行换热,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带轮,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一体地配设;从动侧带轮,与上述送风机的叶轮的旋转轴一体地配设;带,是挂绕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平带;以及张力调整部,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利用与带接触的张紧轮对带施加作用力以将带保持为不挠曲,并且控制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弯曲,该张力调整部成为如下的配置,即、对上述带的如下部位能够从带外侧推压张紧轮,并且配设为:即使在送风机叶轮受到外力而向与通常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张紧轮与带接触也能够将带保持为不挠曲,上述部位是上述带的挂绕在带轮间的部位中的在送风机进行诱导通风的叶轮的上述通常旋转状态下的带行进方向上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
设计方案
1.一种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冷却塔的用于向送风机的叶轮传递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带传动机构,上述冷却塔使利用送风机的诱导通风而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与冷却对象的载热体进行换热,
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侧带轮,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一体地配设;
从动侧带轮,与上述送风机的叶轮的旋转轴一体地配设;
带,是挂绕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平带;以及
张力调整部,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利用与带接触的张紧轮对带施加作用力以将带保持为不挠曲,并且控制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弯曲,
该张力调整部成为如下的配置,即、对上述带的如下部位能够从带外侧推压张紧轮,并且配设为:即使在送风机叶轮受到外力而向与通常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张紧轮与带接触也能够将带保持为不挠曲,上述部位是上述带的挂绕在带轮间的部位中的在送风机进行诱导通风的叶轮的上述通常旋转状态下的带行进方向上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调整部配设为:使张紧轮的旋转中心位于距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位置的距离约为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的轴间距离的35%以下的区域内。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具备将上述电动机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的侧方的支撑装置,
该支撑装置以因送风机工作时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而预先使电动机输出轴倾斜以便驱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来固定电动机。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具备将上述电动机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的侧方的支撑装置,
该支撑装置以因送风机工作时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而预先使电动机输出轴倾斜以便驱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来固定电动机。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架台部,安装于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将送风机支撑在冷却塔上,并且上述架台部位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与送风机叶轮的旋转轴之间;以及
罩,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
上述张力调整部安装于上述架台部,并且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
在上述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封堵罩与架台部之间的间隙来成为将罩内部从外部隔离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罩,该罩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
在该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成为没有使罩内部与外部相通的开口部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换热部使循环使用的液相的载热体与空气换热来进行冷却的冷却塔,尤其涉及用于利用电动机使冷却塔中的通风用的送风机工作的带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以冷却在工厂、空气调和设备等中循环使用的水等液相的载热体为目的而设置于屋外的冷却塔中,其结构在于:在冷却塔内部的换热部中,使伴随送风机(风扇)的工作而从外部引入的空气(外部空气)与载热体直接或者间接地换热,从而进行冷却。
在这样的冷却塔中使用的送风机通常利用电动机驱动叶轮使之旋转,一直以来,主要利用如下的送风机:使带传动机构等驱动力传递机构介于叶轮与电动机之间并将电动机配置为远离叶轮。而且,作为这样的机构,大多使用在电动机侧和叶轮侧分别配设带轮并在上述带轮卷挂有带的带传动机构。
作为采用了这样的送风机用的带传动机构的冷却塔的例子,有日本特开2000-145698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569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冷却塔中的送风机的驱动的带传动机构是如上述专利文献所示那样的结构,传递驱动力的带一般采用V带。
在这样的带传动机构中使用了V带由于具有在设于电动机侧、送风机侧的各带轮外周的V字状的槽嵌入V带来传递驱动力的特征,难以产生带行进中的带的蜿蜒、从带轮的脱落。然而,在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大的V带的构造上,因为带的弯曲强度较大,所以与此相伴地,具有驱动力传递的损失变大的课题。
并且,若因带的老化而带产生伸长、挠曲,则容易成为带的一部分从电动机侧、风扇侧的各带轮表面浮起而滑动的状态,带的传动效率降低,因而需要定期地调整电动机与风扇之间的轴间距离等来将带的张紧程度维持为恒定,因此有花费维护所需的劳力和时间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使用平带作为送风机用的传动用带,并且适当地配设抑制带的弯曲的张力调整部,能够防止带的脱落,实现免维护,并且可实现叶轮驱动的效率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冷却塔的用于向送风机的叶轮传递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带传动机构,上述冷却塔使利用送风机的诱导通风而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与冷却对象的载热体进行换热,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带轮,其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一体地配设;从动侧带轮,其与上述送风机的叶轮的旋转轴一体地配设;带,其是挂绕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平带;以及张力调整部,其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利用与带接触的张紧轮对带施加作用力以将带保持为不挠曲,并且控制带在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弯曲,该张力调整部成为如下的配置为,即、对上述带的如下部位能够从带外侧推压张紧轮,并且配设为:即使在送风机叶轮受到外力而向与通常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张紧轮与带接触也能够将带保持为不挠曲,上述部位是上述带的挂绕在带轮间的部位中的在送风机进行诱导通风的叶轮的上述通常旋转状态下的带行进方向上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平带作为挂绕在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传动用的带,并且张力调整部利用与该带的在通常旋转状态下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接触的张紧轮将带保持为不挠曲,从而该张力调整部也具有控制行进中的带在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带的弯曲的功能,并且即使在送风机叶轮向与通常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利用张紧轮调整张力以使带不挠曲,从而能够利用张力调整部的张紧轮来适当地限制带,即使在电动机停止状态下,送风机的叶轮因外力向与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与此相伴地带的行进方向变化,也能够抑制带的偏离并防止从各带轮的脱落,从而能够可靠地减少维护的负担。并且,使用平带能够抑制传动的损失,能够高效地进行叶轮的驱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根据需要构成为:上述张力调整部配设为,使张紧轮的旋转中心位于距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位置的距离约为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的轴间距离的35%以下的区域内。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使设于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张力调整部中的张紧轮的旋转中心位置位于从动侧带轮附近的预定区域,并且利用张紧轮来按压带的从动侧带轮附近部位,即使在电动机停止状态下,送风机的叶轮因外力向与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与此相伴地带的行进方向也变化成与通常相反的方向,也能够维持为带在从动侧带轮与张紧轮间不挠曲的状态,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起因于该区间的挠曲的带的偏离,进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带从各带轮脱落。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根据需要构成为:具备将上述电动机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的侧方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以因送风机工作时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而预先使电动机输出轴倾斜以便驱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来固定电动机。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将电动机支撑为能够调整位置的支撑装置,能够调整电动机输出轴的方向,预先把握在因送风机工作时的动载荷引起的送风机各部的变形中产生的电动机输出轴的倾斜,并利用使用了该倾斜量的位置调整来获得相反方向的轴倾斜角度,由此成为抵消在送风机工作时产生的输出轴的倾斜的状态,在送风机工作时,能够确保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的平行度,进而不对行进的带施加多余的力就能够适当地发挥张力调整部的张紧轮所得的的带的防弯曲功能。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根据需要构成为:具备:架台部,安装于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将送风机支撑在冷却塔上,并且上述架台部位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与送风机叶轮的旋转轴之间;以及罩,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上述张力调整部安装于上述架台部,并且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在上述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封堵罩与架台部之间的间隙来成为将罩内部从外部隔离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支撑送风机的支撑框架上安装架台部,在该架台部安装张力调整部来进行带的张力调整和弯曲抑止,并且封堵覆盖张力调整部的盖罩与架台部之间的间隙,使张力调整部附近不产生水出入的开口部,另一方面,在罩的供电动机输出轴、成为叶轮旋转轴通过的部分存在使空气从外部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从而利用安装于支撑框架的架台部来支撑张力调整部,能够可靠地固定从带施加力的张力调整部,能够防止张紧轮相对于其它带轮的平行度的偏离。并且,在张力调整部附近,防止外部的水从罩与架台部之间的间隙到达罩内部而对张力调整部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另外在罩的驱动侧带轮附近部分、从动侧带轮附近部分,能够使外部的空气向罩内流通,从而能够防止因罩内外的温度差而产生结露的情况,确保在罩内不存在液相的水的状态,进而除抑制张力调整部之外还能够抑制送风机、电动机与水接触而引起的劣化。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根据需要构成为:具备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的罩,在该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成为没有使罩内部与外部相通的开口部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罩中的张力调整部附近不产生水出入的开口部,另一方面,成为在罩的供电动机输出轴、叶轮旋转轴通过的部分存在使空气从外部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的状态,从而在张力调整部附近,防止水从外部到达至罩内部而对张力调整部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另外在罩的驱动侧带轮附近部分、从动侧带轮附近部分,能够使外部的空气向罩内流通,从而能够防止因罩内外的温度差而产生结露的情况,确保在罩内不存在液相的水的状态,进而除张力调整部之外还能够抑制以及送风机、电动机与水接触而引起的劣化。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根据需要构成为: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的臂部,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张力调整部的张紧轮安装于倾动的臂部,因施力构件的施力而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倾动,与带接触,从而张紧轮与带接触并按压带,能够简单且紧凑地构成同时抑制带的挠曲和弯曲的结构,能够使位于送风机的送风路径上的张力调整部为必要最小限度的大小来缩小送风阻力,进而能够抑制冷却塔的运转时的损失来进一步提高效率。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是一种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其是冷却塔的用于向送风机的叶轮传递来自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带传动机构,上述冷却塔使利用送风机的诱导通风而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与冷却对象的载热体进行换热,
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侧带轮,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一体地配设;
从动侧带轮,与上述送风机的叶轮的旋转轴一体地配设;
带,是挂绕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的平带;以及
张力调整部,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利用与带接触的张紧轮对带施加作用力以将带保持为不挠曲,并且控制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弯曲,
该张力调整部成为如下的配置,即、对上述带的如下部位能够从带外侧推压张紧轮,并且配设为:即使在送风机叶轮受到外力而向与通常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下,张紧轮与带接触也能够将带保持为不挠曲,上述部位是上述带的挂绕在带轮间的部位中的在送风机进行诱导通风的叶轮的上述通常旋转状态下的带行进方向上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二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张力调整部配设为:使张紧轮的旋转中心位于距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位置的距离约为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的轴间距离的35%以下的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三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具备将上述电动机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的侧方的支撑装置,
该支撑装置以因送风机工作时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而预先使电动机输出轴倾斜以便驱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来固定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四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具备将上述电动机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的侧方的支撑装置,
该支撑装置以因送风机工作时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而预先使电动机输出轴倾斜以便驱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来固定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五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一至方案四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具备:
架台部,安装于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将送风机支撑在冷却塔上,并且上述架台部位于上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与送风机叶轮的旋转轴之间;以及
罩,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
上述张力调整部安装于上述架台部,并且配设在上述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
在上述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封堵罩与架台部之间的间隙来成为将罩内部从外部隔离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六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一至方案四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具备罩,该罩覆盖上述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
在该罩中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成为没有使罩内部与外部相通的开口部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下的状态:在罩中的驱动侧带轮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产生了至少使外部的空气流通至罩内的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七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一至方案四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八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九的冷却塔送风机用带传动机构是在方案六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张力调整部具有臂部,该臂部被支撑为绕与从动侧带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
上述张紧轮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上述臂部,并由连同臂部在内的施力机构向接近从动侧带轮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与带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的冷却塔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的罩上部敞开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的电动机的支撑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相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的支撑装置基部的调整框部和电动机的位置以及方向的能够调整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的送风机停止状态和工作状态下的各带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0—带传动机构,11—驱动侧带轮,12—从动侧带轮,13—带,14—张力调整部,14a—基体部,14b—臂部,14c—弹簧,14d—张紧轮,15—罩,16—支撑装置,16a—基部,16b—调整框部,50—冷却塔,60—送风机,61—叶轮,61a—旋转轴,62—架台部,63—支撑框架,70—电动机,71—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上述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正交流动型(横流型),对应用于隔着诱导通风用的送风机所处的中央部而对置配置两个换热部的冷却塔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上述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10用于向冷却塔50的送风机60传递来自电动机70的驱动力,具体地构成为具备:驱动侧带轮11,其与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一体地配设;从动侧带轮12,其与送风机60的叶轮61的旋转轴一体地配设;带13,其挂绕在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张力调整部14,其利用与带13接触的张紧轮14d来将带13保持为不挠曲;罩15,其覆盖驱动侧带轮11、从动侧带轮12、带13及张力调整部14;以及支撑装置16,其将电动机70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60的侧方。
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10的冷却塔50是如下的装置:作为正交流动型(横流型),隔着中央的通风用空间而对置配置有两个换热部(省略图示),利用配设于中央上部的排气侧开口部的送风机60所产生的诱导通风,从侧方朝各换热部引入外部的空气,并使该空气与冷却对象的载热体换热,带传动机构10以外的冷却塔50的各部分、例如在循环水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部、配设于该换热部的上下的上部水槽和下部水槽、进行电动机70的驱动控制的控制系统等是公知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该冷却塔50中的送风机60的侧方,经由支撑装置16配设有电动机70。而且,是如下的结构: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的旋转由带传动机构10传递至送风机60的叶轮61,从而叶轮61旋转来执行诱导通风。
上述驱动侧带轮11固定配设于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并且能够与该输出轴71一体地旋转,并伴随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的旋转而旋转,使卷挂的带13朝向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以及从动侧带轮12行进。
上述从动侧带轮12固定配设于送风机60中的叶轮61的旋转轴,并且能够与叶轮61一体地旋转。该从动侧带轮12是如下的结构:形成为外径比驱动侧带轮11的外径大,使叶轮61相对于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以较低的转速旋转。
上述带13形成为环状平带,挂绕在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伴随驱动侧带轮11的旋转而行进,使从动侧带轮12产生旋转。
上述张力调整部14构成为具备:基体部14a,其固定设置于冷却塔上部的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的部位;臂部14b,其以绕与从动侧带轮1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线能够倾动的方式安装于该基体部14a的一端部;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14c,其两端分别安装于基体部14a的另一端部和臂部14b的前端,向接近基体部14a的另一端部的方向对臂部14b的前端进行施力;以及张紧轮14d,其以绕与从动侧带轮1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中心轴能够旋转且使中心轴方向的位置适合于从动侧带轮12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臂部14b的前端。张力调整部14的基体部14a安装在架台部62上,该架台部62配设于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与送风机叶轮的旋转轴61a之间。该架台部62安装于将送风机60支撑在冷却塔上的支撑框架63,能够通过与支撑框架63连结来可靠地固定张力调整部14。
该张力调整部14成为如下的配置:对于带13的挂绕在带轮间的部位中的在送风机60进行诱导通风的通常工作状态下的带行进方向上成为带松弛侧的部位,能够从带外侧推压张紧轮14d,并且配设为:使张紧轮14d的旋转中心位于距从动侧带轮12的旋转中心位置的距离约为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的轴间距离的35%以下的区域内,更优选约为24~31%的区域内。
尤其,张力调整部14的基体部14a是如下的结构:以臂部14b由弹簧14c向接近从动侧带轮12的方向施力而倾动,从而成为该臂部14b上的张紧轮14d按压带13的状态的方式固定于靠从动侧带轮12的预定部位。这样,通过成为使臂部14b相对于基体部14a向预定方向倾动来使张紧轮14d工作的机构,从而能够将张力调整部14的除张紧轮14d之外的主要部分紧凑地集中配置于带13所行进的部分的下侧,能够将因该张力调整部14的配置引起的送风机60的送风阻力抑制为必要最小限度。
并且,张紧轮14d具有与挂绕在带轮间并与行进的平带接触来防止平带的弯曲、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置的例如日本专利第3680083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365713号公报所记载的公知的防弯曲用机构。
这样的张紧轮14d是如下的结构:与臂部14b一起向接近从动侧带轮12的方向被施力而倾动,与带13接触来赋予张力,从而能够将带13保持为张紧状态而不挠曲,并且控制带13在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弯曲等。
并且,通过将张力调整部14中的张紧轮14d的旋转中心配设于位于靠从动侧带轮12的预定区域,即使在带13的行进方向变化成与送风机60的通常工作状态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张紧轮14d对带13的防弯曲功能,从而能够抑制带13的偏离来防止从各带轮脱落。
冷却塔的送风机具有如下特征:在电动机的停止时,因强风时等外部空气的流动、来自接近配置的其它冷却塔的排气对叶轮施加的风压,叶轮向与电动机驱动的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这样的冷却塔的送风机中,本申请人明确如下问题:假设与不会产生叶轮的反转的一般送风机相同,采用将平带和具有所对应的防弯曲用机构的张紧轮向电动机输出轴的驱动侧带轮附近的带松弛侧的预定部位配置的配置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叶轮向与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时,伴随着从张紧轮施加给带的力与带的行进方向的关系变化,变得无法正常地发挥张紧轮的防弯曲功能,成为容易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的平带的缺点保持原样地显现的状态,从而容易陷入带脱落的状况。
与此相对,本申请人确认到如下情况:通过如上所述地将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的位置设定于靠从动侧带轮12的预定区域,即使产生叶轮61的反转,也会使带13与张紧轮14d的相互关系基本不变化,从而能够无问题地维持张紧轮14d的防弯曲功能。此外,当然,张力调整部14具有即使在叶轮61反转的状态下张紧轮14d能够与带13接触来保持带13以使其不挠曲的作用力以及调整余量。
上述罩15大致形成为箱状并配设于送风机60的上侧,覆盖驱动侧带轮11、从动侧带轮12、带13以及张力调整部14。利用该罩15来防止雨等从外部朝向送风机60的水、因诱导通风而从冷却塔内部到达送风机60的空气所含有的水滴等到达至传动机构各部而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
在罩15的张力调整部周围部分,在罩下侧设有使张力调整部14与罩内相通的开口部,但在该开口部周缘处,罩15与架台部62之间的间隙由弹性材料等封堵,成为没有使罩内部与外部相通的开口部的状态。通过消除张力调整部14周围的开口部,从而使水、来自冷却塔内部的潮湿的空气不与张力调整部14接触,防止张力调整部14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罩15中的驱动侧带轮11下侧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和从动侧带轮12下侧的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中至少一方或者双方,存在使水从罩内通向外部的开口部。对于罩15的上述部分而言,为了相对于收纳在罩内的驱动侧带轮11、从动侧带轮12分别连结电动机输出轴、叶轮旋转轴,最初设有至少使电动机输出轴、叶轮旋转轴通过的大小的贯通孔,上述开口部能够作为这样的贯通孔的一部分、即未被通过贯通孔中的轴等部件封堵而残留的间隙部分来产生。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罩15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另外贯穿设置成为开口部的贯通孔。
外部的空气经由这样的罩15的开口部相对于罩15内出入,能够防止因罩内外的温度差而引起的结露产生,确保因结露产生的水不会积存在罩内的状态,除张力调整部之外还能够阻止送风机、电动机的主要部分与水接触。
此外,上述的罩15的电动机输出轴周围部分、叶轮旋转轴周围部分的开口部朝下,并且位于从由送风机60输送的空气的流路偏离的位置,因而没有水从该开口部向罩内浸入的担忧。
上述支撑装置16将电动机70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支撑于送风机60的侧方。详细地,支撑装置16构成为具备:基部16a,其与送风机60形成为一体;和调整框部16b,其以能够微调相对于该基部16a的位置、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基部16a,并且固定电动机70。
该支撑装置16成为如下的结构:在电动机输出轴71产生了伴随因送风机工作时的动载荷引起的送风机各部的弹性变形的倾动的阶段中,通过调整框部16b相对于基部16a的位置调整,来获得驱动侧带轮11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1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那样的电动机70的支撑状态。
在冷却塔中,根据必要性能,设定多种送风机的大小、驱动送风机的电动机的输出的组合。关于与该冷却塔的必要性能对应的送风机和电动机的多个组合,在将支撑装置16上的电动机70固定为其输出轴71成为与送风机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下,把握在施加与送风机工作时的动载荷相当的力来使送风机各部弹性变形时的输出轴71的倾斜程度,能够作为调整用数据来利用。
在实际上将电动机70固定于冷却塔50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了支撑装置16的电动机70的位置调整会获得如下预定的电动机支撑状态:使电动机输出轴71的方向在与送风机工作时倾斜的一侧相反侧倾斜与已知的倾斜量对应的预定角度量(参照图5)。由此,在送风机工作时,驱动侧带轮11的旋转中心轴与从动侧带轮12的旋转中心轴平行,并且驱动侧带轮11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适合于从动侧带轮12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以挂绕于上述两个带轮的带的方向与各带轮的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方式固定电动机70。
这样,在使带13行进的送风机工作时,能够确保驱动侧带轮11、从动侧带轮12以及张紧轮14d的各中心轴相互的平行度,从而不对行进的带13施加会使带13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的多余的力,因此能够适当地发挥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的带的防弯曲功能。
并且,通过利用事前把握到的轴的倾斜量的调整用数据,能够节省如下作业的劳力和时间:在每个冷却塔的设置现场,使送风机试运转,把握由工作状态的送风机的各部变形引起的各带轮间的位置偏离,并基于此微调电动机的位置来使各带轮的位置关系成为适当的状态。
接下来,对基于上述结构的带传动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
与公知的冷却塔相同,在通常的冷却塔运转状态下,重复进行如下过程:在冷冻机、空调机器等中吸收热量而变暖的循环水等冷却对象的载热体从预定的循环路径取出,向冷却塔50的换热部内侧流通,并在换热后再次返回至循环路径。而且,利用送风机60的诱导通风向换热部导入外部的空气,载热体在换热部中与空气换热而被冷却,另一方面,换热后的空气从换热部经由送风机60向冷却塔50上方排出。
在该运转状态下,电动机70在与负荷的状况(循环水温、循环水量等)对应的接通、断开等预定的控制下工作,并且驱动侧带轮11与电动机70的输出轴71一体地旋转。伴随该驱动侧带轮11旋转,卷挂于驱动侧带轮11并挂绕在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的带13朝向从动侧带轮12行进,从而使从动侧带轮12旋转。
该行进的带13在即将到达从动侧带轮12之前,与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接触,被受到弹簧14c的施力而倾动的张紧轮14d按压,从而带13向内周侧伸出,成为适度的张紧状态。
并且,张紧轮14d在与行进的带13接触的状态下,发挥防止该带13的弯曲、向带宽方向上的偏置的公知的防弯曲功能,通过控制带1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动作,会抑制带13的弯曲、从各带轮的脱落。
这样,由继续行进状态的带13获得驱动力而旋转的从动侧带轮12使一体的叶轮61向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上述从动侧带轮12和叶轮61的旋转相对于电动机输出轴71的旋转,以根据驱动侧带轮11的外径和从动侧带轮12的外径求出的减速比减速。
从动侧带轮12以及与该从动侧带轮12一体的叶轮61旋转,从而会执行送风。
在带传动机构10中,驱动侧带轮11与带13、以及带13与从动侧带轮12分别始终接触,通过利用上述部件相互的摩擦来传递驱动力,减少送风机工作中的噪声产生,而且带13为平带,弯曲性优异,与V带等的传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噪声更小。并且,作为平带的特点,薄型且弯曲所引起的形变的影响较小,耐久性优异,并且能够抑制弯曲阻力,提高传动效率来实现送风机的驱动的能量消耗的减少。
另外,在冷却塔中,根据负荷、周围环境的状况,进行暂时停止送风机的送风即停止电动机来使送风机不工作的控制,但在像这样停止电动机时,因强风、来自邻接冷却塔的排气对叶轮施加的风压,有时叶轮向与电动机驱动的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卷挂于与叶轮61一体地旋转的从动侧带轮12的带13也成为向与叶轮61的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行进的状态,但通过将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配置于靠从动侧带轮12的位置,即使带13的行进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也会使带13与张紧轮14d的相互关系基本不变化,从而保持原样地维持张紧轮14d的防弯曲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带13的弯曲、从各带轮的脱落。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使用平带作为挂绕在驱动侧带轮11与从动侧带轮12之间的传动用的带13,并且张力调整部14利用与该带13的松弛侧接触的张紧轮14d来将带13保持为不挠曲,张力调整部14也具有控制行进中的带13在宽度方向上的动作来抑制带13的弯曲的功能,并且由于使张紧轮14d的旋转中心位置位于从动侧带轮12附近的预定区域,所以能够利用张力调整部14的张紧轮14d来适当地限制带13,即使在电动机停止状态下,送风机60的叶轮因外力向与通常工作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与此相伴地带13的行进方向也变化成与通常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张紧轮14d抑制带13的偏离并防止带从各带轮脱落,从而能够可靠地减少维护的负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应用带传动机构的冷却塔是正交流动型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若送风机配设于冷却塔上部,则也能够应用于对流型等其它形式的冷却塔。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张力调整部14构成为使臂部14b相对于固定的基体部14a倾动,将安装于臂部14b的张紧轮14d推压至带13,但并不限定于此,当然张力调整部也可以是例如使张紧轮直线地移动来向恒定方向按压带从而对带赋予张力等的利用倾动以外的动作来使张紧轮与带接触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传动机构中,构成为在送风机60的支撑框架63安装架台部62,并且在该架台部62上安装并固定张力调整部1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罩成为由从上方覆盖驱动侧带轮、从动侧带轮、带以及张力调整部的上部罩、和从下方覆盖上述部件的下部罩构成的分割构造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是在下部罩安装并固定张力调整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设置罩15的时刻,在张力调整部的周围且在罩与邻接的其它部件之间产生成为开口部的间隙的情况下,成为利用弹性材料等的插入或者填充来消除开口的状态。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8633.X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JP
国家/省市:JP(日本)
授权编号:CN209621975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F16H 7/02
专利分类号:F16H7/02;F16H7/12
范畴分类:27D;
申请人:空研工业株式会社;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第一申请人:空研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福冈县
发明人:加留部敦志;神代昭文;宫田博文;吉见武将;滨崎裕太
第一发明人:加留部敦志
当前权利人:空研工业株式会社;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代理人:金成哲;王莉莉
代理机构:1124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JPPCT/JP2018/043647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