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淇: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论文

孙培淇: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论文

【摘 要】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著作《德道经》,其中包含无为而治、辩证法、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然而世间流传的《道德经》并不是老子的原书,而是东汉学者王弼等人改编后的版本,即现在的通行本。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本课题将以帛书《老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原文中那些朴素的思想,从中找寻到生命哲学的奥秘、治国理政的方法、为人处世的智慧等思想。

【关键词】老子;马王堆;帛书;辩证法;哲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其抄写年代为公元168年,因其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故有学者称之为《德道经》。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时就已分两种:道家传本道篇在前而德篇在后,法家传本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帛书《老子》应属于法家传本。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世间流传的《道德经》大不相同,后者是汉末学者王弼改编后的版本。帛书本应该更接近李耳的原著,所以比王弼本更有研究价值。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帛书《老子》的研究,其中深层的内涵和蕴藏的智慧正逐渐被发掘出来。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算做,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全体学生动眼看、动手做,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规律和概念,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道经首篇《论德章》主要阐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性质。本篇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熊春锦《老子德道经译注》疏:德,昇也,上德是居道而用德,淳德尚未朴散成德的子系统,所以言其有德。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疏:上德的人不表现形式上的德,所以实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熊春锦疏:下德状态,德朴散为五,完整性已经丧失,所以不言其有德。李水海疏:下德的人不表示自己失掉德,所以实是无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德道经》中和章,则阐述了道生万物的理论,强调了隐性世界的重要作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熊春锦疏:道生万物已经离开德一进入了阴阳的状态中,人类对万物的认识,停留在看得见的有相物质世界,而将看不见的无相物质忘在脑后。“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李水海疏: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所以前人所教导的,我也发为议论去教导他人。毕竟,强横的人不得寿终正寝,我将以说此话的前辈作为师长。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熊春锦疏:天象与大道皆无后天的形名,属于先天态内之物质。“夫唯道,善始切善成。”熊春锦疏:唯有大道化生滋养万物,以上善为起始,而且善于成就万物。

熊春锦疏:人类在失道以后,必然会按照失德、失仁、失义、失礼不同社会阶段下滑,随着忠信的严重丧失,仁义礼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载,乱象频生,也就进入最后的愚智时代。李水海疏:所以失掉道之后就讲德化,失掉德化之后就讲仁爱,失掉仁爱之后就讲分义,失掉分义之后就讲礼仪,因此礼仪是忠信淡薄的表现,是世乱的祸首;先知的认识,是违背道原则的一种盛美的表象。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德道经》知天下章,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则和法则,掌握了道就掌握了天象和事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牅,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李水海疏:不从门户走出,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从窗口向外窃视,就能了解天象的规律。向外走出得越远的人,他就知道得越少。因此,得道的圣人,不出行而能知道事之情,不窥见就能明晓物之理;不妄为而能成就功之业。

大梁一下子跳了起来,冲我吼道:“你说么事啊?你疯了吧?你去铁冶,去东洋人那儿?那二丫还在床上挺着,东洋人是个么德行,你不是看到了吗?”

《德道经》得一章蕴含着辩证法的思想,讲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同时也劝人们顺应道的普遍性。“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熊春锦疏:从前道治和德治时代的人,由居道而用德,所以能与自然同体,治身可以长生久视,治国可以天下太平。只有德的品格,才是天、地、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失得一能量的营养,万物将产生不良变化。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所以不要因私心贪欲而追求复杂,即使拥有再多的数,质量如同玉石那样美好,但是离开了道无和德一,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砾而已。

第一,进一步扩大社会总资源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分配比例。教育资源的增加,对社区家长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家长教育是社区成人教育中较为高端的需求,当下的家长素养和以往有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学毕业甚至是更高学历。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所需的师资、设备、教育基地等方面的经费投入,都应该相应增长,所以要保障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固定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财政资金拨配制度,同时,也要尝试探索社区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4]。

《德道经》闻道章,讲述道深微妙,隐奥难见,具有内敛、含藏的特点。“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闻道。”李水海疏:上士听到了道,能够勤快地实行它;中士听到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到了道,就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李水海疏:光明的道,好似暗昧不清;前进的道,好似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好似崎岖不平

酸沉法又称中和结晶法,主要原理:将四钼酸铵氨溶后生成正钼酸铵,利用酸调节正钼酸铵溶液的pH值,当碱性正钼酸铵溶液酸化后,MoO4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开启了国企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新阶段。国资国企管理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进军国际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国资委负责人提出,“央企要做到(业内)前3名,做不到前3名,我给你‘找婆家’”。196家央企陆续进行合并,业务进行扩张,出现了多元化浪潮。

《德道经》反复章,蕴含着对立双方互相转换的思想。“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熊春锦疏:反方向、反有相物质的常道运动规律而行持,就是进道的开始,回归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归道。自然万物从肉眼可见的后天有相中诞生,一切有相却又是从无相中诞生。

熊春锦疏: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义则属于后天意识行为,需教化并自觉遵从才能恪守。上礼同样属于后天智识系统的教化,如果没有上仁上义的支撑和信德的基础,就很难维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难长期守住。李水海疏:上德的人因循自然,没有认真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然而是出于无意而作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并且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作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可是没有人回应他,他就卷袖捋臂,强引人们行礼。

本次研究数据中计数资料以n统计、计量资料用(±s)统计;并分别使用χ2检验、t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1.0软件。

《德道经》至柔章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李水海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面;不见形象的东西,入于没有间隙的东西之中,我因此才知道无为的益处。施行顺应自然的教化和政策,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德道经》立戒章讲述了减少贪欲,适可而止的思想。“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李水海疏: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亲近呢?生命与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宝贵呢?得到名利和失掉生命比起来,哪一个使人忧患呢?过分地爱惜名誉,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要遭到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得到长久安全。

《德道经》请靓章仍讲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若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燥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李水海疏:最完美的犹如缺损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败竭的。最充盈的犹如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没有穷尽的。最正直的犹如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犹如拙笨的一样,最雄辩的犹如口吃的一样,最盈余的犹如不足的一样。炎火可以战胜严寒,冷水可以战胜暑热,清虚恬静可以成为天下人民的标准。

政治领导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新课题,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等重大论断一起,鲜明揭示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秘诀和要求,科学指明提高政治能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方向和路径,构成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新时代政治领导力,需要对其自身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价值审视,从而清晰把握其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道经》知足章阐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希望天下有道、社会安定,减少人民的惨祸和痛苦。“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李水海疏:天下安定而有秩序,就把战马还给农夫用来种田。天下慌乱而不安宁,攻伐拔除他国的兵马,而起于疆场。罪恶莫大于纵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灾殃莫惨重于贪得。所以知道满足这种满足,就是最大的富足了。

熊春锦疏:所以有志于身国德道复兴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实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贵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阳水,弃饮水的愚,才有复兴道德的希望。李水海疏: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敦厚,而不处身于轻薄;立身于笃实,而不处身于盛美,所以要舍弃那种轻薄、盛美的表象,而采取这种敦厚、笃实的真情。

《德道经》无为章,老子认为“无为”就是清淡朴质,减少情欲文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李水海疏:求学者一天比一天增加情欲文饰,闻道者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闻道者的情欲减少了再减少,一直达到清淡不妄为的境地;不妄为就是没有因为什么欲望而作为。将要治理天下,就得常常借助于不妄为而行事。假如妄为而行事,那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德道经》德善章,讲述圣王如何治理天下,应该心境广大,浑厚真朴,收敛意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李水海疏:圣人心境广大,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对他善待;不善良的人,也对他善待,这样就能使人人都归向善。守信用的人,对他信任;不守信用的人,也对他信任,这样就使人人都讲信用。圣人处在天下人之上,收敛自己的意欲;治理天下之人,使自己的心浑厚朴素。百姓皆使自己的耳目聪明,圣人则闭塞自己的耳目不用。

《德道经》生死章,讲生死都有其必然的规律,求生过甚便会适得其反,遵道抱德、无私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认。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李水海疏:人离开生道,就进入死道。属于生道的十分占有三分;属于死道的十分占有三分;还有的人过分看重生道,妄动而陷于死道的十分也占有三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过于看重生道而不顺应自然。听说善于保持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用避开兕牛老虎,进入军阵不用穿上铠甲。兕牛无可用角触击他,老虎无可用爪抓到他,兵器无可用刃伤到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没有入于死地啊。

不知桥名,且倚石栏观河水。阳光。微风。水色似鸭头之绿。两岸皆粉壁,水上倒影如画。桥下过舟,先见其红漆的船头,继而见其竹编船舱。橹声咿呀入耳时,船尾已穿桥而出。一枝桂花顺水漂来,春愁与水色共深。(108)

《德道经》尊贵章,集中讲了道生养万物的主旨。“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蓄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李水海疏:道使万物生长,而德使万物蓄养;体质构成万物的形状,而器型完成万物的品类。因此,万物尊重道使万物生成,使万物蓄养,使万物成长,使万物发育,使万物定形,使万物安质,使万物调养,使万物受到庇护。道使万物生成,而不占有它;道使万物发展,却不自恃有功于它;道使万物长成,而不主宰它。这就叫作幽深、玄远、奥妙的德。

《德道经》守母章,阐述朴素唯物认识论,道既是一种永恒运动的物质实体,又是这一实体所依据的客观规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㙂,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㙂,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殃,是谓袭常。”李水海疏:天下万物都有其本始,把这本始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又认识了万物的本身;既认识了万物的本身,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堵塞主体产生知欲的器官,关闭主体产生嗜欲的门径,这样终身都不会陷于困境。打开主体产生知欲的器官,忧虑主体有为之事,这样终身不可救治。能察见细微的,叫作真正的聪明;能持守柔弱之道的,叫作真正的坚强。以主体智慧之光,去返照主体内在的聪明;这样,就不会给自己遗留下灾殃,这就叫作因循自然常道。

《德道经》盗桍章,老子站在人民立场,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进行揭露。“使我潔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积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李水海疏:假使我掌握着知识,行走于大道之上,这样就只怕走入邪路。大道虽然很平坦,然而世人却好走邪道。潔修宫室,而田畴一片荒芜,仓廪也十分空虚;既然如此还穿着锦绣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宝剑,饱享着丰厚的食物,而且搜刮来了绰余的财货;这就叫作强盗头子。强盗头子走的不是大道。

《德道经》包罗万象,经书中修身养性的思想,为道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书中蕴含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书中蕴含的政治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项目编号:BKSKY18-058。

【作者简介】孙培淇,阜阳师范大学。

标签:;  ;  ;  ;  ;  ;  ;  ;  ;  ;  ;  ;  ;  ;  

孙培淇: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