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向论文_张文君,杨柳青,张晓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测量,纤维,口外,颌骨,质子,多孔,下颌。

垂直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杨柳青,张晓东[1](2019)在《微种植体垂直向控制双颌前突对颏部形态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变前突的唇部和后缩的颏部是大多数双颌前突患者的矫治诉求。通过拔牙提供间隙内收前牙是改善双颌前突常用的正畸方法,然而,通过正畸改善颏部的后缩难度较大,有学者指出改变颏部的形态需要通过颏部成形术来实现~([1])。对于颏部形态的改变相对于矢状向,垂直向的控制意义更为重大。微种植体支抗可以绝对压低单颌磨牙,实现下颌平面的前上旋转,(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舒泽,王旭东[2](2019)在《叁维测量法分析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维重建方法评价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位置变化,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颌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的患者50例,收集术前2个月(T0)、术后3 d(T1)、术后6个月(T2)的叁维CT图像,分别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前鼻嵴点(ANS)、腭大孔点(GPL/R)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上述测量值进行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该类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并对具有明显复发倾向者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ANS-FH(T2-T1)出现显着变化,平均上移1.11 mm(P<0.05)。术后垂直向复发现象主要与上颌骨术中的垂直向移动距离以及上颌骨后部的术中垂直向移动有关。结论: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具有一定复发倾向,其稳定性受到上颌骨术中位移距离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志华[3](2019)在《成人Ⅱ类高角病例的发病机制及垂直向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成人Ⅱ高角病例的发病机制2.成人Ⅱ高角病例的诊断要点3.成人Ⅱ高角病例的垂直向控制的力学分析4.成人Ⅱ高角病例垂直控制的力学加载方法及特点5.经典病例分享及临床体会(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叁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展会会刊》期刊2019-10-30)

夏智敏,吴昌哲,彭彬[4](2019)在《3种镍钛器械预备弯曲根管产生垂直向压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弯曲根管产生的根向力。方法:选择30颗离体单根管的下颌前磨牙,弯曲度10°~20°,随机分成3组,分别以ProTape Next(PTN)、ProTaper Universal(PTU)、M3器械预备根管,测量并比较预备根管产生的根向压力和时间。结果:PTN组的压力峰值显着小于其他两组(P<0.05),PTU组和M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N组镍钛器械预备弯曲根管产生的根向压力较小,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严季丰[5](2019)在《PASS与MBT矫治技术对均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PASS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均角拔牙和不拔牙的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矫治,测量头颅侧位X线定位片相关参数并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分析两种矫治技术治疗前,治疗后患者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变化有无差异,探讨其产生的机制,以期为以后的临床工作矫治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弋矶山医院口腔科已完成治疗的16-30岁因错牙合畸形要求正畸治疗的均角恒牙列患者40例男女(拔牙和不拔牙病例各20例),样本要求拥有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两个时期完整、合格的头颅侧位X线定位片,治疗方案由本研究第一作者和一名高年资正畸医师共同制定,按照入院的顺序对错颌畸形的均角患者根据是否拔牙分为不拔牙组(1组)和拔牙组(2组),拔牙组(2组)纳入的病例为因治疗需要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或PASS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的托槽进行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SS矫治技术治疗组(A组)和传统MBT矫治技术治疗组(B组),根据矫治系统不同随机分入治疗组A、治疗组B中。最终分为四组:PASS矫治技术不拔牙组(A1),PASS矫治技术拔牙组(A2),传统MBT矫治技术不拔牙组(B1),传统MBT矫治技术拔牙组(B2)。所有头颅侧位X线定位片由本课题第一作者和熟练掌握相关头影测量的2名正畸医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2周内)共同进行描图、定点以及测量分析,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差别较大的病例选择3人重新测量或者交由第叁方专业的正畸医生进行测量。测量项目为5项角度,6项距离和1项比值: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夹角(MP-SN);腭平面与眶耳平面夹角(PP—FH);下颌平面与腭平面夹角(MP—PP);Y轴角(Y axis angle);下颌中切牙与下颌平面夹角(L1一M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最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6一PP);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最高点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L6一MP);上颌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一PP);下颌中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L1一MP);前上面高(N—ANS);前下面高(ANS—Me);前下面高占全面高比(ANS—Me/N—Me)。应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对A、B组治疗前的测量项目,使用配对t检验,其结果显示两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结束后再对4个组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测量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将A1-A2、B1-B2、A1-B1、A2-B2各个治疗组组间进行治疗前后差异的配对t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在不拔牙方案治疗组中,MP-SN,PP-FH,MP-PP,U1-PP,L1-MP(mm),ANS-Me/N-Me均增大,但这些项目无论采用何种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N-ANS减小,Y轴角在PASS组治疗前后减小,在MBT组治疗前后增大,但这2个项目在PASS和MBT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L1-MP(°),U6-PP,L6-MP,ANS-Me均增大,这些项目在2种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均有差异(P<0.05)。在拔牙方案治疗组中,PP-FH,U1-PP,L1-MP(mm),N-ANS,ANS-Me/N-Me均增大,但这些项目无论采用何种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MP-SN,MP-PP,Y轴角均减小,但这3个项目在2种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均不大(P>0.05);U6-PP和L6-MP增大,L1-MP(°)和ANS-Me减小,这些项目在2种矫治技术组内治疗前后变化均有差异(P<0.05)。在使用同一种矫治器因素下,对比拔牙和不拔牙两种不同的矫治方案得出:PASS组中拔牙治疗相对于不拔牙治疗,MP-SN,MP-PP减小,U6-PP,L6-MP增大,但这些项目组间差值的差异不大(P>0.05);L1-MP(°),ANS-Me(mm)减小,这两个项目在拔牙与不拔牙组的组间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MBT组中拔牙治疗相对于不拔牙治疗,MP-SN,MP-PP减小,这些项目组间差值的差异不大(P>0.05)L1-MP(°),ANS-Me(mm)减小,U6-PP,L6-MP增大,这些项目在拔牙与不拔牙组的组间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相同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对两种不同矫治器的对比得出:在不拔牙治疗中,MP-SN,PP-FH,MP-PP,L1-MP(°),U6-PP,L6-MP,U1-PP(mm),L1-MP(mm),ANS-Me/N-Me均增大,且MBT组较PASS组增大的量稍大,但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P>0.05);ANS-Me增大,在PASS组和MBT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Y轴角在两组中变化趋势相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拔牙治疗中,MP-SN,MP-PP,Y轴角减小,PP-FH,U1-PP,L1-MP(mm),ANS-Me/N-Me均增大,但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P>0.05);ANS-Me减小,在PASS组和MBT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该项目在PASS组中差异较MBT组明显;U6-PP,L6-MP均增大在PASS组和MBT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矫治技术和矫治方法均能较好的治疗临床上常见的均角错牙合畸形患者;2.PASS矫治技术相较于MBT矫治技术的垂直向控制更佳,但在不拔牙病例的治疗中,治疗前后垂直向变化的差异不大;在拔牙病例的治疗中,PASS矫治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磨牙、前牙和牙合平面的位置;3.拔牙矫治中,PASS矫治技术能够更好控制面下叁分之一的高度。(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5-01)

冯善玲[6](2019)在《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颌面部垂直向变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垂直面高度随颈椎骨龄的变化特点及差异,为正畸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初次就诊的患者拍摄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择其中满足GoGn-SN>37.7°、年龄8-18岁患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SNA角、SNB角、ANB角筛选并对测得的颈椎骨龄值进行分期获得298例研究对象:高角骨性Ⅰ类患者177例、高角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121例;女184例,男114例;QCVM 1期60例,QCVM2期95例、QCVM 3期88例、QCVM 4期55例。应用WinCeph 8.0软件测量研究对象的5个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并计算3个面高比(N-ANS/N-Me、ANS-Me/N-Me、S-Go/N-Me),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面部垂直向参数为应变量(用Y1~Y8表示),矢状骨面型(包括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性别、颈椎骨龄值为自变量(分别用X1、X2、X3表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矢状骨面型、性别、颈椎骨龄值与面部垂直向测量项目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复相关系数R值评估模型中应变量与自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并分析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以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不同性别、不同颈椎骨龄的高角患者面部垂直向参数的特征。结果:1、本实验共研究了8个参数并分别以每个参数为应变量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其中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的有5项,其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1)Y1=46.628+(0.110X1)+(3.174X2)+(1.443X3);(2)Y2=56.583+(-0.100X1)+(4.435X2)+(3.383X3);(3)Y3=101.586+(-0.978X1)+(7.581X2)+(3.883X3);(4)Y4=59.948+(-0.640X1)+(6.105X2)+(3.023X3);(5)Y5=34.470+(-0.970X1)+(2.969X2)+(1.831X3);Y1代表应变量N-ANS、Y2代表应变量ANS-Me、Y3代表应变量应变量N-Me、Y4代表应变量S-Go、Y5代表应变量Ar-Go。2、在本实验研究中,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即斜率)的检验结果分别为:P_((X1))<0.05,P_((X2))<0.001,P_((X3))<0.001,提示斜率值与0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1~Y5)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本实验通过横向研究生长发育期的高角青少年的垂直向面高度,得出以下结论:1.高角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从QCVM1期到QCVM4期呈线性增大趋势,且高角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下颌升支高均小于高角骨性Ⅰ类患者,而前上面高大于高角骨性Ⅰ类患者。2.不同性别高角患者的垂直面高度(N-ANS、ANS-Me、N-Me、S-Go、Ar-Go)从QCVM1期到QCVM4期呈线性增大趋势,且男性大于女性,提示颌面部垂直高度的发育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丁少华,刘明海,邹廷前[7](2019)在《种植钉与口外弓治疗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联合横腭杆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差异。方法:20例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取高位头帽口外弓+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技术,试验组采取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技术,2组均采取滑动法内收前牙关闭间隙,所有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来分析2组患者牙齿和骨骼的垂直向参数变化。结果:试验组矫治前后及2组间矫治效果比较在垂直向参数(SN-MP°、N-Me、N-SGn°、U6M-PP)测量上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所有参数和试验组UO-PP矫治前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试验组上前牙平均压低0.4 mm,对照组上前牙平均伸长0.5 mm,但组间没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论: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能压低上颌磨牙,并适当压低上颌前牙,在垂直向骨面型上能起到更好的矫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萍[8](2019)在《纳米纤维复合膜结构调控与垂直向质子传导特性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作为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代表,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高效地转化为电能。质子交换膜(PEM)是PEMFC的核心组件,质子需穿过PEM从阳极到达阴极以完成能量转化。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纳米级直径,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质子导体。同时,为满足低燃料渗透率,可在纤维间的微孔中填充高分子基质制备纳米纤维复合膜(Nanofibrous composite membrane,NFCM)。但由于纤维沿水平向取向,造成膜水平向传导率远高于垂直向传导率,质子传导存在严重的各向异性。而实际应用中垂直向质子传导率决定着燃料电池的性能。因此强化NFCM垂直向质子传递性能是实现高性能NFCM制备及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本论文围绕在膜垂直向构建高效质子传递通道和优化质子传递位点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通过制备多孔纤维,在纤维表面和内部造孔,并诱导质子传导基团沿孔壁富集,在膜垂直向形成低阻力传递通道;此外,将传导性的无机纳米填充物与聚合物混合纺丝,制备杂化纤维,增加纤维内部传递位点数量,连通垂直向传递死区,并考察多孔结构、孔壁基团排布、无机质子导体亲疏水性以及界面处酸碱对协同作用对垂直向质子传递性能和质子传递各向异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多孔NFCM的制备及传递特性研究。首先采用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软模板法制备多孔Nafion纤维,随后采用流延法在纤维间孔隙中填充碱性高分子基质壳聚糖(Chitosan,CS)后制备多孔NFCM。利用沿着孔壁形成的界面通道,沿着孔壁富集的-SO_3H以及Nafion纤维上的-SO_3H基团与CS上的–NH/–NH2在两相界面处形成的酸碱对,在膜垂直向形成高效质子传递通道,强化膜有水/无水条件下的垂直向质子传导率。结果表明:在90℃和100%RH以及120℃和0%RH条件下,相比于NFCM,多孔NFCM的垂直向质子传导率分别提高了3.2倍和2.7倍,同时,质子传递各向异性显着降低。(2)杂化NFCM的制备及传递特性研究。首先制备了两种尺寸为2-5 nm的量子点(QDs):亲水性的聚合物量子点(PQD)和疏水的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QD)。PQD上含有大量的–CO_2H和–NH–/–NH_2基团,而GQD上大部分官能团被碳化。随后将其分别与磺化聚醚醚酮(Sulfonated polyether ether ketone,SPEEK)混合纺丝,制备SPEEK/QDs杂化纤维,最后浇铸CS溶液制备杂化NFCM。研究发现,PQD与SPEEK链段上的-SO_3H基团产生强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无机质子导体PQD在纤维中的均匀分散且高填充,且在纤维与无机导体界面区域形成额外的传递通道。此外,PQD上的-NH-/-NH_2基团与SPEEK上的-SO_3H基团形成酸碱对,形成低阻质子传递位点,连通了纤维垂直向传递“死区”。结果显示,100%RH、90℃条件下,CS/SP/PQD-30%的垂直向传导率达到399 mS cm~(-1),较空白膜提升了224%。在120℃无水条件下,CS/SP/PQD-30%的垂直向和水平向传导率分别为451和525 mS cm~(-1),分别是空白膜的3.2和1.8倍,且质子传递各向异性从空白膜的2.11降低到1.16。(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杰[9](2019)在《舌体积、位置对颌骨垂直向影响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测量舌的体积、位置,研究舌体积、位置对颌骨垂直向发育的影响,为错畸形的预防、治疗及正畸治疗后的保持提供依据。方法:对需拍摄CBCT的430例患者,在其舌周围涂布Ⅱ型硫酸钡造影剂,拍摄CBCT,按照纳入标准选取患者53例,均为骨性Ⅰ类患者(0°≤ANB≤5°),根据颌骨垂直向骨面型将样本分为高角组(17人,平均年龄23.73±5.45岁),均角组(20人,平均年龄23.50±4.63岁),低角组(16人,平均年龄22.35±3.96岁)。将CBCT图像导入Mimics16.0软件中,测量舌体积和固有口腔体积;图像导入Invivo软件中,建立叁维坐标系,测量舌和舌骨位置;在Invivo软件中截出头颅侧位片,共选取颌骨垂直向测量标记点16个,测量项目23个。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垂直骨面型舌体积的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各组之间舌体积(TV)、固有口腔体积(OCC)、舌与固有口腔体积比(TV/OCC)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不同垂直骨面型舌位置(TTx、TTy、TTz)的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舌位置有差异,高角组舌位置较均角组和低角组靠下靠后(P<0.05)。3.舌体积与垂直向颌骨指标的相关性舌体积TV与下颌平面角(MP-FH)呈正相关,与上下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呈负相关(P<0.05)。4.舌位置与垂直向颌骨指标的相关性舌前后向位置TTy与下颌平面角(MP-SN和MP-FH)、平面倾斜度(OP-SN)呈正相关,舌垂直向位置TTz与MP-SN和MP-FH呈负相关,与前后面高比(S-GO/N-Me)呈正相关(P<0.05)。5.舌骨位置的相关性分析舌骨前后向位置Hy与MP-FH呈正相关(P<0.05),与舌前后向位置TTy呈正相关(P<0.05)。结论:舌体积对颌面部垂直向影响较小,舌位置对其影响较大。舌位置靠下靠后,会出现下颌平面角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孙瑞[10](2019)在《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汉族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矢状向及垂直向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汉族替牙期安氏III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矢状向和垂直向构成特点以及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替牙期安氏III类均角错牙合畸形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60例。将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片通过winceph7.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并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矢状向骨性指标中,维吾尔族组男性APDI、Beta角及NP-FH均小于维吾尔族女性,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组男性与女性矢状向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维、汉男性之间比较中,维、汉两组男性对比中SNA、ANB、NA-PA及A-B面角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汉两组女性对比结果中,NP-F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性指标对比结果中,汉族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吾尔族男女在U1-L1和U1-NA角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维、汉男性对比结果中,其U1-NA角、U1-NA距和L1-NB距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维、汉女性对比中,仅U1-L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垂直向指标中,维吾尔族男、女对比结果显示其在OP-FH、全面高(N-Me)以及下面高(Ans-Me)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女之间在MP-FH、y轴角以及OP-FH值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维、汉男性对比结果中,仅在Ans-Me上具有性统计学差异(P<0.05);维、汉女性对比结果中MP-FH及y轴角具有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替牙期均角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面部矢状向、垂直向生长发育特点在不同性别、不同族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垂直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叁维重建方法评价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位置变化,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颌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的患者50例,收集术前2个月(T0)、术后3 d(T1)、术后6个月(T2)的叁维CT图像,分别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前鼻嵴点(ANS)、腭大孔点(GPL/R)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上述测量值进行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该类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并对具有明显复发倾向者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ANS-FH(T2-T1)出现显着变化,平均上移1.11 mm(P<0.05)。术后垂直向复发现象主要与上颌骨术中的垂直向移动距离以及上颌骨后部的术中垂直向移动有关。结论: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具有一定复发倾向,其稳定性受到上颌骨术中位移距离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向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君,杨柳青,张晓东.微种植体垂直向控制双颌前突对颏部形态影响的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2].王舒泽,王旭东.叁维测量法分析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稳定性[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3].李志华.成人Ⅱ类高角病例的发病机制及垂直向控制[C].第二十叁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展会会刊.2019

[4].夏智敏,吴昌哲,彭彬.3种镍钛器械预备弯曲根管产生垂直向压力的比较[J].口腔医学研究.2019

[5].严季丰.PASS与MBT矫治技术对均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D].皖南医学院.2019

[6].冯善玲.高角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儿童颌面部垂直向变化特征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

[7].丁少华,刘明海,邹廷前.种植钉与口外弓治疗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9

[8].李萍.纳米纤维复合膜结构调控与垂直向质子传导特性强化[D].郑州大学.2019

[9].刘杰.舌体积、位置对颌骨垂直向影响的CBCT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10].孙瑞.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汉族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矢状向及垂直向特征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坐标系统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Fig.5-18Computa...煤层开采时,沿倾向剖面垂直位移场年31日14时(a)、15时(b)、16时...激光照明圆柱近镜向部分的散斑图...激光照明圆柱漫射部分的散斑图...

标签:;  ;  ;  ;  ;  ;  ;  

垂直向论文_张文君,杨柳青,张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