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导入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细胞,杆菌,雄性,系统,肿瘤,疗法。
基因导入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萍[1](2016)在《微流体环境下超声波基因细胞导入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波基因导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基因递送技术,超声波不直接作用于细胞,而是通过声孔效应将细胞周围的DNA片段等推送到细胞内。超声波的基因细胞导入已经成为生物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基因导入方法如病毒转染,需要引入病毒作为媒介,安全性低,不适用于人体。常规的物理导入方法如电穿孔、显微注射等往往对细胞膜造成一定的机械损伤,且只能对少量体积较大的细胞进行操作,而超声波基因转染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已经被认为是某些细胞基因导入的理想手段。通常超声波细胞基因导入是在宏观体积进行的,所需样本细胞量大。而在微流体环境中,微管道尺寸和细胞大小相当,微流体与超声波器件结合,有望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细胞导入。本文着重研究微流体环境中细胞基因导入的一种方法。利用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形状和频率的超声波发生器的空化效应产额,研究超声波对细胞形态和存活率的影响,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MEMS聚焦超声波换能器阵列及与之集成的微流体芯片进行细胞转染实验,探究微流体环境下基因导入效果。本文研究为研发微流体超声波细胞基因导入器件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超声空化效应强度的定量检测方法,了解影响超声空化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为MEMS聚焦超声波换能器阵列及与之集成的微流体芯片的设计提供支持。我们首先对宏观超声波换能器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的空化效应产额做定量检测,测量了超声变幅杆,超声波清洗槽,碗形聚焦超声换能器和球形超声换能器的空化效应产额,讨论影响超声空化效应的因素。2.采用小型聚焦超声波换能器,探究超声空化产额对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的影响。超声辐照后,观察293T细胞形态变化,统计异形细胞百分比,探讨其与超声空化产额、超声辐照时间的关系。检测细胞在超声辐照下对染色液碘化丙啶(PI)分子的吸收率,检测异形细胞百分比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关系。3.利用本实验室研制的超声波基因递送微流体芯片进行细胞导入,实现了微流体环境下的细胞导入,并用检测细胞导入效果实验验证了超声波细胞基因导入微流控芯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4-29)
梁兵,袁芳,杨宁,殷建瑞,蒲蜀湘[2](2012)在《3种不同类型基因导入系统转染类神经元细胞的效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3种不同类型基因导入系统携带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pAAV-EGFP质粒转染两类神经元细胞株,并对细胞毒性和转染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LipofectAMINE 2000、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3)及该课题组合成的PEI-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4.6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的转染效果,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荧光观察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转染效果。结果 MTT检测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细胞存活率为83%,比PEI(70%)和LipofectAMINE 2000(73%)的细胞存活率要高(P<0.05);但Lipo-fectAMINE 2000和PEI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检测结果与C6胶质瘤细胞类似。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细胞荧光表达效果比LipofectAMINE2000和PEI要好;而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LipofectAMINE 2000的荧光表达效果比另外两种复合物的效果好,同时PEG-PEI 4.6的荧光表达效果比PEI要好。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转染效率最好,为23.2%;Lipo-fectAMINE2000其次,为16.9%;PEI最差,为12.6%,叁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则是LipofectAMINE 2000的转染效率最好,PEG-PEI 4.6其次,PEI最差,转染效率分别为22.3%、17.2%、10.6%,叁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pofectAMINE 2000和PEG-PEI 4.6都可作为目前神经系统基因转染的传输载体。(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2年18期)
牛娜[3](2012)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像玉米、水稻等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其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主要是利用小麦雄性不育来实现杂种优势,而小麦雄性不育又分为遗传型雄性不育(核不育,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不育)和生理型雄性不育(化杀剂诱导不育等)。大量研究表明每种途径都有其明显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缺点,相对来讲,核质互作型小麦雄性不育和化杀途径是两条较有生产潜力的途径。黏类(黏型、偏型和二角型等一些易保持、易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总称)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最大特性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但与CHA(化杀诱导雄性不育)途径相比,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又因受限于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约配制强优势组合的几率较低。本研究以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在对其育性进行分子细胞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索原有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局限性,拓宽其新的不育-恢复基因源,然后将CHA途径的优点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叁系途径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途径的优点,以建拓出一套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叁系杂交小麦能早日进入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1.黏类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中期Ⅰ部分染色体配对异常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核质互作的结果;中期Ⅰ单价体细胞频率和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呈显着正相关;K、Ven、B型异源细胞质对杂种F1育性恢复性无显着相关性;中、后期染色体变异率与杂种F1育性恢复性呈负相关,中、后期染色体变异有降低杂种F1育性的作用。2.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结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2)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在四个结实性状上,具有正向显着或极显着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3)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4)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5)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表现比较稳定。3.对几类不同来源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载体进行了筛选与鉴定,并对其育性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APAGE电泳筛选出SP4,莫迦小麦两种黏类小麦雄性不育载体,其为非1BL/1RS类型,其它不育载体均属于1BL/1RS类型;(2)选择不同来源的不育基因载体培育成的新型黏型、偏型不育类型进行育性恢复性测定发现,非1BL/1RS类型SP4、莫迦两种不育载体的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有一定差异,且育性恢复度相对较低,莫迦不育类型育性恢复性要高于SP4类型,在实际应用上应加以重视;(3)供试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是在整个配子发育过程中连续产生的。4.采用SDS-PAGE和A-PAGE对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及回交转育后代的特定染色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SDS-PAGE分析鉴定出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不具有43和40kD谱带,为非1BL/1RS核型;(2)A-PAGE技术对部分亲本材料鉴定小偃22、SP4、西农2611、莫迦则不含GldlB3位点,为非1BL/1RS核型,其余为1BL/1RS核型;(3)A-PAGE技术对部分采用1BL/1RS易位系转育不育系后的保持系后代材料进行鉴定,显示出大部分转育后代含有GldlB3醇溶蛋白标记位点,为1BL/1RS易位系;5.对杂交小麦化杀强优势组合西杂一号、西杂五号亲本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发现西杂一号两个亲本均为1BL/1RS类型,西杂五号两个亲本均为非1BL/1RS类型,针对不同核型,专门设计了1BL/1RS类型和非1BL/1RS类型化杀强优势组合定向转化叁系强优势组合各自保持系、不育系及恢复系转育体系与程序。6.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一号的母本西农Fp1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并同时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将西杂一号的父本Mp1转育为具有R5253、R5383的1BRfv1的恢复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的根尖随体鉴定技术对1BL/1RS易位纯合体和易位杂合体鉴定的技术体系。7.按照设计好的转育程序图,将西杂五号的母本西农Fp2定向转育为具有SP4、莫迦小麦1Brfv1的新保持系,在转育过程中,建立了SDS-PAGE和A-PAGE鉴定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的方法技术体系。SDS-PAGE鉴定结果发现SP4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6+8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基因的示踪特征亚基,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可靠的转育与检测依据。A-PAGE分析结果发现,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可作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示踪蛋白条带。8.经过多年回交转育,现已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母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其不育系正在转育中,获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西杂五号父本同型黏类小麦非1BL/1RS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李玉子,朴杰[4](2012)在《GE7导入系统介导I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联合5-FU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5-Fu治疗卵巢癌腹膜后转移的过程中序贯应用HSVl-tk/GCV基因治疗系统,观察探究联合应用的作用。方法:建立卵巢癌腹膜后转移动物模型,分成叁组,试验组:HSVl-tk/GCV基因治疗系统与5-Fu序贯应用组(A)。对照组:应用同等剂量的5-F(uB组)。空白对照组:应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组(C组),观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瘤体体积、重量相比B、C减轻。A组的生存状态提高。结论:HSVl-tk/GCV基因治疗系统与5-Fu序贯应用治疗卵巢癌腹膜后转移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3期)
刘媛媛,张春庆,吴承来[5](2010)在《LeJA2基因沉默表达载体导入番茄转化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侵染时间、菌液浓度和侵染温度3个因素,利用根癌农杆菌将LeJA2基因按L9(34)正交表转化番茄。结果表明,当菌液浓度为OD260=0.6、侵染温度40℃、侵染10 min时的转化效果较好,从而建立了较优的LeJA2基因沉默表达载体导入番茄的转化体系,并已得到14株转化再生的番茄植株,经卡那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证明LeJA2-RNA i基因已导入番茄并表达。(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蒋杰[6](2009)在《两个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分析及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水稻株系和R527-T1水稻株系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同时,以籼稻恢复系品种R527和绵恢047为材料,将外源基因清除系统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以田间条件下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株系T6代和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株系T3代群体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植株的株高显着高于对照,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植株的株高显着低于对照。两个稳定的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相比,在穗长、有效穗数、总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别不显着。随机区组比较试验证明,转ipt-bar双价基因EY105-T19产量与非转基因品种相比提高了6.95%,达到显着水平,而转ipt-bar双价基因R527-T1产量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无显着差异。2.以水稻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发现去除75%的胚乳有效降低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期污染,使供试材料R527污染率降低了4.4%,绵恢047污染率降低了6.6%。采用浓度为2.0mg·L-1和3.0mg·L的2,4-D可使R527和绵恢047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达到最佳。在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中,对愈伤组织采用吸水纸脱水处理2-3天能有效加速不定芽分化并提高不定芽分化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5g·L-1的山梨醇明显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获得了绵恢047再生苗53株。以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清除系统遗传转化R527,发现以农杆菌液浓度OD值为0.4侵染愈伤组织,在共培养基上添加酚类化合物乙酰丁香酮(AS)100μmol·L-1效果较好。在获得的34株再生植株中,经GUS检测获得2株阳性植株。(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5-01)
袁飞[7](2009)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乳腺癌靶向性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效果仍不理想。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将成为除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方法外又一新的抗癌策略;尤其将在传统治疗手段效果较差的肿瘤转移和复发方面将起重要作用。基因治疗至今尚未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措施,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效靶向基因导入载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由于在乳腺癌中有高表达,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因此是一个很好的靶点。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靶向EGFR受体的基因导入系统并检验其有效性,为乳腺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增加癌细胞对表皮生长因子(EGF)偶联纳米载体所载的药物、抗体、基因等的摄取,提高所载药物、抗体、基因等的靶向性。本课题研究制备高稳定性和高靶向性的纳米载体,并荷载靶向基因,在肿瘤的诊断治疗中,以达到更好的靶向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参与激活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广泛表达于上皮、间质及神经组织。在许多恶性肿瘤可出现一种或几种EGFR家族受体过表达和(或)突变,过表达和(或)突变在各种肿瘤组织中表达率不同,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及浸润程度、放化疗敏感性、肿瘤耐药性及预后等密切相关。EGFR家族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分子靶点。白蛋白具有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制备的纳米粒具有提高药物、抗体、基因等的稳定性和进入细胞的能力。根据纳米载体本身的特性结合机体在肿瘤发生时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以制作出具有EGFR靶向特征的纳米载体,达到在特定机体环境中的靶向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c-erbB2癌基因具有组织分布一致性的特点,在乳腺癌细胞中普遍存在着二者的同时过度表达,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含量都很低,所以表皮生长因子(EGF)连接白蛋白纳米粒制成靶向纳米粒有以下优势:①通过EGF与其受体EGFR结合,增加了载药纳米粒在癌细胞膜上的浓聚,加大了细胞内外药物的浓度差,有利于癌细胞摄取,增加了靶/非靶比值;②通过这种受体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促进癌细胞吞噬纳米粒,增加进入癌细胞的速度和量,从而增加所荷载的药物、抗体、基因结合靶分子的速度和量。本课题采用EGF偶联牛血清白蛋白纳米载体(bovine serum albumin,BSA)增加所荷载基因(c-erbB2寡脱氧核苷酸)的稳定性和靶向性。方法:1.BSA纳米载体与EGF偶联BSA纳米载体的制备及放射性核素的标记及鉴定采用二次超声乳化技术和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牛血清白蛋白纳米载体(bovine serum albumin nano-carrier,BSA nano-carrier),采用激光粒径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分布,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采取Iodogen将~(131)I标记上BSA nano-carrier,再用Sephadex G25柱层析进行纯化,硅胶薄层层析测定标记率、比活度及放射化学纯度。分别测定~(131)I-BSAnano-carrier室温和与新鲜人血清37℃孵育后放射化学纯度的变化,了解其在室温和血清中的稳定性。采用化学方法连接BSA nano-carrier与EGF,测定连接后的粒径及粒径分布,Sephadex G50分离纯化EGF-BSA nano-carrie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EGF-BSA nano-carrier的连接情况,用~(131)I标记EGF测定EGF-BSA nano-carrier上EGF的偶联量。2.~(131)I-EGF-BSA靶向纳米载体导入荷乳腺癌裸鼠的体内分布分别比较~(131)I标记EGF偶联BSA纳米载体,BSA纳米载体和BSA(非纳米载体)在乳腺癌SK-BR3细胞导入裸鼠的体内分布。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各器官的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纳米载体荷载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的摄取与滞留采取氯胺T法将~(131)I标记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采用包裹法对~(131)I标记ASODN进行EGF偶联纳米载体包载。分别测量荷~(131)I标记ASODN nano-carrier和~(131)I-ASODN在人乳腺癌SK-BR3细胞的摄取率和滞留率及在荷人乳腺癌裸鼠的体内分布,并统计分析荷~(131)I标记ASODN靶向纳米载体与~(131)I标记ASODN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及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结果:1.BSA纳米载体与EGF偶联BSA纳米载体的制备及放射性核素的标记及鉴定1.1 BSA纳米载体的制备及鉴定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纳米载体的形态圆整,大小粒径较均匀。采用激光散射法测定的BSANP平均粒径为34nm,90%的粒径小于38nm。~(131)I-BSANP的~(131)标记率为92.3%±3.9%,比活度为(3.1±0.7)MBq/μg。Sephadex G25分离纯化得到的第1放射峰即为~(131)I-BSANP,经24h稳定性分析,其放射化学纯度略有降低,但24h均值大于80%。与新鲜人血清37℃孵育分析其稳定性,经纸层析分析测得放射化学纯度4h比1h略有降低,但4h均值大于85%。-20℃保存1d后BSANP的~(131)I标记率为(89.7±6.4)%,15d为(86.2±5.7)%,30d为(84.3±5.2)%,90d后为(81.2±5.5)%。1.2 EGF偶联BSA纳米载体的制备及鉴定SDS-PAGE电泳显示,BSA nano-carrier样品电泳条带与Marker 68kU接近,而EGF-BSA nano-carrier样品电泳条带与Marker 75kU接近。加入5组不同量的EGF与BSA nano-carrier的偶联率为92.3%~98.9%。室温稳定性测定,在1h、6h、12h和24h同一时间点,组内无显着性(P>0.05),同组在24h内放化纯度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做回归分析,F值为30.46时间与放射纯度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99.37-3.451X,R~2为0.942,n=3。结果显示,~(131)I-EGF-BSAnano-carrier在中性pH溶液中,室温24h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31)I不易脱落。血清稳定性,在1h、6h、12h和24h同一时间点,组内无显着性(P>0.05),在24h内放化纯度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做回归分析F值为87.98时间与放射纯度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99.86-4.156X,R~2为0.981,n=3。结果显示,~(131)I-EGF-BSA nano-carrier在血清中,24h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31)I不易脱落。2.~(131)I标记EGF偶联BSA靶向纳米载体在荷乳腺癌裸鼠的体内分布~(131)I标记EGF偶联BSA靶向纳米载体的放射性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逐渐升高,在2h达峰值,后略有下降。~(131)I-BSA nano-carrier放射性的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升降趋势与~(131)I标记EGF偶联BSAnano-carrier相似,但同一时间点的放射性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均相对较低。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标记BSA纳米载体和~(131)I-BSA(非纳米)的瘤/血比值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3.203,F=14.86,R~2=0.725,p<0.01,叁种药物的瘤/血比值有统计学差异。叁种药物瘤/肌肉比值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15.814,F=6.443,R~2=0.403,p=0.005,p<0.01,叁种药物的瘤/肌肉比值有统计学差异。~(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的瘤/血比值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1.336,p=0.26,方差齐,t=3.467,p=0.02,p<0.05,差异有显着性。~(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纳米载体的瘤/血比值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3.373,p=0.08,方差齐,t=2.405,p=0.025,p<0.05,差异有显着性。所以~(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的瘤/血比值高于其它两种药物,差异具有显着性。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在肿瘤的分布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171.994,F=107.499,R~2=0.889,p<0.01,叁种药物的在肿瘤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在肝的分布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11.594,F=4.561,R~2=0.608,p=0.019,p<0.05,叁种药物的在肝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在肺的分布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14.059,F=8.102,R~2=0.623,p=0.02,p<0.05,叁种药物的在肺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在脾的分布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9.870,F=6.164,R~2=0.758,p=0.006,p<0.01,叁种药物的在脾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131)I标记EGF偶联BSA nano-carrier,~(131)I-BSA nano-carrier和~(131)I-BSA(非纳米)在肾的分布做方差分析:各药物组间均方MS=32.187,F=17.672,R~2=0.757,p<0.01,叁种药物的在肾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131)I-EGF-BSA nano-carrier对裸鼠体内的人乳腺癌SK-BR3肿瘤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而在肝,脾,肺等正常组织器官的分布较少,表明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性较好,而且毒副作用较低。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纳米载体荷载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的摄取与滞留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c-erbB2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c-erbB2 ASODN以下简称ASODN)联合EGF偶联BSA nano-carrier与ASODN组的放射性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升降趋势相似,但同一时间点,ASODN组的放射性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均相对较低。将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组放射性的瘤/血比值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67.207,方差齐,t=5.092,p<0.05,差异有显着性。将ASODN联合EGF偶联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组的放射性瘤/肌肉比值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32.92,方差齐,t=9.477,p<0.01,差异有显着性。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组较ASODN组的瘤/血比值和瘤/肌肉比值高,有统计学差异。将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在肿瘤的分布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34.958,方差齐,t=5.242,p<0.01,在肿瘤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在肝的分布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20.896,方差齐,t=16.347,p<0.01,在肝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在脾的分布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19.344,方差齐,t=18.992,p<0.01,在脾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将ASODN联合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与ASODN在肾的分布做t检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F=8.999,p=0.007,方差齐,t=1.909,p=0.069,p>0.05,在肾的分布统计学无差异。采用EGF-BSA nano-carrier靶向纳米载体能够提高ASODN在荷乳腺癌裸鼠体内的靶与非靶比值,并增加ASODN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靶向性。结论:由于牛血清白蛋白本身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所制成的EGF靶向纳米载体具有理想的粒径和良好的稳定性,使其具有纳米载体的一般性质的同时在靶向性方面又明显优于普通纳米载体。通过研究c-erbB2联合EGF偶联BSA靶向纳米载体对乳腺癌SK-BR3细胞的靶向性,证明所制作的EGF偶联BSA纳米载体是一个稳定且靶向性较强的新载体。(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潘才博,王家福,赖钟雄[8](2007)在《蝴蝶兰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导入反义ACS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种子幼胚无菌体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蝴蝶兰 ACS 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进行了研究,为选育延长花期衰老的蝴蝶兰新种质, 延长切花的寿命开辟了新途径,并为蝴蝶兰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吴向华,李宗海,王华茂,李锦军,姚明[9](2007)在《Tie2介导的基因导入系统转导p53基因对肺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ie2介导的基因导入系统体内靶向转导p53基因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应用双功能交联剂SMCC将Tie2配体寡肽GA3与PEI连接构建靶向Tie2的基因载体。体外试验将GA3-PEI/luciferase导入Tie2表达阳性的SPC-A1肺癌细胞与Tie2表达阴性的SMMC7721肝癌细胞中,24 h后检测luciferase活性。体内导入试验将GA3-PEI/β-gal复合物注射SPC-A1细胞裸鼠种植瘤周围皮下,同时设立PEI/β-gal组为对照;24 h后牺牲裸鼠,检测心、肝、脾、肺、肾和瘤体的β-gal表达。另外将另一批四周龄SPC-A1肺癌种植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1)NS;(2)GA3;(3)p53;(4)PEI/p53;(5)GA3-PEI/p53;每组6只;皮下注射GA3-PEI/p53基因复合物,隔2天1次,并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及抑瘤率。结果:GA3-PEI/luciferase组的luciferase活性在SPC-A1细胞中明显高于SMMC7721细胞(P<0.05)。在种植瘤中可见较多蓝染细胞,心、肝、脾、肾组织中几乎不见篮染,肺支气管黏膜除外。与对照组比较,GA3-PEI/p53治疗组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抑瘤率为61.29%。结论:GA3基因导入系统靶向转导p53基因,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07年04期)
蒋华[10](2007)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迄今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是基因突变。因此,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现代广大肿瘤学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将成为除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法外又一新的抗癌策略。然而,肿瘤基因治疗至今尚未成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措施,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目前仍然缺乏将治疗基因导入肿瘤细胞的高效靶向性载体系统。丝状噬菌体基因治疗载体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基因治疗载体,和其他病毒载体相比他具有靶向性好,易于制备,没有天然宿主噬性,稳定性好,可同时展示多个或多种靶向元件的优点,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基因治疗载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作为一个广泛表达的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其改变(突变、高表达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的研究表明EGFR在头颈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中存在突变或高表达。因此,已经有很多研究把EGFR作为肿瘤的治疗靶点,除了直接拮抗EGFR(如Getifinib,Cetuximab)外,还可利用EGFR介导靶向基因治疗。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EGFR靶向的噬菌体基因导入系统并检验其有效性,为肿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第一部分EGFP-EGF融合蛋白在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内吞机理中的应用【目的】初步探讨EGFP-EGF蛋白在细胞内的内吞途径,以作为后续实验研究的基础。【方法】使用基因克隆的方法构建编码EGFP-EGF序列的表达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蛋白表达,使用Ni-NTA beads和Amicon Ultra-4离心超滤浓缩系统进行蛋白的纯化和浓缩;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方法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鉴定。通过细胞特异性结合实验,共聚焦显微镜以及荧光激发的流式细胞分选实验验证表达纯化的EGFP-EGF蛋白是否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特异性和靶向性。【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分子量为36KDa的EGFP-EGF绿色融合荧光蛋白。细胞特异性结合实验发现EGFP-EGF蛋白可以与高表达EGFR的细胞如HeLa、NCI-H1299结合,而且EGFP-EGF蛋白与EGFR结合可以被EGF所竞争抑制。细胞内吞实验显示低剂量EGF(即EGF终浓度为1.5 ng/ml)主要通过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的内吞途径进行内吞,可分别与Clathrin及早期内体(Early endosome)的标记物EEA1和溶酶体(Lysosome)的标记物LAMP1共定位。荧光激发的流式细胞分选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内EGFP-EGF蛋白内吞逐渐增多,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饱和,表明蛋白与受体结合后细胞的快速内吞。【结论】表达纯化的EGFP-EGF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特异性和靶向性;EGFP-EGF蛋白在EGFR的介导下能够通过正常的内吞途径进行内吞。第二部分展示EGF的噬菌粒颗粒的内吞【目的】初步探讨EGFR介导的靶向噬菌粒颗粒在细胞内的内吞途径及分布。【方法】将EGF编码序列插入到辅助噬菌体(M13K07)pⅢ基因5’端,然后以该辅助噬菌体质粒转化F~+的ER2738大肠杆菌,将此细胞称为LMP细胞,随后将含有报告基因或治疗基因的噬菌粒转化LMP感受态细胞,即可制备靶向性噬菌粒颗粒。采用ELISA方法进行噬菌粒颗粒的定量,通过单链DNA凝胶电泳分析子代颗粒中噬菌粒颗粒所占的比例;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噬菌粒颗粒中配体蛋白展示的水平;然后用这些噬菌粒颗粒进行体外基因转染,检测转染效率。采用内吞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对展示EGF配体蛋白的噬菌粒颗粒在细胞内的内吞途径以及分布进行探讨。【结果】成功获得了编码EGF-pⅢ融合蛋白的辅助噬菌体质粒M13K07EGFCT;该辅助噬菌体可以有效地包装噬茵粒如pEGFP-Amp;所形成的噬菌粒颗粒在子代颗粒中占绝大多数。Western blot显示EGF高效地展示在噬菌粒颗粒上;这些噬菌粒颗粒可以被EGFR表达阳性的细胞如PC-3,NCI-H1299细胞所内吞;体外转染实验中,M13K07EGFCT产生的噬菌粒颗粒可以使约10%的PC-3细胞表达报告基因(EGFP)。免疫荧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低浓度时(即展示的EGF终浓度约为0.5 ng/ml),噬菌粒颗粒入胞主要通过Clathrin依赖的内吞途径,而在高浓度时(即展示的EGF终浓度约为7.5 ng/ml),细胞的内吞由Clathrin和Caveolin 1两条途径来介导,并可分别与早期内体(Early endosome)的标记物EEA1及溶酶体(Lysosome)的标记物LAMP1共定位,说明展示EGF的噬菌粒颗粒可在EGFR介导下通过正常的内吞途径来进行内吞。【结论】我们成功发明了高水平展示配体蛋白的噬菌粒颗粒的新制备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噬菌体表面高效展示配体蛋白或多肽。展示配体蛋白的噬菌体颗粒在EGFR的介导下能够通过正常的内吞途径进行内吞。多肽靶向性噬菌粒颗粒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第叁部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基因治疗载体的改造【目的】对展示EGF配体蛋白的辅助噬菌体M13K07EGFCT进行了改造,以进一步提高转导的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效率。【方法】将核定位信号(NLS)和RGD-4C多肽分别展示在辅助噬菌体(M13K07EGFCT)pⅥ蛋白羧基端和pⅦ蛋白氨基端,然后以该辅助噬菌体和含有报告基因的噬菌粒共转染F~+的ER2738感受态细胞,获得展示多个靶向性元件或多肽的噬菌粒颗粒。采用ELISA方法进行噬菌粒颗粒的定量,通过单链DNA凝胶电泳分析子代颗粒中噬菌粒颗粒所占的比例;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噬菌粒颗粒中配体蛋白展示的水平;然后用这些噬菌粒颗粒进行内吞实验和体外基因转染实验,检测其入核效率和转染基因表达效率。【结果】成功获得了改造的辅助噬菌体的质粒载体M13K07EGFCT-pⅥ-NLS(用于在pⅢCT展示EGF及在pⅥ展示核定位信号NLS)、M13K07EGFCT-pⅥ-RGD(用于在pⅢCT展示EGF及在pⅥ展示RGD-4C)、以及M13K07EGFCT-pⅦ-NLS(用于在pⅢCT展示EGF及在pⅦ展示NLS)、M13K07EGFCT-pⅦ-RGD(用于在pⅢCT展示EGF及在pⅦ展示RGD-4C)、M13K07RGDCT(用于在pⅢCT展示RGD-4C)。其中只有M13K07EGFCT-pⅦ-NLS,M13K07RGDCT,M13K07EGFCT-pⅦ-RGD能够有效包装噬菌粒颗粒和高效展示配体蛋白或多肽,这些噬菌粒颗粒可以被EGFR表达阳性的细胞如HeLa、7721细胞所内吞;然而,在免疫荧光内吞实验中,用M13K07EGFCT-pⅦ-NLS包装的噬菌粒颗粒内吞后入核效率并没有明显增加,在体外转染实验中,用M13K07EGFCT-pⅦ-NLS,M13K07RGDCT以及双靶向的噬菌体M13K07EGFCT-pⅦ-RGD其导入报告基因的表达效率亦没有显着提高,产生的噬菌粒颗粒只使约8%的HeLa细胞、4%的7721细胞以及3%的SKOV-3细胞表达报告基因(EGFP)。【结论】应用展示核定位信号(NLS)和RGD-4C肽的辅助噬菌体(M13K07EGFCT)包装的噬菌粒颗粒体外导入细胞,内吞发现并没有显着提高报告基因在细胞内的入核和表达效率,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EGFR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载体进行siRNA导入的研究【目的】初步探讨EGFR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载体用于siRNA导入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基因克隆的方法构建依赖于DNA载体的shRNA表达系统pSilencer1.0-siEGFP和pSilencer4.1-siAkt。然后将其与辅助噬菌体M13K07EGFCT共转染F~+的ER2738感受态细胞,获得包装有siRNA基因的噬菌粒颗粒。采用ELISA方法进行噬菌粒颗粒的定量,通过单链DNA凝胶电泳分析子代颗粒中噬菌粒颗粒所占的比例;然后用这些噬菌粒颗粒进性体外基因转染实验以及随后的Western blot检测,以观察其对内外源性基因表达的干扰效果。用羟基喜树碱处理,检测转染效率是否能够提高。【结果】成功获得了包装有pSilencer1.0-siEGFP和pSilencer4.1-siAkt单链DNA基因组的噬菌粒颗粒;将含有pSi1.0-siEGFP的噬菌粒颗粒体外转导细胞,在添加羟基喜树碱时,能够有效抑制转染有pEGFP-N1质粒的NCI-H1299细胞表达EGFP;使用包装有pSi4.1-siAkt的噬菌粒颗粒以不同浓度转染细胞后,经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处理,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无关对照和空白对照相比明显受到抑制,并且随着载体量的增加其干扰效果随之加强,最高抑制Akt蛋白表达量约50~60%,与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效果相当。【结论】EGFR介导的靶向性噬菌粒颗粒作为基因导入载体介导siRNA导入细胞,在羟基喜树碱作用下,能够一定程度上特异抑制内外源性靶基因的表达,这对于今后探讨噬菌体基因导入载体在肿瘤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7-04-10)
基因导入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3种不同类型基因导入系统携带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pAAV-EGFP质粒转染两类神经元细胞株,并对细胞毒性和转染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LipofectAMINE 2000、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3)及该课题组合成的PEI-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4.6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的转染效果,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荧光观察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转染效果。结果 MTT检测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细胞存活率为83%,比PEI(70%)和LipofectAMINE 2000(73%)的细胞存活率要高(P<0.05);但Lipo-fectAMINE 2000和PEI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检测结果与C6胶质瘤细胞类似。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细胞荧光表达效果比LipofectAMINE2000和PEI要好;而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LipofectAMINE 2000的荧光表达效果比另外两种复合物的效果好,同时PEG-PEI 4.6的荧光表达效果比PEI要好。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C6胶质瘤细胞中,PEG-PEI 4.6的转染效率最好,为23.2%;Lipo-fectAMINE2000其次,为16.9%;PEI最差,为12.6%,叁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则是LipofectAMINE 2000的转染效率最好,PEG-PEI 4.6其次,PEI最差,转染效率分别为22.3%、17.2%、10.6%,叁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pofectAMINE 2000和PEG-PEI 4.6都可作为目前神经系统基因转染的传输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导入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萍.微流体环境下超声波基因细胞导入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梁兵,袁芳,杨宁,殷建瑞,蒲蜀湘.3种不同类型基因导入系统转染类神经元细胞的效率比较[J].重庆医学.2012
[3].牛娜.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李玉子,朴杰.GE7导入系统介导I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联合5-FU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5].刘媛媛,张春庆,吴承来.LeJA2基因沉默表达载体导入番茄转化系统的建立[J].山东农业科学.2010
[6].蒋杰.两个转ipt-bar双价基因水稻农艺性状分析及外源基因清除系统(Gene-deletor)导入水稻恢复系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
[7].袁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乳腺癌靶向性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
[8].潘才博,王家福,赖钟雄.蝴蝶兰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导入反义ACS基因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9].吴向华,李宗海,王华茂,李锦军,姚明.Tie2介导的基因导入系统转导p53基因对肺癌的抑制作用[J].肿瘤.2007
[10].蒋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噬菌体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