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锑取代聚硅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烷,甲基,高分子,半导体,手性,螺旋,活性。
锑取代聚硅烷论文文献综述
唐贤慧,季猩猩,钱凯,李宝宗,李艺[1](2014)在《烷基取代聚硅烷共聚物的侧基对螺旋构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手性化合物n-癸基-(S)-(+)-2-甲基丁基二氯硅烷(Si1)和非手性化合物n-癸基-2-乙基丁基二氯硅烷(Si2)为单体合成了聚硅烷共聚物[P(Si1-co-Si2)].通过改变Si1和Si2的投料比,聚合得到一系列P(Si1-co-Si2).通过核磁表征P(Si1-co-Si2)为无规共聚物.利用圆二色谱(CD)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系列共聚物的手性传递行为.研究发现,Si2的均聚物在其对应的紫外吸收带324 nm处没有CD信号.当加入Si1共聚后,产生CD信号,随着Si1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CD信号迅速增强,当Si1摩尔分数为2%时可诱导共聚物形成单手螺旋优势构象.当Si1含量达到70%时,信号强度最大.在P(Si1-co-Si2)中Si1含量增加的过程中,共聚物的紫外吸收带同时发生蓝移.当Si1含量达到50%时,分子量较低的样品具有较强的光学活性,并且随着分子量的增大,紫外吸收红移.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聚硅烷共聚物的螺旋结构由手性侧基决定,但非手性侧基的奇偶性却没有体现.(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庄伟[2](2013)在《烷基取代聚硅烷的手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源自手性生物分子,螺旋高分子的手性行为更是吸引了众多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手性侧基和非手性侧基的聚硅烷均聚物和共聚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手性行为。首先利用格式反应分别制备二氯硅烷单体,然后通过Wurtz缩合反应制备聚硅烷化合物(PSi1,PSi2,PSi3,Poly(S1-co-S2),Poly(S2-co-S3),S1:n-癸基-2-甲基丙基二氯硅烷;S2:n-癸基-(S)-2-甲基丁基二氯硅烷;S3:n-癸基-2-乙基丁基二氯硅烷),并对聚合物进行沉淀分级,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样品。接着用核磁共振谱对单体进行表征,并用凝胶渗透色谱确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最后选取不同分子量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样品,用圆二色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聚硅烷分子的手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涡流搅拌方式,可以诱导聚硅烷分子成螺旋构象,产生明显的圆二色谱信号,并且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搅拌方向下形成镜像的圆二色谱信号。同时通过在共聚体系中加入手性单体可以诱导整个分子链呈手性。在碳链之间的范德华力或者“Si-O弱相互作用”下,手性醇和手性聚硅烷可以方向性地诱导非手性聚硅烷产生手性,形成具有螺旋结构的聚硅烷聚集体。该工作揭示了光学活性聚硅烷分子的手性转移与放大行为,为深入研究螺旋高分子的合成及构象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刘艳丽,李效东,钟丹[3](2012)在《苯乙酮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甲基硅烷氯化后得到的聚甲基氯硅烷为母体,合成了一种功能化苯乙酮取代聚硅烷(BPS)。研究其分子组成与结构,热分解性能和导电性能等,IR、UV、1HNMR、GPC、TGA、FL等测试手段分析表明:其结构组成具有Si-Si相连的主链结构部分侧基为取代苯乙酮,可溶于一般常见的极性溶剂,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BPS紫外吸收波长为304nm;将其与碘掺杂,电导率为10-5S/cm量级,在半导体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邢欣,李效东,刘琳,方庆玲,王军[4](2007)在《叁甲基硅基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甲基硅烷(PMS)的高分子反应合成叁甲基硅基取代聚硅烷(SPS),研究其分子组成与结构,热分解性能和导电性能等.FT-IR、1H-NMR、29Si-NMR、UV和GPC分析表明,SPS具有Si—Si相连的主链结构,侧链的部分取代基中含有叁甲基硅侧基.SPS可溶于一般常见的有机溶剂,其热分解特性表明,陶瓷产率为44%,可用作SiC陶瓷先驱体.通过热交联反应可以有效提高其分子量,将其与碘掺杂,电导率为10-6S/cm量级,在半导体范围.(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王建军,王立,陈昌,陈涛,王学杰[5](2005)在《丙烯酸酯取代聚二茂铁硅烷的合成、自组装和纳米交联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二茂铁硅烷由于其独特的组成和结构,表现出了特殊的光、电、磁等性能。包含过渡金属元素铁的自组装结构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超分子化学。我们合成聚二茂铁硅烷为主链的(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鲍晓恒[6](2004)在《硅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甲基硅烷 (PMS)的高分子反应合成了硅取代聚硅烷 ,取代度为 4 3% ,其结构通过FT IR、1HNMR、2 9SiNMR、UV、GPC等分析得到了确认。该聚合物可溶于甲苯、THF、氯仿等有机溶剂 ,可通过交联反应提高其分子量(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4年09期)
邢欣,李效东,郭爱青,鲍晓恒,曹峰[7](2004)在《以二硅烷馏分为原料合成硅取代聚硅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硅烷馏分为原料 ,加入格氏试剂 ,通过Si—Cl键的重排反应 ,获得 1 1 -二氯 - 1 2 2 2 -四甲基二硅烷 ;再进一步进行钠缩合反应 ,获得了硅取代聚硅烷 (SPS)。用FT -IR、UV、2 9SiNMR、TG等研究了该聚合物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及其热稳定性。结果发现 ,格氏试剂的加入量决定了 1 1 -二氯- 1 2 2 2 -四甲基二硅烷的产率 ;反应时间对SPS的产率有较大影响 ,一般以 4~ 5h为宜(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04年03期)
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王军[8](2004)在《由聚甲基硅烷合成硅取代聚硅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硅烷(-SiR2-SiR2-)是一类主链完全由硅原子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其主要特点是它有一个由Si-Si原子相连形成的主链,硅原子的3d轨道为空轨道,这种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α电子在聚合物主链上显著的非定域作用,从而赋予聚硅烷优异的光电性能。这些性质用于功能材料如电导体、光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期刊2004-05-01)
邢欣[9](2004)在《无机基团取代聚硅烷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硅烷是一类主链完全由硅原子组成的聚合物,硅原子的3d空轨道导致了σ电子在主链上有显著的离域作用,从而赋予聚硅烷许多优异的光电性能。这些性质用于功能材料如半导体、光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聚硅烷的性能与其侧基的种类和结构有关,一般侧基为烷基、芳香基等有机基团,如将无机基团作为侧基引入到Si-Si主链上,可进一步改善其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理论计算表明,无机元素引入聚硅烷的侧链,可以有效地降低聚硅烷的电子能隙,提高聚硅烷的半导体性能。无机元素与小分子有机硅化合物成键的报道很多,但由此合成聚合物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 本论文选择聚甲基硅烷(PMS)和聚甲基氯硅烷(PCMS)两种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高分子作为模板,通过高分子反应制备叁类无机基团取代的聚硅烷:硅取代聚硅烷(SPS)、锑取代聚硅烷(APS)和铁取代聚硅烷(FPS)。采用FT-IR、元素分析、UV、~1H-NMR、~(29)Si CP/MAS NMR、GPC、TGA等方法对其组成结构、分子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表征;将其氧化掺杂,研究其半导体性能。 PMS由于含有大量的Si-H活性基团引起广泛关注,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以其为先驱体制备具有化学计量比的SiC陶瓷。本论文首次以PMS为母体高分子用于功能性聚合物的研究。采用Wurtz法合成PMS,其化学组成为[(MeHSi)_(0.73)(MeSi)_(0.27)]_n。以四氯化碳为氯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PMS氯化可获得聚氯甲基硅烷(PCMS)。四氯化碳对Si-H具有较高的选择性,Si-H的取代率能够达到90%以上。PCMS由于含有活性Si-Cl基团,也可以作为母体聚合物通过高分子反应合成新型聚硅烷。 最初以改进的Watanabe方法进行SPS的合成,但工艺路线长,单体合成的反应条件难以控制。研究发现,PCMS与Me_3SiCl在Mg的THF悬浮液中反应可制得SPS,分子量为980,组成为[(MeHSi)_(0.37)(MeSi)_(0.30)(MeSiSiMe_3)_(0.33)]_n。其结构特点在于它的Si-Si支化结构引起的σ离域体系的扩大,紫外吸收的最大波长由PMS的280nm增大到310nm;将其与碘掺杂,电导率为10~(-6)S/cm量级,在半导体范围。通过热交联反应可以有效提高其分子量,其稳定性因支化结构而得到大幅度提高。SPS的热分解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性表明,其陶瓷产率为44%,可用作SIC陶瓷先驱体。 APS的合成可通过PMS直接与SbC13反应来实现。以THF为溶剂,加入毗睫作催化剂,可以有效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聚合物产率为75.2%,所得APS的组成为【(MeHSi)。33(Mesi)o:6(Mesisb)0.11]n,分子量约为1600,能够在空气中稳定存在。APS形成以重原子Sb为中心的si一Sb相连的支化交联结构,其紫外吸收的最大波长为33onm,本征电导率为10一8一10一7s/cm。将其与碘掺杂,电导率可以达到10一5S/cm以上。电磁性能研究表明,其介电常数在5.1一6.2之间,具有较高的电损耗;将其与树脂混合制备聚硅烷吸波涂层,厚度在0.35一0.41mm之间,在频率为2一18GHz范围内具有较宽的吸收,13GHz处获得的最小反射率可以达到一6.gdB。聚硅烷吸波性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PMs直接与Fe(Co)5反应,难以得到良好性能和较高产率的聚合物。FPS的合成可通过PCMs与NaZFe(CO);以正己烷为溶剂室温下进行,产率为45.3%,FPS的组成为[(MeHsi)0.42(Mesi)。.5,(MesiFe(CO)4)。。7]n,分子量约为x44o。FPS形成了稳定的Si一Fe(CO)4一Si结构,Fe原子成为聚合物的交联中心。FPs紫外吸收的最大波长为325lun,其本征电导率为10一8一10一7s/cm,与碘掺杂后,电导率可以达到10一,s/cm以上,电磁性能研究表明,介电常数在6.0一7.5之间,具有较高的电损耗。 无机基团取代的聚硅烷(SPS、APS和FPS)具有优良的半导体性能,能溶于一般常见的有机溶剂,可加工性能优越,在功能材料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关键词:聚硅烷,半导体高分子,聚甲基硅烷,聚甲基氯硅烷,硅取代聚硅烷,锑取代聚硅烷,铁取代聚硅烷第Vlll页(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4-04-01)
J,Schwendinger,W,G,Zhang[10](2003)在《从煤焦油硬沥青和苯基硅烷制备硅取代聚芳烃中间相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软、硬二种沥青与一,二,四苯基硅烷混合物共炭化方式,考察了硅取代聚芳烃中间相的生成。该炭化过程在反应釜中进行,控制实验条件如下:氩气压强1MPa,温度440℃,热裂解时间5h~10h。研究表明:含2%元素硅的初始混合物,不生成硅取代中间相;添加1.0%和0.5%元素硅的硬沥青炭化时明显生成硅取代中间相,但不是单一相。热裂解残留物是硅取代中间相体和均匀分散其中的无硅中间相小球体构成的复合相。(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03年02期)
锑取代聚硅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命源自手性生物分子,螺旋高分子的手性行为更是吸引了众多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手性侧基和非手性侧基的聚硅烷均聚物和共聚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手性行为。首先利用格式反应分别制备二氯硅烷单体,然后通过Wurtz缩合反应制备聚硅烷化合物(PSi1,PSi2,PSi3,Poly(S1-co-S2),Poly(S2-co-S3),S1:n-癸基-2-甲基丙基二氯硅烷;S2:n-癸基-(S)-2-甲基丁基二氯硅烷;S3:n-癸基-2-乙基丁基二氯硅烷),并对聚合物进行沉淀分级,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样品。接着用核磁共振谱对单体进行表征,并用凝胶渗透色谱确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最后选取不同分子量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样品,用圆二色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聚硅烷分子的手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涡流搅拌方式,可以诱导聚硅烷分子成螺旋构象,产生明显的圆二色谱信号,并且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搅拌方向下形成镜像的圆二色谱信号。同时通过在共聚体系中加入手性单体可以诱导整个分子链呈手性。在碳链之间的范德华力或者“Si-O弱相互作用”下,手性醇和手性聚硅烷可以方向性地诱导非手性聚硅烷产生手性,形成具有螺旋结构的聚硅烷聚集体。该工作揭示了光学活性聚硅烷分子的手性转移与放大行为,为深入研究螺旋高分子的合成及构象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锑取代聚硅烷论文参考文献
[1].唐贤慧,季猩猩,钱凯,李宝宗,李艺.烷基取代聚硅烷共聚物的侧基对螺旋构象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
[2].庄伟.烷基取代聚硅烷的手性行为[D].苏州大学.2013
[3].刘艳丽,李效东,钟丹.苯乙酮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2012
[4].邢欣,李效东,刘琳,方庆玲,王军.叁甲基硅基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7
[5].王建军,王立,陈昌,陈涛,王学杰.丙烯酸酯取代聚二茂铁硅烷的合成、自组装和纳米交联微球[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
[6].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鲍晓恒.硅取代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学.2004
[7].邢欣,李效东,郭爱青,鲍晓恒,曹峰.以二硅烷馏分为原料合成硅取代聚硅烷的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4
[8].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王军.由聚甲基硅烷合成硅取代聚硅烷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2004
[9].邢欣.无机基团取代聚硅烷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10].J,Schwendinger,W,G,Zhang.从煤焦油硬沥青和苯基硅烷制备硅取代聚芳烃中间相的研究(英文)[J].新型炭材料.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