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闪烁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数,湍流,大气,光学,光束,激光,高斯。
闪烁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潘璐,汪井源,徐智勇,李建华,赵继勇[1](2018)在《逆向调制光通信弱湍流下闪烁指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相位屏建模的方式建立了弱湍流下的逆向调制光传输模型,模拟了距离小于1 000 m情况下平面光在逆向调制光传输链路中的传输过程。通过改变整个数值分析过程中的大气折射率常数,探究了大气折射率常数对逆向调制光传输链路的闪烁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湍流中,大气折射率常数越大,逆向调制光传输链路的闪烁指数越大。当大气折射率常数小于10~(-17)时,闪烁指数达到非常小的数值,大气湍流基本不产生影响。选定较大大气折射率常数的情况下,分析逆向调制端的反射镜的大小对逆向调制光传输链路的闪烁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逆向调制端的反射镜的尺寸越大,整个链路的闪烁指数越小。但是,随着逆向调制端反射镜的尺寸不断增大,对于闪烁指数的改善效果会越来越小。(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刘欢,陶杭华,薛晓晓[2](2018)在《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指数测量方法不确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量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的闪烁指数,计算得到了相应10次测量的平均值。建立了闪烁指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分量,求出了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17期)
黄智[3](2017)在《利用COSMIC掩星探测分析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闪烁指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冬季其次,春季最小.闪烁峰值大小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北半球夏冬季闪烁峰值大于南半球观测结果,秋半球闪烁峰值大于春半球观测结果.地磁高纬地区较强闪烁现象出现在地方时傍晚之后,午夜前后达到最大值.地磁中纬和低纬区域日出后即出现较为明显的闪烁现象,一直持续至夜间甚至凌晨,分别约在中午和傍晚前达到最大值.磁赤道区闪烁现象通常始于地方时日出后,最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LT左右.电离层E区的闪烁峰值大都集中110km高度,但高纬地区的峰值高度略有降低.此外,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E层闪烁现象.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分析E层不规则结构及物理形成机制,同时为电离层区域闪烁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志鹏,杨国伟,毕美华,李齐良,魏一振[4](2017)在《空间分集抑制涡旋光束大气闪烁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波仿真研究了不同传输距离、不同湍流强度和不同拓扑数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在不同接收孔径情况下的抗湍流能力;研究了不同发射和接收分集的拉盖尔-高斯光束的抗湍流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孔径平均、发射和接收分集都可降低涡旋光束的闪烁指数,但在等价条件下发射分集具有最强的抗湍流能力。(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贾锐[5](2016)在《斜程大气湍流信道激光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目标跟踪等主动探测光学系统中,光波经斜程大气信道传输时,由于大气湍流折射率的随机起伏,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发生强度起伏现象,即光强闪烁效应。闪烁效应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地空路径中光波传输应用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光波回波信号的闪烁指数进行理论建模,以准确掌握光强闪烁效应的物理特性,为相关的激光传输系统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本文分别基于经典Rytov理论与修正Rytov理论,对单站及双站发射和接收系统斜程大气湍流信道光波回波的轴向闪烁指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大气湍流相关理论及对闪烁指数构成影响的湍流要素进行了相关介绍。其次,根据光波斜程传输理论及随高度变化的ITU-R大气结构常数模型,采用经典Rytov理论及修正Hill谱模型,同时考虑湍流内、外尺度影响,对球面波入射有限尺寸反射器目标回波的轴向闪烁指数进行了推导。数值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参数时,回波轴向闪烁指数随着菲涅耳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内尺度与外尺度、波长、目标高度均对闪烁指数构成影响,影响力的大小应综合考量各因素得以确定。最后,利用修正Rytov理论,将点目标回波的闪烁指数模型拓展至湍流中等及强起伏条件,并利用随高度变化的外尺度对闪烁指数进行计算。数值分析表明:当湍流起伏较弱时,外尺度对于闪烁指数的影响远小于内尺度,但当系统处于中度及强起伏湍流时,随高度变化的外尺度影响作用明显,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佳斌,陈子阳,蒲继雄[6](2015)在《空间光通信中高斯光束传输闪烁指数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RM9嵌入式MCU设计并制作了闪烁参数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激光在实际湍流中的闪烁指数进行实验测量.在实际测量中,证明该系统能实时地测量激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闪烁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当高斯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距离越大,其闪烁指数越大;在相同位置处,高斯光束的闪烁指数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蒋大钢,朱彬,黄健,幺周石,李晓峰[7](2015)在《采用投影光学估计弱起伏条件下的大气闪烁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远场散斑投影成像系统上整合大气闪烁指数测量功能,有助于全面分析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及其对光电系统性能的影响。但是在大口径接收时,大气闪烁会因孔径平滑效应而变得微弱,光源稳定性引起的强度起伏会更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光源强度起伏和大气闪烁的乘性调制假设,建立了考虑光源强度起伏的大气闪烁指数的测量模型。利用光源强度起伏不随孔径变化而大气闪烁随孔径变化这一差异性,通过投影光学在同一时刻测量两个不同接收孔径上的光强闪烁,结合弱起伏条件下的孔径平滑因子来求解测量模型,从而分别估计大气闪烁指数和光源强度闪烁指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孔径0.05m至0.4m之间,实测值和理论估计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9.685%,理论模型与实验符合度较高。采用该方法可以在投影光学上实现弱起伏条件下的大气闪烁指数估计。(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5年01期)
张磊,陈子阳,熊梦苏,蒲继雄[8](2014)在《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闪烁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测量了不同空间相干度的部分相干光在实际大气湍流中传输的闪烁指数。结果表明:随着入射光空间相干度的降低,闪烁随光传输距离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减小的情况。此外,与完全相干光的闪烁指数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部分相干光的闪烁指数沿着光斑径向距离的增加不一定增加,而有可能出现降低。相干度越低,该效应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4年09期)
李毅中,庄华烽,蔡思清,林金矿,姚学东[9](2014)在《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髋关节成形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骨质疏松症影响假体存活率,髓腔闪烁指数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变化。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的关系,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方法:回顾性研究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骨盆X射线正位片的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和股骨颈骨密度,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为1.8-4.8(3.1±0.7);髓腔闪烁指数<3者23例,髓腔闪烁指数为3-4.7者33例,髓腔闪烁指数>4.7者1例。年龄对髓腔类型有影响,>60岁组烟囱型髓腔显着性多于≤60岁组,髓腔闪烁指数≥3组的骨密度显着高于髓腔闪烁指数<3组。随着年龄增高,股骨颈骨密度降低,>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为(0.590±0.092)g/cm2,显着低于≤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0.751±0.235)g/cm2(P=0.000),比较发现随骨密度降低,髓腔闪烁指数均值变小。因此股骨颈骨密度与髓腔闪烁指数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20期)
程玲[10](2014)在《斜程大气湍流中目标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通讯、激光雷达等实际应用领域的需要,激光在大气湍流中双程传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气湍流引起的折射率随机起伏将导致激光束光场的随机变化,严重限制不同激光工程系统的使用性,甚至决定激光工程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大气闪烁在湍流大气中光传播问题占有核心地位,因此本文针对大气湍流中光波沿双程斜路径传输的目标回波闪烁指数进行研究讨论。首先,基于适用于弱起伏的Rytov理论和ABCD传输矩阵表示法,给出了双程传输过程中的对数振幅协方差函数,据此得到回波闪烁指数的理论形式。其次,根据光波斜程传输理论,采用随高度变化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模型,推导了在仅考虑内尺度和考虑内、外尺度两种情况下,高斯波束入射目标时以及仅考虑内尺度效应时,球面波和平面波入射目标时的回波闪烁指数的理论模型。应用修正Hill谱计算了回波闪烁指数随表征反射器尺寸的菲涅尔率的变化关系。讨论了不同内尺度、光波波长及目标高度对回波闪烁指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闪烁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测量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的闪烁指数,计算得到了相应10次测量的平均值。建立了闪烁指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分量,求出了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烁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潘璐,汪井源,徐智勇,李建华,赵继勇.逆向调制光通信弱湍流下闪烁指数分析[J].通信技术.2018
[2].刘欢,陶杭华,薛晓晓.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指数测量方法不确定度分析[J].电子测试.2018
[3].黄智.利用COSMIC掩星探测分析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闪烁指数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7
[4].李志鹏,杨国伟,毕美华,李齐良,魏一振.空间分集抑制涡旋光束大气闪烁指数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7
[5].贾锐.斜程大气湍流信道激光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6].王佳斌,陈子阳,蒲继雄.空间光通信中高斯光束传输闪烁指数测量系统[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蒋大钢,朱彬,黄健,幺周石,李晓峰.采用投影光学估计弱起伏条件下的大气闪烁指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
[8].张磊,陈子阳,熊梦苏,蒲继雄.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闪烁指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
[9].李毅中,庄华烽,蔡思清,林金矿,姚学东.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10].程玲.斜程大气湍流中目标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