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布局论文_王思雨,任文静,刘景星,张东志,陈若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布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物,布局,阿克苏,冬播,阜新,春小麦,淮北。

作物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雨,任文静,刘景星,张东志,陈若礼[1](2016)在《调整作物布局 发展谷子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子是一年生禾本科旱作物,是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区主要栽培作物。淮北地区过去种过谷子,因其产量低逐渐被淘汰。随着杂交谷育种成功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谷子单产突破500 kg,为扩大谷子种植面积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通过试验、示范,在淮北种植谷子不仅适宜,而且可以高产。从种植谷子试验、示范来看,谷子表现抗灾、收益高、小米的营养丰富。发展谷子生产,调整作物布局,使夏种作物抗灾稳产,也为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提供一个新选项。(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13期)

胡博[2](2016)在《松嫩平原作物布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条件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着改变,原有的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的气候环境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伴随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作物产量波动增大以及农业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们愈加关注农业气候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如何积极响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调整现有的作物布局、种植数量和结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松嫩平原研究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西南部,是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对温度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本文以RS和GIS作为主要技术平台和手段,通过采集多时相遥感数据,合成研究区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叁个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使用N-D Visualizer工具提取作物波谱,并运用波谱角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内大豆、玉米两类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两种作物近10年来种植布局的变化;以县域为单元,选取作物单位播种面积与研究时段内该地区的温度、热量、降水等气候要素为指标建立作物布局与气候的相关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作物布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后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对作物布局的调整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种植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至2010年,研究区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度整体上升了1℃,≥10℃积温整体上升了267℃,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度、生长季≥10℃积温均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变化;在作物生长季内,降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空间分布不均,但有较为显着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差异。(2)随着气候的整体变暖,大豆、玉米两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布局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从种植面积来看,这10年内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增长了近2倍,种植结构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从种植布局来看,研究区作物种植范围逐渐向北推移,其中大豆的种植界线整体向北移动约1.5个纬度,玉米的适种范围扩大,气候变暖对研究区范围内的作物而言,总体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发展。(3)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气候变暖对玉米的种植较为有利,随着松嫩平原南部日平均气温度和积温的升高,玉米的主要种植区由原来的南部向西南转移,过高的温度并不适合大豆生长发育,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随着气温的显着升高,大豆的主要种植区由松嫩平原中部向北转移,松嫩平原最北端的黑河地区逐渐成为大豆的主要主要种植区。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研究区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总体向北推移,且种植面积逐渐增大,然而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制约下,作物种植面积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将无法继续增加,因此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提高农业产值,将成为提高耕地利用率的有力手段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魏玉强[3](2015)在《阿克苏地区粮棉作物布局分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对阿克苏地区粮棉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就今后粮棉种植布局,保证地区粮食安全和棉花优势地位提出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提升棉花产业、促进粮、棉、果、草平衡发展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3期)

于凤荣,杨博[4](2013)在《基于比较优势的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布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四大粮食作物在黑龙江垦区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垦区四大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优势产区是建叁江、宝泉岭、牡丹江管理局;大豆的优势产区是九叁、北安、绥化管理局;玉米的优势产区是北安、绥化、九叁、哈尔滨、齐齐哈尔管理局等;小麦的优势产区是北安、九叁、齐齐哈尔管理局。今后,各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种植业布局,开展专业生产和经营。(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3年11期)

王鹤龄[5](2013)在《增温和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影响及作物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模拟试验和长序列农业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对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甘肃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气候变化对甘肃作物布局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春季增温会显着加快半干旱区春小麦出苗速率。降水减少显着缩短了对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发育期提前,而棉花除停止生长期推迟以外其它生育期均提前。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乳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棉花播种期-五叶期缩短,五叶-现蕾、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呈现延长的趋势。(2)增温和降水变化对拔节期春小麦株高无显着影响。增温和降水减少对灌浆期株高有极显着的影响。降水减少和增温的协同作用对春小麦地上干物质负面效应显着,而降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影响。春小麦地下干物重随增温幅度的升高先增加后下降。(3)在增加降水和水分不变的情况下,1℃增温均有利于拔节期春小麦叶片Pn的提高,而2-3℃增温均限制了光合作用,暖干化不利于拔节期光合的进行。增温和降水减少的交互作用显着阻碍了春小麦后期的光合作用,增温抑制光合速率,降水增加对增温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具有补偿作用。在春小麦前期(拔节期)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在春小麦后期(灌浆期期)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春小麦拔节期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其中以降水减少处理下降最为明显,而降水增加和降水不变的处理则不显着。在灌浆期,降水减少20%的情况下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降水不变和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拐点温度分别为1℃和2℃。(4)随着增温幅度的增加春小麦潜在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TR)呈对数函数下降,降水减少处理下降更加明显。随着温度的增加春小麦NPQ先上升后下降,其拐点温度为增温2℃。降水量的增减均对春小麦荧光参数没有显着影响,说明在0-3℃增温幅度内,对降水增减20%表现不敏感。(5)随着温度的升高春小麦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降水减少使春小麦叶片脯氨酸(Pro)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降水的减少而下降。在降水减少或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增加春小麦叶片SOD活性在下降,在降水增加的情况下SOD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现增加后下降,其拐点温度为增温1℃,而POD活性均下降。随着温度的上升春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RC)增加。(6)降水减少和增温3℃组合春小麦穗粒数下降最为显着;在增温的条件下降水的变化对小麦千粒重有重要影响。随着温度的增加春小麦不孕小穗率呈现二次曲线上升,其中降水减少和增温3℃组合下不孕小穗率可达45%。最终导致春小麦产量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在降水减少20%的情况下T1、T2和T3分别较对照下降-12.13%、-24.72%、-42.70%;在降水不变的情况下下降-8.37%、-15.10%、-21.82%;在降水增加20%的情况下下降-8.95%、-15.50%、-22.19%。冬小麦产量与越冬期间的最低气温显着正相关(R=0.67,P=0.023),但与返青-孕穗和乳熟-成熟期间的最高气温显着负相关。冬小麦千粒重与六月最高气温可用多项式y=-0.336X2+15.848X-152.66(R2=0.4015)描述,当六月平均最高气温超过24℃时小麦千粒重开始下降。所以乳熟-成熟期间的极端高温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冬季负积温和冬小麦越冬死亡率平均每10年减少74℃和2.4%,降水量是影响冬小麦气候产量的主导因素,生育期间降水每减少10mm,气候产量降低42.00kg/hm2。棉花产量与花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十月最低气温显着正相关,霜前花产量与十月最低气温显着相关。十月最低气温的变暖使棉花停止生长期推迟,有效的增加了棉花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了霜前花的产量。(7)春小麦籽粒淀粉含量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上升。在降水减少的情景下蚜虫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降水增加和不变的情景下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下降。春小麦锈病发病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8)气候变暖使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适宜区缩小,不适宜区扩大;使半湿润高寒阴湿区春小麦适宜区扩大,不可种植区缩小;冬小麦最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缩小,适宜、次适宜和可种植区急剧扩大;马铃薯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小35%和3%,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扩大18.5%和6.6%,不适宜区面积缩小2.0%;河西绿洲灌区和中部黄河支流灌区玉米最适宜种植区急剧扩大,适宜种植区缩小;河西绿洲灌区次适宜区缩小,中部黄河支流灌区扩大;河西绿洲灌可种植区变化不大,中部黄河支流灌区缩小;不适宜种植区缩小。在河东雨养农业区玉米最适宜种植区扩大,适宜种植区缩小,次适宜种植区扩大、可种植区缩小、不适宜种植区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吴砾星,杨娟[6](2012)在《湖南办点示范优化作物布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吴砾星 杨娟) 今年湖南省提出确保完成4100万亩秋冬种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各地及早部署,迅速行动,加之气候条件十分有利,全省秋冬种生产形势较好。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5日,全省共完成秋冬播种面积3320万亩,占计(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2-10-30)

王鹤龄,王润元,张强,刘德祥,蒲金涌[7](2012)在《甘肃省作物布局演变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甘肃省1985—2005年的气候资料和同时期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省主要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演变情况。结果表明:过去20 a里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河西地区,玉米和棉花播种范围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着增加,春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祁连山浅山区退缩,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玉米和棉花逐渐取代小麦成为河西主要作物,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棉花为主;在中部地区,春小麦面积逐年缩小,冬小麦和杂粮种植扩张,玉米的种植比例逐年上升,马铃薯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种植格局;在东南部地区,春小麦和冬小麦面积逐年缩小,玉米、冬油菜和其他喜温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年上升。相关分析表明,上述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石霖[8](2011)在《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与应对干旱的作物布局调整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帕默尔旱度模式进行了修正,然后对研究区进行了干湿区划,并分析了干湿状况对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后从虚拟水战略和作物布局两种方法的角度,探讨了针对干旱的对策。帕默尔旱度模式是评估干旱严重程度的重要模型,20世纪引入中国后,安顺清等人相继对其进行了修正,但多采用的是单个站点数据进行运算,在研究大尺度的区域时则不适用,本文将各研究区站点数据平均整合,并以辽宁省范围内辽河流域片的7个代表性区域进行建模,以海滦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23个代表性区域相关资料为权重因子进行修正,同时利用综合水平衡模型对原帕默尔旱度模式中的水量平衡模型进行替换,经过对修正模式的验证,结果显示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区域干旱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进行干湿区划的同时,将干湿度与作物生产潜力联系起来,着重分析干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针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虚拟水战略和作物布局两种干旱对策,其中,虚拟水是水资源领域的新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产品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本文以辽宁省不同地区的粮食作物为对象,对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及分析,从而达到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粮食作物虚拟水进行研究的目的。作物布局是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合理的作物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优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达到减弱干旱影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范建勇[9](2010)在《农业灌溉是华北地下水超采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通过专家验收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区域水资源特征与作物布局结构适应性研究”成果表明,农业灌溉用水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主导因素。   针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严峻超采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灌溉合理用水和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联合河(本文来源于《地质勘查导报》期刊2010-12-28)

王立波[10](2010)在《阜新县自然环境条件与作物布局的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自然环境条件1.地理位置。阜蒙县系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县总土地面积4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5.6亩,居辽宁省和县(市)之首。全县共辖35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523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7%,为典型的农业县。2.气候。全县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半湿润偏干旱季风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凉早霜,冬季严寒少雪。雨热同季。多年平(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0年06期)

作物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条件的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着改变,原有的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的气候环境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伴随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作物产量波动增大以及农业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们愈加关注农业气候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如何积极响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调整现有的作物布局、种植数量和结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松嫩平原研究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西南部,是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对温度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本文以RS和GIS作为主要技术平台和手段,通过采集多时相遥感数据,合成研究区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叁个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使用N-D Visualizer工具提取作物波谱,并运用波谱角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内大豆、玉米两类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两种作物近10年来种植布局的变化;以县域为单元,选取作物单位播种面积与研究时段内该地区的温度、热量、降水等气候要素为指标建立作物布局与气候的相关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作物布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后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对作物布局的调整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种植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至2010年,研究区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度整体上升了1℃,≥10℃积温整体上升了267℃,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度、生长季≥10℃积温均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变化;在作物生长季内,降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空间分布不均,但有较为显着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差异。(2)随着气候的整体变暖,大豆、玉米两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布局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从种植面积来看,这10年内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增长了近2倍,种植结构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从种植布局来看,研究区作物种植范围逐渐向北推移,其中大豆的种植界线整体向北移动约1.5个纬度,玉米的适种范围扩大,气候变暖对研究区范围内的作物而言,总体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发展。(3)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气候变暖对玉米的种植较为有利,随着松嫩平原南部日平均气温度和积温的升高,玉米的主要种植区由原来的南部向西南转移,过高的温度并不适合大豆生长发育,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随着气温的显着升高,大豆的主要种植区由松嫩平原中部向北转移,松嫩平原最北端的黑河地区逐渐成为大豆的主要主要种植区。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研究区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总体向北推移,且种植面积逐渐增大,然而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制约下,作物种植面积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将无法继续增加,因此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提高农业产值,将成为提高耕地利用率的有力手段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思雨,任文静,刘景星,张东志,陈若礼.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谷子生产[J].农技服务.2016

[2].胡博.松嫩平原作物布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6

[3].魏玉强.阿克苏地区粮棉作物布局分析与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

[4].于凤荣,杨博.基于比较优势的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布局优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

[5].王鹤龄.增温和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影响及作物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

[6].吴砾星,杨娟.湖南办点示范优化作物布局[N].农民日报.2012

[7].王鹤龄,王润元,张强,刘德祥,蒲金涌.甘肃省作物布局演变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2

[8].石霖.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与应对干旱的作物布局调整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

[9].范建勇.农业灌溉是华北地下水超采主因[N].地质勘查导报.2010

[10].王立波.阜新县自然环境条件与作物布局的调整[J].现代农业.2010

论文知识图

作物微景观试验模型系统的作物布局松北区粮食作物布局图一7灌区作物布局输入界面图农场现状作物布局作物布局对潜叶危害程度的影响综合间作模式建成后各作物布局...

标签:;  ;  ;  ;  ;  ;  ;  

作物布局论文_王思雨,任文静,刘景星,张东志,陈若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