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解过程论文_伍苑盈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理解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程,解释学,文本,策略,视域,法眼,文学。

翻译理解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伍苑盈[1](2019)在《“信”与理解: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中曾经提到,"译事叁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讲究忠实、准确,即译文要不偏离、不遗漏、不增减;所谓"达",讲究通顺畅达,即译文要符合语法及原文用语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讲究语言得体,即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并且可以尽可能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本文将重点对"信"进行阐述和分析,说明"信"的重要性,并论述如何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并遵循"信"这一基本翻译原则。(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08期)

王一方[2](2018)在《两种翻译方向下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法探索38位被试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翻译方向之间的关系。4项眼动—键击指标数据:注意总时长、注意单位次数、注意单位时长和瞳扩,分别导入广义线性模型,从不同层面描述译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资源总量、译者认知资源的调配情况和译者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都产生显着影响。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翻译方向之间,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显着差异,从而证实"翻译不对称性"不但在单词和文本层面存在,而且在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的影响上同样存在。(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赵雅楠[3](2017)在《翻译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平行文本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非文学类文本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主要内容为翻译学科的概念性框架,包括:戏剧、文学及诗歌翻译,机器翻译,术语库以及世界上主要文化和语言群体的翻译史等。原文专业性强,注重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语言严谨,表述清晰,大量使用到专业术语,长句复杂句较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以及保证信息在译文中的准确再现便显得尤为重要。平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在理解原文与译文表达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最终保证译文质量也极具价值。本文依托于笔者一万余字的翻译实践,通过分析汉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解及表达问题,阐述了平行文本与英汉翻译质量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平行文本在提高翻译质量上的作用,以及平行文本的获取渠道,从而避免错译、乱译或与原文文体不符的译文表达,保证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品的“形和意”。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任务概述,主要介绍了任务背景及任务意义;第二章为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第叁章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第四章阐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并用具体案例论证了平行文本在提高翻译质量上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总结笔者在翻译非文学类文本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张薇薇[4](2016)在《浅析农业文献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文献的读者也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他们十分关注国际前沿农业科研。由此可见,农业文献翻译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农业文献的科技文体特点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难度。通过探讨如何提高农业文献翻译的理解能力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准确了解前沿农业科技。(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9期)

丁然[5](2016)在《翻译过程中对母语(中文)和外语(德文)源文本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想要理解源文,就要从两个层面入手,即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语言层面即指对词汇、句法的理解能力。非语言层面即是对背景知识、背景文化的理解。由于在这两个方面每个个体存在理解力的差别,对源文的理解就会不径相同。作为一般译者,对源文的理解又涉及到母语和外语的区别。阅读母语源文和外语源文时的理解过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就是,讨论在翻译文本过程中,对母语源文和非母语源文理解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别。(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3-01)

何珊[6](2015)在《认知语境在翻译理解过程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在翻译理解过程中存在原语说话者、原语受话者、译者和译语受话者四种认知语境的干预作用。译者在认知语境操作过程中受原语作者和译语受话者的认知环境的制约,而原语作者的认知语境又受原语受话者的认知语境的制约。并通过分析认知语境的操作了解认知语境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含挖掘文化内涵、逻辑推理、推导暗含以及互文推导,从而译者可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郑立平,易新奇[7](2015)在《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解释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古老技艺,对于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阐释具有指导意义。作为解释学的第叁次飞跃,哲学解释学明确前见、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理解的过程更为清晰化。本文从解释学出发,重点论述其对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阐释作用,以期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文本理解过程和机制,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效果。(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李海洋[8](2015)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解释学并未为翻译研究给出具体的方法性指导,但是哲学解释学和翻译理论的关系研究变得越来越密切。哲学解释学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哲学解释学给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提供了哲学性的解释视角。解释学原理不仅对于翻译理论有其重要意义。也对翻译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解释学对文本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原理。一门古老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解释学家们、哲学家们以及史学家们,都是在探索解释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其中比较突出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观点揭示了人类理解的本质。前见、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叁大原则。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得翻译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以及范式中找到解答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动态操作性,。也可以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是翻译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阶段。其中准确理解文本是翻译的起步和前提。也是准确流畅表达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站在解释学的视角,着重论述解释学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本理解的启示和应用。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解释学以及翻译中理解的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样一来,把翻译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可以对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4-27)

吴珊[9](2014)在《理解与表达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强调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准确表达是翻译的终极目标;论证了理解和表达的依靠性、限制性和规律性,借以指导翻译实践,促进人类交流和社会进步。(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任伊乐[10](2014)在《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德语翻译学研究目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除了功能翻译理论,德国众多其他翻译理论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出于此现状,在本论文第一章中,我试图从德国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悠久传统中,为文学翻译寻找有创造性的理论。文学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被概括为“文学性”。这一概念从上世纪初的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以来,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翻译学领域,目前国内还很少有学者涉及到此概念。鉴于文学性标定了文本的文学特质,它应当成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的新维度。在文学翻译的重构阶段,文学性的重构对译本来说至关重要。好的译本应当,而且必须尽可能全面而忠实地传达原文本的文学性。因而,在本论文第叁章中,重点解释了“文学性”这一概念,以及它的发展演变史。在第四章中,我尝试利用前文所阐述的理论,构建文学翻译重构阶段的一般性准则。重点讨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如何才能全面而忠实地传达原文本的文学性,他在此过程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遵循何种原则等问题。考虑到文学性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表现形式也有不同,本文列举了一些现代叙事类文学文本(如微小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特征,以讨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策略方面的思考和建议,目的不在于对该类文学文本翻译进行系统的方法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翻译理解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法探索38位被试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翻译方向之间的关系。4项眼动—键击指标数据:注意总时长、注意单位次数、注意单位时长和瞳扩,分别导入广义线性模型,从不同层面描述译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资源总量、译者认知资源的调配情况和译者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都产生显着影响。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翻译方向之间,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显着差异,从而证实"翻译不对称性"不但在单词和文本层面存在,而且在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的影响上同样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理解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伍苑盈.“信”与理解: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J].参花(下).2019

[2].王一方.两种翻译方向下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8

[3].赵雅楠.翻译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平行文本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7

[4].张薇薇.浅析农业文献翻译中的理解过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5].丁然.翻译过程中对母语(中文)和外语(德文)源文本的理解[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

[6].何珊.认知语境在翻译理解过程中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7].郑立平,易新奇.翻译过程中文本理解的解释学阐释[J].外语学刊.2015

[8].李海洋.伽达默尔解释学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D].黑龙江大学.2015

[9].吴珊.理解与表达对翻译过程的影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

[10].任伊乐.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翻译的理解过程(宋旭、杨自俭,2003:12...翻译策略核心元素对比柱状图翻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1 化学游戏扑克牌乔治斯坦纳翻译过程双重路径形成过程与编程语言进化历程

标签:;  ;  ;  ;  ;  ;  ;  

翻译理解过程论文_伍苑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