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南早期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化,现代转型,开拓创新
江南早期工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琦,张晓婧[1](2013)在《江南早期工业化研究的开拓创新——《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以来早期工业化进程,是研究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课题。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当代中外学者已有不少突出的成果问世。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资本、组织、市场、劳动生产率等角度进行考察,较少注意到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问题,具体而言,(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3年04期)
余同元[2](2009)在《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中工业行业与职业团体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既有生产力方面的标志,也有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方面的标志。文中列举叁个明清着名的江南市镇工业行业与职业团体的成长历史,即吴县镇湖镇刺绣业及其工匠团体,宜兴丁蜀镇陶艺业及其团体,苏州香山建筑业及建筑帮,说明工业市镇行业与职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综合标志。(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余同元[3](2007)在《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纺织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从业人数空前增加,清中期以后江南工业更为发达,从业人员也更加众多。根据传统工业从业人口增长这一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标准,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说明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万年间,此后到清末民初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时期。(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7年11期)
樊树志[4](2005)在《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本文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它们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从而显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彭慕兰[5](2005)在《评李伯重着《江南的农业发展,1620—1850》与《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 6 0年代到 70年代 ,中国经济史领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像当时其他学科的知识分子一样 ,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但是现在 ,这代人开始重新建构这一学科领域。他们中独自出版成果最多的学者大概就是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的李伯重 (以下简称李氏 )了。李氏(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05年01期)
范州成[6](2004)在《江南早期工业化发展前景试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工业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中国史研究的热点,江南早期工业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研究是从李伯重先生开始的,且已硕果累累。本文从宏观入手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对"江南早期工业化"概念作一概述,抵制"萌芽说"和"西方中心主义史观",从与英国模式的对比中重点阐述其发生发展的前景,并最终得出结论,即江南早期工业化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普遍规律下不可能走向近代工业化。(本文来源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蔡丽娟[7](2003)在《新视角·新思维·新结论——评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一书进行了翔实的分析,认为该书运用新视角、新思维考察了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得出了江南早期工业最终不得发展为近代工业原因在于工业结构,即缺乏煤铁资源,不能向重工业转变的新结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马敏华[8](2003)在《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伯重的新着《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 550— 1 850 )》从明清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实情”出发 ,探讨江南早期工业化问题 ,对引起争议的“英国模式”、“江南道路”、“资本主义萌芽”、“过密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李着的创新 ,并不在于引进新方法或刻意去标新立异 ,而主要是研究视角的调整与思维方式的更新 ,或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经典理论的再认识。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加重视自身历史经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性 ,建立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性。(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03年01期)
周婷[9](2002)在《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江南经济史的研究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史学家们的研究并非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事实中把握各种关系和结构 ,抽绎出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 ,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符合某重意识形态或理论 ,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历史现象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释。在经济史领域无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江南早期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既有生产力方面的标志,也有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方面的标志。文中列举叁个明清着名的江南市镇工业行业与职业团体的成长历史,即吴县镇湖镇刺绣业及其工匠团体,宜兴丁蜀镇陶艺业及其团体,苏州香山建筑业及建筑帮,说明工业市镇行业与职业团体的兴起与发展,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综合标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南早期工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琦,张晓婧.江南早期工业化研究的开拓创新——《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读后[J].安徽史学.2013
[2].余同元.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中工业行业与职业团体之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3].余同元.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J].史学月刊.2007
[4].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彭慕兰.评李伯重着《江南的农业发展,1620—1850》与《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J].学术界.2005
[6].范州成.江南早期工业化发展前景试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
[7].蔡丽娟.新视角·新思维·新结论——评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8].马敏华.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J].历史研究.2003
[9].周婷.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评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