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德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法治,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人际交往,初中生。

道德交往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郝江华[1](2019)在《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交往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有趣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交往角色迷失的情况,让大学生荒废学业,终日沉溺在网络当中,网络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攻击性和情感放纵。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就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以及对策进行简单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3期)

魏文婷[2](2019)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儿童的健康交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儿童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困难和严峻挑战之一。问题儿童与其他儿童在课堂活动中常常被孤立,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探究问题儿童与其他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健康交往策略,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本文来源于《家长》期刊2019年31期)

纪煕垒[3](2019)在《当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教学交往品质的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初中的学生正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渐完善。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品教学应找准思品教材融入的契合点切入点,注重现代传媒的影响,加强对时代榜样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以能动的教学行为,培植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自觉顺应时代大势,增强教育教学自觉与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而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68期)

李珂[4](2019)在《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以《师生交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七年级《师生交往》一课为例,讨论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活情境丰富所学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加以渗透、设置思辨问题激活批判思维,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56期)

唐丽丽[5](2019)在《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使命。旨在培育学生优良道德素质与道德人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是使这一根本使命得以最终落实的最重要的路径。学校道德教育不囿于课堂教学,也不限于德育活动,师生交往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师生交往亦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之一。同时,师生交往的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主题,契合道德教育的意蕴,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从师生交往入手,是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基于对交往理论及交往德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并结合教育实践场域中的观察反思、案例分析,对师生交往的内涵、历史考察、特征和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施路径诸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反思与建构。根据交往的深刻内涵,将师生交往的概念界定为教师与学生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以言行为媒介、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方式。师生交往内蕴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甚或说,师生交往本身即是一种深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并未得以充分显现,相反,一些不良乃至庸俗的师生交往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了极其有害的影响。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现,应基于恰切的交往理论和交往德育理论,遵循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结合其他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方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成效。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道德成长与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渠道,其实现需要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深入探讨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对拓展学校道德教育渠道、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王莎莎[6](2019)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青年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更是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将马克思交往理论纳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视野,有利于丰富培育的内容,拓展培育的研究视角,对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视角立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审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路,促使培育思维从封闭转向开放,培育主体由单一转向主体间互动,培育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培育方法与载体逐渐完善,以期在培育的实现路径中获得新的突破。本文主要分五章内容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明确公共道德等核心概念,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必然性。本章系统介绍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阐明交往理论在实现培育目标,丰富培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创新培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有效性,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公共社会交往。第叁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本章从培育目标过分强调自我道德品质而削弱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交往理念,内容仍以知识化和工具化为主漠视交往活动的实践性,不同的培育主体之间交往关系严重失衡,培育方式和载体刻板单一忽视公共交往活动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困境的归因探析。本章主要从培育主体单一化导致交往关系缺失,培育内容简单化阻碍交往目的实现,培育方式固化导致交往诉求得不到表达,培育载体局限性不利于交往情感的共鸣,培育环境在交往活动中营造不充分五方面对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章指出不仅要建构开放式培育主体关系,深化现有培育内容,还要变革传统的培育方法,创设参与式培育方法,运用多样性的培育载体,充分营造公共领域多维培育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因素,最大化地实现培育的有效性。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进行创新。其一,开拓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视野。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将培育活动置于理论的框架下,在主体、内容、方式以及载体四要素外,突出强调了营造交往环境的重要性;其二,创新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场域。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环境是将培育置于一切公共交往活动中,强调在与陌生人的交往环境中提升培育的有效性,而不是将培育活动局限于教师、学生、课本、课堂中,丰富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吴佳燕[7](2019)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人际交往品德的培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品德课为适应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在教材中大量融合了关于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健康心理、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所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初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本论文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着手,对中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究,在教学中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的内容主要围绕:与集体、与他人、与社会,详细来讲主要内容是围师生交往、父母交往、同伴交往和社会交往四种交往关系类型,进一步探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品德的相关内容。因此,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课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并提出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的有效解决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人际交往品德培养的相关理论阐释,其次结合教材分析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的类型、特点,最后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阐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培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中存在问题的表现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因为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从而不利于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其次进一步挖掘初中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别从学生学生自身和教师教育教学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叁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找解决对策,这部分主要分为二个层面来具体详细的论述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基础,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着手,分析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品德具体对策,为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品德发展提出建议和期待。(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罗兢雅[8](2019)在《网络交往视域下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评《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修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序的网络交往不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但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平台上却存在道德缺失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网络交往秩序和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在网络交往视域下探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由刘怀元编着的《网络(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李琳烨[9](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越轨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寄宿制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寄宿制学生与家庭处于半隔离状态,且校园环境较为封闭,学生容易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因此,在中共中央全力以赴势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领域愈加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并加强以农村寄宿制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1052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攻击性行为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越轨同伴交往问卷》以及《道德推脱问卷》为研究工具,并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与相关分析,同时采用Mplus7.4软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父母教养方式作用于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中身体攻击(F_((1,1050))=20.18,η~2=0.02,p<0.001)、言语攻击(F_((1,1050))=6.75,η~2=0.01,p<0.001)方面具有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中身体攻击(F_((2,1049))=26.47,η~2=0.05,p<0.001)、言语攻击(F_((2,1049))=9.67,η~2=0.02,p<0.001)、愤怒(F_((2,1049))=16.30,η~2=0.03,p<0.001)和敌意(F_((2,1049))=10.30,η~2=0.02,p<0.001)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得分与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各个维度、攻击性行为中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维度的得分均呈显着正相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得分与越轨同伴交往、道德推脱各个维度、攻击性行为各个维度的得分均呈显着负相关。控制年级变量后,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22%;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64%。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的预测均被越轨同伴交往与道德推脱两因素的链式路径中介,其中积极父母教养方式的模型中间接中介效应比为92%;控制年级变量后,消极父母教养方式的模型中间接中介效应比为38%。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在身体攻击方面低于男生,在言语攻击方面高于男生;初叁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预测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可以通过影响越轨同伴交往最终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可以通过影响道德推脱最终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可以通过越轨同伴交往与道德推脱的链式作用,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杨凤钗[10](2019)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应国家及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关系到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关心祖国发展等良好品德的形成。初中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转折期,能否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关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足于初中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品德与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教材中已有涉及到人际交往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西安市某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关于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出现的问题,分析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运用亟需优化、教学评价理念与行为存在偏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结合初中生人际交往实际情况,依托课程教材内容,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出现的问题,认为在初中阶段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基于“交往性教育”的教学目标设计,拓展教学资源满足人际交往积极体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引导理性人际交往,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作用,引导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品德,共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道德交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问题儿童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困难和严峻挑战之一。问题儿童与其他儿童在课堂活动中常常被孤立,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探究问题儿童与其他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健康交往策略,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郝江华.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9

[2].魏文婷.《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儿童的健康交往策略[J].家长.2019

[3].纪煕垒.当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教学交往品质的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9

[4].李珂.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以《师生交往》为例[J].考试周刊.2019

[5].唐丽丽.师生交往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王莎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吴佳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人际交往品德的培养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8].罗兢雅.网络交往视域下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评《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修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

[9].李琳烨.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越轨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杨凤钗.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  ;  ;  

道德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